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呼吸的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概述人体呼吸运动与肺通气。肺通气是人体呼吸全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技能性目标:
尝试人工呼吸的方法,将肺通气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情感性目标:
通过学习人工呼吸的方法,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珍爱生命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膈的运动与呼吸的关系模拟演示装置(如果没有,可以使用纯净水空瓶、橡胶手套、导管等,自己制作);呼气和吸气时胸廓变化示意图。21教育网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说“是胸廓的变化引起呼吸,还是呼吸引起胸廓的变化?”
当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情绪也很高涨时,投入到探究竟的学习中。
“探究竟”
1、教师引导学生一只手按在胸骨处,先尽力扩大胸廓,接着缩小胸廓,反复做三次。
教师提问:胸廓扩大时,胸骨向什么方向移动?此时是吸气还是呼气?胸廓缩小时,胸骨向什么方向移动?此时是吸气还是呼气?
2、教师引导学生一只手按在肋骨处,先尽力扩大胸廓,接着缩小胸廓,反复做三次。
教师提问:胸廓扩大时,肋骨向什么方向移动?此时是吸气还是呼气?胸廓缩小时,胸骨向什么方向移动?此时是吸气还是呼气?
如果学生还有疑义,可以让学生在不扩胸和不缩胸的情况下,体会是否能吸气和呼气?
(学习人体结构、生理等知识,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身体进行实践,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能为自己的健康服务,从而产生亲切感,增加学习兴趣。另外,本节实验简便易行,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可重复多次实验)。
学生的实验只说明了胸廓横向变化与呼吸的关系。膈的运动引起胸廓纵向变化,胸廓纵向变化又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介绍橡皮膜代表膈;两个气球代表肺;玻璃瓶代表胸廓。手向下拉橡皮膜代表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上下径增大;反之,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上下径缩小。总之,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变化。
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观察到立体的、真实的现象比看图更能使人信服。
肺通气是呼吸全过程的第一步,其原理与其它呼吸过程的原理均不相同,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后经过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才能理解:人的呼吸运动是负压呼吸,空气是“压入”肺内而不是“吸人”肺内。教师应结合“知识链”的内容,适当讲解。
在“大家谈”之前,教师应补充讲解呼吸肌(肋间外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胸廓变化的关系,这样可以在“大家谈”中谈得更系统,并且与“知识链”衔接。
“实际用”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呼吸肌的舒缩能力,因此应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另外,表示人体健康状况有两个指数—呼吸频率和胸围差,可以在课余时间给学生介绍并组织学生操作。
“亲自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人体塑料模型进行人工呼吸的练习。如果同学之间进行练习,重在掌握要领。
对这一问题很可能有不同意见,甚至同学间会争论起来。学生就此问题充分发表意见。
学生按教师引导自己体会胸骨移动与呼吸的关系。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回答。
学生按教师引导自己体会肋骨移动与呼吸的关系。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回答。
(为使现象明显,也可以在做扩胸和缩胸动作时,可以把一小纸条贴在鼻孔处,观察纸条如何动。)
有疑义的同学可按教师的提示进行实验。
最后使全班同学都理解胸廓的变化与呼气和吸气的关系
观看“膈的运动与呼吸的关系”模拟演示装置。认识演示器装置的各部分与人体结构的对应关系。
学生观察演示过程和结果,总结规律。
学生观察后,用语言进行表述。
如果时间允许可安排学生自己做:
一名学生面对大家操作,在操作的同时,用语言给大家讲述膈肌是如何引起胸扩纵向变化的。其他同学如有不同意见可以发表。
最后让学生总结“探究竟4”中的表格。
分组讨论:体育老师喊:“吸气—扩胸,呼气—缩胸”的口令,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是否科学?各组请代表发言。
练习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
(第2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2、说明人体呼吸的全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技能性目标:
使用澄清石灰水验证二氧化碳。
情感性目标:
形成关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
领悟生命本质的运动之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准备“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和注入空气的对比实验”的器材,教材中用的是三角瓶和注射针管,可根据学校情况,选用小烧杯或试管均可,注射针管也可改用小打气筒。澄清的石灰水最好在课前配置。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制作“体内气体交换”的flash 动画(或体内气体交换示意图);空气清新剂。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新课:冬季气温低,有些同学怕冷,不愿打开门窗,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
教师出示表格“吸入气、呼出气中各种气体的容积百分比”(见附表1)引导学生分析氧气、二氧化碳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如何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教师出示实验装置,让学生来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和注入空气的对比实验(注意吹入气体后,发现澄清水石灰水变混浊,就停止吹气;吹气和打气的量控制基本相同。)
通过实验结果对比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继而提出为什么呢?(组织细胞利用了氧而产生了二氧化碳。)再问:肺吸入的氧是如何进入体内组织细胞的呢?体内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引出呼吸运动的过程。在分析之前要介绍气体扩散原理,作为知识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气体扩散原理:气体分子总是由浓度高向浓度低的方向扩散。
教师重点帮助学生分析肺泡处气体交换过程,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则可由学生自己分析,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分析氧“消耗”在什么地方了,二氧化碳是在什么地方“产生”出来的。在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发生了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和静脉血是如何转变的?加深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的理解。)
结合血液循环的路径,强调气体是由血液进行运输的。从而把气体交换与血液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呼吸全过程的整体理解。
引导学生总结呼吸的全过程
“实际用”关于高山反应、菜窖中二氧化碳含量高、煤气中毒等常识,
根据已有常识,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一般能够说出教室里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
结合所给资料,学生尝试定量分析氧气、二氧化碳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和注入空气的对比实验”比较简单,也容易成功,有条件的学校可分组进行。)
学生总结本实验说明什么?
一名学生在教室前面喷洒空气清新剂,为什么前排的同学先闻到香味,而后排的同学后闻到?(或举例:为什么家长在厨房炒菜,你在其他房间也能闻到香味?)
观看flash动画,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哪里的氧含量高?哪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高?并将气体交换的原理迁移到这里。
分析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在学生反复分析几次,基本掌握以后,可以完成相关练习。
通过呼吸全过程的总结,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呼吸包括四个连续的过程,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通过呼吸,进入体内的氧气可将体内的有机物不断的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给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的需要,同时,不断的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如果呼吸功能发生障碍,将导致细胞缺氧和二氧化碳的聚积,影响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进而危及人的生命。
学生结合本节内容,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在遇到这类问题时知道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