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1)训练汇编:第二专题(3件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1)训练汇编:第二专题(3件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06 17:15:12

文档简介

1.
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或师焉,或不焉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解析】 A项,“受”同“授”。C项,“不”同“否”。D项,“读”同“逗”。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得知【解析】 B项,师:动词,学习。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解析】 A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C项,从而:古义,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D项,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答案】 B
4.下列对意动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④登泰山而小天下
⑤邑人奇之
⑥稍稍宾客其父
⑦粪土当年万户侯
A.①③④⑤/②⑥⑦
B.①②⑥⑦/③④⑤
C.①⑤②⑦/③④⑥
D.①②③⑥/⑦④⑤【解析】 ①③④⑤中的“耻”“羞”“小”“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②⑥⑦中的“师”“宾客”“粪土”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A
5.名句默写。
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答案】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官盛则近谀 (4)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阅读课文,完成6~9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能无惑 
孰:谁
B.是故无贵无贱
无:没有
C.彼与彼年相若也
相若:相似
D.术业有专攻
专攻:专门的研究
【解析】 B项,无:无论。
【答案】 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均为语气词,用于句中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舒缓,同时兼有提示作用,以待下文对所提示的对象进行解释或叙述。根据文意可灵活译为“呀”“么”等,或不译出。B项,均为连词,前一个表示意思有转折,“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后一个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等。C项,前一个为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后一个为指示代词,用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间,起指示作用,表示近指,作定语,可译为“这”“此”“这样的”等。D项,均为副词,前一个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发生、出现是出乎意料的,可译为“竟”“竟然”“居然”等;后一个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前后相承的关系,有的是时间上的前后相承,有的是事理上的相承,可译为“便”“就”“于是”等。【答案】 A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开头明确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接着阐述老师的职责,然后论述从师的重要性,最后阐明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B.第二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是第三组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C.第三段仅用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地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的关系的。
D.第四段说明写作《师说》的缘由,此缘由实际上不过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个借口,作者的真正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解析】 C项,作者在论述师道、师生的关系时,不仅引用了名言,还用了事实论证的方法。
【答案】 C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                                    
                                    
                                    
【答案】 (1)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出这种人是明智的。
(2)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跂:抬起脚尖
B.假舆马者
假:借助C.非能水也
水:游泳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资质,天赋
【解析】 A项,“跂”应为踮起脚跟。
【答案】 A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取之于蓝 ②寒于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解析】 ①介词,从;②介词,比;③连词,表递进;④连词,表转折。
【答案】 D
3.找出与“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上”和“下”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非能水也 
B.·以为轮
C.日参省乎己
D.非利足也
【解析】 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A项,名词作动词;B、D两项,使动用法。
【答案】 C
4.默写下列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3)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5~7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半步
驾:马行走一天的路程
C.蟹六跪而二螯
螯:蟹脚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躁:浮躁,不专一
【解析】 螯:蟹钳。
【答案】 C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与“锲而舍之”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蟹六跪而二螯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解析】 A项和例句中的“而”都表转折关系。B项,表修饰关系。C项,表并列关系。D项,因而,表承接关系。
【答案】 A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译文: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                                    
                                    
                                    
【答案】 (1)堆土成为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2)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石腐朽的木头也能雕刻成功。1.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僵死 拔涉 性灵 望洋兴叹停歇 时髦 消磨 生气篷勃
鲜活 消遣 祟高 不计其数
                                    
【答案】 拔—跋,篷—蓬,祟—崇。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对“教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自我意识的________和扩展。
②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_______________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③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________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与丰盈。
A.增强 逐渐 领略
B.增强 逐步 领悟C.加强 逐渐 领悟
D.加强 逐步 领略
【解析】 增强:增进,加强;加强:使更坚强或更有效。逐渐:渐渐;逐步:一步一步地。领悟:领会,理解;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研读杰作。
B.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这十来本书对于一位真正的读书人是熟悉的。
C.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仅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且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D.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
【解析】 A项,太绝对,在“途径”后加“之一”;B项,主客体颠倒,“书”对人是不会熟悉的,可在“读书人”后加“来说”,或改为“一位真正的读书人对这十来本书是熟悉的”;C项,前后不是递进关系,而是否肯关系,因此应将“不仅……而且……”改为“不是……而是……”。
【答案】 D
4.排列下面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②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也不会产生爱和生命
③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④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
⑤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
⑥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
⑦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
A.①⑦⑥⑤②④③
B.⑥③④⑤①⑦②
C.①⑥③④⑤②⑦
D.⑥③①⑦②④⑤
【解析】 ⑥③是说一类人,④⑤是说一类人,将两类人对比,推出①⑦②这个原因。
【答案】 B阅读课文第6段,完成5~7题。
5.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只有少数人能成为读书家的?有什么作用?
                                    
                                    
                                    
                                    
【解析】 作者将多数人的阅读与少数人的阅读进行对比,目的是要证明为获得教养而学习并由此进入精神愉悦境界的只是少数。
【答案】 对比论证。作者将多数人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与少数人能深入书的世界、不断有新的发现进行对比,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悦,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然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只是少数。
6.从修辞角度看,“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中“他们”将书的世界比喻成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解析】 题干已经将比喻的本体说出,要求找出喻体,另外要求答出比喻的表达效果。比喻的效果一般是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答案】 将书的世界比喻成幼儿园、大公园、城市和国家、原始密林等美好的事物。表达效果: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生动形象,活泼传神,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7.“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有什么内涵?
                                    
                                    
                                    
【解析】 分析句子的内涵要先判断句子的类型。如是修辞句,要揭示修辞背后的与主旨相联系的内容;如是主旨句,直接联系文章主旨即可。此句是比喻句,找出“路……新的广阔的原野”的本体“阅读”“探索的世界”就能分析其内涵了。
【答案】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真正的阅读者为获得教养而进行的阅读是一种愉快的精神旅行,我们的世界是探索不尽的,我们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