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呼吸 教案(共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3.1 呼吸 教案(共4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6-10 11:3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健肺强肾 精力充沛
第一节《呼吸》(第一课时)
一、呼吸道和肺的功能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以及呼吸道各个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通过阅读“人体呼吸系统模式图”的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并通过对图中文字的仔细阅读和思考,进一步认识呼吸道各个器官结构特点以及呼吸道具有的保证气体顺畅地出入肺,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之变得温暖、湿润、清洁的功能。最后通过体会呼吸与吞咽关系的实验,使学生了解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位置关系及会厌软骨的的作用,而且结合“实际用”的内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
概述人体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
尝试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
4.
养成良好的呼吸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人体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人体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建议
1.创设情景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都得过感冒,谁来说说感冒之后的症状?(或直接找班上正在患感冒的学生说说亲身体会)学生描述: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痰多等,教师:为什么感冒时会出现这些症状呢?引入课题。
2.教学过程
(1)阅读课本“人体呼吸系统模式图”的图文资料,使学生能按顺序说出人体呼吸系统各器官的名称。呼吸道是由哪些器官组成?呼吸道有哪些结构特点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哪些结构特点使气体变得清洁、温暖、湿润?
(2)观察肺的结构组成图,引导学生学会看图3-1下方逐步放大的肺结构图。总结肺有哪些结构特点?
(3)指导学生看懂“气管纵切”的图,阅读文字资料,理解纤毛、黏液和腺细胞的作用。说出痰是怎样形成的?感冒时,咳嗽、痰多是对呼吸道的有害反应还是保护性反应?
(4)列表比较“呼吸系统的组成、结构特点和功能”,进行知识的整合,总结出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5)指导学生做吸气和吞咽动作,体会呼吸与吞咽关系,使学生了解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位置关系及会厌软骨的的作用。
(6)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呼吸卫生习惯。
第一节《呼吸》(第二课时)
二、肺通气是怎样实现的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的是肺通气的过程。肺通气是人体呼吸全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它是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由于习惯上人们容易认为吸气引起胸廓扩大,呼气使胸廓缩小,因此在“身边事”中提出了“胸脯的起—伏与人体呼—吸有怎样的关系”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亲自做实验,体会胸廓的变化是如何引起肺的张缩并导致吸气和呼气的,理解呼吸运动与肺通气的关系。人工呼吸是肺通气知识的应用,练习并掌握人工呼吸的方法是很必要的。
教学目标
1.
概述人体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2.尝试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
教学重点
呼吸运动与肺通气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呼吸运动过程的理解。
教学建议
1.创设情景 教师提出“胸脯的起—伏与人体的呼—吸有怎样的关系?”几乎所有学生习惯性认为是由于呼吸才使胸廓扩大和缩小的。教师质疑:真相果真如此吗?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教学过程
(1)利用课件使学生认清人体胸廓的组成、肋间外肌、膈肌的位置。
(2)找班上的一名运动员(在鼻孔处贴上一小纸条)到前面做示范,在教师统一指挥下,大家一起做扩胸和缩胸的动作,同时看示范。思考:胸廓扩大和缩小时,胸骨和肋骨分别向什么方向移动?此时是吸气还是呼气?
(3)各小组演示课前自制的“膈的运动与呼吸的关系模拟演示装置”,思考膈顶下降时,胸廓发生怎样的变化?肺随之怎样变化?此时是吸气还是呼气?膈顶上升时呢?
(4)演示“打气筒打气”,使学生理解人体肺通气产生的过程,通过比对解决“气体容积扩大或缩小——容器内气体压力就会降低或升高——气体就会从压力大的地方流向压力小的地方”这一教学难点。
(5)播放视频剪辑“肺的通气”,使学生对胸廓的变化与吸气呼气的关系得到更加形象的认识。
(6)利用人体塑料模型进行人工呼吸的练习。
第一节《呼吸》(第三课时)
三、人体的气体交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对呼吸全过程的后面三个环节进行讲解,与上节课的肺通气内容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呼吸运动”与“呼吸”的概念区别。本节课探究竟包括实验和资料分析。“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和注入空气的对比实验”目的是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比较简单,也容易成功,可分组进行。在进行资料分析1时,可以利用动画演示直观表示肺泡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资料分析2是在了解了肺泡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后,加入了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为全面认识人体呼吸全过程打下基础。资料分析3是呼吸全过程示意图,通过对资料2的分析,学生应该能够在图上标出二氧化碳和氧的流动方向和过程。
教学目标
1.尝试实验探究和资料分析,区分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的成分。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人体呼吸的全过程。
4.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教学重点
1.气体在肺和组织内的交换过程及原理;
2.气体在血液里运输的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对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的理解。
教学建议
1.创设情景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否用实验方法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比环境气体含较多的二氧化碳?
讲述气体的扩散作用时,将事先准备好的香水洒在讲台前,问后排同学能否闻得到,来说明气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过程。气体的运输过程,一定要结合血液循环的途径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循环系统运输功能的理解。
2.教学过程
(1)学生分组进行“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和注入空气的对比实验”,
通过探究,得出结论:验证呼出的气体中比环境气体含较多的CO2。
(2)演示气体的扩散作用:一个学生在座位处喷些香水,请闻到香味的同学举手。小结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这叫做气体扩散作用。
(3)动画演示:体内气体交换示意图(根据需要分别演示肺泡中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过程,再进行包括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及血液成分变化的整体演示),引导学生小结:体内气体交换的场所、原理及体内气体交换后血液成分的变化。
(4)学生用箭头和文字在课本“人体呼吸全过程示意图”中标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行路线,并用红、蓝笔表示出动脉血和静脉血。
(5)阅读图“细胞中物质氧化分解和能量的利用”,理解呼吸的实质是氧化分解营养物质,释放能量。
(6)结合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有关高山反应的知识,同时针对北方农村的实际情况,避免发生菜窖中缺氧和煤气中毒事件。

第一节《呼吸》(第四课时)
四、吸烟的危害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吸烟对人体的危害,自觉养成不吸烟的习惯,同时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科学方法。在教学时,建议教师课前安排各组学生搜集香烟的成分、吸烟的危害、相关的事例、数字等图文资料,做成课件,课上由各组代表进行展示,这样更能引起学生对吸烟的危害产生震惊和关注,使学生自觉养成不吸烟的习惯,甚至能起到呼吁、宣传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说明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尝试探究香烟对动物的危害的方法。
3.使学生明白吸烟对人体的危害,自觉养成不吸烟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究香烟对动物的危害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香烟对动物的危害的实验方法。
教学建议
1.创设情景 教师课前绘制一个禁止吸烟的标志牌,上课时出示给学生,然后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标志?学生回答后可再问:在什么地方有这种标志?为什么在公共场所要禁止吸烟?引入本节课的探究实验。
2.教学过程
(1)以水蚤为材料,探究香烟对动物的危害。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探究的过程共分6步进行。
1.提出问题
从课本中“香烟浸出液对水蚤影响的实验”图中,引导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香烟中含有危害健康的物质吗?二是有害物质的浓度与其危害性有什么关系?
2.做出假设
根据提出的问题,小组做出假设。如“假设香烟中含有有害健康的物质,这种物质的浓度越高,对健康的的危害性越大”。
3.设计实验
此实验要探究两个问题,所以,一要设计水蚤在清水中和在一定浓度的香烟浸出液中存活情况的对比试验。二要设计水蚤在不同浓度的香烟浸出液中存活时间的实验。
在配置不同浓度的香烟浸出液时,可以按课本“技能卡”提示的方法,在几支相同的试管中,分别放入不等量的(如1支、2支等)香烟,加等量水浸泡30分钟以上,分别过滤,最后用清水调满。
然后在水蚤培养液中吸取一吸管活泼的水蚤,分别放入清水和几个不同浓度香烟浸出液的试管中(分别定为1号、2号、3号等),同时开始计时,记录水蚤的存活时间。
4.完成实验
指导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认真观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中。

1号
2号
3号
存活时间



现象



5.得出结论
各组做完实验后,由组长组织,对本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
各组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2)各组代表利用课件,分别展示课前搜集整理的关于香烟的成分、吸烟的危害、相关的事例、数字等图文资料,呼吁大家自觉养成不吸烟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