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短文两篇
巴金
教学目的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的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或由日、月 ————
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巴金的《短文两篇·日·月》。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的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4)理解作品的主题。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①作者简介: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 鬼 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 虎 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②写作背景: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的1941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相持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2、检查预习情况。
旸谷(yáng)
姮娥(héng,é) 皓月(hào) 浸入(jìn)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日》这篇文章是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
2、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3、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4、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5、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6、两篇短文,一篇寒冷,一篇温暖,作者将之放在一起,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日》这篇文章是作者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
明确: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一、二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旸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概括:一、二两段赞美飞蛾,怀念夸父,是歌颂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概括: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概括:第五段,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术精品。(主题概括: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
2、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明确: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他们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3、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明确: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
我是通过文章中的这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①“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②“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③“的确,月光冷得很”。
④“月的光是死的光。”……
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我联想起古诗文中的这些诗句:
①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②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③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明确:因为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5、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明确: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6、两篇短文,一篇寒冷,一篇温暖,作者将之放在一起,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作者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
2、推荐作业:
请根据当地的情况,以日或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附板书::
8、短文两篇
巴金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不如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 (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