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声音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摩擦、弹拨、拉扯、敲击、吹气等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3、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4、学会尊重客观事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虽然看不到也摸不着,然而每一种声音我们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您听,传来什么声音?这些声音告诉我们什么事情
2.师播放各种声音的课件,学生倾听。
3.学生自由发言。
4.小结:许多声音不管它们来自哪里,都能够为我们传递信息。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身边世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无所不在,声音时时伴随着我们,知道声音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
(二)想办法制造声音
1.提问:(出示保鲜袋)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这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呢?
【设计意图】这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感受发声方法的多样性和发声物体的多样性,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
2.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搓、拉平后吹、摩擦、弹击、放气、撞击等)
4.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用什么办法发出声音?
5.学生活动、汇报,教师肯定学生的创意。
6.谈话:刚才同学们用了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到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三)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设计意图】猜测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2.学生猜测,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3.谈话: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想法,究竟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怎样才能知道?(生:实验)
4.这个主意不错,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
5.谈话:大家看看,在桌上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了些什么材料?这些材料要怎样操作呢?
6.学生观察材料并汇报。
7.教师肯定学生的细心观察并强调实验要求:实验时注意要对比,物体发声前是什么样的?发声时又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简单的文字、符号或图形及时记录下来。小组成员要密切分工与合作。
【设计意图】运用间接观察法,借助于些其它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
8.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表扬观察细心、合作好的同学和小组,并相机参与学生的活动。
9.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情况。
10.学生代表汇报,全般同学交流,互相质疑和评价。
11.引导学生进行归纳:通过以上实验与分析,我们发现:物体发声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发声时呢?从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什么结论?(板书: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建立振动的概念,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上升为抽象思维。
12.(用对比实验法进行反证)提问:既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终止声音,振动会停止吗?终止振动,声音会消失吗?以下两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运用反证法的实验进行对比,可再次让学生感受声音与振动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以此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
13.证活动一:两个学生上台演示敲锣的实验。
14.证活动二: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摸喉部、体会人体发声的实验。
15.思考并汇报:以上两个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16.小结:以上实验进一步说明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7.总结(强化核心概念)。通过上述正、反两方面的研究,我们发现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四)总结拓展;
1.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我们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主要用了哪些探究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
2.学生反思、汇报,教师及时肯定。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组内同学互说互相肯定自己的点滴进步,再个别汇报。)
3.你还想知道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
4.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我们将在这个单元后续的课时中继续进行探究。希望同学们回去后多留意身边有关声音的事情或问题,多读有关这方面的书籍。谢谢大家!下课!
活动结束,学生整理。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紧紧抓住“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个核心概念,以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声音产生的规律。本课教学中的亮点是特别关注,在加强学生动手做的同时,如何加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获得和谐发展。本课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有几点成功的做法:
1、诊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我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探究活动的设计力求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唯有如此,学生对探究活动才有高度的探究热情,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活动才是积极、主动而且真实的,思维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如本课教学中制造声音的环节,让学生想种种办法使一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活动限定了材料,可是不限定方法,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刺激,具有了挑战性,学生愿意探索,愿意倾听,从而找到了很多具体的办法。例如:搓保鲜袋、拉平放在唇间吹奏、吹足气后再用指头弹击、在桌上摩擦、放个绿豆在吹气的袋子里晃、吹足气后再用手去撞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2、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活动材料。
听声音、造声音、研究声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并以此将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校园、家庭、社会等生活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食品保鲜袋、绿豆、矿泉水瓶(内附泡沫小球),橡皮筋、塑料尺、等常见的实验材料,从多角度、多层面为学生们开展科学探究提供了条件,促进了他们的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发展。既便于学生操作,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