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训练汇编:第4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训练汇编:第4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07 07:18:11

文档简介

1.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蠕动 儒子牛 横七竖八 蜂涌而至
见机
反射
血肉之驱
生杀予夺
呻吟
欧打
步履蹒跚
草煎人命
 
【答案】 “儒子牛”应该为“孺子牛”,“蜂涌而至”应该为“蜂拥而至”,“血肉之驱”应该为“血肉之躯”,“欧打”应该为“殴打”,“草煎人命”应该为“草菅人命”。
2.下面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格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B.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
C.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D.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解析】 A项,句中的“芦柴棒”是用特征代替本人的名字,所以是借代。B项,是比喻中的明喻,C、D两项,是比喻中的暗喻。【答案】 A
3.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两个句子的句式,根据文意选出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  )
A.②①②      
B.①①①
C.①②①
D.②①①
【解析】 (1)①是被动陈述句,以被动者“工房区域”为陈述对象。②是主动陈述句,以主动者“弄堂马路”为陈述对象。联系上下文,这里着重介绍的是监狱般的“工房区域”,所以必须用被动句式,才能表达准确、语气连贯。(2)①句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陈述句,并用“是……的”强调了语气。②句则是没有强调语气的肯定陈述句。(3)①句中的“粥菜”单提出来,一顿一问,起强调作用,突出包身工的饮食极端恶劣。②句是一般陈述句,显得很平淡。【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核心价值观不是孤悬于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社会现实之上的空中祥云,而是贯穿传统和现实、连接庙堂与民间、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共同愿景。
B.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眼界学识、经验阅历、分析问题的能力都会有大幅度提升。C.最新调查显示,在冠心病死亡病例中,77%归因于胆固醇水平增高造成的,这一比例远远高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
D.减少外出、减少户外锻炼、饮食清淡、少开窗通风、适量补充维生素等,都是防止雾霾不再侵袭我们健康的有效措施。
【解析】 B项,“经验阅历”与“大幅度提升”搭配不当;C项,“归因于……造成的”句式杂糅;D项,不合逻辑,“防止……不再”,双重否定变肯定。
【答案】 A
阅读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完成5~8题。
5.“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第8段“……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答案】 “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手法,这个词在两句中的作用和表达感情是不同的。在前一句中,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达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6.课文倒数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开头连续用了六个“没有……”,用排比句式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的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怒之情。
7.“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
【答案】 “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
8.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句子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说说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想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社会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亮色。1.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静侯 耸入云天 直刺九宵 扭转乾坤
酝酿 慢慢征途 经济实力 反复论证苛克 连名上报 借签经验 摘星揽月
 
【答案】 侯—候,宵—霄,慢慢—漫漫,克—刻,连—联,签—鉴。
2.依次填入下面语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近日,山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在全山________了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人人有责”的思想观念,掀起了全民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的热潮。
②作为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核心成员之一,王树年曾直接参与________了新能源汽车的多项政策,目前正在集中精力调研。
③目前近地空间有上千个报废的航天器在绕地球“打转”。如何________清除这些太空垃圾一直让专家们感到棘手。
A.树立 制订 逐步
B.竖立
制定
逐渐
C.树立
制定
逐渐
D.竖立
制订
逐步
【解析】 “树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竖立”,侧重指在地上或物体上把一些物体直立起来,使用对象多是具体的。“制订”,多指协商创制拟定,只说动作本身,不指动作完成,常有“起草拟定”之意;“制定”,指定出法律、规程、政策等,强调动作已完成,常有“制定妥当”之意,其适用对象为纲领、方针、政策、路线、规程、章程等。“逐步”,一步一步地,重在强调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层次性;“逐渐”,着重指渐渐地、一点一点地,没有明显的阶段性,使用范围较广,可用于人们有意识的、过程较长的活动,也可用于各种自然事物的变化。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前无古人的惊天动地的伟业。
B.曼德拉充满人性、维护正义的一生,使他成为一个不同凡响的人,同时又成为一个民族的象征。
C.他本想趁这次提升为县长的机会,一鼓作气,大捞一把,却不想落了个锒铛入狱的下场。D.经过3年多的建设,南京四大片区保障房已拔地而起,到今年年底,30万人将“安居梦圆”。
E.张艺谋认为现在的舞台奢华风与京剧所蕴涵的美学内涵是有本质冲突的,他想制作出一部特立独行的能从传统中提炼出美学定律的京剧。
【解析】 A项,“惊天动地”形容声音响亮、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使用正确。B项,“不同凡响”形容人或事物不平凡,非常出色。多指文学作品方面。C项,“一鼓作气”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完成。含褒义。句中不合语境,使用错误。D项,“拔地而起”指山峰、植物、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形容从地面上突兀而起,非常陡峭、高耸。E项,“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多指人,不能用来形容“京剧”。这里犯了误用对象的错误。【答案】 CE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产“神舟”七号宇航员太空漫步所穿的“飞天”宇航服造价高达3
000万人民币。
B.中国航天人把“嫦娥一号”卫星送往太空,使中国跻身于世界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
C.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老人生活的赡养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出现了大量的“空巢”家庭。
D.选择住宅讲究环境,装修讲究环保,吃饭讲究营养,这体现了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解析】 A项,语序不当,把“国产”调到“所穿的”后;B项,成分赘余,“跻身”是“使自己上升到”的意思。删除“跻身于”的“于”;C项,搭配不当,不能赡养“生活”,应该把“生活”删去。
【答案】 D
阅读课文前七个自然段,完成5~8题。
5.文章第一段,除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诸要素外,还有什么作用?
 
【解析】 关于这段文字的作用,可以从描述的场景和渲染的气氛角度思考。【答案】 写“辉映的朝阳”“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飞船”和“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的航天员——杨利伟”,寥寥数语,勾勒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渲染了发射前紧张而激动的氛围,引人联想。
6.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解析】 课文前三段是新闻的导语,这是一个过渡性语段,下文写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历程。围绕“过渡”分析作用即可。
【答案】 过渡(承上启下),说明下文要写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努力探索的过程。
7.文章描写火箭发射时的情景用了一连串动词,找出这些动词,简要说明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解析】 文章描写火箭发射情景的文字集中在第二段,这些动词非常明显,可以从写景抒情的角度思考这些文字的作用。
【答案】 这些动词有“喷射”“托举”“拔地而起”“直刺九霄”等。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神舟”五号发射时惊心动魄的瞬间,表达了作为中国人看到“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自豪感。
8.请以节选的部分文字为例,谈谈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 通讯的语言相对于散文来说,不易抒情,但是本文的语言却饱含激情,理解时注意结合“神舟”五号在中国航天史上的意义体会。
【答案】 作者的语言饱含激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有着一种必胜的信心。升空刹那,“惊天动地的巨响”“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载人飞船拔起而起,直刺九霄”是飞船发射的特写镜头,作者怀着崇敬和必胜的信心写出了飞船成功发射的过程,语言优美,极有力量。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错误的注音。
世人瞩目(zhǔ) 嬉笑怒骂(xǐ)
焚尸(fén)堪称典范(kān)
纳粹(suì)
明媚温暖(méi)
雏菊怒放(chú)
嚼蜡(jué)
重蹈覆辙(fù)
 
【答案】 “嬉”读xī,“粹”读cuì,“媚”读mèi,“嚼”读jiáo。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室息  憔悴  长廊  治丝益棼
题材
帐蓬
无辜
闲情逸志
愤满
隐秘
弊病
铿锵有力
 
【答案】 “室”应为“窒”,“蓬”应为“篷”,“志”应为“致”,“满”应为“懑”。
3.下列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香港回归,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而这篇消息却________,仅从标题上就________。标题中,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________的海面,而在另一面,读者看到了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________,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A.独辟蹊径  可见一斑  宽广  洗雪B.独胜一筹  略知一二  茫茫  雪耻
C.独辟蹊径  略知一二  宽广  雪耻
D.独胜一筹  可见一斑  茫茫  洗雪【解析】 “独辟蹊径”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独胜一筹”指技艺或技能超过别人。根据前文“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判断,此处应为“独胜一筹”。“略知一二”意思是略微知道一点。“可见一斑”比喻从观察到的一小部分可以推测事物的全貌。“宽广”形容面积大,范围大,心胸开阔,见识广博。“茫茫”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洗雪”意思为除掉(耻辱、冤屈)等。“雪耻”的意思与“屈辱”有重复的地方。【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A项,成分残缺,
“推行”后面缺少与之呼应的宾语;成分赘余,应把“将”删去。可在“基准测验”后加“的政策”。B项,语序不当,
“接受、理解和掌握”应改为“理解、接受和掌握”。D项,
“今年5月9日是……周年”搭配不当,应在其后加“纪念日”;表意不明,
“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有歧义,具体指“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还是“30个领导人”,表达不明确。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①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②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③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④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5.第①段属于新闻的哪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答案】 导语部分。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6.在新闻报道中,第③段插入了有关港督府的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
 
【答案】 第③段的背景材料,介绍了港督的更替变化及港督府风格特点、历史变迁,说明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7.第④段中写道:“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这个精彩的镜头借景寓意,请分析:这个镜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是殖民统治的象征,“巨幅紫荆花图案”是特区政府的象征,“背景”一语双关,明指背后的景物,暗指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这样写,既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又抒发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自信、自豪、欢乐、振奋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