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 教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7.2.1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 教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6-13 06:51:57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
教案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读书、思考问题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知识迁移、归纳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进行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教育。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可知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
[解决办法]学生自行观察图画,教师引导总结,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法、讲述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设问切入正题:1、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新授
1、生态系统的成分
下面我们就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来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
观察与思考:
(1)找出池塘中有哪些成分是没有生命的?
答:阳光、水、空气、沉积在池底的有机物、无机盐、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和养料,热能、温度、石子等。
再思考:这些成分都没有生命,那么它们能不能不存在呢?
答:不能。
引导回答:阳光为生态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水、空气等为生物提供必须的物质。所以,这些没有生命的成分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我们把这些成分称为“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它们是生态系统必须的成分之一。
(2)请同学们从池塘中找出自养型生物。
答:硅藻、栅藻、团藻,以及其他水草等。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归纳: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所需的有机物和能量几乎都有绿色植物制造出来。所以把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
生产者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一种成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成分。
延伸:只有绿色植物才是自养型生物吗?
引导回答:只要能够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生物都称为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能够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它也是生产者。
(3)池塘中还有哪些其他生物?
答:鱼、虾、小甲壳动物、螃蟹以及其他一些浮游动物等等。
思考:这些动物从同化作用角度来看,属于哪一种新陈代谢类型?
答:异养型生物。因为它们不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归纳:动物只能吃现成的有机物,自己不能制造,所以我们把它称为“消费者”。根据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次序,又可以将消费者分为若干个级别。
举例: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其实虾米吃的是浮游植物)
归纳:虾米吃浮游植物,虾米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称为植食性动物,叫“初级消费者”。
小鱼吃虾米,小鱼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肉食性动物,叫“次级消费者”。
大鱼吃小鱼,大鱼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叫“三级消费者”。
随着捕食关系的逐渐上升,消费者的级别也逐渐增高。
(4)思考:生老病死是生物的一种自然现象,那么,在这个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遗体以及一些残枝败叶都去哪了呢?
引导回答:被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了。
归纳: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真菌、细菌等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中重新利用。我们把这些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假如说没有这些分解者的话,那动植物遗体就会堆积如山。
(5)请学生起来归纳生态系统的成分以及相应的代谢类型和作用。完成表格。
(6)我们根据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作用来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小到一个池塘、一块草地、大到一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而无机环境组合的不同,导致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同。所以地球上存在着许多的不同的类型的生态系统。
我们可以按照各种分类方式,将生态系统分为六种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它拥有着巨大的基因库、能源库。
森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是经济效应,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造房子,架桥梁,造纸等。还有多种林副业产品:果子,菌类等。但是更重要的是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
例如,我们都知道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被誉为“地球之肺”。降下的雨水,小部分被树冠截留,大部分落到树下的枯枝败叶和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里被蓄留起来,起到了涵养水源的作用,因此,森林有“绿色水库”之称。
草原生态系统
草原不像森林那样底下树根密集,而土壤也没有那么湿。这就利于动物挖洞以躲避敌害贮存食物。草原的作用也在于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就在于畜牧业。为人们提供大量的肉、奶和毛皮。此外,草原还能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
海洋生态系统
作用:
1、海洋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维持碳氧平衡重要因素之一,说起碳氧平衡,我们往往想到的是森林而忽略了海洋,其实海洋中的浮游植物虽然个体很小,但是数量是极多的,比如海洋中的绿藻是主要生产者之一。
3、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工业原料,能源等。海洋而且海洋有陆地上没有的稀有的矿藏、金属,丰富的石油。还严重鱼贝虾蟹动物蛋白质含量非常丰富。正因为如此,人们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大量捕捞海洋生物。所以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我们应该防止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
与森林海洋并成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的还有是湿地态系统。
作用:
1、是人们生活用水工农用水的直接来源;
2、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比如在多雨的时候,沼泽蓄水透水的能力很强,能储存大量的洪水,在干旱的季节,湿地储存的水又能补充过来,从而缓解旱情)同时湿地还能够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所以被人们誉为“地球之肾”;
3、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比如大家知不知道造纸的原料芦苇是生长在哪里的?沼泽。而沼泽还有栖息着很多珍稀动物,丹顶鹤,天鹅等。香蒲和芦苇等被广泛地用来处理污水,
刚才这几个都是自然生态系统,当然还有一些人工生态系统,比如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特点?
1、人的作用非常关键。这一点十分关键,因为农田生态系统是为了人的利益而建的,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成为自然生态系统。
2、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植物主要是各种农作物杂草,动物主要是害虫等。
3、由于群落结构简单,更容易遭受破坏,所以它抗逆性差
。因此我们经常听说某某年由于某自然灾害,某农田颗粒无收。
城市生态系统
另一个非常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也是我们最最熟悉的生态系统。
特点
1、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
2、城市不能自我维持,不是独立的生态系统,城市居民所有的食物,水源基本上要依靠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所以它对其他的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
3、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废物废水废弃等必然会排放出去,所以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4、城市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更弱,容易出现环境污染。
所以,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系统是我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这两个是如果生态系统,这里要问大家一个问题,是不是只有农田,城市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影响?其实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是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只是程度不同。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生态系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举例说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或分析有关问题。
2.培养分析问题、处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举例说出周围的生态系统。
2.说出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3.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难点:
举例说出生物富集的过程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视频“美丽的红树林”通过语言的解释,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从宏观的角度了解生态系统,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形成生态意识和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二、展示目标
1.概述生态系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三、新课教学
1.归纳讨论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小组内交流、讨论学案中的自主学习第一小题,简单的池塘生态系统里都有哪些成分?归纳生态系统的各成分,并讨论各成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2.食物链和食物网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句话“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它反应了生物和生物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像这样的关系大家知道的还有哪些?它们通过这样的关系而形成了一条链,我们把它叫做食物链。
动手连一连:课本103页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在连接的过程中发现一种动物取食的不只是一种。这样的关系使得食物链变的错综复杂,相互交错而成了一张无形的网,叫做食物网。
四、小组展示
1.各个小组派代表分别交流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相关内容,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五、评价检测
1.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中的评价检测试题。
2.老师点评。
六、总结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