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第2单元质量检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今天谈论旧体诗,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说不重视旧体诗,是“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事。这说法,我很认同。
对中国人来说,诗很重要。中国文化的原本,也就是诗。贾平凹最近说,到了年纪,觉得《山海经》和《离骚》是一定要读的了。这话很好。我的意见是,中国人开始懂事的时候,就该读这两个。《山海经》是中国的神话,它和西方的神话不同。它是一种伟大的梦想,也就是说,它是诗。还有《离骚》是中国人曾经写出来的最伟大的诗。《山海经》和《离骚》,是相通的,两个都是诗。而所有的中国人的文化,都是从这里生发的,也就是说,诗是中国人的初心,自然也是中国文化的初心。譬如《诗经》和《尚书》,也不外是诗意的流连和焕然。
之后呢?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也就是诗的接连不断的开花结果。有人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说文化也是进化的。说这话的人,该是为白话文催生。只是这话经不起议论。唐是诗,宋词是诗余,宋词的本原,也是诗。元曲也一样。明清小说,也是诗。譬如《红楼梦》,十二金钗判词都是诗,而这些判词,演绎出一部《红楼梦》。白话文出现以后,旧体诗依然存在,提倡白话文的鲁迅,在他情真意切的许多时候,也是用旧体诗,去写自己的温情和愤怒。所以说,诗是中国人的初心,也因此,诗不会别离。
上面是说诗是民族修为,接下来说诗是每个中国人的个人修为。
李白是活在他自己的诗里的,这是他伟大的个人修为。他的诗横绝四海,又足以游历千古。只可惜他生得晚,唐代的天空毕竟没有先秦的天空苍苍茫茫,所以他的诗还不如屈原。杜甫呢?在他死后被称为了“诗圣”。他也是活在他自己的诗里的。没有诗,就没有杜甫。没有诗,杜甫的活法一定不一样。后人说,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史诗”。说得对。“史”和“史诗”是什么?就是后人读到的东西。杜甫的“三吏三别”,当初应该没发表,读到的人应该不多。所以说,即使是杜甫,诗也没有成为他手中的刀,而只是作为他高尚人品的修炼,只是他的个人修为。杜甫的诗一直在那里。为什么在他去世数十年后,才让人们发现他的伟大?是因为他活着的时候,他更多的是写诗写给自己看。从此是否可以理解,历来的诗人,更多的是把写诗作为自己个人的事。人向往高尚地活着,写诗无疑是让自己面对文字和由文字表述的思想和情感,很可能渐渐高尚起来的一种个人修为。诗就这一点说,并没有更多的微言大义,就是个人修为而已。
这里还得说说所谓旧体诗的格律问题。由于普通话的流行,旧体诗的平仄变成了让人生畏的难题。这里有两个意思要说一下。一是,平仄问题原本就不是问题。平仄按不按,和是不是诗没关系。平仄的本意,主要就是读起来流畅好听。也就是到了唐代,还是盛唐以后,平仄才规整起来。这说明平仄不规整,和诗的成立和好坏无关。李白就在盛唐,他的诗就不那么平仄,可他就是李白了。二是,古人写诗,按平仄,他们一点不累,他们平时讲话,就五音俱全。譬如现在,讲普通话,当然五音不全。如每个人讲家乡话,五音就都出来了,平仄就不困惑了。这里不议论普通话的好和坏。只是想说一下,普通话和历来的汉语不一样。
还有个是学诗和写诗的问题。诗既然是民族和个人的修为,诗当然是要学的。但学和写还是两回事。即使是盛唐,也不是人人写诗,只是学懂了诗的人多些而已。我一直认为,写诗的人未必都是诗人,而看到了好诗会心生感动,甚至会感动落泪的人,即使他不曾写诗,他也应该是诗人。因为他有一颗诗心。就这点来说,中国人人人都有一颗诗心,所以人人都是诗人,不管他是不是写过诗,写着诗。
初心永远,初心如诗的中国人。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不重视旧体诗是‘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事”,作者对这一观点持肯定的态度。
B.中国人开始懂事的时候,就该读《山海经》和《离骚》。因为它们是诗,对中国人来说,诗很重要。
C.《山海经》是中国的神话,《离骚》是诗,但它们是相通的,所有的中国人的文化,都是从这里生发的。
D.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是诗的接连不断的开花结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它们都是由诗演绎出来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白的诗虽然横绝四海,又足以游历千古。但他是活在他自己的诗里的,他写诗是他伟大的个人修为。
B.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但他的诗如“三吏三别”当初应该没有发表,也是写给自己看的,所以说他也是活在他自己的诗里的。
C.从李白和杜甫这些诗人写诗来看,历来的诗人都是把写诗作为自己个人的事。写诗无疑是由文字来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D.杜甫在他去世数十年后,才让人们发现他的伟大。这说明杜甫写诗也只是作为他高尚人品的修炼,只是他的个人修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既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李白、杜甫等这些大诗人,不难看出诗既是民族修为,又是每个中国人的个人修为。
B.关于旧体诗的格律问题,作者认为平仄按不按,或者规整不规整,和是不是诗没关系,和诗的成立和好坏也无关,所以说平仄原本就不是问题。
C.是不是一个诗人,仅凭会不会写诗来判断是不恰当的,写诗的人未必都是诗人,不曾写诗看到了好诗会心生感动的人,他也应该是诗人。
D.对中国人来说,诗很重要。中国文化的原本,也就是诗。所以,中国人人人都有一颗诗心,人人都是诗人。
二、古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6题。(17分)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在诗的第二联中,诗人着一“垂”字,一“涌”字,使诗的境界全出,请具体分析,诗人用这两个字的作用有哪些?(6分)
答:
5.怎样理解“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句诗复杂的思想感情?(5分)
答:
6.《唐诗鉴赏词典》称杜甫的这首诗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的一个范例,请作具体分析。(6分)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11分)
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7.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对全诗有什么作用?(5分)
答:
8.这首诗与《春江花月夜》相比,在意境营造方面有什么不同?(6分)
答: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春江花月夜》中,借助月来表现亲人间刻骨铭心的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表现他与唐王朝决裂,体现他傲岸不驯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
姜夔的《扬州慢》中,“
,
”两句将赋物以人格化,深刻揭露金兵罪恶的铁蹄对扬州的践踏,对繁华的破坏。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3分)
辋川尚静
朱鸿
辋川是一个长长的峡谷,王维曾经在这里居住。如果一个20世纪的人,为尘世所烦而效仿王维的行为,到辋川生活,那一定荒唐,尽管辋川尚静。
辋川确实很静,一条河流,两岸青山,仅仅是这种结构就区别了乡村的小巷和城市的大街。我是坐着三轮车到辋川的。我到这里没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感觉一下辋川的气息,我以为这个目的潇洒而苦涩,这就是味道。
王维栽种的银杏,挺立在雨后的河岸,树皮满是裂纹的粗壮的主干,被水淋成了黑色。从它的叶子上流下的水,继续洗濯着树皮。它实在是老了,呈现着一种挣扎的状态。它已经在辋川生长了千年之久。
辋川的雨是明净的,线似的,一根根拉到峡谷,却空得无声无息。山坡上的红叶,沉浸在碧翠的草丛,颗颗青石,则架在杂树的根部,危险得随时都会滚落,然而,蒙蒙的雨送给它们一层薄薄的梦,梦悬在辋川的山坡上。王维一定见过这样的梦,甚至入过这样的梦,不然,他的诗画怎么那样惟妙惟肖,有声有色!
王维购得辋川,那是他过得富贵的证明。贫穷的诗人,是不可能拥有一个辋川别墅的。其情况是:他在20岁左右就及第进士,从此步入他的仕途,他担任过大乐丞,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塞上。王维40岁的时候做了左补阙。恰恰是这个年岁,他开始迷恋山水,来往于朝廷与辋川之间。他既做官吏,又当隐士,往返于人类斗争与自然情调的两极。朝廷的险恶,伤害着他的心,辋川的美妙,却给他的心以慰藉,他就是这么生活的。王维这样的生存状态,是他最智慧最实际的选择,也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除此之外,他的任何作法都可能是下策。人总是希望自己生活过得比较幸福一些,以王维的气质,他不能完全陷入官场的名利之争,同时以王维的的经历,他也不能彻底寄情辋川的田园之乐,他必须两者兼顾,这样他就得到了入世的好处而扔掉了入世的坏处,同时避免了出世的苦处而感到了出世的乐处。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存在着一个广阔的地带,他奔走其间。人似乎只能这样生存,不然,完全媚俗与完全脱俗,都可能导致深刻的痛苦。我不赞成一个学者对王维的抱怨,这位学者认为,他缺少陶潜那种勇气,他没有彻底地决裂于官场。这是一种刻薄的认识!
雨中的辋川并不知道人的思想,它只是自然而然地呈现着它的状态。秀峰沉默,乱石相依,雨悄悄地缝合着万物。秋风过处,衰柳飘荡,黄叶旋飞。曲折的路径,流水激溅,浅草明灭。松、柏、杨、槐之类,高高低低互相掺杂,组成了绿色的森林,覆盖着辋川的沟沟坎坎。偶尔一树柿子,落了肥叶,唯红果占据技头。白水流过幽深的峡谷,遇石而绕,触茅而漫,柔韧地走过河床。
安史之乱摧残了这个老人,他逐渐变得消沉了,或者,他变得更加淡泊,更加寂寞。他常常拄着拐杖,站在门外,眺望辋川的落日炊烟。暮色之中,稀疏的钟声,归去的渔夫,飘走的花絮,柔弱的蔓,都使他感到惆怅,他看着看着,就转身回到他的屋子。他已经深深地陷入空门。他坐在枯寂的辋川,闭着眼睛,寻找着解脱烦恼的路径,企图超越生死之界。香烟袅袅,烛光闪闪,王维的心凄凉而宁静。
人生真的像王维觉悟的这样么?我不知道,唯有达到王维的境界才能给我以享受。然而,我的辋川之行,却明赤地含有烦于我那圈子的成分,是的,我很烦,某些时候我简直不堪负荷。从我栖身的圈走出,到辋川换换空气,我确实感到一种轻松。
雨中的银杏是那样独具丰采,它的圆润的树叶像打了发蜡似的明滑,辋川强劲的风反复地翻动着它们,但银杏的树身则牢固地埋在土中,风怎么都吹不动。这是辋川最古老最高贵的植物,水汩汩地流过它黑色的树皮。王维种植的银杏,成了他在这里生活的主要标志,然而,它终究要倒下的,留下的,将只有辋川。
辋川很静,长长的峡谷已经完全沉浸在秋日的烟雨之中,所有的树木和石头,都化作迷蒙的一团,一只鸟也没有,一只兔也没有,甚至除我,一个人也没有,唯有风声雨声和河流的浪声。这时候,我感觉身后有脚步的挪移,飒飒的,仿佛是谁用树枝在地上划动,我猛地回头一看,却是一个穿着蓑衣的农民,他站在雨中,轻轻地问我:“你要三轮车么?”
(有删节)
10.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两处写到银杏,写出了银杏的古老与高贵,它历经千年,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洗礼,却依然根深树固。它是王维此地生活的标志,也是历史的见证。
B.王维做过大官,享受着尊贵的地位,富裕的生活,所以他不可能像陶渊明一样彻底寄情田园生活。作者认为指责王维亦官亦隐生存方式的人有些刻薄。
C.作者在行文中多次写到了辋川的“雨”,其作用主要是渲染了一种空濛迷离的景色;以此来衬托辋川的静;烘托人物的情绪;使行文的节奏更加舒缓自然。
D.王维晚年经历了安史之乱,这更使他勘破红尘,遁入空门,内心凄凉宁静,变得更加淡泊与寂寞,在香烟烛火中寻找解脱烦恼的路径,企图超越生死之界。
E.文章结尾写一个穿着蓑衣的农民在雨中问我是否要坐三轮,既呼应了开头坐三轮车来,使文章首尾圆合,也表现了作者对生活艰辛的农民的同情与关注。
1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①我以为这个目的潇洒而苦涩,这就是味道。
答:
②然而,它终究要倒下的,留下的,将只有辋川。
答:
12.作者为什么认为王维亦官亦隐的生活状况是他“最智慧最实际的选择,也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6分)
答:
13.文章题为“辋川尚静”,开头写“辋川”“确实很静”,尾段又写“辋川很静”,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静”字的?(6分)
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
1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B.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C.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有的在谈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D、九月的滕王宴会,王勃文不加点,汩汩滔滔,援笔而成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G20峰会上,受邀参会的中亚各国领导人内心有一份由衷的感动是难以言表的。
B.西安地铁二号线在沿途车站设置46面人文景观墙,力求充分展示古城的历史沿革和风貌,让乘客在感受现代交通快节奏时也能领略古老历史文化的魅力。
C.根据统计资料显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总量提升了二成。
D.“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1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现在我们大学工科一年级开这门“阅读与写作”课,来替换以前的“写作”课。
。不少学生总是企望一蹴而就很快能写好文章,不明白多阅读会阅读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①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输入
②因为,写作和阅读不能分家
③输入质量不高,输出便成了无源之水
④道理是明摆着的,但付诸实践十分困难
⑤这样,提高写作水平往往也就成为空谈
A.②④⑤①③
B.①④②③⑤
C.①③⑤②④
D.②①③⑤④
17.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讲究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
①
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
②
是人类生存的伙伴。人
③
是万物之灵,
④
不要做大自然的掠夺者。不仅如此,
⑤
应当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
⑥
达到内心的和谐。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都
虽然
但
还
进而
B
正如
当然
/
但也
特别
才能
C
因为
也
即使
也
更
/
D
所以
/
如果
就
尤其
从而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古代许多艺术文化,①
。苏轼评王维的画和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就是对此很好的说明。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与诗词也密切关联,唐诗里就描绘到许多建筑,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等。由于文学的积淀,②
,所以我们看到回廊、台阶、门窗等,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③
。它多形成内向型庭院式空间,美也深蕴其中。
19.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简明连贯,不超过100字。(6分)
六、写作(60
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微信已成为现代人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有人逢“微”必加,好友一大群。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收到这样的微信:“清清吧,不要让那些把你拉黑的人占着你的手机内存!”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指导】材料论证的重点是好友应“多”还是应“少”,这涉及到现实生活中如何结交朋友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要广交朋友。(2)朋友在精而不在多。(3)既要多交朋友,更要注重朋友的质量。
第2单元质量检测试题
答题卡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1.
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
二、古诗歌阅读
4.
5.
6.
7.
8.
三、名篇名句默写
9.
(1)
(2)
(3)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10.
___________
11.
①
②
12.
13.
五、语言文字运用
14.
___________
15.
___________
16.
___________
17.
___________
18.
①
②
③
19.
六、写作(60
分)
20.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第2单元质量检测试题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解析】原文第三段说“唐是诗,宋词是诗余,宋词的本原,也是诗”,它们本来就是诗,不存在“由诗演绎出来的”。原文只是在说《红楼梦》时,由判词演绎出一部《红楼梦》。
2.C【解析】原文是说“从此是否可以理解,历来的诗人,更多的是把写诗作为自己个人的事”。其中“是否可以理解”是以商讨的语气,而选项中“从……来看”是肯定的。原文“历来的诗人,更多的是……”,而选项中说成“都是”,范围不同。
3.D【解析】前后不能构成因果关系,“所以,中国人人人都有一颗诗心,人人都是诗人”这一结果的前提是“写诗的人未必都是诗人,……因为他有一颗诗心”。
4.(1)因平野阔,故见星点遥挂如垂,用“垂”字,反衬出平野的广阔;因“大江流”,故江中月影流动如涌,用“涌”字又烘托出大江奔流的气势。(2)这就为全诗创造了雄浑阔大的背景。(3)这雄浑阔大的背景又烘托了身处“独夜舟”的诗人的飘泊感和孤独感,使诗人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消逝。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炼字。根据题意中“两个字的作用”“境界”的提示,可知作答时先解析两字的内涵,营造了怎样的境界,最后答出此境界对后文的抒情有何作用。
5.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本意是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诗人的诗闻名于世,但这不是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他的本意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为官实现自己的抱负是他的最痛,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
【解析】此诗句是“反语”,联系作者的经历可分析出作者为何如此表达情感。
6.寓情于景。首联写近景,借写一个月夜,小船孤零零地停在长满小草的岸边之景,表达作者像江岸细草那样渺小,像江中孤舟那般寂寞的境况和情怀。颔联写远景,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告的凄怆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尾联即景自况以抒悲怀即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题干已明确“情景相生”,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由怎样的静催生了怎样的情,景情的关系怎样即可。
7.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年轻丈夫与妻子别离的凄楚画面,为中间八句写盼归和最后两句写入梦作铺垫,为全诗定下哀伤的感情基调。这是送别的结束,却是全诗的开始。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意境及作用。由“别”可知这两句诗勾勒了年轻夫妻离别的场景,基调是凄楚的。接下来就写丈夫离别后,妻子的一系列行为表现,这两句诗对后文内容作了铺垫。
8.本诗通过试衫、开镜、妆洗、入梦、掩扉等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表达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境孤寂冷清;
而《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在月下奇景描绘中融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抒写游子思妇的月下相思之情,意境优美深邃。
【解析】此题要求说出两首诗的意境的不同点。分别分析即可。注意:一定结合意象、情感来分析。
9.(1)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10.A
C【解析】B项,曲解文意。“指责王维亦官亦隐生存方式的人有些刻薄”表述有误。D项,曲解词意。原文为“陷入空门”,非“遁入空门”。E项,过度阐释。“也表现了……”分析牵强。
11.①生活的圈子让我不堪负荷,尝到苦涩;到辋川换换空气感到了轻松,潇洒。我感受到王维行走于出世和入世之间的潇洒和无奈。②做为王维曾在辋川生活的主要标志的银杏树,乃至王维那种介于入世和出世之间的生活终究会消失掉,而辋川作为自然的山川和文化的载体会永远留存下来。
【解析】理解句子的含义,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如“目的”“苦涩”“潇洒”“倒下”“留下”,结合文本内容和主旨作答即可。
所谓“最智慧最实际”是指王维居于辋川既避免了朝廷险恶带来的伤害,又在美妙的辋川得到心灵的慰籍;而“无可奈何”是指王维既不想完全入世,又不想完全出世,亦官亦隐是王维在痛苦中的无奈选择。
【解析】本题实质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抓住关键词“最智慧最实际”“无可奈何”,用文章第⑤段内容加以分析即可。
作者反复强调“静”,既指辋川的环境很安静,更指人只有在这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中才能了悟自然,了悟人生,才能消除烦恼,淡泊处世。
【解析】词语的含义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静”的表层含义是指环境的静,深层含义结合主旨可知是指心灵的静。
14.D【解析】A项,功败垂成:指事情就要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多含有惋惜之意。此处望文生义。B项,感同身受
:心里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我”就在现场,就是自己亲身领受,不是“就像”。不合语境。C项,春意阑珊:指春天就要过去了。初春怎么会春意将尽呢?自相矛盾。不合逻辑
。D项,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15.B
【解析】A项,句式杂糅,删去“是难以言表的”;C项,成分残缺,删去“根据”;D项,中途易辙,“新生代农民工”的话题没有展开,第二句就另换话题“各级政府”。
16.D【解析】本段文字论述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注意语句间的前后对应关系。②句承接开头说明“阅读与写作”合为一体,①句具体说“阅读与写作”的关系,③⑤句说明“阅读与写作”脱离的后果,④句小结内容引起下一句。
17.A【解析】①处前后句子不能构成因果关系,因而排除CD项;“不仅如此”表明⑤处前后句子之间只能是递进关系,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18.①都是关联着的②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情态化了
③更美在其空间
【解析】本段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与诗词有着密切关联。第一空,根据后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对此很好的说明”,可以判断答案应该是说明中国古代许多艺术文化都互相关联;第二空,根据前文“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与诗词也密切关联”和后文的“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可以判断答案应该是说建筑形象都诗化、情态化了;第三空,根据后文“它多形成内向型庭院式空间,美也深蕴其中”可知,答案应是赞美空间之美。
19.高三语文复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专项复习,依次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现代文阅读、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写作训练四个专题;第二阶段进行综合复习,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进行各专项的第二次强化。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应正确理解构思框架的具体内容,其次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表述。观察图中的构思框架,可按照图的层次顺序进行描述。中心内容为“高三语文复习计划”,以此展开两个二个步骤:第一阶段进行“古诗文”“现代文”“语言知识语言表达”“写作训练”的专项复习,第二阶段进行“综合试题”
各专项二次强化的综合复习。按照层次顺序,组织语言,进行合理表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