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的叔叔于勒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1我的叔叔于勒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13 21:2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个小小的调查:家里有亲叔叔的请举手。请问你的父母是如何称呼你的叔叔的,也就是你父母的弟弟?
生:小叔
生:直呼名字
师:称呼为小叔或直呼名字,大家觉得是亲切不亲切?(全班回答:亲切)
师:是呀,称呼为小叔或直呼名字,我们都觉得很亲切,这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关系。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大不一样,那会是怎样的呢?现在就让我一起走进资本主义社会去解读一下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翻开书本78页,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它发生在19世纪的欧洲。
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
法国作家。生于没落贵族家庭。自幼酷爱文学,七十年代刻苦学习写作,大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1880年短篇小说《羊脂球》问世,轰动法国文坛,是作者的最佳作。长篇小说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短篇小说《家人》、《两个朋友》、《项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师:这节我们有两个学习目标
屏幕显示:
1、根据情节的发展,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2、根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生朗读)
师:之前已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这篇课文,现在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结合课文插图复述故事。
师:十九世纪法国西部的哈佛尔海岛(时间、地点),有一户人家,哥哥叫菲利普,是个小职员,一家五口,生活拮据。弟弟叫于勒,原是个浪荡子(人物)。他把自己的财产挥霍光了,又花了哥哥的一大笔钱,终于被送往美洲去冒险。
生:后来,于勒来信说他在外面发了财,愿意偿还哥哥的损失,还要回家同哥哥一起过日子。这个消息使菲利普一家大为感动(事件起因)。曾经是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如今变成了全家的希望。
生:他的来信被看成是“福音书”,菲利普夫妇有机会就拿信出来看。
他们称于勒是“正直的”“有良心的”“有办法的”“好人”。
生:每逢星期天,一家人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去盼望于勒归来,并且拟定了上千种花钱的计划,连许久嫁不出去的二姑娘也因此找到了对象。二姑娘结婚以后,全家前往哲尔赛岛快活而骄傲的旅行(情节发展)。
生:在船上,菲利普看到有人在买牡蛎吃,他被那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便主动问他的家人要不要他请吃牡蛎。菲利普的妻子怕花钱,只同意卖给两个姐姐吃。
生:万万没有想到竟在这只船上遇见了于勒。这时,他已经沦落为一个卖牡蛎的流浪汉了。菲利普夫妇大为惊恐,做嫂子的还咒骂于勒是“贼”,是“流氓”。他们生怕被于勒认出来,连累了自己,便象躲避瘟疫似的躲开了他(故事高潮)。
生:最后菲利普夫妇叫他的小儿子付牡蛎前钱,若瑟夫还多给了他十个铜钱的小费。在返回哈佛尔时,因为怕被这个倒霉的兄弟碰见,他们赶忙改为了乘坐另一艘船(故事结局)
师:在复述故事是,要注意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下面请同学们浏览全文,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评价的不同。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花花公子
师:“花花公子”是不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
生齐答:不是,那是大家对他的称呼。
生:坏蛋、流氓、无赖
生:贼
生:正直的、有良心的
生:好心的、有办法的
生:讨饭的
师:这些称呼和评价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归纳了一下,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哪些是在于勒有钱的时候说的?哪些是在于勒没钱的时候说的?
(生齐答)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称呼和评价是因为于勒的穷富而截然不同,那么他们对于勒的态度又有什么变化呢?他们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
(师提示:结合刚才我们复述的内容和板书,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随着什么的变化而变化?
生:随着于勒的贫富而变化,即随着于勒的经济变化而变化。
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始终不变的是什么?
生:金钱
师:对,是他们心中的金钱观念。
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有着明显的不同,从中你认为他们是具有什么性格的人?试结合文中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穷于勒时的内容进行分析。
生:“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说明他们是爱慕虚荣的人。
师:是呀,在于勒有钱的时候就盼,没钱的时候脸色都变了,说明他们虚伪。这是抓住了人物的神态来分析。
生:83页的第一段,眼前这个像于勒的人不是于勒,说明他们认钱不认人。
生:38段,菲利普的妻子说的话,说明他们自私自利,冷酷无情。
师:课文内容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我们看到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是虚伪、冷酷、自私、势利。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菲利普夫妇是可笑的,同时也是可怜的。他们对于亲兄弟于勒,本来应该是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共渡难关才对。但他们展示给人们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请同学们想一想,导致他们形成这种性格特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师:透过根本原因我们来探讨一下,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呢?
生:通过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兄弟前后的不同态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师:课文的结尾是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穷于勒,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展开合理想象,续写一个片段,力求通过动作、语言、神态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生:菲利普夫妇看着眼前这个穿金戴银的于勒,眼睛瞪得老大,嘴巴更是张得不能合拢,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拉着他们的女儿冲上去,嘴里还不断地喊:于勒呀,我的好弟弟,你可回来了,我们每天每夜可都在盼望着你回来,现在你终于回来了,我们一起过好日子。母亲一见到于勒,手就不停的弄着于勒那光鲜艳丽的西装,嘴里拼命地喊:“于勒,你终于发大财了,我们都好想你呀。“
生:我们一家人很开心的站在油轮的甲板上,当父亲看到一位举止高雅人经过我们的身边是时,他呆住了,眼光一秒都没有离开过,似乎看到了一些熟悉的东西,接着和母亲谈论了几句话,只见两人一同走向那位富人,一面恭维,一面拥抱,脸上有着不变的笑容,越笑越灿烂。
生:菲利普夫妇看见那个百万富翁很像于勒,脸上充满了喜悦之情,很温柔,很细声的与于勒谈话,“这几年我们每天都盼望着你回来,现在你成了百万富翁了,你真的很有本事呀。”菲利普夫妇讨好娱乐说:“你回来了,我们的生活就好了。”
师:刚才三位同学的片段描写都能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兴奋、激动。
师: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
师:与于勒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关爱,让我们共同沐浴爱的阳光,呼吁爱的春风吹遍全世界,温暖全人类!
第二课时
师: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生的日常生活,运用了对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
师:课文中有几处是描写环境的,请标记出来并揣摩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生: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烘托人物欢快的心情。
生: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烘托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师:小说中对主人公菲利普夫妇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对于勒的描写主要是侧面描写。速读课文,举例说明什么是侧面描写。
生:用旁人的眼光看于勒,开端部分写全家人盼他归来有提到他的过去,后来有两次船长介绍于勒的情况,这些都是侧面描写。
师:小说为何以于勒为题  
  生:于勒是线索人物,是情节发展不可缺少的人物;正是对待于勒的前后不同态度,充分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师:标题在“于勒”之前加上“我的叔叔”,这又是为什么   
  生:反映了“我”——若瑟夫对待于勒的态度,“我”仍把于勒看成自己的亲叔叔,道出了孩子的心声,由此看出作者的希望所在。
  
五、评价小说情节。  
  师:课文前面已有评价,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曲折体现在哪里   
  生:由盼而赶,由赞而骂,最后避开。  
  师:故事不长却也跌宕起落。小说情节惟波澜起伏,曲折多变,才能曲径通幽,引人入胜,使人产生目不暇接的美感。构思巧妙主要体现在何处   
  生:主要体现在高潮、结局上。  
  师:何以见得 (学生沉默’、思考,教师启发)这里假设两种情况,同学们和原作比较一下。第一种:顺势正向发展。菲一家在船上正好碰上衣锦还乡的于勒,菲赶紧上前,紧紧拥抱于勒,眼泪纵横,菲利普太大在一旁大唱赞歌:“好心的于勒,你可真算得上一个有办法的人”。  
生:这样安排不好,原因是:情节缺乏变化;
生:不能形成对比,削弱了人物性格,人物的本质不能充分暴露;
生:从而消弱了主题。  
  师:第二种安排,于勒此时已成为海盗,看到兄嫂在船上。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手起刀落,结果了他们两人……(学生笑)  
  生:这样安排也不好,虽在意料之外,但不在情理之中。而且主题也乱了。  
  师:而原作构思巧妙,妙就妙在:情节安排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当时法国小资产阶级日趋贫困,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富于勒变成穷于勒有必然性。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归纳一下,判断小说情节安排如何,应从那些方面考虑?
  
生:生动性,要曲折多变,才能扣人心弦;
生:合理性,要合乎生活逻辑,真实可信;
生:有利于表现人物、表现主题。    
  师:下面说一个父亲和女儿的故事;一个爱花的父亲托人花两三百元钱买了两个名贵的花种,当他正把晶莹的种子下到两只精致的花盆里的时候,五岁的女儿沁沁跑了过来。嚷着也要种花,父亲想:这样名贵的花种怎么能让小孩糟塌
女儿一看父亲不肯,便撅起小嘴,掉下了眼泪。父亲灵机一
动,叫女儿去拿一只空盆来,自己找了两个酷似花种的石
子,极认真地放在盆里,女儿高兴地亲着父亲的脖子,拿着小铲,小心地培上土,浇了水,土里埋进了一个小小的欺骗。沁沁有了一盆自己的花:;尽管还没出芽,没长叶,没开
花,但她相信一切都会有的,她觉得很了不起,逢人便讲。每天学着父亲的样,给花浇水,把花盆搬到太阳底下,埋上几粒化肥。夜里,所有的梦都是花,红的,黄的,蓝的,好香,好香。这时候父亲觉得办了一件蠢事。一段时间以后,女儿问父亲;“爸爸,你那盆早就出芽了,我的怎么还不出芽呢 ”父亲说:“这盆不要了,我们换一盆。”沁沁不干,依然学着大人的样子做着一切。  
  故事讲到这里,高潮和结局请同学们给补出。既要在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学生思索,教师提示)石头本来不能开花,意料之外,花得开,问题是怎么开法。  
  生:父亲买了花种,重新种在女儿的花盆里。  
  师:这是背着女儿做的,还是当着女儿面做的   
  生:背着女儿做的。
  
  师:父亲本来就是因为欺骗了女儿而感到懊悔,现在难道会用欺骗的手段讨得女儿的欢心吗   
  生:父亲当初拿的两个酷似花种的石头,本来就是花种。  
  师:这位同学心地颇为善良,但是可以肯定,那不是种子,而的确是石头。
  
  生:父亲把真相告诉了女儿,重新买了花种种上。  
  另一学生:不好,不新颖,而且父亲肯定会想到,如果说出真相,女儿心理会受到伤害。
  
  师:同学们都是从人为的角度来设想考虑,总有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现在能不能换一换思维的方向,撇开人为的角度。
  
  生:是鸟儿叼来的种子。  
  师:很有可能。  
  另一学生:是风儿吹来的种子。  
  师:什么样的花种随风飘散,能很快长出芽来   
  生:蒲公英。  
  师:很好。请听小说原作的高潮和结局。(教师充满深情地读到)忽然,一个春雨过后的早晨,沁沁高兴地向全家宣布:花出芽了!我种的花出芽了;父亲不信,到阳台上一看,果然,一粒小小的嫩芽顶着雨珠,羞涩地低着头,身子又细又白。父亲研究了许久,好几天以后才发现那是一株蒲公英。象是为了报答沁沁的真诚和劳动,蒲公英长得好快,风儿吹过,雨儿洒过,霞光染过,终于抽出了一朵小花,淡黄的泛着柔嫩的微光,招来一只蜂儿,嗡嗡地歌唱,纯真快活的沁沁绽开了如花的笑脸(学生沉浸在小说那如诗一般的境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