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12 21:1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多媒体教学课件
第四单元第15课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详细配套教案
《短文两篇》



培根
学习目标
1.了解培根的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精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习比喻论证、归
纳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领会并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4.激励自己更加热爱读书,不断进步。
这句话是谁说的,你知道吗?
知识就是力量。
弗朗西斯·培根
关于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
1561—1626
英国哲学家、作家
培根简介
培根,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培根1661年1月22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贵族家庭。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
培根少年时代即才华出众。12岁入剑桥大学读书。15岁作为英国大使的随员到法国工作。
归国后当过律师和国会议员,1596年,培根被聘为女王的特别法律顾问,1613年被任命为首席检查官,
1616
年担任掌玺大臣,1617年担任英国大法官。但是他晚年回顾这段往事时,却感叹“把才能误用于自己所不适宜担任的事业上。”
1621年由于一次宫廷阴谋的牵累,被指控贪污受贿,逐出朝廷,永不起用。
培根脱离政治生涯后专门从事研究和著述,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化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1620年)
1626年在进行一次冷冻防腐科学实验时受寒致病,不治去世,终年65岁。
他的《论说随笔文集》出版于1579
年,最初只收入10篇短文。出版后风靡一时,因此培根生前就曾几次再版重印,每次都有增删修改。
1625年培根去世前一年印行第四版时已扩大为58篇。
在这些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中,培根讨论了题材相当广泛的人生问题。他以一些精妙的格言警句,提炼概括了丰富深刻的生活哲理。
黑格尔评培根
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像、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
他的著作充满最美妙的、最聪明的议论……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
马克思评培根
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5页)
本文出处
《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英国卷》
王佐良译
积累下列字音:
藻饰zǎoshì
狡黠xiá
诘难jiénàn
伦理lún
滞碍zhì
寻章摘句zhāi
味同嚼蜡jiáolà
吹毛求疵cī
不求甚解shèn
狂妄自大wàng
咬文嚼字yǎojiáo
豁然贯通huò
文采藻饰zǎoshì
要诀jué
睾肾gāo
傅彩fù
积累下列词语:
1高谈阔论: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2怡情:使心情愉快。
3文采藻饰:修饰之词,使之富有文采。
4诘难:诘问,为难。
5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6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7滞碍:不通畅。
8吹毛求疵:
P118
故意挑毛病,找差错。九下P60这里指细致到烦锁,挑剔的地步。
9要诀:重要的诀窍。
10狡黠:〈书〉狡诈。
11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12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13豁然贯通:一下了弄通了某个道理。
14不求甚解: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15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中心话题是什么?
2.围绕这一中心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并划分层次。
解析:
读书
一、第1至第6句,阐述读书的目的;
二、第7第12句,阐述读书的方法;
三、第13至第17句,阐述读书的作用。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读书有什么目的(益处)?
(怡情、傅彩、长才)
2、读书可能出现哪几种误区(偏向)?
(过多易惰、太盛则矫、学究故态)
3、读书与经验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4、明智之士怎样读书?
(在书外,凭观察得之)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读书有哪些方法?
(选读、浏览
、通读

精读
、代读

读摘要)
上述读书方法各适用于什么书?
(选读---只有部分重要的书;浏览---不太重要的书;通读---重要的书;精读---价值高的书;代读、读摘要---题材次、价值低)
阅读第三部分,思考:
读书有什么作用?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论证?
观点(作用)1
: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先举例论证,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观点(作用)2
: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讨论·交流
这篇随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从语言特点、说理的方式(或论证的方法)等方面谈。
1下面一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有的书可以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粗糙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表达作用:
生动阐明了读好书不能只读笔记摘要。
2以下段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修辞方法:
排比
表达作用:
列举六门学科知识的作用,层次分明,句式整齐,造成不断列举的气势,有力证明“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论点。
3文章开头和结尾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读书的三种偏向。
参考: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对比说理
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1)苦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2)韧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
(3)乐境: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王国维《人间词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的《蝶恋花》
这是求学的第一步,是说必须站得高,看得远,选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原意:“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瑟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世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原意: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
一个人在认定自己的奋斗目标之后,就必须刻苦读书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拼搏,即使衣带宽了,人渐瘦了,也始终不后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原意:夜深了,我千百次寻找、等待的那一个人还没有出现。我的心充满疲惫和失落,不经意一回首,却发现她在那灯火寥落的地方静静地站着。
在千百次地寻求知识之后,回过头来一看,忽然发现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就在眼前了,成功正在向你微笑呢!
拓展延伸,交流收集的读书故事和格言。
品读,写读书卡片
同学们在整体把握了课文之后,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熟读并做成读书卡片一张。
资料摘录卡片




书名或报刊名:



题目
著(译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摘录内容:
本课精选名言参考: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
3)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变;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5)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课外精选名言参考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前苏联】高尔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
品。
——【英国】莎士比亚


谈读书
目的
怡情
傅彩
长才
方法
精读
代读
读摘要
选读
浏览
通读
作用
弥补缺陷
塑造性格
体验反思:
对于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广泛的浏览式的读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一下,或看序目,或读几页内容,不费力,不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拿来消遣。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
马南邨


书,



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正确地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2分析“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
的关系。
走近作者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归纳段意
(2)弄清结构
段意归纳
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
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在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不正确的说
法,需要我们写文章批驳,帮助澄清思想,端正认识。
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通常叫做驳论文。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式:即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1)立论:即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用论据来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2)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或假设一个错误的论点是正确
的,然后进行反驳,再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
驳论文的批驳方法
⑴直接批驳
①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进行批驳
例:《不求甚解》“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曲解了不求甚解的含义
②驳论据:指出敌论中论据的虚伪、错误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性。
③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例:他有每天晨跑的习惯,所以他是个学习刻苦的人。
⑵间接批驳
驳立结合
驳论文的一般论证思路
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
现学现用
⊙文章的靶子是哪句?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是怎样批驳别人的观点?
1摆出批驳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介绍出处并析其义,然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3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反面否定,又正面引用语录佐证;
4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讨论·交流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样论证方式?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驳论的论证方式
总结一下: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什么
1、虚心
2、读活
3、多读
4、勤读
比较阅读:
谈读书
读书的正确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立论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排比论证
精练华美
不求甚解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驳论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严谨质朴
你说我说!
你知道的读书方法有哪些

种经典




1、品读法。
2、摘读法。
3、圈点法。
4、析读法。
5、寻读法。
6、助读法。



品读,就是在阅读中对文章的某一点深入下去,这里的“一点”必须是文章的神韵所在。如《春》、《围城》的语言美。
摘读法、圈点法
把读书过程中精彩的文章、片段、句子等加以摘录、圈点。包括笔记摘录,电脑下载,圈点划线、评注等。如毛泽东圈点《水浒传》等。



助读法,就是利用书、报光盘、磁带上的精美的文章来帮助我们阅读理解作品的一种方法,如配乐诗,电视散文等。



这种方法,相当于跳读法,阅读者不是对全文进行研读,而是对文章、作品的精华处细细琢磨,品位。



析读法,就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词,句子,修辞情感基调,意境等进行品析。这种读书法过去老师上课经常教。带有研究性质。
结束语: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1、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热爱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
祝你
一路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