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5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06 21:4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8个生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4.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幻灯图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讲解“偶书”的意思。
三、学生自读,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画出生宇,看拼音读准字音。
2.学生书空练习生字,比一比谁记得快。
3.指导书写。
四、导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1.学习第一、二行。
(1)观察图画,说说“少小”,“老大”指什么?
(2)讲解“无改”就是“没有改变”。
(3)读一读这两行诗,想一想,这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诗人幼年时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可头发全花白了)
2.学习第二、三行。
(l)看图,诗人遇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2)说说“见”、“识”、.“何处”的意思。
(3)指导朗读这一句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句中的情景。
(孩子们见着了却不认识他,笑着问客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3.认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1.有节奏地朗读全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领读,指名读、分组读、配上音乐读,反复吟诵。
3.指名背诵全诗。
六、想一想,此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抒发了诗人年少离开家乡年老时终于回来的既喜悦又伤感的。动情。)
一、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齐背全诗。
二、学习《赠汪伦》。
三、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李白的诗《赠汪伦》。(板书课题)看看他的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四、出示课件或挂图,教师范读古诗。
五、学生自读,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画出生字,看拼音读准字音。
2.学会书空练习生字,比一比,谁记得快。
3.给生字组词。
4.指导写字。
六、观察图画,初步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句。
(l)看图,指导读第一、二句。
(2)理解词语。
乘舟:乘船。闻:听见。踏歌:用脚踏地打拍子唱歌。
(3)讲解诗句意思。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乘船正准备出发,忽然听到岸上传来用脚踏节拍的声音。
2.学习第三、四句。
(l)指导读第三、四句。
(2)理解词语。
深千尺:并不是有一千尺深,在这里形容水极深。
(3)讲解诗句意思。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即使有千尺之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友情深厚。
(4)指名读,想象这一句诗描绘了诗人与朋友间的什么感情?
七、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八、背诵全诗。
九、练习。完成“我会写”及“我会填”。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增汪伦
少小/离家/老大回,
李白/乘舟/将欲行,
乡音/无改/鬓毛衰。
忽闻/岸上/踏歌声。
儿童/相见/不相识,
桃花潭/水/深千尺,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