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文 模 拟
一、材料作文
1;美术鉴赏课上,老师挂出一幅画,说:“你们认为这幅画哪些地方画得精彩,哪些地方画得不好 先想一想,然后彼此交流一下看法。”大家惊异地发现:被某同学认为最美妙的地方,却被另一位同学斥为最糟糕的败笔。老师问大家有何感想,有的同学说:“对于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同学说:“一件艺术品不可能各个方面都被所有人认可。” 最后,老师说:“我想借此提醒大家: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别人都可能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就像我们今天评画一样。”
读上面的材料,你是否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 是否想向别人介绍或说明什么 是否得到某种感悟,引发一些感想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l.请大胆选择你认为最能驾驭的文体,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则会扣分。3抄袭是一种不良品行,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解题指津:同样一幅画,同一部分,有人说是妙处,有人说是败笔。故事告诉人们: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人就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正应了那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阐述的道理。俗谚“众口难调”从另一角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材料中的提示语告诉考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向大家介绍类似的故事,用事例来应证这些道理,也可以向别人介绍这些浅显却有益的道理,也可以就此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写作时,文体的选择是自由的。
文章的创新应放在事例的选择上,而不是立意上。写作时应紧扣材料来写,不可剑走偏锋,以致跑题。
2:独木不成林/只有千树万树齿相依,才有那阵阵松涛/一花不成春/只有千朵万朵压枝低,才有那满园春色/滴水不成流/只有千点万点长聚首,才有那万顷碧波
亲爱的同学,生活又何曾不是如此/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才五彩斑斓。
要求:(1)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作;(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字数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题指津:材料是一首小诗,三个例子,木与森林、花与春、水滴与江湖的关系,其体现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强调的是团队的力量。
都说独生子女自私,以自我为中心,除了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女,历来是家庭的重心外,还与教育有关。读书时,成绩好的学生,其家长都希望他们能鹤立鸡群,不希望鹤立鹤群;工作时,人们常希望自己能出类拔萃。其实,没有了群体的氛骄可能取得好成绩的,没有团队的力量,不可能取得好业绩的。
“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才五彩斑斓。”所以学会与人相处,融入团队对人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人生课程。
可以叙述生活中的故事演绎此道理,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证明此观点。此文不宜反向立意。
误区警示:理解为积累的力量。
二:半命题作文
3:题目:《那一次,我读懂了 》
要求:加上适当的词语,补足题目,扣题作文;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500字,诗歌不少于15行。
解题指津:半命题作文,有了提示语既可能开拓思路,也可圈囿思维。如果没有任何提示或可供选择的项,反而更加自由。
“那一次”既有指向的限定,次数的限定,甚至还在环境氛围的限定。“读懂了”最有可能就是书,还可能有人、生活什么的。“书”的范围很广,教科书、各类名著,但是“想说读懂了,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书”看来最直接,但恰是最不好写的。而且,写“书”很容易忽略题目的前半截“那一次”。再说,写“书”很难在立意上出新。所以“书”不宜写。
“书”不宜写了,那么还能读懂什么 像“书”一样的事物,需人用心品读的东西。如有一首老歌叫《懂你》,那么不《读你》(也是一首老歌)怎么《懂你》呢 所以读懂的应该是“人”。
确定了写作对象,再来构建氛围,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有了“新”的认识、判断、评价等。 文体的选择以记叙为主,辅以其他手段。
4;请以《我眼中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解题指津:“我眼中的”确定了视角,必须是来自“我”的判断与认识,感受与体会。要填的是对象,可以是人:自己、父母、老师、朋友、伟人、明星等;可以是物:鲸鱼、沙漠、香格里拉、世界杯等;可以是事:齐达内“顶”人、丛飞之死、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等。选材的新颖、有趣是成功的第一步。
其认识需有真知灼见,不需奇谈怪论;需得有理有据,不需夸大其词。
文章结构可以集中于一点,逐层展开,也可以移步换景,分层论说。
误区警示:忽略了“我”的存在。
5:请以《 也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使标题完整;(2)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4)不得抄袭。(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解题指津:题目中“也”是一个关键词,“也美丽”意味着:过去人们不认为它美丽,有了某种特殊经历后,人们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如果说“嫦娥也美丽”“西施也美丽”,这还用你说吗 如果说“东施也美丽”“王婆也美丽”就有点意思了。
“美丽”不仅在其外表,也在于心灵,在于智慧,在于温情,在于勇敢。东施的美在于对美的追求,王婆的美在于勇敢“自夸”。
将材料中的小草、落叶、残月、朴素、简单、挫折、失败、苦难等具体化是写作者必须做的,切不可就材料所提供的材料就开始空对空的议论。
通过你的文章要引领读者去发现并感受对象的隐秘的美,特殊的美。
误区警示:美过于明显,过于普通。
三:话题作文
6:以“力量”为话题作文,体裁不限,600字以上。
解题指津:这是典型的“命题式”话题作文,没有任何提示或者限制,那么,审明题意的关键就在于弄清话题的含义,内外延展的范围,看看都可以涉及哪些。比如:什么是“力量” “力量”有具体的,有抽象的;有物质的,有精神的;有现实的,有虚拟的;有已经具备的,有可以争取的;有带倾向性的,有中立……“力量”有什么样的作用与影响 立竿见影的,长远缓慢的;正面促进的,反面消极的;关键性的,次要性的;启发人们心智的,带给世间伤害的……几乎一切能够在人的世界里发生影响的人、事、情、理,都可以人题。只要你扣住他(它)的影响、作用来发挥,就不会偏离话题
7;有的同学成绩一向很好,可是因一次测试失手,于是懊恼、郁闷、痛苦不堪。临近中考,有的同学的成绩却进步很慢,于是焦虑、担忧,寝食不安。
成绩不好,内心难免有挫折感。面对挫折,调适心理的方法很多,但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建立起一种态度:坦然地面对和坚强地担当。所谓面对和担当,就是当不可避免的挫折袭来时,能接受它,承担起挫折带来的压力和打击,把挫折消化掉。
生活中没有常胜将军,你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
请以“面对与自强”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解题指津:这个题目形式上是话题作文,实际上所给的材料与提示限定了作文的主题与立意方向。因此,在审题与立意上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注意材料后面“生活中没有常胜将军,你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这句话所包含的要求——选取生活中的非“常胜”即“挫折”类材料。材料中“所谓面对和担当,就是当不可避免的挫折袭来时,能接受它,承担起挫折带来的压力和打击,把挫折消化掉”这句话,则是限定了主题应该是张扬一种面对困境有所作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 二)、题目要求的是“请以‘面对与自强’为话题”作文,而“面对”与“自强”不是两个并列关系的概念——根据材料,“面对”,即坦然地接受挫折;“自强”,则是“把挫折消化掉”。所以,构思作文,无论是叙述类还是议论类文体,都要兼顾这两个方面,这实际上是一个关系型命题。
误区警示:把“面对”“自强”两个词语等同,在作文中只是围绕“要坦然面对一切挫折”这一层来展开叙述和议论,或者只是讲战胜挫折、克服困境的价值和意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