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讲练
标
点
符
号
标点符号用法:
一、问号
1、选择问一般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分句中用逗号。
例:是你去,还是我去?
2、连续问要在每一个分句的后面都用问号。
例:(1)谁在这里打我的埋伏?是爸爸?要不就是那位眼尖的女老师?
(2)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山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3、有疑问词,没有疑问语气的句末不用问号。
例:为什么叫父子岩,就难懂了。
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4、疑问句主谓语倒置,问号放在句末。
例: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二、分号与逗号
1、并列分句的停顿,若分句较单一、简短,中间用逗号,反之用分号。
例:(1)我生平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2)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3)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躲起来。
三、逗号与顿号
1、并列短语间用逗号,并列词语间用顿号
例:(1)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2)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
2、表约数的相邻整数之间不用顿号。
例:(1)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
(2)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3、若所举的不是同一类,不能用顿号,只能用逗号。
例:(1)我握过各种各样的手——老手、嫩手,黑手、白手,粗手、细手,但都未留下很深的印象。
四、引号和引文末了的点号的搭配
1、若是完整的引用别人的话,末了的标点放在引号之内
例: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2、如果是部分引用或虽全部引用,但只把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则原文后面的点号删去,另在引号外应停顿的地方加上适当的点号。
例:(1)“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2)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3)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
(4)这又是一个“盒子里还有盒子吗”一类的问题。
五、
“说”字后面标点的变化
主要原则是:“说”在语言前,用冒号;“说”在语言中,用逗号;“说”在语言后,用句号。
例:(1)孔乙己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2)“不多不多!”孔乙己说,“多乎哉?不多也。”
(3)“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说。注意:要是一个人所说的语言。
六、省略号
A、表文中省略的部分;B、表话语的断断续续;C、表话未说完。
省略号与“等”不能同时使用。
例:(1)周团长留下……这点儿炒面,他就……爬进了水塘……
(2)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七、破折号
A、表解释说明;B、表意思的递进;C、表意思的转折;D、表语言的中断、延长。
破折号与“即”“就是”等词语都可以表示解释说明,两者不能同时使用。
例:(1)什么都不能阻止我跑步、骑车、游泳——或所有三项——每天的练习。
(2)理智上,我知道我的头发不比使用香波前干净多少——尘土能到哪里去?——但心理上觉得干净一些。
(3)他不喜欢乘马车游公园——除非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4)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八、括号
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
例:(1)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被,更分化为萼和花冠(花被和花冠通称为花瓣)。
(2)北区包括陵门、碑亭、石阶、祭堂、墓室等(在总图上表现为钟的主体部分)。
(3)毛泽东同志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97页)
九、书名号和引号
引号表示引用的部分,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书名号表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等的符号。
例:(1)他把这想法写信给电台“大众知音”,盼望能得到更多的知音。
(2)下午的全校师生联谊会上他被大家选为“今日明星”。
(3)突然飞来用法语演唱的《马赛曲》。
(4)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
专项练习:
1.下面句子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殊不知,沙县引人注目的又岂此风味小吃?
B.据《沙县志》记载,清朝宣统年间,沙县民间的戏剧十分活跃,各个戏班竞相演出。
C.戏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小孩担任什么角色,大人就走什么台步?
D.大人更不含糊,或跑、或跳、或碎步、或弓步、或垫步……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榆林很古,一下车就感觉到了。出站的地方就是残缺的城墙,一条旧街上,坐落着三种不同样式的古楼,人与车在楼下穿行。
B.宋代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是从隋炀帝杨广的诗句“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中化用来的。
C.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肥硕的块根和果实,都可以食用。
D.现在的天文学,不是光研究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还要研究星星里头的变化,研究宇宙的演化。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既加冠”中的“加冠”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黄发垂髫”中的“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B.草堂留后世,诗圣著春秋。上面这幅对联,对仗非常工整。
C.生活中的假恶丑与真善美相对立而斗争,相依赖而共存,我们不能因为幼稚的爱憎而一味向往、追求那美好而虚幻的世外桃源。
D.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B.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C.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D.他看上去才十七、八岁,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
5.下面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亲爱的宝贝已在腹中8个月了,是个美丽的姑娘呢?还是个漂亮的小伙?
B.“没有老师来批评我的。”他微微一笑,又说,“只有这些树叶、小草,还有那朵紫豆角花,好像在批评我,说我以前太粗心大意,太不了解它们了。”
C.在这横跨中国南部的“户外采风”中,东方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酷暑、严寒、狂风、暴雨、沙尘等……越向西就越是人烟稀少。东方不得不经常风餐露宿。
D.种菜是我在狱中少有的能自主管理的事情。播下种子、观察生长、悉心照料、然后收获。成为这一方天地主人的感觉让我体会到一丝自由的滋味。
6.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月初,微风还带着寒意。西湖边的垂柳却迎风招展,满枝嫩叶、翩翩起舞,仿佛在迎候来自各方的早春游人。
B.“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惊。”在轰轰闹闹的现代生活中,厌烦了城市喧嚣后,人们自然格外向往富春江那千金难买的宁静。
C.红船从嘉兴南湖出发已经航行了九十年。其间,有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有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但始终坚定不移,顺乎潮流。
D.我们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 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伟大的社会改革之中呢
7.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这是一句禅语啊!幸福指数全在自己掌握,如果我们对自己说一句“已经很好了啊”(这是应该经常说的),那么我们生活的枝头也会挂满幸福的露珠儿了吧。
B.某夜,独坐窗前,翻看读书笔记,无意中看到几句话:“素食则气不浊,独窗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细细玩味,顿觉神清气爽。
C.一粥一饭是清淡,健康、温暖、妥帖;一瓢一箪是清淡,随意、自在、安心。奢华也罢,绚丽也罢……生命终究归于平淡。
D.如果你茶饭不思,沉湎于“魔兽世界”不能自拔,如果你忽视现实社会,游走于网络虚拟社区,那么,你——可能“病”了!
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大都重视写作前的情感培养:有的借欣赏音乐进入情境;有的面对墙壁久久沉思;有的甚至跳起迪斯科来兴奋自己。
B.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挂年画、舞龙灯、放花炮、穿新衣……等等,到处呈现祥和、热闹的气氛
C.小李见他笑得有点异样,就问:“怎么了?你。”他回答说:“没什么,别多心。”
D.《旧的·创世纪》中说:“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应当倒过来说才对,即“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9.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文章介绍了该厂在困境中如何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改变旧的经营方式,逐步摆脱困境,最终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事迹。
B.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
C.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也正是我们崇高教师的写照。
D.原泛指一切金属,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现在专指黄金。
10.下列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
)
A.我们一天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
B.我这位朋友平素和人甚少交往,他虽住在闹市区,倒也称得上是:“结庐在人境,‘耳'无车马喧”了。
C.国务院决定综合运用各种手法来平抑物价:动用国家库存粮食,向市场抛售;国营粮店挂牌降价,敞开供应。
D.《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副刊的编者写了一篇文章指出:最近在该刊发表的一些文章中引文完全确实的难得有一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