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桃花源记》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13 07:4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桃花源记》精品教学课件标准化详细配套教案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恰当地评价课文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2.了解课文的叙事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3.体会精炼生动的语言,积累文言词语。
4.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辨认
“交通、妻子、绝境、无论”等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①引子
有一个成语——
“世外桃源”,谁能解释一下?
明确: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也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谁知道这个成语从哪里来?
明确:出自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
②由
《桃花源记并诗》的影响,引入课文学习。
[出示投影片]
在中国,素有
“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武陵桃源,原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陶渊明作
《桃花源记并诗》以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至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天宝七年,诏令
“三十户蠲juān免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此后,游者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吟咏之作也历代赓gēng续不绝。
《桃花源记》如此佳妙,让我们诵读欣赏,享受这篇课文的艺术美吧。
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xún)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志而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
“不为五斗米折腰”,
41岁时便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式的隐居生活。他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
欣赏:作者介绍(录像)
作品介绍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创作来书写情怀,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诗并记》,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影响所及,“世外桃源”一词已脍炙人口,成为我国人民心目中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令人神往的异彩夺目的明珠。
欣赏:故事录像
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
听读课文
读准字音
音频朗读/视频朗读(任选一个)
朗读正音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yuán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īn
fēn。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kuàng,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翻译
注释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为:作为,当作
缘:沿着
行:行船
之:助词,的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之:代词,它,指眼眼前的奇丽景色
行:走,步行
穷:穷尽,走完,即走到尽头。
翻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职业。(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长,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树下)绿草如茵,香气袭人,
桃花纷纷落下。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注释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得:看到
舍:舍弃,丢下/离开
初:刚/开始
才:仅仅
豁然:宽阔明亮的样子
舍:房屋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之:指示代词,这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闻:听到
其:那
悉:全,都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翻译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的源头消失了,(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园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ao),并怡然自乐。
(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注释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具答:详细地说出
之:代词,他们,指桃花源里的人
要:通“邀”,邀请
咸:都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遂:于是,就
间:隔开
间隔:隔断,隔绝
是:判断动词,是
乃:副词,竟,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具言:详细地说出
叹:惊叹,惊奇
复:又
延:邀请
辞:告辞
去:离开
语云:告诉/说
足:值得
为:介词,向,对
道:说
翻译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看见渔人,(他们)竟然非常惊异,问(他)从什么地方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他们)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摆酒杀鸡热情款待。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述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渔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事(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好酒好菜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后,就告别(他们)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对他说:“这里的一切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注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既:已经
得:找到
其:代词,他的,自己的,指渔人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志:做标记
之: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及:到
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其:代词,他,指渔人
寻向:寻找/从前的,旧的
志:标记
得:找到
之:代词,它,指这件事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津:渡口
翻译: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返回,沿途处处做上标记。(渔人)到了武陵郡,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大守当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了路,再找不到先前去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规往。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声望很高的人。听到这件事,高兴的计划着前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结果没实现,不久便病死了。
以后,就再也没有去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理解
答问
课文第一段描写桃花林景物,意图是什么?
渲染神秘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铺垫。
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因为桃源与世隔绝久远,从来没有见过陌生人。
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答案应是两方面:
一是说历史,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三国归晋……。
二是说现实,即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动乱、黑暗而叹惋;
为桃花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害怕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再去寻找桃花源,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当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作者对此现实不满,就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但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答:今是晋。
村人复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答: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作者不具体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只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总叙中,文字极其简练。
老师评: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这种省略方式最能体现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应包括他发现和访问桃花源的整个过程,村中人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所做的标记等,还可能包括希望太守派人去探个究竟。
老师评:“如此”二字,指代以上所有内容,简练之至!
本文出的六个成语是:
豁然开朗
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黄发垂髫
落英缤纷
怡然自乐
解释成语
——世处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也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主题: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动乱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课外阅读欣赏篇目
《归园田居五首》其二(朗诵、理解)
《饮酒二十首》其五(吟诵)
《归园田居五首》其五(朗诵、理解)
——(录像)
课外阅读欣赏(录像)——『归园田居』其二
归园田居·其二
晋·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柴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课外阅读欣赏(录像)——『归园田居』其五
归园田居·其五
晋·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课外阅读欣赏(录像)——『饮酒二十首』其五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电影欣赏:《桃花源记》
本课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具答之(“具”通“俱”,全,都。)(值得商榷)
(二)古今异义
1、阡陌交通。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
5.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
7.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8.后遂无问津者。
——津:古义,渡口;今义,口液。
(三)一词多义
舍:
①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房舍,名词)
③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休息,动词)
志:
①处处志之——(做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名词)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名词)
④齐谐(书名)志怪者也——(记述,动词)
⑤《三国志》——
(记事的书或文章,名词)
寻:
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
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寻常,形容词)
其: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其:那)
②既出,得其船——(其:代词,他,指渔人)
乃:
①见渔人,乃大惊——(乃:于是,就)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乃:竟,竟然)
并: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全,都)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一同)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介词,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给)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类判断)
2.省略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应为“小口仿佛若有光”,承前而省略主语)
②便舍船,从口入
——(句前省略主语“渔人”)
③初极狭,才通人
——(句前省略主语“山洞”)
④问所从来
——(应为“问之所从来”,省略宾语)
⑤便要还家
——(应为“便要之还家”,省略宾语)
同步精品练习
1、《桃花源记》作者是________,又名________,字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____________”,浔(xún)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________(填朝代)著名________诗人。
2、从课文题目我们能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
____________,该成语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陶渊明;潜;元亮;靖节先生;东晋;五柳先生;田园;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也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3、给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咸来问讯:xián
妻子邑人:yì
及郡下:jùn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
4、下列名句加红色的字意思与现代汉不同,请解释。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
5、解释下列加红加斜体的词语:
缘溪行:沿着。
落英: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诧异。
欲穷其林:穷尽,走完,即走到尽头。
豁然开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桑竹之属:类。
悉如外人:全,都。
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并怡然自乐:全,都。
并怡然自乐:安适愉快的样子。
乃大惊:境然。
具答之:详细。
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咸来问讯:全,都。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问今是何世:朝代。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为具言所闻:详细。
延至其家:邀请。
此中人语云:告诉。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对。
既出:已经。
得其船:找到。
便扶向路:顺着;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做标记。
及郡下:到。
诣太守: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寻向所志:从前。
寻向所志:标记。
欣然规往:计划。
寻病终:随即,不久。
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后遂无问津者:问路,探访。
6、翻译句子(来自历年中考试题)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花)林在溪水的源头消失了,(紧接着)就看到一座小山。
3、初极狭,才通人。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4、豁然开朗。
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园之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9、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他们)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摆酒杀鸡热情款待。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0、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14、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这里的一切。
1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返回,沿途处处做上标记。
16、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到了武陵郡,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7、本文有四个字都能表示“全”“都”,它们是:
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悉
2、并怡然自乐。——并
3、咸来问讯。——咸
4、皆出洒食。——皆
8、下面句子中哪两个词意思相同?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9、下面句子中哪两个词不达意思相同?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沿着
10、比较下面两句中“世”的意思。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
2、问今是何世。——朝代
11、在括号里填上省略的字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简练之至
12、从课文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作者向往的是什么?(提示:请从四个角度来考虑
。(中考题)
一、环境方面(优美);
二、物质方面(富足);
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
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13、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中考题)
①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
②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14、桃花源人为什么不愿意离开他们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中考题)
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15、最重要的作业
背诵全文
——并默写
理解性背诵默写
1、桃花源外的桃花林风景是怎样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桃花源内是一派怎样的风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桃花源中的人精神状态怎样?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描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好客的几个句好是:
①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5、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定居这里?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