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新版七上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课件(1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版新版七上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课件(1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6-10 19:20:0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14张PPT。第19课 北方民族汇聚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传说因兴起于鲜卑山而得名。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曾归附东汉,东汉末年开始大量南迁,南北朝时期拓跋部曾先后建立北魏、东魏、西魏等政权。鲜卑族历史一、边疆民族内迁方式:
目的:
内迁民族:①招抚
②强迫①分化瓦解少数民族的力量
②补充兵员和劳动力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多数内迁民族成为国家编户,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各组人民在生活方式、习俗风尚等方面呈现出逐渐认同趋势。耕耙图扬场图二、北魏孝文帝改革386年,拓跋部建立魏国,都平城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
改革内容:北魏孝文帝 政治:实行俸禄制
经济:实行均田制
生活、文化:
①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以洛阳为故乡
②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③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服
④改鲜卑姓氏为汉姓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材料一:北魏初期的现象:初来单马执鞭,返去从车百辆。
材料二: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掠得的财物和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
材料三:公元484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每三个月发放一次,以每年十月为起始。同时,对贪污行为制定了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北魏迁都洛阳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材料三:孝文帝(467—499),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四岁即皇帝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
——(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下》
改 汉 姓(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下》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妃嫔,鼓励鲜卑族与门第相当的汉族通婚,又下令五个皇弟分别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进行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通汉婚说汉语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拓跋宏十分悲痛,五天没有好好进食,丧服也不肯脱下。尽管冯太后立下遗嘱,要求丧葬从俭,但孝文帝还是将她的丧礼举办得相当隆重,并表示要遵照古礼,守孝三年。在遭到王公大臣及文武百官的强烈反对后,才勉强作罢。雅号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才藻富瞻,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孝文帝汉服出御图北朝穿汉服的贵族妇女穿汉服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学礼法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请思考: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丰富了中原文化,促进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民族的交流和交融为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胡饼烤全羊北齐《较书图》中的胡床二胡胡旋舞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1、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最终导致了鲜卑族的消亡,是鲜卑民族的千古罪人!
2、也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又一次激活了华夏民族的性格和精神,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一千五百年过去了,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人们对孝文帝的功过作出了不同的评判:你如何评价孝文帝呢?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