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 贾 生
贾 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背景(一) 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感内疚,直至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背景(二)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史记·屈贾列传》初读1、注意音调与节奏;
2、思考:前三句如何写文帝和贾生?分别突出两个人什么形象特点?细读,了解细节描写
文帝贾生求访前席求贤若渴,虚怀若谷虚心垂询,凝神倾听才调
无伦才华高超,议论风发,神采照人概括细节描写“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人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宣室夜对”是君臣遇合之盛事,为什么说“可怜”呢?不问苍生问鬼神。可惜他不询问民生却
是穷究鬼神。翻 译揭开谜底——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 “可怜”,即可惜, 隐含冷峻的嘲讽。用在孝文帝“夜半虚前席”之前,不由得我们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产生了怀疑。“可怜”、“虚”,诗人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悬念,使诗作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
说说这首诗在章法上有何特点?欲抑先扬
《贾生》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拓展:进一步理解“欲抑先扬”手法比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楼”,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
试概括这首诗的主旨1、托古讽今,讽刺晚唐统治者。 晚唐许多皇帝大都亲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不老,而不问百姓疾苦,更难礼贤下士。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的统治者。
2、怜贾谊正是自怜,抒发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小结主旨: 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
怜。
表达手法:细节描写
借古讽今
欲抑先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