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
板芙一中
郑超明
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老师好。
老师:同学们好,请坐。
老师:我们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总共有多少个民族呀?
学生:56个。
老师:56个民族的文化是非常丰富的。今天我们就进入第四单元的学习,来了解一些民歌、民俗,那么我们首先学习的课文题目叫什么呀?(板书《16、云南的歌会》
学生:《云南的歌会》
老师:好,首先给同学们提一个问题。这个题目属于哪一种短语类型?
学生:偏正短语。
老师:偏正短语,那么中心语是什么?
学生:歌会。
老师:那么,“云南的”是歌会的……
学生:修饰语。
老师:修饰语,就是什么成分?
学生:定语。
老师:好,那么课文的作者是%
学生、老师:沈从文。
老师:刚才也说了,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之后就有55个少数民族。而期中,云南就占了52个,所以云南呢就有着许多丰富的民族文化。
老师:好,事不宜迟,我们就进入到本课的学习。
老师:我们都没有听过云南歌,有没有去过云南的?
学生:没有。
老师:那么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五朵金花》电影片段)
老师:好,刚才我们就欣赏了云南地区白族的《五朵金花》电影的片段。看完了之后,我们来思考这个问题:《五朵金花》电影片段中歌会的特点是什么?看屏幕的表格,有四个内容需要我们填的:表演的场地、表演者、唱歌内容、排练与否。
老师: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他们唱歌的地点在哪里呀?
老师:冯敏玲,请你归纳一下。表演的场地。
学生1:山野湖畔。
老师:唱歌的人呢?
学生1:男的、女的。
老师1:对,男女老少。那么,唱歌唱什么内容呀?
学生1:情歌。
老师、学生:唱的都是情歌。
老师:他们有没有排练啊?
学生1:没有。
老师小结:没有,他们都是即兴地演唱,想唱就唱。请坐。
老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也初步了解了云南的歌会的一些特点。我们现在就进入到课文的学习。首先认识一些作者。作者是沈从文。
老师:大家有没有学过他的文章啊?
学生:没有。
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沈从文的文章。首先读一下作者介绍。
学生齐读:沈从文(1902~1988)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代表作《边城》《湘行散记》
描绘湘西民风
。
沈从文的作品富有民间乡土气息,诗情画意朴实醇美。
老师:沈从文的作品富有民间乡土气息,诗情画意朴实醇美。我吗看看这篇课文是不是这样子。
老师:现在我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读出屏幕上的生字词。
学生:迤西
蹲踞
酬和 譬喻
淳朴 柞木
熹微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
铁箍
老师:好,请读本课生字词的解释。
学生: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淳朴:诚实朴素。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老师:这些生字词呢,同学们在课后就把它抄起来。下面,请回答这个问题,课文描绘了几个场合的歌会?
学生:三个。
老师:三个,那么归纳这三个场面的名称。
学生思考问题。
老师:哪个同学概括出来了呀?何国锐。
学生2: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老师:朗读课文,根据课后研讨一整理全文结构。
学生3:4个部分。
老师:4个部分,那如何划分呢?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
学生3:5个。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二三为第二部分,第四第五各为一部分。
老师:为什么这样划分呢?
学生3:因为他们分别是介绍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老师:其实按照这个思路的话,文章还可以划分两个部分可不可以。
学生3:可以。
老师:那么第一部分就是什么写呀?
学生3:总写。
老师:第二部分呢?
学生3:分写。
老师:所以这篇文章是什么结构。
学生3:总分。
老师:好,请坐。
老师:那么三个歌会分别有什么特点?女同学先来读一下第一种歌会的特点。
女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男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
老师:这里就是我们归纳的“山野对歌”。这种歌会在哪里唱?
学生:山野。
老师:对,在山野当中唱。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呀?
学生:生面别开。
老师:生面别开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别开生面”。唱歌的人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那么,唱的主要是生面内容的歌?
学生:情歌酬和。
老师:“多”,是生面意思呢?
学生:就是大部分呢,不是全部都是。
老师:他们唱歌的方式又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4: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
老师:这是种对歌形式,你一句我一句,你问我答,好像是在比赛。
(现实幻灯片)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那么第二种叫什么歌会呀?
学生:山路漫歌。
老师:好的,那么我们按照刚才的思路分析,歌会在哪里唱?唱什么内容?如何去唱?下面一起思考。
学生4:在上路上。
老师:那唱些什么歌呀?
学生4:山歌。
老师:山歌,有没有限制的?
学生4:没有限制的。
老师:原文这么说的?
学生4:出口自然,无论唱什么,都充满一中淳朴本色美。
老师:好的,在哪里?
学生4:第四段最后一句。
老师:唱歌的多少赶马的女孩子,年龄多不过十四五岁。她们唱歌专不专业呀?
学生:不专业。
老师:从哪里看出?
学生:嗓子通常没有经过训练,有点还发哑带沙。
老师:(显示幻灯片)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那么第三种歌会呢?唱歌的人是什么人呢?在哪里长呢?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目的?请思考。
老师:罗黎,请帮我们介绍一下“村寨传歌”。
学生5:在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
老师:这是地点,人物呢?
学生5:男女老幼百多人。
老师:然后呢?
学生5:他们唱的内容是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的曲子。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老师:所以“村寨传歌”和第一第二种歌会不一样。第一第二种呢,是自由唱的,没有组织的。第三种是有组织的,而且场面怎么样?
学生5:很大。六人围一桌,足足坐满三十来张矮方桌。
老师:这种歌会不单只场面大,而且唱的时间怎么样?
学生5:很长。
老师:在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5: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老师:唱那么久,目的在于什么呀?
学生5:传歌。
老师:原文怎么说的?罗黎请坐,麦冠浩补充。
学生6: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老师:怎么传?
学生6:由老一代吧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
老师:(显示幻灯片)这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分析总结了三种歌会之后,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欣赏呢 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沈从文先生是如何写的。(显示幻灯片)我们一起分析课文的欣赏角度、描写方法、歌会特点。
老师:山野对歌中,作者的欣赏角度是什么?
学生:唱歌的人。
老师:唱歌的人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抓住了他们的什么特点来写。
学生:外貌。
老师:原文怎么描写。
学生:齐读课文第三段。
老师:这里的外苗描写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衣着打扮,还有动作描写,例如哪个地方?
学生: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
老师:除了动作还有什么呢?
学生:神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老师:这里是浓墨重彩写人,工笔描绘
( file: / / / F:\\板芙一中\\第八册(下)\\云南的歌会\\云南的歌会.ppt"
\l
"11.
幻灯片
11"
\t
"_parent )人物。那什么叫工笔描绘
( file: / / / F:\\板芙一中\\第八册(下)\\云南的歌会\\云南的歌会.ppt"
\l
"11.
幻灯片
11"
\t
"_parent )?(显示幻灯片)工笔描绘,是描写和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更求精雕细刻地描写和刻画人物。它可以将人物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老师:因为唱歌的主要是人,所以重点突出。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们仿佛就看到那美丽的少女。那这种歌会有什么特点?
学生7:热情洋溢、快乐。
老师:(显示幻灯片)快乐朴实。山路漫歌呢?好,李金德。
学生8:欣赏的角度是唱歌的环境,以优美环境映衬人和歌。
老师:这种歌会的特点是怎么样?
学生8:充满淳朴本色美。
老师:那么村寨传歌呢?欣赏的角度是。
学生:唱歌的场面。
老师: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学生:全景描绘局部刻画。
老师:这种歌会有什么特点?
学生9:热闹。
老师:还有吗比“热闹:更贴切的?
学生10:热情。
学生11:龙吟凤哕。
学生12:唱和相续。
学生13:兴奋活跃。
学生14:“十年难逢金满斗“
学生:盛会难逢
老师:好的,这就是三种歌会。沈从文先生就是这样从欣赏角度、描写方法、歌会特点这条思路给我们介绍了云南的歌会的。今天我们学了《云南的歌会》,其实民歌还有很多很多,例如我们熟悉的有哪里呀?
学生:咸水歌。
老师:是的,咸水歌是我们中山的特色民歌。还有山歌呀,对歌呀,都很好听。例如(显示幻灯片)这个人是谁呀?
学生“刘三姐。
老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刘三姐的歌曲。
老师:刚才我们听了刘三姐很有趣的歌曲,那么是属于那种类型的歌呢?
学生:山野对歌。
老师:这种歌会一问一答,考的就是智慧。把回答的内容用歌曲唱出来。我们欣赏过白族的《五朵金花》也领略了壮族的刘三姐的山歌。下面我们再来欣赏我们中山本地的咸水歌。
欣赏咸水歌《月下轻舟泛渔歌》
老师:上网搜索一些民族歌会来欣赏,尝试从演唱的人物或者从演唱的环境等角度欣赏民间艺术的魅力,并用简短文字表述这种魅力,写在小作文本子上。
老师: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