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系列公开课课件
8.致女儿的信
致女儿的信
最
浪
漫
的
事
说说你眼中(心中)的爱情是什么?
名
人
的
爱
情
观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鲁迅
生命因为付出了的爱情而更为富足。—泰戈尔
爱我少一点,不过久一点。
—犹太格言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的。—莎士比亚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周恩来
真正的爱情是并不轻易表现出来的,它的声音是低的,它是谦逊的,退让的,潜伏的、等待了又等待。————狄更斯
0
目·目
Pic.
net.
cn图片天下
°8
我希望你放我在心
纪教育网(
)全国最大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
2我有
①上21世纪教育网下精品教学资源《致女儿的信》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
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
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
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第一感觉,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
谈话(要点):
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有没有想过爱情?
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想象一下,如果你们问爸爸妈妈,估计他们会怎么说?
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
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
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
当我接到上公开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篇!因为三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时,非常感动。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亲爱的女儿: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你们怎样评价这位父亲?
(引出对作者的介绍)
关于苏霍姆林斯基
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学校上课期间,在校长办公室里是很难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不过,在教室里、体育馆里、学校养蜂场或教研组会议上倒是可以见到他。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又来到校门口,以深情眷恋的神情目送每一个孩子回家……在帕夫雷什中学,每一个学生都不怕校长;相反,苏霍姆林斯基在哪儿出现,哪儿就会有一群孩子围上来和他说笑。
看着他那精力充沛、仿佛永远年轻的身影,人们很难想像这是一个长期受着伤病折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以连政治指导员的身份奔赴反法西斯战场,因身负重伤而被抬下战场,两块弹片一直残留在他的胸部。尽管这样,他仍然一刻不停地从事着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因为他实在太爱他的学生了。为了直接与孩子打交道,他放弃教育局长的职位,而甘愿当一名校长和教师——在他担任校长的同时,他一直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教学工作。他与学生朝夕相处,在教室中给他们上课,在假日里带领他们去郊游,他甚至还曾和学生一起去荒无人烟的小岛探险。他称学校的每一个学生为“我的孩子”。正是由于他几乎整天都泡在孩子当中,所以他对孩子们了如指掌,经他长期观察并跟踪记录起成长历程的学生共有3700多人!
1970年9月3日,还不到52岁的苏霍姆林斯基阴残留在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那根主要的血管而去世了。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怀念他的孩子们,渴望回到学校去,同孩子们在一起,听孩子们的笑声。他虽然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却给后来的教育者留下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小说和童话故事。他的著作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
这位伟大而充满童心的教育家,在晚年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前言中这样深情地写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对我来说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认为,我是有这个权利的。……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展示图片)
生研讨:
你最深的体会?
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你不理解的问题?
上帝的三次发现。
作者的语言有没有重复的?是哪些句子?找出来。你说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会这样表达?(在金黄色的麦田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引出《最浪漫的事》。
(这一部分是课堂的主体部分和高潮,我无法预想和预设会出现什么情况,或者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但我会重视学生研讨中出现的任何生成性问题,并与学生对话。)
教师发言:
(这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是适时穿插在和学生的对话中)
用形象的故事和人物形象表达抽象的感情和道理。
前后照应和层层推进的写法。
为什么说人是“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巴莱特对勃朗宁的爱。金岳霖对林徽音的精神之恋……
总结:
敞开心扉来真诚地面对爱情,从感性的话题说起,你觉得最让你感动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并说出理由。
教学反思:
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什么是爱情?”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孩子只有了解了爱情,知道爱是理性与智慧的选择,他们才不会为了好奇,过早地盲目追寻爱情。这或许就是编者选择这篇课文的用意:给正处于十四五岁的你们一点情感的理性指导。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致女儿的信》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充满诗意的故事为我们的初中学生阐释了爱情的真谛。我设想借助这为数不多的“爱情”教材资源,给学生一次综合的“爱情”引导与启迪。
问题的设计:
1、
“这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同学们读了一遍以后你们第一个感觉是什么?有什么想法?大家不妨谈谈。”这是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从学生的感受开始进入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一种新的设计思路,问题是,“尊重学生”、“从学生的感受开始”对教学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除了伦理的意义外,还有没有教学的意义呢?我想到的词语是:生活化。
2、
“如果你们没有,周老师就要问你们了”这一句话,把学生带入了“周老师”与“我”的一种“交往情境”中,于是这堂“教学”变成了“周老师”与“我”的一种“真实交往”。“同学们读了一遍以后你们第一个感觉是什么”这一句话,问的不是课文如何,而是“你”如何,“你”的回答是对“我”(我和其他同学)而言,是“你”与“周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交往,是“你”和“周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换某种生活的感受。这堂课我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类似的设计,暗示学生你们进入了一种“生活情境”,你们和“我”一起在“过自己的一段生活”,在“真实地”而不是“模拟地”生活。——这就是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是一个我们大家都接受的一种教学理念,但问题是怎么样“生活化”呢?我们现在的思路是把学生“带入”到课堂之外的“社会”中去;而这就意味着:“课堂”不是师生的“生活”。这样的理解就走到歪路上去了。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语文教学本身的“生活化”。而在语文教学之外去寻找生活化的契机,基本理念是错误的,大多数情况下也没有可操作性,从而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如果我们把这样一个在“教室”空间里发生的“教学活动”改造成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的“生活”:它有着生活情境里才有的“交往”,它有着生活情境里才有的人际关系,有着生活情境里才有的情感和幽默,更重要的是,它有着在生活情境里才有的“生活的成果”。
再比如3、“父母是怎么回答‘爱情问题’”的交流。一方面,这段设计是一种“深度导入”,最后的目的是创造一种理解文本的情境和契机;另一方面,这是一段完全生活化的情境。这里呈现的,是具体的学生他们自己的亲身的一段生活经历,而且是一种“很深的生活经历”。问过了的同学,父母的回答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上课的时候还能把父母的回答背下来),没有问过父母的同学也有深刻的心理体验:“不敢!”在这里,学生完全进入了一种“生活情境”,这不是他们想象的一般的“上课”,而是在与这个“我”和其他同学真实的交流,有深度的交流。目的是这种“生活情境”的营造到了这堂课的最后达到高潮:最后想起了一首歌,同学们轻轻吟唱。同学们忘记了这是上课,好象就是在家里或别的什么地方,在感动的时候唱歌,唱自己喜欢的歌。我始终认为只有把教学带入一种生活情境,教师的个人魅力才能体现出来,教师的人个魅力是生活的魅力。
“生活化”是语文课的一条标准。
我想说的,是语文课的另一条标准:语文化。
“生活化”是新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课标的具体表述是: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这一理念无疑是正确的,是现代百年语文教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在讨论完“与父母谈爱情问题”以后,我“见好就收”:4、迅速导入“现在我们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讲爱情的”,而且用下列话强化这种“语文的转向”:“把你喜欢,欣赏的语句勾出来,或者不懂的画出来。”“你特别欣赏的句子。甚至你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勾出来。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记在那儿,一会儿可以提出来。”这种细致的用心很快起到了效果,同学们开始进入对具体语句的理解、分析和讨论。当朱毅文同学对“无与伦比”一词提问时,我“心里一亮”:
“教师要善于捕捉契机――敏锐地发现学生发言中和文本重点的结合点或邻近点!说实话,在课前我所能想到的最大的教学难点,就是这篇文章很容易上成以“正确认识爱情”为内容的主题班会!我提醒自己:必须上成语文课,尽可能引导学生在认识爱情的同时,又注意课文的文学性或者说写作艺术。因此,在这之前,虽然表面上我和学生在轻松地聊着,但实际上,我一直在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我在等待,等待着学生自由交流和教师主动引领的最佳切入口。现在,朱毅文的发言让我心里一亮:机会来了!”
在这堂课里,大部分时间,我在带领学生在讨论课文本身的语言、意境和“艺术手法”。在唱完那首“浪漫的时刻”后,“同学们没有说话,都看着我,每一双眼睛都在感动,都在思考。”我“停了一会儿,我问:‘对这篇文章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或者对苏霍姆林斯基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可以想象,这种“扭转”对我和同学们来说需要很大的力量:我在这样的时刻也没忘记:“必须上成语文课!”
在这堂课里,我们看到了发自师生内心的心灵碰撞和情感激荡。同样,我们也看到了语文课固有的规律对师生双方顽强的规范。我感觉到,这两个方面都是真实的,也都是“合理”的。但是,走出这堂课,另外一个问题也同样顽强地在我脑子里盘旋:“语文固有的规律”与“师生真挚的情感和生活体验”难道是两条道上的火车,真的就那么难以走到一起来吗?需要师生双方花这么大的力气才能避免“走岔道”吗?当我们强调“语文化”的时候,我们内心并没有想到它与“生活化”是相分的,相对的,我们强调“生活化”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想到它对“语文化”有什么样的伤害。因为“语文并不是生活的工具,我们本来就生活在语文中,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语文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在我们的理念中,“生活化”与“语文化”这两条标准是统一的,统一在“真实性”这一点上,统一在“主体性”这一点上。语文,就是主体真实的生活。
启示:
“把生活引进课堂”:把学生们在家里发生的与父母关于“爱情问题”的讨论的生活场景“引进”课堂,把学生生活中的“浪漫的时刻”“引进”课堂,总之,是把“生活”直接“引进”课堂。“引进”这两字,就决定了它“引进”来之后,仍然可能“生活是生活”“语文是语文”;“语文生活化”的“化”所指称的那种“语文本身的生活品质”和“学语文本身的生活内涵”被这种“生活”+“语文”的模式代替。
我理解的“生活化”不是把学生抛入生活,也不是把生活引入课堂,而是把“读文本”的学习行为“转化”成一种生活行为,换一句话说,“读文本”就是生活,“读”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不是练习,不是作业,不是模仿,不是找答案,也不是找问题,也不是训练自己的技能,也不是培养自己的某种素养(虽然并不排斥这些),“读”,就是我们在语文课中获得生活意义的一种方式,我们“读着”,也就意味着我们正在“生活着”。
过去,我们认为“文本”是上帝,学生读文本就是复制文本,就是向文本靠拢。这可以称之为“文本中心主义”。现在似乎方向变了,变成了“学生”是文本的上帝了。有老师甚至不要文本了,只把文本作一个“引子”,然后去“创造”一个与文本并没有本质联系的“别一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