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错误的注音。
模样(mú) 湖泊(bó) 静谧(mì)
悲怆(chuànɡ)
奇诡(ɡuǐ)
烙印(luò)
矫饰(jiǎo)
贫瘠(jǐ)
别墅(shù)
【答案】 “泊”应读“pō”,“烙”应读“lào”,“瘠”应读“jí”。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宫廷 异帮 赛马曲 繁华酥骨
掂念 狼藉 赶集调 萍飘四方
家俱 墟场 赶车谣 粉身碎骨
【答案】 帮—邦,掂—惦,俱—具。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萍飘四方的游子________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②我的故乡没有________酥骨的都会,没有________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________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A.无论 繁华 静谧 幽深
B.尽管
静谧
幽深
繁华
C.无论
繁华
幽深
静谧
D.尽管
繁华
静谧
幽深【解析】 “无论”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所以①处应填“无论”。根据所修饰的中心词“酥骨的都会”“侵肌的湖泊”“奇诡的城堡”判断其前的修饰词应分别为“繁华”“静谧”“幽深”。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知道我对她们来说是多么重要,我是她们的快乐和依靠。
B.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分钟,下一刻钟,下一个钟头,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C.就像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唱悲怆,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那也是带泪的笑。D.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况且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解析】 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C项,搭配不当,“演唱”应改为“演奏”。D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况且”应改为“但”。
【答案】 A
阅读《我心归去》6~9段,完成5~8题。
5.第6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异国的旅游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
【解析】 分析时,既要审清题目的要求,也要结合语境。应侧重从异国的旅游景区不如故乡的地方回答。这种不同,在下文又具体做了展示:作者在美丽的异国想到故乡就“热泪突然涌流”,还渲染了故乡的情境,温馨得使人笑,使人悲。【答案】 因为异国的旅游景区虽然风光优美,但是没有赋予人物切身的情感,因而在作者的眼中索然无味。
6.如何理解第7段中“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一句中的“失血的矫饰”?
【解析】 根据上文“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可以看出,“失血的矫饰”是指没有了血、泪、汗水的不带感情的美。
【答案】 “失血的矫饰”是指不带感情的美,旅游景区与故乡相比,缺乏一些令人眷顾的“悲情”,少了一些血、泪和汗水。
7.第8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解析】 首先要分析“那种失望”的含义,然后分析两种失望的不同,最后分析对故乡的失望的意义。
【答案】 “那种失望”指对故乡的失望,而对故乡的失望并非真正的失望,失望的只是故乡暂时的贫穷、落后。人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对故乡繁荣昌盛的期望,这种期望会鼓励人对故乡付出汗水和心血,会成为人对故乡做贡献的动力。
8.根据“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一句,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故乡”这一概念的理解。
【解析】 “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说明故乡是一个人的依靠与寄托;根据下文“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可以看出故乡是无价的财富。
【答案】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心灵的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
骨骸(hái) 拆毁(chái) 墙角(jiǎo)
瘸腿(qué)
圈棚(quān)
看护(kān)
打夯(hānɡ)
牲畜(chù)
村巷(hànɡ)
【答案】 “拆”应读“chāi”,
“圈”应读“juàn”,“巷”应读“xiànɡ”。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冲刷 瞭亮 榆木 沐浴
渗浸 骨缝 一缕 苍皇
一截 月辉 锅头 铁订
【答案】 瞭—嘹,苍—仓,订—钉。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________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________的东西告别。
③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________得一干二净。
A.冲刷 熟悉 脱落
B.冲洗
熟悉
脱离C.冲洗
熟知
脱落
D.冲刷
熟知
脱离
【解析】 冲刷:水流冲击,使土石等流失或剥蚀;冲洗:用水冲,使附着的东西去掉。前者是自然的水流,后者是人为的,从①句语境看,应选“冲刷”。熟悉:知道得很清楚;熟知:清楚地知道。前者强调了解的状况,后者强调了解,从语境看应选“熟悉”。脱落:附着的东西掉下来;脱离:离开某种环境和情况,从句意看应选“脱落”。【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日子随着一天天好转。
B.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C.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路。
D.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解析】 A项,语序不当,改为“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答案】 A
阅读课文1~3自然段,完成5~8题。
5.“我”走的时候,“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也“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请用文中一句话回答“我”为什么还不懂得、不知道那样做。
【解析】 根据题干,答案应该在前三段中找,并且是原句。前两段都是在讲作者不知道珍惜曾经拥有的事物的,到了第三段作者才告诉我们答案。【答案】 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6.第2段中“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 正因为走的时候不知道珍惜,所以才会自责;正因为现在懂得了珍惜,所以才会珍惜村庄熟悉的东西;懂得自责,懂得珍惜,这都是怀念、热爱故乡的表现。
【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证据”的珍爱之情,对当初自己不懂得珍惜这些“证据”的自责之情,对故乡家园的怀念之情。
7.从作用的角度思考第2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草”“土墙”“房子”等这些过去所熟悉的东西?
【解析】 这些熟悉的东西是故乡的代表,将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这些熟悉的东西上,这一抽象的思乡之情就变得形象、具体了,让读者更容易领会作者的情感。
【答案】 把对故乡的思念变成“草”“土墙”“房子”等一些过去所熟悉的东西,使抽象的乡思变得形象、具体。
8.第3段和第1、2段是什么关系?第1、2段写对“证据”的态度,各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答案】 (1)第3段是对第1、2段的总结。(2)第1段对“证据”的态度是从实用的角度写的,第2段对“证据”的态度是从情感的角度写的。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
迁徙(xǐ) 奔跑(bēn) 按捺(nài)
颠簸(bǒ)
崔颢(hào)
召唤(zhāo)
苦旅(lǚ)
抛锚(máo)
兴奋(xìnɡ)
【答案】 “捺”应读“nà”,“召”应读“zhào”,“兴”应读“xīnɡ”。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曚胧 篇幅 凑足 索然无味
戈壁 芒然 袭击 拥挤不堪劳顿 简陋 吼叫 东歪西到
【答案】 “曚”应为“朦”,“芒”应为“茫”,“到”应为“倒”。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________场面。②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________一派苍凉。
③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________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A.宏大 体味 惦记B.宏伟
体会
惦念
C.宏大
体味
惦念
D.宏伟
体会
惦记
【解析】 “宏大”重在强调场面大,“宏伟”往往强调气势;“体味”和后面的“苍凉”更搭配;“惦记”重在“记”,“惦念”重在“念”。
【答案】 C
4.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①使他们行动 ②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③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
④前方使他们兴奋
A.③④①②
B.④①②③
C.③④②①
D.④②①③
【解析】 注意所选语句的排列,同时要兼顾与结句的衔接。④陈述话题,①②④中“使他们”句式一致,应组成排比,所以排定④①②,③是前三个句子的承接,也照应最后一个句子。
【答案】 B
阅读课文9~12段,完成5~8题。
5.请分析第10段中“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一句的作用。
【解析】 分析句子的作用,要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内容上的作用,此句是本段的中心句,表明作者的观点;二是结构上的作用,此句处于段首,在结构上统领本段,领起下文的境遇之苦和精神之苦。
【答案】 此句是本段的中心句,亮出观点: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统领本段,领起下文,用钱锺书的《围城》、丰子恺的散文中描写的场景等,从饱受境遇之苦和精神之苦两个方面说明人生是一场苦旅。6.第11段中作者引用了不少中国古代诗歌,有什么作用?
【解析】 引用古代诗歌是为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而本段的中心内容是强调人的悲剧性实质,所以围绕着人的悲剧性实质的表现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一方面表明人“时时刻刻地惦念着”自己的家、家园和家乡,另一方面表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7.为什么说“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答案】 这里所说的“家”已经不是物质意义上“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与慰藉,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场所。
8.请探究第12段与首段“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的关系。
【解析】 第12段是尾段,尾段与首段的关系一般是首尾呼应,重要的是要分析是如何做到首尾呼应的。本文中首段从生活经历入手提出问题:他们“归家还是远行”,交代写作的缘由。尾段从人生哲理的角度提出问题“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同样扣住了写作的缘由,首尾呼应。
【答案】 首尾呼应。文章开头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猜测他们“归家还是远行”,交代写作的缘由;文章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物的命运,是从更深的层次对人生哲理的挖掘,因为这里的“家”还可以指“精神家园”,同样扣住了写作的缘由,所以首尾呼应。1.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蝴蝶 慷概 茉莉 幽静
赐给 疲乏 杜娟 蜻蜓
健康 峻伟 隐含 漂泊
【答案】 “概”应为“慨”,“娟”应为“鹃”,“峻”应为“俊”。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北平也有________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________。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________的香片茶就够了。A.安静 静中有动 暖和B.热闹 动中有静 温和
C.热闹 静中有动 暖和
D.安静 动中有静 温和
【解析】 由语境“它和太极拳相似”可知,第一、二处分别填“热闹”和“动中有静”,由词语间的搭配关系看,最后一处应填“温和”。
【答案】 B
3.对下面一组句子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②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③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④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
⑤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⑥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⑦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A.①③②④⑥⑤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③①⑥⑦⑤
D.②④⑥①⑦③⑤
【解析】 ②句是整个句群的总括句,其他各句都是这句话的具体解说。解说句的顺序可参照②句中“花多菜多果子多”。【答案】 D
阅读课文6~7段,完成4~6题。4.第6段作者写北平选了哪些材料?选择的材料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内容?
【解析】 根据“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可以判断,作者选择了北平的“花”“菜”“果子”等材料,而这些材料恰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我却喜爱”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和思念之情。
【答案】 (1)选了北平的“花”“菜”“果子”。(2)选择的材料典型,并且富有日常生活的特点。(3)表现了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近似平民的审美情趣,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极为自然、极为深刻的喜爱和思念之情。
5.第7段中作者写北平的特点时为什么写“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
【解析】 第7段突出了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在突出这一特点时,作者拿北平与伦敦对比,进而突出了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答案】 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思念和眷恋之情;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交代了题目中“想”的原因。
6.第7段中作者化用陶渊明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答案】 化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既突出了北平田园般的美景和人民淳朴怡然的生存状态,又表达了作者对具有自然风味的北平的极其喜爱和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