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年初中毕业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全卷书写(5分) 书写规范、清楚,卷面整洁,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7分)
1. (1)鄙 (2)慕 (3)睿 (4)察 (4分)
2. (1)D (2)C (3)A (4)B (4分)
3. 略 (8分)
4. (1)凌峰豪迈 (2)苏轼
(3)略 (4分)
5. 【挖掘地方文化】唱词(鼓词),舞龙灯(舞龙),走马灯(跑马灯) 南戏(2分)
【走近历史名人】如:陶弘景钟情楠溪江描绘仙都美景;徐霞客遍游雁荡山留下永恒足迹。 (2分)
【彰显城市精神】如:“赏温州山水,品瓯越古韵”,“一带瓯江水,千载永嘉情”,“魅力温州,传承瓯越文化的摇篮” (2分)
二、现代文阅读(31分)
(一)(13分)
6. (3分)我们要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7.(3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要取得成功首先就要学会低头的道理。
8.(3分)他没有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放弃尊严和人格。
9.(4分)(要求:观点鲜明,理由恰当,表述清楚。)韩信和勾践的低头是忍辱负重,绝不是“逆来顺受,低声下气”,他们只是为心中远大的理想而暂时低头。(示例)
(二)(18分)
10. (4分)第一次失败时,失败时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念,只要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一定会有成功的机会;第二次成功时,成功了,不要得意洋洋,应该谨慎、低调、虚心得待人处事。
11. (4分)文中的泥土更是母亲的化身。母亲平凡、朴实如泥土。她巧妙地借泥土告诫儿子如何为人处世,并传达出对儿子深深的爱。
12. (3分)带着无比的自信。
13. (3分)这把泥土寄托着母亲的期盼,蕴涵着为人处世之道。如果失去这些就意味着失去人生的一切。
14. (4分)紧扣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声,母爱的无私无畏,母爱的无处不在谈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27分)
(一)(4分)
15. (2分) 楚江、帆、鸟、海门、浦树(写出三个就得分)
16. (2分) 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二)(13分)
17. (4分) (1)空乏:资财缺乏 (2)曾:通“增”,增加
(3)过:犯过错 (4)喻:明白
18. (2分) C
19.(3分) 略
20. (4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10分)
21. (4分) (1)亡:丢失 (2)是:这
(3)去:离开 (4)遂:于是,就 (溃:冲破)
22. (3分)秦 穆 公 尝 出 而 亡 其 骏 马/自 往 求 之/见 人 已 杀 其 马/方 共 食 其 肉。
23. (3分)骏马被人宰杀后,秦穆公不但不治罪,反而怕众人食马肉致死,亲手给他们斟酒喝;后秦穆公遭晋国围攻,得到食马人的救援,解除危难,并战胜了晋国。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年初中毕业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答题卷
全卷书写(5分) 书写规范、清楚,卷面整洁,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7分)
1.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4)__________ (4分)
2. (1)__________ (2)__________ (3)__________ (4)__________ (4分)
3.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
4.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5. 【挖掘地方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走近历史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彰显城市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二、现代文阅读(31分)
(一)(13分)
6. (3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8分)
10. (4分) 第一次是在 时倾听,听到的是:
第二次是在 时倾听,听到的是:
11.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13.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27分)
(一)(4分)
15.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3分)
17. (4分) (1)空乏:____________ (2)曾:____________
(3)过:____________ (4)喻:____________
18. (3分)___________________
19.(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3分)
(三)(10分)
21. (4分) (1)亡:___________ (2)是:___________
(3)去:___________ (4)遂:___________
22. (3分) 秦 穆 公 尝 出 而 亡 其 骏 马 自 往 求 之 见 人 已 杀 其 马 方 共 食 其 肉。
23.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
400
600
800
学校 姓名 班级_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
………………………………………线………………………………订…………………………………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桥头镇中学2009年初中毕业生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卷
亲爱的同学:
欢迎你参加考试!做题时要认真审题,积极思考,细心答题,发挥你的最佳水平。全卷满分150分(含书写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答题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祝你成功!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27分)
1.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讲究实际者___(bǐ)薄读书,头脑简单者仰___(mù)读书,惟英明___(ruì)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并高于书本的智慧,只有靠观___(chá)方可得之。
2. 根据语境,为空格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4分)
文学是一幅 的国画,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激湍;文学是一首____古典名曲,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语,春水潺潺;文学是一座____的百花园,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文学是一杯____的香茗,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A. 姹紫嫣红 B. 回味无穷 C. 清脆圆润 D. 意境高远
3. 古诗词名句默写。(8分)
(1)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4)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___________________,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6)______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7)《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使语意连贯,句式整齐。(4分)
初中三年,先阴荏苒。忆同学少年,良多趣味。我们曾谈曹操煮青梅酒,纵论天下英雄;我们曾赏杜甫一览众山,体会_______;我们曾品______漫步中庭,感受乐观豁达;我们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这些都如片片枫叶,封藏在我们青春的诗集中。
5. 语文综合性学习。(6分)
温州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为了弘扬家乡文化,传承灿烂文明,我校举行走进“温州文化”活动。
【挖掘地方文化】温州地区流传着民间曲艺形式,如道情,莲花,快板。请从下面这首流传在温州的歌谣,找一找另外两种民间艺术形式。(2分)
东门扮起龙喷水,南门扮起走马灯。
卫房宫做文明戏,杨宅坛里唱词文。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走近历史名人】温州秀丽的山川,深厚的文化吸引了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请你仿照示例,介绍其中的一位。(朱自清、陶弘景、谢灵运、徐霞客等,他们都在温州大地上留下了深情的足迹和瑰丽的诗文。)(2分)
示例:朱自清观赏梅雨潭抒写醉人绿意。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彰显城市精神】山水温州,文化温州是温州对外宣传的两张名片,请你为“一句话叫响温州”的活动,拟一条温州旅游宣传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31分)
(一)低头与昂首(13分)
①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在谈起成功之道时,他说这一切源于一次拜访。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富兰克林来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可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②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衣次悟道,他牢牢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生活准则。
③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学会低头。这恰如演奏一支高昂的曲子,起首往往是低调的。低头,既是正确认识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什么时候都高昂着头,实际上是抬高自己,看低别人,你瞧不起别人,人家干吗要瞧得起你呢?因此,你再优秀再有名,也没有人愿意与你合作。
④当然,低头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一颗钉子,后面越来越小,也同样钉不牢木板。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忍让一切,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不正确的。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进去接受考试。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凌空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主考官问:“这是什么滋味?”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⑤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年轻人却以昂头被录用,这是不是人生的矛盾的呢?
⑥不,其实为人处世真正的法则是在摆放自己摆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在摆放自己处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而在摆放我们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③段画横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中的年轻人回敬主考官一记耳光反而被录用了,你认为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中说低头不是“逆来顺受、低声下气”。生活中也有人赞赏忍气吞声、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称道曲意逢迎、讨好夫差的勾践,认为正是当初他们肯“低头”,才让韩信日后有机会成为三军统帅,让勾践最终有机会吞并吴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听泥土说话(18分)
查一路
①儿子失败了,带着沮丧从那个城市回来。母亲是个哑巴,从菜园里回来,见了儿子就明白了一切,用手比画着,又觉得比画不清。于是,将准备放下的锄头又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递给儿子。
②这一夜,儿子没睡。月光照在方桌上,方桌上放着那块泥土。儿子望者泥土出神。后来,他仿佛感觉到泥土在跟他说话。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输光了一切,家乡的泥土输不掉。就算不被任何城市收留,这块泥土会接纳他。就算失败如影相随,只要是块泥土,播下种子总有发芽的机会。儿子看着泥土一夜没睡觉,对着月光想了一夜。
③第二天,儿子走了, 。
④带上那把泥土上路。儿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韧,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然。
⑤十年的挣扎、打拼,儿子成功了。一身光亮从城里回来,得意洋洋。
⑥母亲从菜园回来,显然较之十年前已苍老了许多。儿子接过母亲的锄头,怨责母亲,“您老这是何苦?这锄头您今后再也用不上了。”说完,就要把锄头扔了。母亲比比画画,感觉到比画不清时,又把锄头重新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送给儿子。
⑦一如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月光照亮了儿子屋里的小方桌和方桌上这块新的泥土。眼前的情景让儿子想了又想,又和泥土对了一夜的话。泥土永远处在低处,所以不会从高处落下来,跌得很痛。月光下,只有泥土黑漆漆一片,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光芒永在内心,才有质朴浑厚的力量。泥土不会因为身处山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身处低谷而自卑。每一块泥土都很自然、平静、从容,所以才如此博大、浓厚。
⑧第二天,儿子走了,带着深深的羞愧。
⑨从此,儿子处事如泥土般低调,性情如泥土般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败得失亦如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
⑩几年后,与儿子同时发迹的伙伴,三三两两地从很高的位置摔下来,跌得很痛。只有儿子一步一步走得很稳。
“发迹之后,我就扔掉了那把土。不过,好在失败之前,母亲送给了我这把土。”儿子常对朋友说:“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
10.文章构思巧妙,两次写儿子在不同经历中倾听泥土说话,
第一次是在 时倾听,听到的是: 第二次是在 时倾听,听到的是:
11.文中的“泥土”仅仅指自然界的泥土吗?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全文,仿照第⑧段,在第③段的横线上把句子补写完整(3分)
第二天,儿子走了,
13.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的深刻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全文,结合本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4分)
材料一:昔有孟母,为儿成才,三迁居地;更有岳母,苦心刺字,教儿“精忠报国”。
材料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材料三:有一对年轻父母,在空中缆车坠毁的瞬间,擎起爱的双臂,将儿子高高托起。父母不幸遇难,儿子的生命却保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27分)
(一) 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①深不见,浦树②远含滋③。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④。
【注释】①海门:长江入海处。②浦树:水边的树。③含滋:滋润,带着水气。④散丝:雨丝,这里比喻流泪。
15.全诗描写了暮雨中的哪些景物?(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3分)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4分)
(1)空乏其身( ) (2)曾益其所不能( )
(3)人恒过然后能改( ) (4)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18、选出与“舜发于畎亩之中” 中的“于”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B、仓鹰击于殿上
C、渐闻水声潺潺而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10分)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①。”即以次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皆曰:“可以出死③,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注释】①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死人的。 ②次:次序。 ③出死:出力(为国君)拼死作战。
21. 解放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亡其骏马( ) (2)是吾骏马也( )
(3)杀马者皆惭而去( ) (4)遂溃围 ( )
22.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共3处)(3分)
秦 穆 公 尝 出 而 亡 其 骏 马 自 往 求 之 见 人 已 杀 其 马 方 共 食 其 肉。
23. 文章最后用“德出而福反”一句,对秦穆公作了评论,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秦穆公是怎样施恩于人的,又获得了怎样的回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4. 根据要求作文:
“少年心事当拿云”,是讲少年应该壮志凌云,豪情满怀。但因生理及心理的原因,少年的天空也会不时出现阴晦的天气:第二性征突现的惊慌,情窦初开的羞涩,人际交往的迷惑,师长误解的烦恼……各种各样“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少年时代成为人生“心事”最多的一个时期。
请以“心事”为题目,选择你感解最深的内容和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若写成诗歌,则要在20行以上)。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