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05单元)单元测试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05单元)单元测试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08 17:4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第五单元试卷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纸上的竹


古之文人雅士与气节之士,大抵都爱竹,所谓“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正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在我看来,竹生长于山野之间,挺拔苍翠,自有一种洒脱俊朗之姿与清冷之气。节象征节操,中空则虚怀若谷,正因如此,几千年来,竹子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所以我不仅爱山野之竹,亦爱纸上之竹。
画墨竹起于唐代,据说吴道子、王右丞都是此中妙手,但未见他们流传的作品。宋代最有名的要数文与可,苏轼曾对他称赞备至,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说:“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为文与可所画的偃竹题了此文,千百年来引用者甚多。所谓胸有成竹方能画竹,无疑是一种行家的见识。
其实苏轼也是极擅画竹。他画的竹子,个性十分强烈,有着浓厚的禅味与浑然天成的真趣,所谓“东坡竹之庄子”、“妙而不真”,即只求神韵,不必求其形似。米芾曾在《画史》中记载苏轼画竹的情形,说:“子瞻做墨竹,从地一直起自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可见苏轼的艺术观与他的文学观是一致的,那就是崇尚“行云流水”式的自然之道。元代有赵孟頫、李息斋、吴仲圭诸人,都以画竹出名,但以吴镇的竹子画得最好,能穷极变化、神形兼具,能和文与可相媲美。明代的马守真、清代的郑板桥,都是画竹圣手。尤其是郑板桥的墨竹,风骨神采,写画描摹,古今无出其右者。
郑板桥一生最喜欢画兰草与竹,兰为花中君子,竹为气节象征,这里面自然寄寓着他愤世嫉俗的孤标傲岸的情怀。他的兰草有书法味,他的竹子有超逸气,瘦劲凄寒、叶如刀戟。一幅墨竹,间以怪石幽兰,在风中挺立,铁划银钩,迥然写出人性的倔傲出尘。
曾在一家博物馆见过他的一幅墨竹图,三两竿瘦竹崛立风中,枝叶如戟,似闻啸叫之声,竹根深深扎进石隙中去,万物凄迷,唯竹挺然,不曲不弯,仿佛是郑板桥灵魂的独语。郑板桥以竹写自己的心境,写自己的人格,竹子是他内心世界的观照物,仿佛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及“衙斋卧听萧萧竹,犹是民间疾苦声”的写照。他曾在自己画的一幅墨竹上题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櫜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醉里挑灯看剑固然悲壮,而于浊世中持一份清正尤其不易。
郑板桥画的竹,其中滋味世上能有几人真领会的?后世冒先生之名的墨竹赝品遍及海内,虽能形似,神韵气概却全无,行家一看便知。因为没有那种深邃的对世情的洞察与孤标傲岸的精神,即使画出了竹子的形态,也一定画不出其品格与风神。所以这世上会画竹的甚多,而只有郑板桥的竹子能够瘦劲地立于岁月的风中,可见画品即人品。纸上的竹,其实来自于人的心中。
1.下列对于“纸上的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纸上的竹”即用墨画在纸上的竹子,是画幅上竹的艺术形象,相传唐吴道子是墨竹画的高手。
B.“纸上的竹”的形成过程是“实有之竹”到“眼中之竹”,“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胸中之竹”再到“实有之竹”。
C.“纸上的竹”是“生长于山野之间,挺拔苍翠,自有一种洒脱俊朗之姿与清冷之气”的“竹”。
D.“纸上的竹”是画竹者的精神和品格的外在表现形式,它能反映画竹者人品的高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板桥之竹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他的一幅墨竹,间以怪石幽兰,在风中挺立,能鲜明地传达出人性的倔傲出尘。
B.“衙斋卧听萧萧竹,犹是民间疾苦声。”作者由萧萧飘动的竹叶联想到民间的疾苦,说明作者具有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
C.郑板桥的墨竹,无论风骨神采,还是写画描摹,都要高出宋代的文与可、苏轼,元代的吴镇,明代的马守真。
D.苏轼画竹只求神韵,认识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自然之物的竹子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所谓“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就反映了人们对它特有的喜爱之意。
B.兰为花中君子,竹为气节象征。郑板桥的兰草有书法味,竹子有超逸气,瘦劲凄寒、叶如刀戟。这里面自然寄寓着他愤世嫉俗的情怀。
C.米芾评价苏轼画竹崇尚“行云流水”式的自然之道。认为他画的竹子,个性十分强烈,有着浓厚的禅味与浑然天成的真趣。
D.后世的冒牌先生们由于没有郑板桥的人格和心境,即使画出了竹子的形态,也一定画不出其品格与风神。
文言文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9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终继五国迁灭  
迁灭:灭亡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等到
D.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运数
5.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根据是什么?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3分)
①齐人勿附于秦
②斯用兵之效
③李牧连却之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
6.对上述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与赢而不助五国”。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19分)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自经史、音韵、算数及宗乘之学,无不通贯。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自洪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订定。寻充日讲起居注官,修《实录》、《圣训》。尝应诏陈言,谓:“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其在外监司守令,遇地方大利弊,许其条奏。水旱灾荒,州县官得上闻。如此,则民间疾苦无不周知矣。”更请许台谏官得风闻言事,有能奋击奸回者,不次超擢,以作敢言之气。二十三年,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
耒有至性,初被征,辞以母老,不获命,乃行。既除官,三牒吏部以独子请终养,卒格于议不果归。逮居丧,哀毁骨立。少受学同郡徐枋、顾炎武。枋殁,睭恤其孤孙,而刻炎武所著书,师门之谊甚笃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复原官。大学士陈廷敬欲荐起之,力辞而止。平生嗜山水,登高赋咏,名流折服。有《遂初堂集》。又因炎武《音学五书》为《类音》八卷。炎武复古,耒则务穷后世之变云。当时词科以史才称者,汪琬、吴任臣及耒为最著。
(选自《清史稿 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B.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C.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D.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潘耒很有才干。他天生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后来参与朝廷《明史》的编辑修订。
B.潘末敢于直言。他引用典故,指出不是言官而向皇帝进言被视为逾越职权的做法是错误的,请求放松禁令,让群臣能够进言劝谏。
C.潘耒事母至孝。当初被征召时,他以母亲年老推辞;被授予官职后,三次上书吏部请求归乡奉养老母;母亲去世,他因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
D.潘耒敬重师长。他年少时求学于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潘耒周到地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的著述,思想上师承顾炎武。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
译文:
(2)既除官,三牒吏部以独子请终养,卒格于议不果归。逮居丧,哀毁骨立。
译文:
11.补写名句。(6分)
(1)《伶官传序》中用“

,岂独伶人也哉?”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常常被细微之事困扰的道理。
(2)《六国论》中开宗明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既衬托出题目,又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别一个张岱①
山阴道
或许是《陶庵梦忆》流布深广,张岱多给人以品茶游园,“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独去“雾凇沆砀”、天地山水一白的湖心亭赏雪的性情文人形象,当然,明亡后避居山间所做的这些文章,即便天高云淡也是衬着多少沧桑烟云间的底子,只是宗子的身影总是似乎与月共影,与雪映照,与茶曲同品的。却在“梦忆”之外更多的文字中,感受到另一个内心坚烈的张岱。或许用坚烈来形容多有不确,宗子曾自述:“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自嘲的潇洒跃然纸面,其实,坚烈与潇洒在宗子身上是统一的,坚烈做底蕴,潇洒才不会轻飘。
  张岱说“生平不喜作谀墓文,间有作者,必期酷肖其人,故多不惬人意,屡思改过,愧未能也”,文集中墓志铭仅四篇。来看看是哪些人让张岱作了墓志铭呢?除去《自为墓志铭》,其一周宛委,一个著述丰沛,敢于嬉笑怒骂的文人,虽“以奇文见斥,遂罢弃举业”,博览群书,浪荡不羁,“其所持论,皆出人意表”,张岱称之“如此异人,如此异才,求之天下,真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也”,佩服他,“犹越王之式怒蛙,惟取其气”。
  其二姚长子,姚非显达之人,甚至也非读书人,乃“山阴王氏佣也”。嘉靖年间,他在农作时与来犯的倭寇“持稻叉”相斗而被擒,倭寇命其带路,姚长子机智引之入四面皆山两面断桥的山地,并私语乡人,让乡人前来围歼倭寇。最终倭寇“百三十人尽歼焉”,但姚长子被倭寇“寸脔”,“乡人义姚长子,裹其所磔肉齑”,将之安葬。张岱为他的墓地“立石清界”,作铭:“醯一人,醯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醯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旌义之后,公道大著,乃不欲存盈尺之土。悲夫!”
  其三张山民,张岱三弟。一个读书人,“资性空灵,识见老到,兼之用心沉着”,精通古董书画。待人朴厚,不以学识货与官家,宁愿“屏迹深山”。张岱铭曰:“才而若拙,慧而若痴,在市厘而饶丘壑,以贫士而富鼎彝。是惟梅山高士,可与把臂而同嬉。”
  以上三位,无论士人或农夫,皆堂堂之气之人,敢于真话,敢于承担,敢于不见于权贵,敢于直面入侵者,身在市廛而胸有丘壑,生气正气灵气丰沛,这是张岱最为看重的,虽然他自嘲当忠臣怕痛,不若其友祁彪佳那样绝食殉国,但明亡后他避居山间,读书著述,情愿生活困顿,拒不仕出,从钟鸣鼎食而“布衣蔬食,常至断炊”,正可见其价值取向。
  当大风大浪袭来时,对于士人来说,有人守护节气,有人低头现实,有人投身权贵,有人无奈而从,任何时代莫不如是。但晚明许多文人确实是自觉背负起丧国之痛的羞耻感,他们不仕出,不与异族时局合作,或埋于读书著述,如张岱即是,或沉于丹青书法,如傅山、陈洪绶,以笔墨承传建设一种源远流长的百折不挠的文化香火。这样的人生态度于知识者而言,无论其时还是后世,都需要精神、心灵和肉体的勇气的。
  这一个张岱与品茶品戏优游于文人娴雅生活之中的张岱,其实并不矛盾,他只是持守一个士人的原则、精神罢了,是一个承传汉文化传统的文人对价值、审美理想的一以贯之,历史的兴替节点只不过是对之的一种外在考量,而张岱则坚持了他的“冰雪”理想。坚烈与潇洒浑然一体。
  事实上,践行如此的浑然一体是别具勇气的,并不潇洒。 
【注】①张岱: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浙江绍兴)人。

1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认为,张岱给人以品茶游园,天地山水一白的湖心亭赏雪的性情文人形象,其根本原因是其文集《陶庵梦忆》的影响。

B.明亡后文人避居山间所写的文章,往往在天高云淡的衬托中映现出沧桑烟云的底色,只有张岱与月雪茶曲同品,显示出别一个张岱。

C.张岱曾述:“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完全是一副潇洒自娱的情态,与醉生梦死无异。

D.张岱自述不喜作谀墓文,但却为周宛委写墓志铭,因张岱认为,其人“其所持论,皆出人意表”,且“真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也”。

E.张岱最看重直面侵略,堂堂正正,敢于承担,敢于说话,身处市廛却胸有丘壑,而自己也避居山间,读书著述,宁愿生活困顿,也拒不仕出。

13.文章说,“这一个张岱与品茶品戏优游于文人娴雅生活之中的张岱,其实并不矛盾”,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
14.文章是写“别一个张岱”,作者为何浓墨重彩地描写张岱为三个人写墓志铭?(8分)
答:
15.文章结尾说“并不潇洒”,而前文则说“自嘲的潇洒跃然纸面”,那么。该如何认识张岱的“潇洒”呢?(10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②都市职场女性剧《欢乐颂》播出以来,大家评价很高,叫好声一片,它成了2016年炙手可热的电视剧目之一。
③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诸如“最萌宝贝”“最美人物”等等投票刷屏搞得不胜其烦。
④毕加索的抽象画风格为何引人注目 人们一直对此莫衷一是。即便是同一个欣赏者,在不同时间去看毕加索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⑤市民对城市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但市民是否深刻反思过自己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公路、跨越防护栏等不可理喻的行为呢
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⑤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分)
A.“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重重设陷阱,弹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
B.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保证公共权力纯洁性的基本手段。
C.
乐羊子妻的断织、大诗人李白的“磨杵成针”等典故对我们耳熟能详,告诉我们的正是一个“恒”字,持之以恒终有所成。
D.丹麦盛产琥珀饰品,往往由高品质、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银边镶嵌,突出琥珀的天然本质特点,设计大方简洁,成为琥珀粉丝们的最爱。
18.请将下面的长单句改为三个连贯的短句。(3分)
在我国散文史上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且被后人称为“百代文宗”的韩愈的作品《祭十二郎文》流露出的悲恸之情催人泪下。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历史教育本质上应该是吸取前人智慧,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历史常常成为人们自豪和光荣的起点,学习历史,很多时候是为了炫耀祖先。所以,历史真相常常被隐藏或者被扭曲。
①还能照出丑、照出皱纹、照出雀斑 ②由此迅速提高个体和整个物种的生存能力 ③人类具有一个特殊优势 ④镜子不仅能照出人的美 ⑤历史常被人比喻成镜子 ⑥即可以通过文化传播共享生存智慧
A.④①⑤②③⑥    
B.⑤④①②③⑥
C.③⑥②⑤④①
D.③⑥②④①⑤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

。更多的国家民族认识到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各国普遍关注

,他们认为,经济发展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脱离人文背景的发展没有灵魂。人类发展不仅包括得到商品和服务,还包括过上充实满意有价值和值得珍惜的共同生活。因此,

,但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这一次要地位,发展与经济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五、作文(60分)
21.阅渎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某大学任教的张教授发现所教的院系中有十多位学生,为了完成本学期的论文,竟从网上直接抄袭现成文章。他认为这些学生品质底下,剽窃他人劳动成果,于是将他们的成绩判为了零分。被判学生认为张教授此举过于严苛,他们只是一时偷懒,记零未免处罚太重;家长也纷纷向学校施压,认为教授此举会影响学生将来的毕业及就业,要求重判。学校不堪重压,迫令张教授屈从,但张教授坚持自己的决定,严词拒绝,辞职而去。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的关注,有人点赞,有人质疑。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从教授、学生、家长或校方任选一角度评论,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指导
这道题里的各方力量都可以选来评述一番,但依据题意考生只需选择其中一方进行评述即可,切记漫谈、泛谈。
可供选择的角度:教授是小题大做、过于严苛还是杀一儆百、防微杜渐?学生是自作自受、吃一堑长一智还是损失太大、得不偿失?家长是越位干预还是敢于发声?学校是审时度势顺应“民心”还是游移不定缺乏担当?每一方力量考生都有正与反的双向选择。能言之成理,分析透彻即可。
第五单元试卷
答题卡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
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34分)4.
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
9.
___________
10.(1)(2)11.(1)(2)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9分)12.
___________
13.14.15.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16.
___________
17.
___________
18.
19.
___________
20.①②
③五、写作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第五单元试卷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解析】应是“胸中之竹”再到“纸上的竹”。
2.D【解析】“认识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少纵则逝矣”是苏轼评价文与可的话,而非自评。
3.C【解析】“米芾评价苏轼画竹崇尚‘行云流水’式的自然之道”错,评价苏轼画竹崇尚“行云流水”式的自然之道的是作者,米芾的《画史》只说出苏轼画竹崇尚“行云流水”之道的情形。
4.B【解析】速:招致。
5.C【解析】④⑤是分析燕赵当时的形势。
6.C【解析】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是,齐、燕、赵虽然没有贿赂秦国,但在基本国策上有失误,C项表达错误。
7.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采用语法分析法,排除错误选项,找出答案。各选项第一处断句,或在“总裁”后,或在“言”后。“上书总裁”句意完整,“言”当为“要义八端”的谓语,因此只能在“总裁”后断开,不可在“言”后断开。排除C、D。“总裁善其说”,“善”是意动用法,认为……善,“其说”是“善”的宾语,因此必须在“其说”后断开,不可在“善”后断开。故选B。
8.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9.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思想上师承顾炎武”分析不当。顾炎武主张复古,潘耒却主张变革。
10.(1)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君罔上专为私利的人,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
(2)被授予官职之后,三次上书吏部以自己是独子请求归乡奉养母亲,最终没有被批准而无法归乡。等到母亲去世守丧时,因为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
参考译文
潘耒,字次耕,是吴江人。天生异常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康熙时,以平民身份参加鸿博考试,被授予检讨的官职,编辑修订《明史》。他曾给总裁上书。提出编纂史书的八个重要原则:“应当广泛搜罗采集,考证精当:分工明确而主旨、体例统一;书写历史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发表议论要公正;所记时间要长,文字要简短。”总裁认为他的观点很好,让他撰写《食货志》,兼及其他纪传体史书,从洪武以下五任皇帝的史稿都是潘耒修编定稿的。不久担任皇帝身边的日讲起居注官,修订《实录》、《圣训》。潘耒曾应皇帝的诏命进言,说:“向皇帝进言自古就没有专门的职责,梅福凭南昌尉的身份进言外戚,柳伉凭太常博士的身份进言程元振,陈东凭太学生的身份攻讦六贼,杨继盛凭部属的身份弹劾严嵩。我朝有旧规定,京官允许向皇帝进言。从康熙十年宪臣上奏请求停止后,凡不是言官却向皇帝进言的都视为逾越职权。皇帝您目明耳聪,应当引导群臣让他们敢于进言。现在竟然下令禁止,难道这是安定兴盛的朝代所应该做的事吗?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君罔上专为私利的人,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这样做对于这些人是很不利的,但是对于国家却非常有利。
那些在朝廷外做地方官的,遇到地方上有大的利益与弊病,允许他们上奏。水旱灾荒,州县官要向上报告。像这样,那么民间百姓的疾苦就都知道了。”又请求允许台谏官可以根据传言进谏,有能够奋力抗击奸恶邪僻的人,可以不按照规定越级提拔,来振作敢于进谏的风气。康熙二十三年,主持礼部考试,被称誉为善于得士,名声更加显著。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非议的声音渐起,因行事浮躁的罪名而降职外调,于是归乡。
潘耒性情诚挚纯厚,当初被征召,他以母亲年老推辞,没有被批准,于是赴任。被授予官职之后,三次上书吏部以自己是独子请求归乡奉养母亲,最终没有被批准而无法归乡。等到母亲去世守丧时,因为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年少时求学于同郡的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周到地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所著的书籍,对老师的感情很深。康熙四十二年,皇帝南巡,潘耒恢复原来的官职。大学士陈廷敬想推荐起用他,潘耒极力推辞而作罢。潘耒平生嗜好山水,登高赋诗吟咏,名流常被他折服。著有《遂初堂集》。又沿袭顾炎武《音学五书》而写了《类音》八卷。顾炎武主张复古。潘耒却主张变革。当时博学宏词科以史才被称道的,汪琬、吴任臣及潘耒最为出名。
11.(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弊在赂秦
12.DE【解析】A项,说法绝对,原文是“或许是《陶庵梦忆》流布深广”;B项,“明亡后文人避居山间所写的文章”错,原文指的是明亡后张岱避居山间所写的文章;C项,“完全是一副潇洒自娱的情态,与醉生梦死无异”错,原文引用张岱的话,是为了表明“自嘲的潇洒跃然纸面,其实,坚烈与潇洒在宗子身上是统一的,坚烈做底蕴,潇洒才不会轻飘”的观点。
 
13.一是人们在《陶庵梦忆》里认识的张岱是品茶游园,踏山赏雪,与风月共影的性情中人,“娴雅”的张岱;二是国破家亡之时,“梦忆”之外更多的文字,则是“另一个”内心坚烈的张岱;三是坚烈与潇洒,身怀冰雪理想与避居山林著述相统一,只是坚守士人原则精神,并不矛盾。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含意。做题时,注意题干的隐含信息,即“这一个张岱”与“‘娴雅’的张岱”的相同之处;还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这一个张岱”“不矛盾”
,结合传记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14.三人俱为堂堂正正,有胆魄敢担当之人,为其写墓志铭,表现张岱的价值取向及审美原则,为三人写墓志铭即为下文议论抒情铺垫蓄势;借张岱为周宛委、姚长子、张山民写墓志铭凸显张岱的个性坚守;在褒扬三人的品行中侧面烘托张岱的“冰雪”理想。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应从内容、结构等方面考虑。首先应明白,传记描写张岱为三个人写墓志铭是为揭示传主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服务的。内容方面,三个人的品质个性,彰显了张岱的价值取向;张岱生平有自己的原则,即不喜作谀墓文,作必酷肖其人。为他三人写墓志铭酷肖其人,彰显了他对个性的坚守;对三个人品质特征的认可,从侧面也写出了他的“冰雪”理想。结构方面,为下文议论抒情铺垫蓄势。  
15.“潇洒”文中指张岱“寄情山水,赏雪品月”,乃性情中人;“潇洒”还指张岱在国破家亡之时,以自嘲而自娱。但张岱“并不潇洒”,他是以“坚烈”作底蕴,是“潇洒”与“坚烈”的统一;他在生死名利考验前,自觉背负起丧国之痛的羞耻感,不与异族合作,坚持承传汉文化传统;他隐居山林,甘于清贫穷困,由钟鸣鼎食而布衣蔬食不改志向,需要精神、心灵和肉体的勇气。(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结合传记内容,揭示“潇洒”表现在哪些方面,“不潇洒”表现在何处即可。
16.C【解析】①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与前文“球场顿时沸腾,欢呼声叫喊声”矛盾。②炙手可热: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不能形容电视剧热门。③不胜其烦:烦琐得让人不能忍受。正确。④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正确。⑤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合语境。⑥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17.B【解析】A项,并列关系不当,“网络诈骗”与前三者有包含关系;C项,主客颠倒,应该是“我们对乐羊子妻的断织、大诗人李白的‘磨杵成针’等典故耳熟能详”;
D项,主语混乱,应在“往往”前添加主语“琥珀饰品”。
18.①韩愈在中国散文史上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②并且还被后人称为“百代文宗”。③他的作品《祭十二郎文》流露出的悲恸之情催人泪下。
或:①《祭十二郎文》流露出的悲恸之情催人泪下。②其作者韩愈在中国散文史上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③他并且还被后人称为“百代文宗”。
【解析】 原长句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散文史上的地位、后人的赞誉、《祭十二郎文》的抒情效果。据此改为三个断句。同时,表达时注意三个短句之间的连贯性。
19.C【解析】注意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横线前后的具体内容,二是六句话之间的关系。从横线前的内容看,语句的意思是历史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吸取前人的智慧;如果从连贯的角度分析,第一处横线所填句子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这句话的主语应该是“历史教育”或“人类”等,二是这句话要说明历史教育是吸取前人智慧的原因。然后可以从六句话之间的关系以及两处句号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③⑥②应该排在一起;⑤单独成句,引出下文对镜子的相关表述。由此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C。
20.
①对文化发展投以极大的关注②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③文化作为发展手段尽管很重要。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时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把握文段的内容主旨,各句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横线前后的句意或关键词来分析补写语句与整个语段的语境联系,推断横线处应补写的语句。注意,补写的语句,要和文段的语言风格一致,句式对照。本题,中心意思是说人们对文化发展的关注,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及地位。①是总起,②是中间部分的总起,可根据全段意思和后句意思确定所填语句;③是对整个文段的总结,由后面的“但”字确定 ③句要用“尽管”,构成转折关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