单元综合测评(二) 第二单元
(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C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侧身西望长咨嗟
B.歌以赠之
C.浔阳江头夜送客
D.朝避猛虎
【解析】 B项,名词作动词,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B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暮去朝来颜色故
C.铁骑突出刀枪鸣
D.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解析】 A项,“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B项,“颜色”,古义为“容貌”,今义为“由物体反射、发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C项,“突出”,古义为“突然爆发出”,今义为“超过一般,使超过一般”。
【答案】 D
4.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空回答)
(1)《西村》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杜甫《登高》中也有两联是对仗的,请写出其中一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2016·北京卷)(2)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2016·江苏卷)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李白《蜀道难》2016·全国甲卷)
(4)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2016·江苏卷)
【答案】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沧海月明珠有泪
二、诗歌鉴赏(3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9分)
岁 暮①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5.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4分)
【解析】 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答案】 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1分)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1分);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2分)
6.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做赏析。(5分)
【解析】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
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2分)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3分)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7~8题。(9分)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7.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它化用了《琵琶行并序》中的哪几句诗?(4分)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抓住诗句的意思来理解。关键词“弦凝指咽”“声停”让我们自然联系到《琵琶行并序》中的诗句,也由此领悟作者蕴含在心中的丰富情感。【答案】 有丰富的暗示性,不仅引导读者发现奇妙的无声之美,更可以通过这一无声的时刻去领悟那筝曲的全部妙处,同时也暗示了弹者的不幸与悲苦。这一句是《琵琶行并序》中“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化用。
8.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不同。(5分)
【解析】 《琵琶行并序》对琵琶女高超技艺的描摹,以正面描写为主,侧面描写为辅的手法。而这首诗篇幅较短,无法铺陈描写,故在手法上更注重侧面描写。
【答案】 《琵琶行并序》中得意的笔墨是对琵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所取的是《琵琶行并序》中用作陪衬的描写。(意思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9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E.最后两句用典“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谖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之事。但此处作者却准备仗剑而行,勇敢地去面对困难,故与此典故情形相反。【解析】 A项,“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前四句,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情基调。E项,“相反”不对,诗人也是准备拂袖而去。
【答案】 AE
10.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解析】 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中间四句“东流水”“无定端”表达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叹。九、十句雀占鸾位,表达小人得势、壮志难抒的慨叹。
【答案】 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9分)
示秬秸[注]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 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市楼”一句写人物活动,也是从正面表现主人公起得很早。
D.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E.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解析】 卖饼儿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这里的“歌”并不是真的歌唱,而是拖着长声叫卖的声音,因此B项说卖饼儿的叫卖“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不准确,另外也不切合全诗主旨。C项,应是从“侧面”表现主人公起得早。
【答案】 BC
12.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解析】 从诗歌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平实”即平白实在,不堆砌辞藻;“有韵味”则强调内容的丰富。
【答案】 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13.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两个句子与前面形成排比,并与首句尾句相照应。
一首好诗,往往只给你一缕春风,就能叫你去想象春天的清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诗总是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和调动你的想象。
【解析】 仿写语句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形似”,句式要与画线的语句保持一致,即采用“只给你……,就能叫你去想象……”,二是“神似”,要注意所写的语句围绕整个语段的中心,感情基调,思想旨趣相同。
【答案】 只给你一朵浪花
就能叫你去想象大海的浩渺 只给你一颗星星 就能叫你去想象星空的灿烂
14.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要求:①至少答出两个特点;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40字。
汉字字形演变表
【解析】 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简明。回答该题时主要看横栏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要回答出至少两个特点,同时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示例)汉字演变具有象形程度逐步减弱,字形由繁到简的特点。从“鱼”“马”等字看,小篆及之前的汉字与图画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之后象形程度减弱,字形逐步简化。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①____________,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②______________,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让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③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瞻前顾后”,如①处,根据前面“不仅是国家不幸”和后面屈原等人的例子可知,此处应该是说“诗人也有不幸”;②处,根据前面的假设及后面“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可知,此处应该填“诗歌缺少光彩”之类的内容;③处,根据前面“但在精神领域”可知,此处应该是与“败军之将”相对,可以填“胜者之王”等内容。
【答案】 (示例)①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 ②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 ③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四、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种感觉叫“寂寞”,古往今来,似乎它从未断绝。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孟浩然说“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杜甫说“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寂寞就是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寂寞就是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寂寞就是白居易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寂寞就是李商隐的“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然而,寂寞成就了李白、孟浩然、陈子昂、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也成就了中国文学。置身当代,又有多少人大喊“寂寞”。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寂寞”?
请准确理解上述材料的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 上述材料谈论的中心问题是“寂寞”,从材料的立意取向看,古今都有寂寞,古人都曾感受到了寂寞,但古人却在寂寞中体味了生活,创造出惊人的文学成就。那么,今人也应该能耐得住寂寞,坚守寂寞,把寂寞当成一首歌。从文体角度看,写成议论性的散文比较容易出彩。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畅快/掩面哭泣;B项,作歌/年纪大;C项,字/走了以后。
【答案】 D
2.下列句子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解析】 ②正面写琵琶女的技艺,④写琵琶女的身世。
【答案】 B
3.名句默写。
(1)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
(2)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
(3)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大珠小珠落玉盘。
【答案】 (1)犹抱琵琶半遮面 (2)此时无声胜有声 (3)相逢何必曾相识 (4)嘈嘈切切错杂弹阅读课文第2段,完成4~6题。
4.对第2段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解析】 B项,“广阔的想象空间”错。
【答案】 B
5.本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声如裂帛”部分,描写的乐曲旋律的变化是怎样的?
【答案】 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6.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这两句诗运用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船上听琵琶女演奏的人都被其高超的技艺感染,沉浸在这“余音绕梁”的境界,衬托出乐曲强烈感人的艺术魅力。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 玉露:白露
B.一去紫台连朔漠
去:离开
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认识
D.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回旋
【解析】 C项,省:曾经。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丛菊两开他日泪
B.万里悲秋常作客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 C项,百年:句中意思是晚年。
【答案】 C
3.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2)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
(4)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答案】 (1)丛菊两开他日泪 (2)塞上风云接地阴 (3)群山万壑赴荆门 (4)万里悲秋常作客
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完成4~6题。
4.《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诗人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5.《咏怀古迹(其三)》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有去与留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通过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6.《登高》中的“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又是如何抒发这样的情怀的?
【答案】 “悲”指自然之悲象(秋)、人生之艰难(霜鬓)。自然之悲象体现在诗的前四句,人生之艰难体现在诗的后四句。“独”指诗人独知人生之悲怆,独自承担苦难的情怀。全诗用苍凉的色调,将风急、猿啸、鸟飞、叶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自己的悲苦、孤独的感伤情怀,全诗既流畅浑厚,又高歌激越。气势磅礴、情景交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历来被赞为七言律诗第一。(言之有理即可)1.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B.此情可待成追忆(可以等待)
C.望帝春心托杜鹃(伤春之心)
D.空闻虎旅传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解析】 B项,可待:哪能等待。
【答案】 B
2.下列对李商隐《锦瑟》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诗人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
B.颔联中诗人用“望帝啼鹃”的典故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向往,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
C.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使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解析】 B项,典故表达的是悲哀之情。
【答案】 B
3.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2)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
(3)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
(4)空闻虎旅传宵柝,______________。【答案】 (1)庄生晓梦迷蝴蝶 (2)蓝田日暖玉生烟 (3)只是当时已惘然 (4)无复鸡人报晓筹
阅读《马嵬(其二)》,完成4~6题。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B.“空闻”句,用“虎旅传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解析】 本诗“没有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其批判的锋芒却恰好是指向唐玄宗。
【答案】 A
5.有人说《马嵬(其二)》的特点是“讽意至深,用笔至细”,试用诗中内容来说说诗句中所隐含的讽刺意味。
【答案】 首联,“海外徒闻”而不可得,极具讽刺地指出唐玄宗的痴心空想;颔联,“空闻”与“无复”相应,嘲讽了玄宗的荒唐误国;颈联,“此日”的现状,与“当时”的海誓山盟在对比中加强了讽刺的意味;尾联,“四纪天子”与“卢家莫愁”形成强烈反差,一个“不及”更添嘲讽之意。(意思对即可)
6.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
【答案】 对比手法。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1.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国何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扪参历井仰胁息(屏住呼吸)C.凋朱颜(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D.以手抚膺坐长叹(坐下)
【解析】 D项,坐:徒,空。
【答案】 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问君西游何时还 ②青泥何盘盘 ③但见悲鸟号古木 ④但悲不见九州同
A.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相同。
B.两个“何”字相同,两个“但”字不同。
C.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相同。
D.两个“何”字不同,两个“但”字不同。【解析】 ①什么;②多么;③只;④只。
【答案】 C
3.名句默写。
(1)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4)__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答案】 (1)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枯松倒挂倚绝壁 (3)扪参历井仰胁息 (4)剑阁峥嵘而崔嵬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4~6题。
4.诗歌重点写“青泥”有何作用?
【答案】 “上有”“下有”等四句是从“面”上即整体上写蜀道之难;“青泥”等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诗人着重描写青泥岭曲折盘桓、随山萦回的险道和险峻的山势,尤其是人们手扪星辰、紧张屏息、抚胸长叹的惊惧惶悚,表现了蜀道之难。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诗与“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是否重复?
【答案】 不重复。虽然都写了山川的险峻,但前者是静态描写,而后者是动态描写,且配合着万壑雷鸣般的轰响,形成排山倒海的震撼心魄的气势;前者点面结合,后者全面概括;前者写人的感受,以表现山峰特别是青泥山的高峻,后者写山川奇险,是为了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及给旅人造成的心灵震撼,为“嗟尔远道之人”张本,为第3段写社会环境险恶过渡。
6.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答案】 “但见”“又闻”句渲染了凄清恐怖、幽静孤寂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令人心胆俱裂的惊险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