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旦日飨士卒 飨:用酒食犒赏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如:往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对等,比得上
沛公则置车骑
置:安置
C.不如因善遇之
遇:对待
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拜:拜了两次
D.若属皆且为所虏
属:一类人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
【解析】 B项,“置”应是“放弃、丢下”的意思。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张良出,要项伯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令将军与臣有郤
【解析】 A项,“倍”通“背”;B项,“要”通“邀”;D项,“郤”通“隙”。
【答案】 C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籍吏民,封府库
C.道芷阳间行
D.范增数目项王
【解析】 A项,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登记”;C项,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D项,名词活用作动词,“使眼色”。【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C项,都是介词,在。A项,连词,来;连词,因为。B项,介词,替,给;介词,被。D项,副词,才;副词,竟然。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与“贪于财货”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大王来何操
B.籍何以至此
C.得复见将军于此
D.吾属今为之虏矣
【解析】 C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D项,被动句。
【答案】 C
阅读课文第3~4段,完成6~9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接纳
B.瞋目视项王
瞋目:睁开眼睛
C.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跪直身子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解析】 B项,瞋目:瞪大眼睛。
【答案】 B
7.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樊哙“巧言善辩”的一组是( )
①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②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④今日之事何如 ⑤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⑥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A.②③⑤
B.①④⑥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 ①表明樊哙对项羽的不满;④是樊哙在问情况;⑥表明樊哙对刘邦的忠心。
【答案】 A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趁舞剑时刺杀刘邦的任务后,手总是软的,总是于心不忍,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他未能把刘邦刺死。
B.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他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C.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怒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讲出刘邦这样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解析】 项庄未能刺杀刘邦,不能理解为他心软、手软,完全是因为有项伯的及时保护。
【答案】 A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文: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答案】 (1)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
(2)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解析】 A项,“反”通“返”;B项,“卒”通“猝”,突然;D项,“振”通“震”。
【答案】 C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 持:拿着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解析】 C项,谢:谢罪。【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两者均为连词,表并列。B项,前者为目的连词,来;后者为介词,用。C项,前者为代词,代指秦武阳;后者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前者为副词,就;后者为代词,你的。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又前而为歌曰
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皆白衣冠以送之
C.箕踞以骂曰
D.进兵北略地
【解析】 B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作动词,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B5.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B.见燕使者咸阳宫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解析】 D项与题干中的句子都是定语后置句。A项是判断句,B项是省略句、状语后置句,C项是被动句。
【答案】 D
6.下列对本课中文学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
B.“变徴”“羽”:古代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徴、羽、变宫、变徴七音,“变徴”是徴音的变调,声调慷慨悲愤。
C.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D.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解析】 “慷慨悲愤”不对,应为“悲凉”。
【答案】 B
阅读课文第10自然段至结尾,完成7~9题。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持千金之资币物(金币)
B.唯大王命之(希望)
C.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
D.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先后顺序)
【解析】 A项,币:礼品。
【答案】 A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均为代词,他,指荆轲。B项,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C项,①介词,向,对;②介词,在。D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答案】 A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译文:
(2)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译文:
【答案】 (1)燕王确实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发兵来抵抗大王,愿意将全国上下的人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臣服秦国的)诸侯的行列里,交纳赋税和听任差遣就像秦国的郡县一样,只要能侍奉守护祖先的宗庙就行了。
(2)(秦王)于是拔出了剑来迎击荆轲,砍断了他的左腿。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共其乏困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失其所与,不知
【解析】 B项,“共”通“供”;C项,“已”同“矣”;D项,“知”通“智”。
【答案】 A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辞:推辞;C项,肆:延伸、扩张;D项,易:替代。
【答案】 B
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公从之 ②行李之往来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许之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 ⑦君之所知也 ⑧子犯请击之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⑧⑨⑩/②⑥⑦/③⑤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解析】 ①④⑧⑨⑩为代词;②⑥⑦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③⑤为结构助词,的。
【答案】 B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
C.子亦有不利焉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解析】 A项,夫人:古义为那人,代指秦穆公;今义是对一般人妻子的尊称。B项,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C项,不利:古今意义都指没有益处。D项,东道主:古义是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
【答案】 C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秦军氾南
B.夜缒而出
C.既东封郑
D.朝济而夕设版焉
【解析】 A项,名词作动词,译为“驻军”。其他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在夜里”“在东边”“在早晨”。
【答案】 A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全文,完成6~9题。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君图之(只有)
B.若不阙秦(侵损、削减)
C.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D.失其所与(结交,亲附)
【解析】 A项,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答案】 A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D项,①做,②给予。A项,都是连词,表目的;B项,副词,已经;C项,副词,并且。
【答案】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军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解析】 “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答案】 C
9.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答案】 (1)我没能及早重用您,如今事情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如果放弃灭亡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以为他们)供应缺乏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