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学年历史试题(文科)
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颜氏家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说明:
A一般农家的“男耕女织”可以满足正常日用
B家庭成员众多,各行各业都有,一切生产、生活所需要都可自己解决
C足不出户,等商贩上门
D农民的要求极低
2
某一时期,农民开垦荒地,改善灌溉条件,役使牲畜,使用有机肥料,增加农业收获。生活上已经过着农耕的定居生活,并获得土地的所有权。该情况最早可能出现于:
A西周
B战国
C西汉
D魏晋
3
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了: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租佃式经营
D庄园式经营
4《汉书·董仲舒》载:“(官吏们)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这主要说明西汉中期:
A土地兼并现象出现
B官民矛盾尖锐
C官吏滥用权力
D农民生活艰难
5
我国长期以来,南北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改变。主要原因是:
①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南方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④南方统治者的扶农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6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这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政治重心南移
B政治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
C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D南方自古以来人才聚集
7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由此可见:
A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
B松江是明代纺织中心
C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
D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
8古代南京去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
B工场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9《唐律》规定:“诸工作(工匠工作)不如法者,笞四十……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当官司,各减三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B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D官营手工业在唐朝兴起
10下列有关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依时间先后顺序为:
①实行“工商食官”
②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出现
③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④出现商帮
A
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①②
D②①③④
11明清时期民众衣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因为:
①赋役制度的改革
②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③棉花的广泛种植
④纺织业的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
①②③④
12“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商业革命”的内容不可能包括:
A城市商业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B出现了晓市、夜市等现象
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改变
13“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
伽马还的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段话表明的新航路的开辟中:
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
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
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
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
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个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商路的转移
B殖民争霸的失败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黄金白银的流失
15美国史学家帕尔默认为,1500年左右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颗门牙咬开了世界,大西洋开始迎来一个开放的时代。下列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A“两颗门牙”指的是英国、荷兰
B大西洋的开放使地中海沿岸的商业更加兴旺
C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发达
D大西洋的开放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16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为庆祝某一事件,给自己加封了一个新头衔“几内亚之主,及对埃塞俄比亚、阿拉半岛、波斯和印度的征服、航海与贸易之主宰”。这一事件是:
A达·伽马船队抵达印度海岸
B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大陆
C麦哲伦船队到达美洲大陆
D葡萄牙成为“海上马车夫”
17紧随西班牙之后崛起……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该国被称为:
A“海盗国家”
B“海上马车夫”
C“瓷器之国”
D“世界工厂”
18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记载,18世纪初,一位叫罗伯特·克莱夫的英国人在到达印度后的几年里,曾写信告诉父亲:“我得到的财富使我能在祖国过上我做梦也想不到的好生活……我已经给姐妹们每人汇去2000英镑,并将在适当时候照顾弟兄们。”罗伯特·克莱夫信中“我得到的财富”最有可能来自:
A对殖民地的掠夺
B大规模商品输出的回报
C贩卖黑人奴隶
D海外资本输出的回报
19
1829年,卡莱尔在《爱丁堡评论》中指出:“在各个方面,有血有肉的工匠都被赶出他的作坊,让位给一个速度更快的、没有生命的工匠。梭子从织工的手指间掉落,落入到穿梭更快的铁指当中。”材料反映出:
A纺织业使用机器生产
B英国纺织业日益走向衰落
C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落后
D蒸汽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21观察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表中所反映的现象造成了: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担
6.54%
5.72%
印花布
匹
14.25%
4.98%
棉纱
担
6.94%
4.86%
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命脉
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洋务运动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外企的设置
D商品输出
23洋务派是域外城市文明的感知者,同时也扮演着清王朝这个封建王朝的掘墓人,故有论者讥讽洋务洋务派实际上是“种豆得瓜”。这里“种豆得瓜”的本质含义是指洋务运动:
A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4.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被称为“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是:A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社会主义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
C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
D政府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生产力水平提高
②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促进石油产量大增
③汽车等新的交通工具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④大企业时代到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50分,其中26小题20分,27小题16分,28题14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城闾门外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据《熙朝新语》等整理
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6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10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早在漫长的16世纪,“世界市场”就已经形成了,正是这个世界市场,构成了19世纪才出现的“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基础。或者说,以生产和交换市场扩大为动力的“世界经济”,是随后产生的那个西方以“资本积累”和军事暴力所驱动的“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前提。
材料二:英国棉纺织业中机器织布机数量(单位:万台)
年份
1813年
1820年
1829年
1833年
1850年
1861年
台数
0.24
1.4
5.5
10
25
40
英国伦敦人口数量(单位:万人)
年份
1801年
1841年
1851年
1861年
人口
111.7
223.9
268.5
322.7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时间及主要方式。(8分)
行业
1912年
1920年
发展速度(设1920年为100)
平均年增长率(%)
棉纺织业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50564
1598074(1922年)
313.6
12.1
华商纱厂布机数(台)
2616
6675(1921年)
255.2
11.0
机器面粉业华商日产能力(包)华商厂产量(万包)
66470(1913年)1966(1913年)
2039508316(1921年)
306.8423.0
17.419.8
卷烟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38
1680
1219.4
36.7
电力业:
华商厂发电容量(千瓦)
12013
29602
246.4
11.9
水泥业启新厂产量(吨)
59405
109741
184.7
8.0
机械采煤业华商矿产量(吨)
416558
3279757
787.3
29.4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27.
阅读下列表格,回答问题:(14分)
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状况:
请回答:(1)通过具体分析上表所列各行业的发展情况,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所呈现的历史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10分)
2016-2017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学年历史试题(文科)答案
一选择:
(50分)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C
C
C
A
C
A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C
D
A
A
D
A
B
A
19
20
21
22
23
24
25
A
A
B
A
D
D
A
二非选择题(50分)
26(20分)
区域部长途贩运业的发展较快;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出现商帮;工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广泛流通;(6分)
社会现象:财富主要用于买田置地;供子女读书;(4分)
原因:①朽腐的封建专制制度;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③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④沉重的封建剥削,农民的购买国低下;
⑤重本抑未,重义轻利,科举入仕等传统观念影响下,商业资本多用于买田置地
(10分)
27(16分)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贸易,资本输出,武力逼迫(8分)
(2)生产力水平提高,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近代城市兴起;工厂制;两大对立阶级出现;世界市场初步形成;(8分)
28(14分)
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4分)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商品输出减少;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