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清兵卫与葫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10 08:3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清兵卫与葫芦志贺直哉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记得,在初中有一篇鲁迅的文章《风筝》。一下子就打动了我,那里面的小弟弟是那样地孤单和可怜。他酷爱风筝。他躲在一个屋子里,好不容易做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可被霸道的哥哥一脚踏扁了,说这是没有出息的孩子的举动。他沉默了,只好躲在角落里伤心着。“我”以“长辈”的身份凭借着“力气”“踏扁”的不仅是风筝,还有幼小的心灵。这个故事虽然没有渲染小弟弟的心情,可我却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失意。至今想起这篇文章,心里头都藏着那个小弟弟的影子,好像他就躲在我的心里,让我想起就感到酸楚……今天我们学习的《清兵卫与葫芦》仿佛又让我们看到了那小弟弟的身影。课堂导入 志贺直哉:日本作家。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武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是“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910年,围绕于《白桦》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的文学。他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体现了“白桦派”的文学主张。热衷茶卤熠熠檐廊呵斥干涉喘气乖觉嘀咕名伶战战兢兢校役zhōnɡlǔyìlánɡhēshèchuǎnɡuǎidílínɡjīnɡyì字·词·音十分爱好某种活动
很浓的茶水
形容闪光发亮
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热衷茶卤光彩熠熠战战兢兢整体感知开端  清兵卫爱好葫芦  发展  清兵卫买到一个好葫芦 高潮  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 尾声  清兵卫改变爱好 结局  葫芦被卖出高价 2——6段均以“清兵卫”或“他”来领起,属于典型的叙述段落,分别从五个角度来叙述清兵卫是如何“热中于葫芦”的事迹。第2段清兵卫玩葫芦、加工葫芦。第3段清兵卫错看葫芦。第4段顺理成章地概述他看得多,看得“呆呆地”第5段写清兵卫收拾葫芦、收拾好葫芦、看葫芦的一系列动作。第6段以“所有的葫芦,也许已被他一一看过了”新课讲解 可见,第2、5段间,第3、4、6段间其实是有承接关系的。
最基本的信息放在最前面,然后写如何收拾葫芦,随后跟一段最有趣、最生动的信息(第3段),紧随其后,把看葫芦的信息加以拓展,但并不说完,而是另起一段详细交代清兵卫收拾葫芦,对前面说他收拾葫芦的第2段进行补充,然后才以“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来对前面的信息做个收束。不枝不蔓,却又有所摇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 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被发现后,没有马上叙述其结果,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小说中的云右卫门是一个表演歌颂武士道的演员。作者在此暗含了对武士道精神的某种嘲讽。如此宕开一笔,使悲剧的气氛降低,反倒多出点喜剧的意味。新课讲解 教员家访,清兵卫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结果教员只管自己教训,并未注意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听闻教员来访的原由,不仅把清兵卫责打一顿,而且注意到那些葫芦,非常粗暴地 “一个一个地砸碎”。情节的摇摆 清兵卫的慧眼独具,并未给自己带来任何幸福,却造就了校役和古董店老板这两个市侩人物的超额利润,既有对这样的人的讽刺,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暗示。新课讲解矛盾的分析 第七段可看成一个过渡的段落,承接上几段叙述清兵卫爱好葫芦,引出客人对他的一句评论,很自然地进入下面的场景描写。这个场景展示了一对非常重要的矛盾冲突:
清兵卫的爱好与别人的不理解(可分两层)
1、清兵卫的爱好与父亲的不支持之间的矛盾(“教员”其实也是“父亲”的一个意义共生体)
2、清兵卫独到眼光与世俗常人眼光间的矛盾
新课讲解 清兵卫买葫芦的细节。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看,本部分采用了何种手法?
神情、动作、语言描写
这些描写表现了清兵卫怎样的心理?
看到珍贵的葫芦激动万分,急于得到,惟恐失去
故事中的清兵卫因此遭遇了什么呢?
教员没收、父亲打骂和葫芦们的粉碎
葫芦最终的命运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被卖到六百块的高价
是对清兵卫的爱好的肯定,也是对父亲和教员的无知与粗暴最有力的反驳和讽刺新课讲解1、清兵卫在人群中处于什么样的处境。找出关键句。运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清兵卫什么性格特点?孤立
2、小说中作者对于清兵卫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赞赏、同情。认为他是一个天才,但却始终得不到理解,得不到赏识。3、是什么让清兵卫与葫芦断了关系?教员没收葫芦上家告状父亲责打,砸碎所有葫芦大人的专制、蛮横新课讲解 4、清兵卫为什么会和周围的人群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提示:对于葫芦的爱好,象征了什么?)1.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评,也表达了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2.传达出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清兵卫所爱好的葫芦,象征的是自然、美、和谐,而教员所爱好的武士道,则象征压抑个性、外强中干甚至带点滑稽的强权。新课讲解 小说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场景来进行描写。它展示了一对非常重要的矛盾冲突:清兵卫的爱好与别人的不理解。而这矛盾又分为两层,第一层是清兵卫的爱好与父亲的不支持之间的矛盾(后文的“教员”其实也是“父亲”的一个意义共同体),第二层是清兵卫独到的眼光与世俗常人的眼光之间的矛盾。 说明清兵卫对葫芦并非盲目痴爱,而是对葫芦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对葫芦的鉴赏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独特眼光,他有非凡的鉴赏力和创造力。新课讲解问题探究 清兵卫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如何?你觉得他的父亲爱不爱他?为什么?
从父亲的言行中可以感受到父亲的骂、揍,是希望孩子“有出息”。但是因为粗暴、自以为是,不理解孩子的童心童趣,以为清兵卫的痴迷葫芦只是贪玩,毫无意义。他非要按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儿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
此时,那“一个一个地”被“砸碎”的已不光是葫芦,还有清兵卫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想。 爱着自己的孩子,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却粗暴地扼杀了他的个性,不用说在那遥远的日本,就是今天在我们身边的父母又何其多呢! 面对家人和教员的打压,清兵卫有哪些表现?你觉得清兵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清兵卫面对长辈的蛮横干涉、打击时表现出的克制、无助、逆来顺受的“软弱”,更反衬出外力的蛮横与粗暴,令人同情主人公遭遇,产生对威严的长辈教育方式的深沉思考和对强权的愤恨。问题探究 清兵卫的爱好还是被无情地扼杀了,他只好改变了他的爱好。关于他的新爱好,我们来猜想一下,结局会是怎样的?如此安排结局,用意何在?
就内容、主题而言:象征着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之下寻找新的出口)。但是,这新的爱好也仍然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这就蕴涵了新的矛盾。小说至此戛然而止,可激发读者在阅读结束后对主题内容的继续思考。
就结构而言——呼应开头。
问题探究葫芦的归宿对情节的发展和小说主题的揭示有什么积极作用? 这些交代看似闲笔,却使小说情节达到一个新的高潮。葫芦最终得到了专家(古董商)的认可。这份认可其实是对清兵卫的爱好的肯定,也是对他父亲和教员的无知与粗暴进行最有力的反驳和讽刺,从而进一步深化主题。问题探究清兵卫:
爸爸
教员
客人同情 批评 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 作者对清兵卫和大人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小说主题问题探究
(1)清兵卫个性独特,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有非凡的鉴赏力和创造力。 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 “0.1元=50元=600元”,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①.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
②.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
③.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
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商人又卖了600元。小结:对比作用:说明清兵卫对葫芦确实有非凡的鉴赏力,嘲讽了大人的愚蠢保守。(2) “0.1元=50元=600元”的结果与前文的这些内容构成对比:问题探究材料一
覃瑶,女,1994 年8 月28 日出生于枝江市百里洲
镇。她2岁上学, 2006 年9 月,她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被
保送进入枝江一中,任数学科代表。 ? 2008年3月6日上午第二节课,因看课外书被老师批评,
留下遗书校内池塘自杀;她14岁时就成为一名高二学生,并
有望在15岁时成为一名大学生;她最大的梦想是成为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一名志愿者。 ????
绝笔信:
爸妈: 请原谅我做出这不孝的决定。我记得在高一上学期的时候,有一个跳楼自杀的(同学)。当时,您还问我会不会自杀,我还笑着说不会。但我现在真的觉得很累、很累,我要好好的休息一下了。
我在学校里其实一直受着巨大的压力,老师特别是李开松一直都对我看得很紧。他说不能看课外书籍,但你们都知道,我不看书是不可能的。于是,在第三次被他看到之后,我做出了这个决定。因为,我不知道要怎么面对你们。 拓展延伸 材料二: 索菲娅·尤索夫是英国尽人皆知的“数学神童”,早在13岁时便考入牛津大学主攻数学,成为该校史上最年轻的大学生之一。2000年,时年15 岁的她由于不满父亲的高压政策,愤然辍学离校出走。2004年,她与一位见习律师结婚,可是一年后便劳燕分飞。生活无着的索菲娅为了支付硕士课程的学费以及公寓的房租,竟沦为街头拉客的妓女,牛津“女神童”沦为妓女的报道震惊了整个英国。索菲娅的父亲法卢克·尤索夫曾是一位数学家,为了培育5个子女,他和妻子毅然辞去工作,一门心思尝试他的“私塾”式教育以及由其独创的“快速学习法”。他曾扬言,有能力教好地球上任何一个孩子。但她表示:“一直过着遭受父亲精神上、肉体上虐待的人间地狱般的生活。”思考: 我们要如何对待天才?天才面临阻挠时应该如何选择?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小说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评,表达了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篇小说和《炼金术士》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清兵卫对爱好的执著,与牧羊少年对宝藏的执著,是一实一虚的,一个从普通生活场景来写,一个从奇幻故事来写,都具有类似寓言的意义:人的追求总是容易被他人所阻挠或者干扰,但是人应该保持自己最初的追求,因为这种追求包含了个人的天命所在。除此主题之外,小说有没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这大概是一种天才的苦闷。课堂小结
发展个性的前提: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违背道德;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进行。
老师家长和社会: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正确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健康成长。课堂小结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