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测评A(基础过关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其中第1至6题为单选题;第7至10题为多选题,全部选对得5分,选不全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1.每到夏季,我省各地纷纷进入雨季,雷雨等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当我们遇到雷雨天气时,一定要注意避防雷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的电器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器及水龙头
②不要接触天线、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带电设备
③固定电话和手提电话均可正常使用
④在旷野,应远离树木和电线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关于静电场,下列结论普遍成立的是( )
A.电场强度大的地方电势高,电场强度小的地方电势低B.电场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势差只与这两点的场强有关
C.在正电荷或负电荷产生的静电场中,场强方向都指向电势降落最快的方向
D.将正点电荷从场强为零的一点移动到场强为零的另一点,电场力做功为零
3.真空中,A、B两点与点电荷Q的距离分别为r和3r,则A、B两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之比为( )
A.3∶1
B.1∶3
C.9∶1
D.1∶9
4.两异号点电荷电场中的部分等势面如图所示,已知A点电势高于B点电势.若位于a、b处点电荷的电荷量大小分别为qa和qb,则( )
A.a处为正电荷,qa<qb
B.a处为正电荷,qa>qb
C.a处为负电荷,qa<qb
D.a处为负电荷,qa>qb
5.如图所示,点电荷Q固定,虚线是电荷量为q的微粒的运动轨迹,微粒的重力不计,a、b是轨迹上的两个点,b离Q较近,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Q与q带的电荷一定是一正一负
B.不管Q带什么性质的电荷,a点的场强一定比b点的小
C.微粒通过a、b两点时,加速度方向都是指向Q
D.微粒通过a时的速率比通过b时的速率大
6.如图,一半径为R的圆盘上均匀分布着电荷量为Q的电荷,在垂直于圆盘且过圆心c的轴线上有a、b、d三个点,a和b、b和c、c和d间的距离均为R,在a点处有一电荷量为q的固定点电荷.已知b点处的场强为零,则d点处场强的大小为(k为静电力常量)( )
A.
B.
C.
D.
7.下列各量中,与试探电荷无关的量是( )
A.电场强度E
B.电场力F
C.电势差U
D.电场做的功W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带等量异号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就会由于相互中和而消失
B.一个物体带1.6×10-9
C的负电荷,这是它失去了1.0×1010个电子的缘故
C.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电荷量D.电场中某点场强越大,则同一电荷在该点所受静电力越大
9.如图所示,将带正电的粒子从电场中的A点无初速地释放,不计重力的作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带电粒子一定做加速直线运动
B.带电粒子的电势能一定逐渐增大
C.带电粒子的加速度一定越来越小
D.带电粒子的加速度一定越来越大
10.暴雨前,有一云层(相当于带电体)正慢慢靠近地面,某野外地面附近有一质量较小的带电体被吸上天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带电体在上升中电势能越来越大
B.带电体在上升中跟云层间的电势差越来越大
C.带电体在上升中所处环境的电场强度越来越大
D.带电体的加速度越来越大
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1.在探究“两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一同学猜想可能与两电荷的距离和电荷量有关.他选用带正电的小球A和B,A球放在可移动的绝缘座上,B球用绝缘丝线悬挂于玻璃棒C点,如图所示.
实验时,先保持两电荷量不变,使A球从远处逐渐向B球靠近,观察到两球距离越小,B球悬线的偏角越大;再保持两球的距离不变,改变小球所带的电荷量,观察到电荷量越大,B球悬线的偏角越大.实验表明:两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其距离的________而增大,随其所带电荷量的________而增大.
此同学在探究中应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选填“累积法”“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或“演绎法”)
12.如图所示是定性研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结构之间的关系的装置,平行板电容器的A板与静电计相连,B板和静电计金属壳都接地.若充电后保持电容器所带电荷量不变,试指出下列三个图所示的情况下,静电计指针的偏转角度变化情况.(均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正对面积减小时,静电计指针的偏转角度将________;
(2)板间距离增大时,静电计指针的偏转角度将________;
(3)插入电介质时,静电计指针的偏转角度将________.
三、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34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10分)在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中,取O点为圆心,r为半径作一圆周,在O点固定一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a、b、c、d为相互垂直的两条直线和圆周的交点.当把一试探电荷+q放在d点恰好平衡(如图所示,不计重力),求:
(1)匀强电场场强E的大小、方向;
(2)试探电荷+q放在点c时,受力Fc的大小;
(3)试探电荷+q放在点b时,受力Fb的大小、方向.
14.(12分)一匀强电场,场强方向是水平的,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带正电的小球,从O点出发,初速度的大小为v0,在静电力和重力的作用下,恰能沿与场强的反方向成θ角的直线运动.求:
(1)小球从O点到最高点的位移大小;
(2)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电势能与在O点的电势能之差.
15.(12分)如图所示电子射线管阴极K发射电子,阳极P和阴极K间加上电压后电子被加速.A、B是偏向板,使飞进的电子偏离.若已知P、K间所加电压UPK=2.5×103
V,偏向板长L=6.0×10-2
m,板间距离d=10-2
m,所加电压UAB=100
V.电子质量me=9.1×10-3kg,电子电荷量e=-1.6×10-19
C.设从阴极射出的电子速度为零.求:
(1)电子通过阳极P板的速度v0;
(2)电子射出偏向板时具有动能Ek.
参考答案
1.解析:表面具有突出尖端的导体,在尖端处的电荷分布密度很大,使得其周围电场很强,就可能使其周围的空气发生电离而引发尖端放电.固定电话和手提电话的天线处有尖端,易引发尖端放电造成人体伤害,故不能使用.
答案:B
2.解析:电势与电场强度在量值上没有必然的关系,电场强度大的地方电势不一定高,所以A项错误;电场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势差与这两点的场强没有必然的关系,所以B项错误;场强的方向就是电势降落最快的方向,C项正确;静电力做功只与两点之间的电势差有关,所以D项错误.
答案:C
3.解析:根据得,,选项C正确.
答案:C
4.解析:等势面的疏密表示电场的强弱,所以qa>qb,A点电势大于B点电势,a应为正电荷,选项B正确.
答案:B
5.答案:D
6.解析:由于b点处的场强为零,根据电场叠加原理知,带电圆盘和a点处点电荷在b处产生的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d点处带电圆盘和a点处点电荷产生的场强方向相同,所以,所以选项B正确.
答案:B
7.解析:电场强度和电势差均由电场本身决定,与电荷无关,选项A、C正确.
答案:AC
8.解析:两个带等量异号电荷的导体接触后,电荷中和而抵消,不是消失,选项A错误;物体带负电荷,可能是得到电子的缘故,选项B错误;e=1.60×10-19
C叫元电荷,与电子所带电荷量相等,选项C正确;由F=qE知,同一电荷在场强大的位置处所受静电力大,选项D正确.
答案:CD
9.解析:由题中图象得知,正电荷在电场中受到沿电场线方向的静电力的作用,因此正电荷做加速运动,选项A正确.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逐渐降低,电势能减小.因此选项B错误,电场线密集的地方电场强度大,粒子受到的静电力大.从题图可知,沿着粒子运动的方向,电场线变得稀疏,因此粒子受到的静电力逐渐减小,加速度变小.所以选项C正确,选项D错误.答案:AC
10.解析:带电体在上升中静电力做功,电势能越来越小,选项A错误.带电体在上升过程中跟云层间的电势差越来越小,选项B错误;云层(相当于带电体)正慢慢靠近地面,相当于点电荷慢慢行金属板,带电体在上升中所处环境的电场强度越来越大,带电体的加速度越来越大,选项C、D正确.
答案:CD
11.解析:由题意知,悬线夹角越大,说明受力越大,故两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其距离的减小而增大,随其所带电荷量的增大而增大.此同学在探究中应用的科学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答案:减小 增大 控制变量法
12.解析:(1)电容器所带电荷量一定,正对面积减小时,由知,电容C减小,由知,电势差U变大,故指针的偏转角度变大;(2)板间距离增大时,由知,电容C减小,由知,电势差U变大,故指针的偏转角度变大;(3)插入电介质时,由知,电容C变大,由知,电势差U变小,故指针的偏转角度变小.
答案:(1)变大 (2)变大 (3)变小
13.解析:(1)试探电荷+q放在d点时,受+Q的作用力方向竖直向上.
根据平衡条件可知,,匀强电场对+q的作用力方向向下,
解得,,方向竖直向下.
(2)试探电荷+q放在点c时,受+Q的作用力方向向左,大小为,受匀强电场的作用力方向向下,大小为
所以+q放在点c时受力.
(3)试探电荷+q放在点b时,受+Q的作用力方向向下,大小为,受匀强电场的作用力方向向下,大小为
所以+q放在点d时受力,方向竖直向下.
答案:(1),方向竖直向下 (2) (3),方向竖直向下
14.解析:(1)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可知,物体所受合力
由运动规律得,
解得,.
(2)由物体受力情况可知,电场力
电势能变化量ΔE=Fscosθ
解得,.
答案:(1) (2)
15.解析:(1)电子从阴极到达阳极的过程
解得,v0=2.9×107
m/s.
(2)在偏向极板过程中,L=v0t
vy=at
联立解得,Ek=4.16×10-16
J.
答案:(1)2.9×107
m/s (2)4.16×10-16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