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第四单元试卷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笔墨
中国笔墨里有玄之又玄的东西,这是道家“冲虚”要义决定的。《老庄》之前的文章,譬如甲骨文的卜辞与《尚书》之类,一味写实。写实是中国笔墨的基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说是中国文章里第一次出现游戏笔法。写实与游戏,是中国文章的阴阳决,我们可以用墨戏两个字来说中国文章。
虚与实的结合让中国文章有了风致。好的文章不过一段风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正是风致。不轻佻浮浪,不正襟危坐,便是风致之美。风是风容,致是举止,好的文章,风容卓绝,举止从容。
《老子》第一次让中国笔墨走到一个极致。中国文章是有颜色的,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以先秦文章为例,《老子》是焦墨,间或用浓淡之墨;庄子是清墨,间或用焦重之墨;孔孟是浓墨,偶尔有清淡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处便是;韩非子与墨子是重墨,焦墨与重墨也夹杂其中;《诗经》是淡墨,也并非一淡到底,沉痛之陈,笔力下得深下得重。
司马迁写《史记》,焦浓重淡清,五墨共舞。笔墨中兀自有游戏笔法。篇篇《本纪》,左右逢源,自有一股风流。
游戏笔法是不是小说家言?司马迁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左丘明是靠在先秦槐树下解衣盘礴的说书人,将《左传》当小说读,更有意味,也更懂中国笔墨。先秦诸子都有小说家面目,庄子、韩非子、列子,他们的寓言谆谆之心兔起鹘落。谆谆之心可谓中国笔墨的暗纹,即便是《战国策》。
《左传》的笔墨是跳跃的,或者说是雪地上的足迹。北方平原雪地上的足迹,伸得远,凌乱且有章法。《史记》是楷书法则,《左传》大量留白,介于行草与狂草之间。《史记》的笔法绵延不绝,后世文士时有所宗。《左传》用笔险,如短兵相接,赤膊上阵,非勇士莫能为也。除了王安石、陆游几个人外,中国的文章家没有承接《左传》的文脉,实为极其可惜。
汉赋几乎字字浓墨,仿佛金农的漆书。金农用墨自己特制,写出来的字黑极,且格外润泽。中国古代书家,自己制墨的大有人在,中国笔墨最重自己的话自己的面目。汉赋最为人诟病的正是缺乏自己面目。汉赋浓墨重写,字字斟酌便句句游戏。汉赋的刻意铺排,就是文人的游戏。好像大家在公共场所赋诗饮酒一般,手脚放不开,写来写去,都是应酬之作。汉赋是种名气很大的文体,读它的人却不多,因为空洞无物,让文章少了落脚点。
班固、杨雄他们的赋文,雄浑磅礴,但没有后来魏晋人下笔美丽,说到底还是汉朝文章墨色单一了。
汉赋太过于苦心经营,一到魏晋,中国文字之狡兔逃出牢笼,撒腿就跑,所谓动若脱兔。庾信《行雨山铭》四句:“树入床头,花来镜里,草绿衫同,花红面似。”周作人说:“他们写文章是乱写的,四句里头两个花字。”
中国文章,以六朝人文章最不可及,所谓生香真色人难学也。六朝文章,好在抒情。建安年间,曹丕兄弟的书札,忆宴游的愉乐,悼友朋的长逝,悱恻缠绵,无不胜情,开了六朝文的先路。六朝人崇尚清谈,五胡之乱后,士族避地江南,江南山水秀丽,贯之中国笔墨,增进了文辞的隽永,中国笔墨充满了微茫的情绪。微茫的情绪是中国笔墨的倒影。
苏东坡的《赤壁赋》深得中国笔墨的笔法墨法。中国笔墨的笔法墨法玄之又玄,但却是众妙之门。《赤壁赋》的出现,让中国文章多了厌世的笔墨。但厌世不轻生,苏东坡如果不是受了一点佛教影响,他的文章里恐怕要损失些好看的字面,也会多一些韩愈、王安石的东西。《赤壁赋》的意义,让中国笔墨多了山水韵与水墨味。我不说之前的中国文章缺乏山水韵、水墨味。汉赋有山水韵,缺乏水墨味。六朝文章有水墨味,缺乏山水韵。
(选自胡文峰《散文选刊》2014年第12期。有删改)
1.关于“中国笔墨”的有关内容,下面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笔墨的基础是写实,但直到《老庄》,出现游戏笔法,虚与实相结合,中国笔墨才走到一个极致。
B.“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以看出孔孟文章浓墨中有清淡,不轻佻浮浪,不正襟危坐,显风致之美。
C.汉赋浓墨重写,刻意铺排,几乎字字浓墨,如同书法家特制的笔墨,注重自己的话、自己的面目。因而是种名气很大的文体。
D.《赤壁赋》深得中国笔墨的笔法墨法,让中国笔墨多了山水韵与水墨韵。这得益于苏东坡受了佛教的影响。
2.下列对于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三段将中国文章比作中国笔墨。分别写道中国文章在《老庄》之前,一味写实;《老庄》开始,不再一味求实,出现游戏笔法;而虚与实结合,中国文章有了风致。
B.文章第四段开始至文章结束,分述了先秦诸子、《史记》、《左传》、《汉赋》、六朝文章等中国文章的笔墨特点,并分别交代了它们在笔墨艺术上的得与失。
C.司马迁写《史记》运用了小说家笔法,自有一股风流。先秦诸子寓言都运用了这种笔法。
D.班固、杨雄他们的赋文,虽雄浑磅礴,但不及魏晋人下笔美丽,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文章刻意铺成,墨色单一了。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笔墨跳跃,运用的是介于行草与狂草之间的笔法,大量留白,用笔险,因而中国的文章家没有人承接其文脉,作者对此十分可惜。
B.作者认为,庾信
“树入床头,花来镜里,草绿衫同,花红面似”并非如周作人所言“文章是乱写”,而是其文好在抒情,若狡兔逃出牢笼,撒腿就跑,不再像汉赋那般过于苦心经营。
C.六朝人在五胡乱后,避地江南,江南山水秀丽,贯之中国笔墨,增进了文辞的隽永,中国笔墨充满了微茫的情绪。微茫的情绪是中国笔墨的倒影。六朝文章富有了水墨味。
D.作者用“墨戏”两字形容中国文章,是因为中国文章之有风致处在于其虚实结合,笔墨中有玄之又玄的东西。
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4分)
项羽之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檥船待:拢船靠岸等待,檥,使船靠岸。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隶属
B.期山东为三处
期:约定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悬赏捉拿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且相如素贱人
C.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项王瞋目而叱之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兵围垓下之时,项羽对虞姬的“悲歌慷慨”,表现了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的儿女情怀,司马迁的这段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
B.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这深刻地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C.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不愿自己的手下再遭受损失,于是独自一人冲向汉军,“斩将”“刈旗”,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仁爱之心和英勇无畏。
D.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给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译文: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各题。(19分)
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嘘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崩,哭泣呕血。及壮,将婚,貌有戚容。励之勤学,常夜久方罢。文宣受禅,进爵为王。天保六年,诏睿领兵监筑长城。于时六月,睿途中屏盖扇,亲与军人同劳苦。定州先常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热,遣倍道送冰,正遇炎盛,咸谓一时之要。睿对之叹曰:“三军皆饮温水,吾何义独进寒冰!”遂至销液,竟不一尝,兵人感悦。八年,除都督、北朔州刺史。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无水处祷而掘井,泉源涌出,至今号曰赵郡王泉。睿后因侍宴,帝从容谓常山王演等曰:“由来亦有如此长史不?”孝昭帝临崩,预受顾托,奉迎武成于邺,拜尚书令。河清三年,周师及突厥至并州。武成戎服,将以宫人避之,睿叩马谏,乃止。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突厥咎周人曰:“尔言齐乱,故来伐之。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邪!”乃还。于是以睿为能,加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拜太尉,监五礼。晚节颇以酒色为和士开所构。武成崩,睿与冯翊王润等奏后主云:“和士开不宜仍居内。”并入奏太后,因出士开为兖州刺史。太后欲留过百日,睿正色不许。旦欲入朝,妻子咸谏止之。睿曰:“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入见太后,太后复以为言,睿执之弥固。出至永巷,被执送华林园,于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杖杀之,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北史 高睿传》)
8.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B.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C.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D.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古人要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B.崩是古代帝王或王后去世的讳称,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
C.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世王朝也有以受禅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D.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的第一等,封建社会爵位制度严格,不可世袭。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睿自幼被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数次哭晕,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以致骨瘦如柴。
B.高睿奉旨监修长城,与士民同甘苦。时值盛夏酷暑,有人送来冰块,高睿不忍独自享用,直到冰块融化也没尝一口。
C.高睿好学勤政,深得帝王信任。北齐建立后.他历经文宣、孝昭、武成等皇帝,多次担任要职,官至太尉、尚书令
D.高睿敢于犯言直谏,毫不退让。武成帝去世后,他坚持将太后身边的和士开调任外职,面对太后求情和家人的劝阻,他不为所动。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分)
(1)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
译文:
(2)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
译文: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11分)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2.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根据《项羽之死》说说理由。(5分)
答:
13.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 为什么 (6分)
答:
(四)补写名句(6分)
14.(1)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小孤山大孤山》中表现作者因风景之胜久久徘徊不忍离去的两句是“ , ”。
(3)庄子《庖丁解牛》中用来表明庖丁如今解牛时不用眼睛而用精神,就能达到随心所欲境界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
②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B.①族庖月更刀
②族秦者秦也
C.①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D.①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17.下面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的技术非常熟练,已经到了目无全牛的地步。
B.他做了几十年的电工了,修只电表可以说是游刃有余。
C.当年他发誓要出去混出个样来,现在到了这个地步,他觉得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
D.军训休息时,各连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军歌对抗,真是四面楚歌,此起彼伏。
18.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②,关于物种或变种的起源问题,我们③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④不足为奇了。为什么某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⑤它的邻种分布得⑥狭小而稀少呢?谁能解释这个问题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如果
那么
即使
也就
而
却
B
虽然
但是
即使
也就
而
却
C
如果
那么
如果
那就
而且
但是
D
因为
所以
如果
那就
而且
但是
19.【题文】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传统社会的家庭在经济上是一体化的,
。
,
。
。
,
。我国家庭类型的变化和老年人家庭的增加反应了代际之间利益和情感分离的变化趋势,而且带有不可逆转的特点。
①以老年人的利益为家庭的最高利益
②如今,家庭养老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美好的“故事”
③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情况尤为如此
④家庭经济是一个整体,情感和价值观也是一个整体
⑤传统家庭的尊老或孝文化是以老年人为价值取向的
⑥现代社会则追求家庭成员利益的平等化,甚至出现利益关系“倒置”的现象,即以年轻一代的利益为重
A.②⑤①④⑥③
B.②⑥③④⑤①
C.④⑤①②⑥③
D.④⑥③⑤①②
20.请根据以下提供的三个人物,按要求写一段文字。(10分)
《荆轲刺秦王》里的荆轲 《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廉颇 《项羽之死》中的项羽
要求:开头必须用到“人性是有缺点的”这句话,且要用到上面提到的三个人物。对人物形象作出合理的分析概括,且使用因果或假设分析。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不少于200字。
答:
2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学习金字塔”所反映的规律,并据此为老师的教学提出一条建议。(6分)
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虽然整形失败的案件屡见不鲜、触目惊心,但丝毫没有影响整容业的异常火爆,而在整形的队伍中也不乏高中生的身影。据了解,整形热的出现,主要在于大多数人希望通过提升“颜值”获得更多的自信与机遇。
2015年身为阿里巴巴掌门人的马云,名列福布斯“全球科技百富榜”亚洲第一,美国《福布斯》杂志曾这样介绍马云:“深凹的额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副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这个长相怪异的人,有着拿破仑一样的身材,更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
颜值时代,是“造脸”还是“修心”?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四单元试卷
答题卡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
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4.
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
7.
8.
___________
9.
___________
10.
___________
11.(1)(2)12.13.14.(1)(2)(3)三、语言文字运用15.
___________
16.
___________
17.
___________
18.
___________
19.
___________
20.21.四、写作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第四单元试卷
1.C【解析】“注重自己的话、自己的面目原文是”错。“汉赋最为人诟病的正是缺乏自己面目”。
2.B【解析】“分别交代了它们在笔墨艺术上的得与失”错,无中生有。
3.A【解析】“因而中国的文章家没有人承接其文脉“错,原文是“
除了王安石、陆游几个人外,中国的文章家没有承接《左传》的文脉”。
4.A【解析】属,随从。
5.B【解析】A副词,于是;才。B况且。C介词,拿;连词,而。D连词,表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
6.C【解析】“不愿自己的手下再遭受损失”、“充分表现出了他的仁爱之心”错。
7.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在心中没有愧疚吗?(3分)
【解析】重点词语:“纵”“怜”“王”“见”“彼”“独”。
8.C【解析】断句题理解句意是关键;同时关注动词,如“御”的对象是“戎”,据此排除AD项;还要关注虚词,如“以”,在此句中表修饰,据此排除B项。
9.D【解析】爵位可是世袭,或降等世袭。
10.A【解析】“长斋,以致骨瘦如柴”指的是为母亲守孝期间的事。
11.(1)高睿抚慰刚迁居来的老百姓,酌量设置戍边的烽火台,很有章法,使士兵和老百姓感到很安心。(2)国家的事情重要,我应当用死来效忠国家,我宁可用死来侍奉先皇,也不忍心看到朝廷灭亡。
【参考译文】
高睿从小丧父,聪慧早熟,特别受到北齐神武帝的钟爱,将他抚养在后宫中。高睿阅读《孝经》,每当读到“帮助并侍奉父亲”时,就会流泪感慨。高睿十岁时母亲去世,神武帝亲自把他送到领军府,高睿为此而深哀痛绝,三天不吃不喝。高睿在居丧期间长期吃素,骨瘦如柴,用拐杖支撑才能起身。神武帝去世后,高睿哭得吐血。等到高睿成年,即将成婚,他的脸上还带有悲戚的表情。他勉励自己勤奋学习,经常到深夜才休息。文宣帝接受禅让后,高睿的爵位升为王。天保六年,诏令高睿领兵监修长城,当时是六月,高睿在途中舍弃车盖和扇子,亲自与士兵民夫同劳苦。定州先前时常冷藏冰块,长史宋钦道认为高睿冒着炎热,派人倍道兼程给高睿送来冰块,对值盛夏,所有人都认为冰块来得很及时。高睿面对冰块感慨地说:“全军都在喝温水,我怎能忍心独自享用冰块呢?”最后直到冰块融化成水,高睿也没有尝一口,士兵民夫很受感动。天保八年,授任高睿为都督、北朔州刺史。高睿抚慰刚迁居来的老百姓,酌量设置戍边的烽火台,很有章法,使士兵和老百姓感到很安心,高睿在没有水的地方祈祷后挖井,泉水汹涌而出,至今还被称为赵郡王泉。后来高睿陪侍酒宴,皇帝从容地对常山王高演等人说:“自古以来也有像他这样的长史吗?”孝昭帝临终,高睿事先接受顾命,在邺城奉迎武成帝,投任为尚书令。河清三年,北周军队和突厥人到达并州,武成帝穿上军服,准备让宫女们躲避起来,高睿勒住马进行规劝,于是才停止。皇帝亲自统率部队,把全军的进退,一并交给高睿指挥调度,并让段孝先统领。皇帝与宫女穿上红色的铠甲,登上从前的北城墙观望,军营非常整齐。突厥人责怪北周人道:“你们说北齐动乱,因此我们前来攻伐;现在从北齐人的眼睛里可以看出他们意志坚如铁,我们怎么能抵挡呢?”于是返回。于是朝廷认为高睿能干,加授尚书令,封宣城郡公,授任他为太尉,监管五种礼仪。高睿晚年由于酒色的缘故受到和士开的陷害。武成帝去世,高睿与冯翊王高润等人启奏后主道:“和士开不适宜仍然留在宫廷内。”并且入宫启奏太后,于是外放和士开为兖州刺史。太后准备把和士开再挽留一百天,高睿严肃地表示不同意。早晨高睿准备到朝廷,他的妻子和儿女都加以劝阻。高睿说:“国家的事情最重要,我应当用死来效忠国家,我宁可用死来事奉先皇,也不忍心看到朝廷灭亡。”高睿入朝拜见太后,太后再次重申上次的话,高睿坚持己见更加坚定。他走出朝廷到了永巷,被抓住送到华林园,在雀离佛院被刘桃枝用杖击杀,当时高睿三十六岁。
12.不同意。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乌江亭长劝他登船过江谋求来日东山再起,他心疼追随自己征战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才不肯活着过江东。
【解析】项羽是位武将,但武将亦有柔情,通过其对宝马和美人的怜惜,体现其内心柔软的一面。所以他宁可死也无颜面对曾寄希望于他的江东父老。品评时可结合项羽的性格。
13.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花、也有由盛至衰之慨。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
【解析】第一问:总结作者的思想感情。柳深青,花满城代表春将逝,因而才有惆怅看花。第二问,桃花和梨花所表达的氛围不同。
14.答案.(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极登临之胜 徙倚久之而归
(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
15.C【解析】A项,比/打算;B项,众/灭族;C项,都是“宠幸”;D项,养生之道/供养活着的人。
16.C【解析】A项,都是副词,才;B项,都是介词,替,给;D项,都是介词,用;C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
17.D【解析】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处于非常孤立危急的处境。此处不合语境。
18.A【解析】从语意上看,文段第一句应该表假设关系,而③④所处句子之间用“即使……也”比较恰当,也表假设关系;第二句,“广泛而繁多”与“它的邻种分布得狭小而稀少”明显是表转折关系。
19.C【解析】
④⑤①为传统家庭,②⑥③为现代家庭。
20.人性是有缺点的,荆轲他是人们心中的勇士,即使有不畏生死的精神,但他还是缺少了剑术。人性是有缺点的,廉颇是战无不胜的将军,即使他征服了多少对手,但他胸襟狭窄、鲁莽。人性是有缺点的,项羽称霸一方不可一世,即使他英勇善战,但他狂妄自大最终乌江自刎。可想而知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
【解析】这是一道语言应用综合考查题,要求多,难度大。答题时特别要注意审题,题干的要求都要兼顾。
规律:①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平均学习保持率各不不同;②采用听讲、阅读等被动的学习方法,平均学习保持率较低;采用小组讨论、实际演练等主动学习方法,平均学习保持率较高。③学习者参与度越高,主动性越强,平均学习保持率越高。(每点2分,答对两点4分)
建议:老师在教学中不宜采用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要多给学生讨论、演练、实践的机会。
【解析】根据图中的箭头上的文字可知,此图要说明不同的学习方法的效果不同,这是一条显性的规律;题干要求从“老师的教学”的角度提建议,根据“学习金字塔”所反映的规律,不难回答。
22.【解析】颜值时代,人们为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机遇而装扮容貌——“造脸”,在这些人看来,“我的形象我作主”,别人无可非议。而“修心”即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优雅的气质,磨砺心志,增加内涵,不忘初心,奋然前行。究竟是“造脸”好,还是“修心”佳?人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各人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但社会的主流会认同“修心”。如果为“修心”而热情“点赞”,那么下面的观点就是一串熠熠闪光的思想——①“造脸”不如“修心”②修心终能赢得未来③愿为“修心”不修脸④修心,扬起自信的风帆⑤修心胜于造脸⑥修心养性,守住真我⑦内在美胜于外在美⑧修心提升人格的内在美⑨万物之“美”皆源于“心”也可以从思辨的角度出发,在肯定“颜值”的前提下凸显修心的重要,起到辩证说理的目的。如:①颜值社会,更需“修心”②颜值诚可贵,修心价更高③在看脸的时代学会修心④修心养“颜”⑤颜值时代,修心为首⑥用实力“造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