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案
板芙一中
郑超明
一、教学目的
:
1.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
3.了解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了解云南及其民情民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领会三种场合唱歌的不同情景,欣赏写法上的差异。
2、难点:领略文章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方法:
以读讲、合作、探讨和学习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四、教学思路:
本文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辅助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
六、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ǐ)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ǖ)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 喻:打比方。
忌 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 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 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 朴:诚实朴素。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了解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间文化。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云南的民歌。(教师板书:16 云南的歌会)
提问:云南的歌会这个题目属于什么短语类型?(偏正短语)中心语是歌会,云南是歌会的定语。
云南民歌的简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欣赏云南歌会(《五朵金花》电影片段)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谁?提问学生:(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学习、研讨课文
1、检查预习作业(课文早读课已读)
(1)
抽读课后生字生词。
(2)
解释词语
2、分组讨论课后练习一。(3分钟时间)
(主要讨论哪三种不同场合,演唱的方式和内容,三种场合的特点,还有三种场合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感兴趣。)板书如下: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以人衬景(人)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以景衬人(景)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点面结合(场面)
3、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细细赏析品味。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拓展欣赏
欣赏中山“咸水歌”。
七:作业布置:上网搜索一些民族歌会来欣赏,尝试从演唱的人物或者从演唱的环境等角度欣赏民间艺术的魅力,并用简短文字表述这种魅力,写在小作文本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