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 第04单元)单元测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 第04单元)单元测试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08 17:1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人教版必修4
第4单元
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传记文学自身因素主要由传主、题材、情感表达、体裁形式、表现方法等组成。
古代传记文学的传主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士人都有。但在史传中传主以上层人物居多,在散传中传主由官吏名士逐渐扩展到平民百姓。近现代传记文学的传主一般以名人居多,但原来不知名的人也有因被知名的作者写了传而知名的。如胡适给李超作传,李超虽死,其名为后人所知。又如1928年一部由中国人盛成创作的法语文学传记《我的母亲》在法国出版,旋即风靡世界文坛。
传记题材,在古代传记文学中,尤其在史传中以写传主在政治、军事、道德方面的表现为主,因为古代史传强调惩恶劝善的教化作用,总的以人物外在社会活动,即“公生活”为主。但到明代中后期传记题材写日常生活的明显增多,而到近现代传记文学,则既写“公生活”,也写个人家庭生活等,即“私生活”,题材日渐扩大。
传记的情感表达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传记主人公的情感描写,另一方面指作者通过传记的情感抒发。在史传中,司马迁的《史记》传记文学有很强的抒情性,其作品也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史传由私撰发展到官修、集体写作,个人情感难以表达,抒情性逐渐减少,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随之减弱。在散传中作者的抒情成分多少不一,但一般说作者的抒情正当而且浓厚,其艺术感染力也比较强。如明代中期归有光的传记文《先妣事略》为自己母亲立传,写的多是生活琐事,但对母亲的感情溢于言表,十分感人。
体裁形式由史传而发展为杂传、散传;史传中又有本纪、列传;列传又有一人一传的单传,也有一类人合为一传的类传。类传也有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如范晔《后汉书》创立多种新类传,扩大了传主的类型。现代传记以篇幅大小分为长篇、短篇传记。古代传记受史传的列传影响,篇末往往有一段论赞,如《史记》传记篇后的“太史公曰”,或补记史料,或写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古代传记因多短篇则不分章分节,而到了近代,受西方传记的影响,梁启超的部分传记创作,如《罗兰夫人传》《匈牙利爱国者噶苏士传》已开始分章节。
传记文学的表现方法,除受自身传统影响外,还受其他文学样式和外来传记的影响而发生较大的变化。如传记文学与小说同属叙事文学,同以写人为主,只是传记坚持写真人真事,而小说多虚构。但在表现方法上往往互相借鉴与吸收。唐代的传记与传奇就相互影响。清初侯方域的《马伶传》,现代胡适的《四十自述》的序幕“我的母亲的订婚”,都用了小说笔法,因而文势曲折,引人入胜。
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创作环境好转,近代、现当代又曾出现过许许多多伟人名人、先进人物,未来的中国传记文学创作一定可以再造辉煌。
(选自陈兰村《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有删节。)
1.下列关于传记文学自身因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传主是传记文学自身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记文学的传主既包含帝王将相,亦包含平民士人。
B.古代史传中的传记题材,主要以传主在政治、军事、道德方面的表现,也即总的是以
“公生活”为主。
C.传记中所表达的情感,既包含了传记主人公的情感,亦包含着通过传记写作而抒发的作者情感。
D.传记体裁形式是由史传而发展为杂传、散传;史传中又有本纪、列传;列传又可分为单传、类传。
2.下列对古代传记与近现代传记的比较,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散传中的传主,由官吏名士逐渐扩展到了平民百姓,而近现代传记文学的传主,一般以名人居多。
B.题材上,古代传记文学一直主要描写传主“公生活”,而近现代传记既写“公生活”,亦写“私生活”。
C.因多短篇,古代传记往往不分章分节,而到了近代,受西方传记的影响,一些传记创作开始划分章节。
D.无论是古代传记,还是近现代传记,在表现方法上往往与其他文学样式互相借鉴、吸收,特别是小说。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现代传记文学中,一些原来不知名的人因被知名作者写传而知名。这说明写传者与传主间会相互影响。
B.我国古代史传强调惩恶劝善的教化作用,而现代传记不在意惩恶劝善的功能,所以题材范围发生着变化。
C.传记的情感表达与其艺术感染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情感表达缺失,艺术感染力便会相应削弱,反之亦然。
D.因为现代社会创作环境不断好转,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传记文学的创作一定会再造辉煌。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9分)
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寻而贤果为羌所没。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
太山贼叔孙无忌侵乱郡县,中郎将宗资讨之未服。公车特征规,拜太山太守;规到官,广设方略,寇贼悉平。至冬,羌遂大合,朝廷为忧。三公举规为中郎将,持节监关西兵,破之,斩首八百级。诸羌慕规威信,相劝降者十余万。明年,规因发其骑共讨陇右,而道路隔绝,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东羌遂遣使乞降,凉州复通。先是,安定太守受取狼籍,凉州刺史、汉阳太守并老弱不堪任职,而皆倚恃权贵,不遵法度。规到州界,悉条奏其罪,或免或诛。羌人闻之,翕然反善。
规出身数年,持节为将,拥众立功。还督乡里,既无他私惠,而多所举奏。又恶绝宦官,不与交通,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天子玺书诮让相属。规惧不免,上疏自讼曰:“云臣私报诸羌,谢其钱货。若臣以私财,则家无担石;如物出于官,则文簿易考。就臣愚惑,信如言者,前世尚遗匈奴以宫姬,镇乌孙以公主。今臣但费千万,以怀叛羌。则良臣之才略,兵家之所贵,将有何罪,负义违理乎?今见覆没,耻痛实深。传称‘鹿死不择音’,谨冒昧略上。”
征拜度辽将军,至营数月,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曰:“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朝廷从之,以奂代为度辽将军,规为使匈奴中郎将。论曰:孔子称“其言之不怍,则其为之也难”。察皇甫规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审己则干禄,见贤则委位。故干禄不为贪,而委位不求让;称己不疑伐,而让人无惧情。故能功成于戎狄,身全于邦家也。
(节选自《后汉书 皇甫规传》)
【注】①二始:指晋始平太守阮咸与南朝宋始安太守颜延之,二人皆负时望而遭忌。
②四甄:指埋伏左右的四支军队。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
B.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
C.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
D.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
5.下列对文中加点线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书"是在朝官员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臣民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baike. / doc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形式。
B.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
C.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冗官,无固定职事的散管。泛指闲散的官吏。这种官职的设置,导致官员浮滥成灾,成为社会沉重的负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羌大举进攻安定城,皇甫规此时虽然身为平民百姓,却能大胆上书朝廷,陈述自己的看法,自此开启了他的戎马人生。
B.皇甫规调动西羌骑兵一起讨伐陇右,中途军中发生瘟疫,他不顾个人安危,前往羌人营帐巡察看望将士,三军为之动容,敌人也为此派使请降。
C.面对自己遭人诬陷的情形,皇甫规无所畏惧,上书皇帝,据理力争,摆明事实,为自己洗罪名,辩曲直。
D.在范晔看来,皇甫规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保全自身,一是他能准确审视自己的才能,果敢地投身仕途,二是他能看到更贤能的人,能不图虚名,主动让贤。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是,安定太守受取狼籍,凉州刺史、汉阳太守并老弱不堪任职,而皆倚恃权贵,不遵法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恶绝宦官,不与交通,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丁年,壮年。
8.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5分)
司马迁评传
张大可
司马迁受腐刑在天汉三年十二月,出狱大约在天汉四年二、三月。这年司马迁四十九岁,出狱后被用为中书令。
中书令本由宦官充任,而司马迁因受腐刑得此官,他认为是人生极大的耻辱。他在《报任安书》中凄怆满怀地诉说他的痛苦,司马迁一气排列了十种耻辱,这都是人世间的极大不幸,而“最下腐刑极矣”。它使司马迁陷入了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痛苦境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这种心境下,给予司马迁以生的力量,唯有那无声的立言事业还未完成。司马迁身受腐刑,体味三重,人主的喜怒无常,便意味着人臣的祸福莫测。专制主义的荼毒,擦亮了司马迁的眼睛,使他看清了“明主”这一绝对君权的残忍本质,深深认识到过去“以求亲媚于主上”是“大谬不然”,于是一反常态,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冷漠。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已五十三岁,任中书令已五年,他除了埋头撰述《史记》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这时,司马迁的好友益州刺史任安,心中沉不住气了,他觉得要给司马迁以鼓励,给他写了一封信,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任安的信,好似一石击起千层浪,它把司马迁积滞在心中的郁闷引发出来,爆发在回信《报任安书》中。在这封信中,司马迁把他对世情的感慨,对人生的悲愤,对专制君王的认识,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尽情地倾吐出来,如泣如诉,慷慨悲凉,理正而辞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两千多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既然宫刑是人生最大耻辱,为了人的气节尊严,就应早早自裁结束耻辱;但为了实现著述理想,立名后世,必须坚强地活下去;可是活下去,又遭世俗非议,等于继续受辱,即“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这种既觉得应该死而又不能去死的思想纽结,折磨得司马迁神不守舍,多次想到去自杀。最后司马迁抉择了隐忍立名的自新之路。也就是说功名重于名节。当一个人功名已就,或者以死可以立功名时,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死节;当一个人才能未尽,功名未立,死节不过如九牛一毛,不能产生社会影响时,他就应该隐忍发愤,建立功名。司马迁正是在这一基准点上找到了死节与立名的统一。所以在《史记》中,他既表彰那些死节者,又表彰那些隐忍苟活者,把历史人物的死写得生动有情。
《史记》中写了许多不甘屈辱,为保持名节而死的义士。齐国布衣王蠋在齐国沦丧濒于灭亡之时,仍“义不北面于燕,自尽身亡”;田横耻于降汉,自而死,他的五百宾客闻田横死,“亦皆自杀”;李广不堪“复对刀笔之吏”而自杀;项羽兵败愧对江东父老而自杀。司马迁称赞这些慕义而死的人,具有“高节”,“岂非至贤”,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象屈原那样“死而不容自疏”的高洁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然而,在逆境中奋发,忍辱负重的志士,更加难能可贵。勾践卧薪尝胆,坚韧顽强,发愤雪耻,终灭强吴而称霸王,司马迁不仅许之以“贤”,还赞其“盖有禹之遗烈焉。”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名重后世,司马迁赞其为“烈丈夫”。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履典军奉旗者数矣,可谓壮土”,但是,当他被刘邦捉拿,为人奴而不死,受辱而不羞,“终为汉名将”,司马迁赞其为“贤者诚重其死。”这后一种忍辱负重的志士,司马迁认为更是值得敬仰的男子汉,“烈丈夫”。这一观点,不仅与世俗相违,而且颇谬于圣人的是非。一般世俗观点,认为忍辱负重是贪生怕死,若被刑戮,“中材以上且羞其行”。孔孟遗教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那些一遇侮辱就轻身自杀的人,在司马迁看来只不过是无可奈何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勇士。慕义而死,保持名节;忍辱负重,自奋立名,怎样处理好这二者的界限是很难的。前已述及,司马迁提出了一个“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标准。人生最宝贵的生命不是不可牺牲,而要让它闪光,死得有价值。一个人若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待后人评说,而仅仅以一死来对黑暗进行抗争,岂不是“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在忍辱与生死的痛苦抉择中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他从沉痛中奋起,坚强地活下来,决心以最大的毅力来完成《史记》。司马迁终于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忍辱著书,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值得我们敬仰的
(节选自张大可著的《司马迁评传》)
1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发愤著书,所谓“发愤”,就是指一个人身处逆境而其志不屈,更加激扬奋发而有所作为。司马迁就是如此。
B.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的崇高的人格。
C.本文择取了司马迁的重要人生阶段,评述了他发愤著书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史记》的内容、体例,升华了《史记》的主题。
D.司马迁身受腐刑,使他看清了世情的冷漠和君权的残忍本质,于是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关心。
E.司马迁终于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血倾注在《史记》之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
11.司马迁发愤著书,有哪几方面的内容?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司马迁在《史记》中,主要写了哪几种人物?(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司马迁认为忍辱负重的志士,更是值得敬仰的男子汉。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6分)
1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均:权衡,比较
B.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判处
C.衡乃拟班固《两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作《二京赋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拟:打算
D.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属:连缀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3分)
A.天雨雪,武卧啮雪
B.而相如廷斥之
C.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D.惠等哭,舆归营
16.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连辟公府不就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大王来何操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
B.环境专家试图用向湖里放鱼的方法治理湖水污染,因为这里的渔业资源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
C.海滨公园是附近居民喜爱的运动场所,在花海中无论是散步、慢跑还是骑车锻炼都令人神气十足。
D.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全面深化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能不能推动我国进入美好的未来,能不能让民众满意,取决于改革的决心,更取决于改革行动。
B.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的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C.从本质上看,法治只是他们的虚假的伪装,其真实目的乃是达到他们小众化的意图,根本代表不了香港绝大多数民众的意愿。
D.用30余年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中国,国民文明素质成了其一触即痛的软肋,每逢黄金周,这疼痛便会不断加强。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坚守和信念,被认为是苏武精神的核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大汉苏武》也未采取否定的态度
②而对于总是与苏武并提的李陵
③当台上台下、幕前幕后都在思考时
④艺术作品的意义已经得到了彰显
⑤事实上,苏武与李陵,作出的是个体不同的选择
⑥对于两种选择,创作者有一番考量,观剧者有一番思索
A.③②①⑥④⑤
B.②①⑤⑥③④
C.④②⑤①③⑥
D.⑤③①②⑥④
20.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人们以各种形式纪念和追忆汤显祖, ①
缘于汤显祖惊世的戏曲才华、斐然的文学成就,而且缘于他深邃的思想光芒。我们叹服于他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勇于突破传统的创新勇气, ②
景仰于他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有力鞭挞和对生命、人性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涉及 ③
政治、文化、社会、宗教、民俗等面, ④
对当今艺术创作,还是对研究当时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重人贵生、为民造福。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朝代,汤显祖难能可贵地深怀人文精神, ⑤
是执政还是创作,都把人放在第一位。任徐闻典史时,汤显祖兴教办学, ⑥
道德教化。






A
往往
/

不管
不管
推进
B
不仅

/
无论
无论
推行
C
固然


虽然
/
推广
D
/


尽管
尽管
施行
21.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阅读的载体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的内容。电子阅读使我们进入了一个获得文字太方便、太快捷的时代,然而人们又总是那么忙忙碌碌,所以,①
,就像吃零食一样。现在,我们从微信上就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可有时候我们会问自己,

即便一个人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也就是个“知识分子”缺乏自己的思考。就像零食只是食物的一种,即便一个人每天吃各种零食,他的营养肯定还是不全面的。今天,我们浪费大量时间去了解不必要的信息,可能就会让我们变成


五、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有人出于各种好意给你说不要做;假如你成功了,又会羡慕嫉妒你;假如你失败了,就会跟你说,看吧,我早就跟你说过不要做了。当然如果你听了建议什么都没有做,最后就会慢慢变成这些人。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
人教版必修4
第4单元
单元测试卷
答题卡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1、[
A
]
[
B
]
[
C
]
[
D
]2、[
A
]
[
B
]
[
C
]
[
D
]3、[
A
]
[
B
]
[
C
]
[
D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
A
]
[
B
]
[
C
]
[
D
]5、[
A
]
[
B
]
[
C
]
[
D
]6、[
A
]
[
B
]
[
C
]
[
D
]7.(1)
(1)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8.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9.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0、[
A
]
[
B
]
[
C
]
[
D
]
[
E
]11.
12.
13.
四、语言文字运用14、[
A
]
[
B
]
[
C
]
[
D
]15、[
A
]
[
B
]
[
C
]
[
D
]16、[
A
]
[
B
]
[
C
]
[
D
]17、[
A
]
[
B
]
[
C
]
[
D
]18、[
A
]
[
B
]
[
C
]
[
D
]19、[
A
]
[
B
]
[
C
]
[
D
]20、[
A
]
[
B
]
[
C
]
[
D
]21.

、作文22.400字600字800字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人教版必修4
第4单元
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解析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答案】
1.A【解析】
原文是“古代传记文学的传主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士人都有”,选项范围扩大。
2.B【解析】表述不正确,文中还提到“但到明代中后期传记题材写日常生活的明显增多。”所以选B。
A【解析】
B项,“现代传记不在意惩恶劝善的功能”属于无中生有;C项,“反之亦然”,在原文中并未提及;D项,“创造辉煌”的条件缺损,原文还提到“近代、现当代出现过许许多多伟人名人、先进人物”。所以选A。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9分)
【答案】
4.C【解析】
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本题可注意文言虚词“而”,名词“兵”断句。
5.A【解析】"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
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baike. / doc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形式。
6.C【解析】“无所畏惧”与原文不符。
7.(1)在这之前,安定太守收受贿赂、强取钱财,声名狼籍,凉州刺史、汉阳太守都年老昏庸不能胜任职守,却全都依仗权贵势力,不遵守法度。
(2)并且又厌恶宦官,不与他们交往联系,于是皇宫内外全都怨恨他,就一起诬陷皇甫规用财物贿赂各支羌人。
【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受取”“并”“遵”
“恶绝”“交通”“货赂”。
参考译文

皇甫规,字威明,是安定郡朝那县人。永和六年,西羌大举侵犯三辅,包围了安定城,征西将军马贤统率各郡部队攻打羌人,但是没有取胜。皇甫规这时虽然身为平民,但发现马贤对这次战争轻视不忧,判断他一定会失败,就给朝廷上书陈述了马贤的情况和自己的看法。不久马贤果然被西羌消灭。郡守知道皇甫规有用兵的谋略,就任命他担任功曹,派他率领八百名兵士,同羌人交战。皇甫规斩杀好几个敌人的首级,贼寇于是撤退。
太山的贼人叔孙无忌侵犯扰乱郡县,中郎将宗资讨伐贼人但没能平定他们。官府特地征召皇甫规,任命他担任太山太守;皇甫规到任后,布置采用了很多策略计谋,强盗贼人全被平定。到了冬天,羌人继续大举聚合,朝廷为此担忧。三公推举皇甫规担任中郎将,拿着符节监督关西部队,打败了羌人,斩杀首级八百多。羌人各部敬服皇甫规的权威信誉,相互规劝投降的人有十多万。第二年,皇甫规就调动羌人部队一起讨伐陇右,但是道路断绝,军中发生大瘟疫,死亡的人占到十分之三四。皇甫规亲自前往军中营帐,巡察看望羌人将领士兵,三军全都感动喜悦。东羌于是派出使者前来请求投降,凉州恢复交通。在这之前,安定太守收受贿赂强取钱财,声名狼藉,凉州刺史、汉阳大守都年老昏庸不能胜任职守,却全都依仗权贵势力,不遵守法度。皇甫规到达州界,全都逐条上奏他们的罪状,有的免职有的诛杀。羌人听说了,聚合起来归附朝廷。
皇甫规担任官职好几年,手持朝廷符节担任大将,统率大军建立功业。回到故乡督察军政,既没有树立什么特别的私恩,又检举揭发了很多人。并且又厌恶宦官,不与他们交往联系,于是皇宫内外全都怨恨他,就一起诬陷皇甫规用财物贿赂各支羌人,皇帝接连不断地下诏书,批评责备皇甫规。皇甫规担心不能免去灾祸,上疏自我申辩说:“有人说臣子我暗中贿赂各支羌人,送给他们金钱财物。假如臣子给的是私人财物,那我家中没有够一担挑的粮食;假如用的是官府财物,那文书账簿很容易审查。按照臣子愚笨迷惑的认识,就算真像诬陷我的人说的那样,前代朝廷还曾把宫女送给匈奴,把公主嫁给乌孙。现在臣子仅仅花费一千万,就使得反叛的羌人归顺,这是贤能臣子的谋略,军事家推崇看重的事情,又有什么罪过,哪里违背了义理呢?现在遭遇到这样的诬陷,我感到深深的耻辱。《左传》上说过‘鹿将死时不再挑选优美的声音’,谨此冒昧地呈报这些。”
皇甫规被征任为度辽将军,他到军营几个月后,给皇帝上书,推荐职位低于自己的中郎将张奂来代替他。在推荐书中说:“臣子听说人没有长久不变的风俗,但社会秩序有安定动乱之分;军队士兵没有强大弱小,但将领才能有高明低劣之别。我观察到中郎将张奂才能谋略都很优异,应该让他担任主帅,来满足人们的希望。朝廷如果还认为我适宜充任军事的职务,我希望求得一个冗官,来做张奂的副手。”朝廷听从了这个意见,以张奂代替他为度辽将军,皇甫规做使匈奴中郎将。
论说:孔子说“一个人说话不惭愧,那他做起来就不容易”。考察皇甫规说的话,他的心中不惭愧呀!他审查了自己觉得有能力就去追求官职,看到有更贤能的人就把职位让给他。所以他追求官职不是贪心,而让出官职也不是为了求得谦虚的名声;称赞自己不担心被怀疑是自夸,让位给人也不担心被人说成送人情。因此他能够在征讨戎狄中建立功业,并在国家动乱中保全了自身。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答案】
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画面借“归羊”“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景物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颔联“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中抓住主要景物“云”“雁”“月”“羊”“陇”“边塞”“草”“烟”,展开联想,尽力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然后再根据这些景物构成的意境概述其画面特点,再联系诗歌具体语境分析其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9.末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5分)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抓住诗歌关键词,从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两句中,“茂陵”一词以汉武帝的陵墓来代指汉武帝,故采用的是借代的手法;关键词“茂陵”“秋波”属于哀景,由“哭”可知,这是采用了以哀景衬托哀情的手法,表现的是苏武的伤感;“逝川”由孔子的“逝者如斯夫”可知,采用了化用典故的手法来表达苏武悼念武帝的悲凉之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答案】
10.AE【解析】B项,“全方位展示了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不正确。C项,此文没有介绍《史记》的体例。D项,不对,应是“于是一反常态,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冷漠”。
11.有两方面的内容。一、忍辱发奋,从沉痛中奋起,用更加坚韧的毅力来完成传世之作。二、司马迁把对世情的感慨,对专制君王的认识,把个人的不平和愤懑,宣泄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上。
【解析】本题实质考查对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分。根据传记内容可知,表层含义是指人们看得到的司马迁的行为,深层含义是指《史记》中司马迁“发愤”内容。
两种人物:一是写了许多不甘屈辱,为保持名节而死的义士。二是在逆境中奋发,忍辱负重的志士。
【解析】此题可根据句子“所以在《史记》中,他既表彰那些死节者,又表彰那些隐忍苟活者,把历史人物的死写得生动有情”和传记内容来判断。
13.司马迁认为那些一遇侮辱就轻身自杀的人,只不过是无可奈何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勇士。人生最宝贵的生命不是不可牺牲,而要让它闪光,死得有价值。司马迁能从沉痛中奋起,坚强地活下来,就是决心以最大的毅力来完成《史记》。因此,只有那些能够经受得起艰难环境磨炼的人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来。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结合原文”的提示,可从最后一段内容中筛选归纳答案。
第Ⅱ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6分)
14.C【解析】拟:模拟,仿照。
15.A【解析】名词作动词,落下。
16.B【解析】例句与B项都是被动句式;A项,
定语后置句;C项,
判断句;D项,宾语前置句。
17.A【解析】A项,“曾几何时”,指没过多久。B项,“竭泽而渔”,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竭泽而渔”是动词性短语,而这里要用一个形容词性短语,应改为“山穷水尽”。C项,“神气十足”,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带有傲慢的神气,而语境是“神定气闲”
。D项,“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此处不合语境。
18.A【解析】B项,表意不明,“这方面”指代不清楚。C项,成分赘余,应将“虚假的”去掉。D项,搭配不当,“加强”应改为“加剧”。
19.B【解析】这段文字,评价《大汉苏武》对苏武和李陵的态度。②紧承第一句,转为对李陵的评述,①写《大汉苏武》对李陵的态度,紧承②;⑤⑥③④总的额评价,“事实上”引领后几句,应紧随①后;⑥“两种选择”照应⑤“不同的选择”,排在⑤后;③“思考”照应⑥“思索”,排在⑥后。
20.B【解析】①处,与后面的“而且”搭配,应填“不仅”;②处,表示更进一步,应填“更”;③处,前面的“涉及”的“及”是“到”的意思,后面不宜填“到”等词语;④处,与后面的“还是……都”搭配,填“无论”;⑤处,填“通过”;⑥处,表示结果,应填“从而”。
21.
【答案】①阅读经常是碎片化的
②一个人有必要知道那么多信息吗
③知道最多而思考最少的人。
【解析】
①句依据前面“电子阅读”“然而人们又总是那么忙忙碌碌”,和后面吃零食的比方,可知要补写的内容是阅读怎样,即“阅读经常是碎片化的”。②句由后文“即便一个人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也就是个“知识分子”缺乏自己的思考。”和比方,和前面的“我们会问自己”,即“一个人有必要知道那么多信息吗”。③由前文“我们浪费大量时间去了解不必要的信息,可能就会让我们变成”和句意,可知填的是推测这样阅读的后果,可填“知道最多而思考最少的人”。
五、作文(60分)
22.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题中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或分析其中的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如此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本题审题立意角度例举:
1.坚定自己的想法并付诸行动;
2.善于采纳别人的正确建议;
3.清醒地认识和利用自身条件;
4.要正确对待羡慕嫉妒;
5.即使失败也要自信和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