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年级上册第2课雨说(课件6份+教学设计6份+习题精选3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九年级上册第2课雨说(课件6份+教学设计6份+习题精选3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14 13:00:12

文档简介

《雨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之一是注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选择好语气和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3.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的音:












2.解释下列词语:
(1)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2)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3)留滞:停滞,不流通。
(4)暗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5)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6)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7)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8)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长眠。
(9)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来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3.朗读课文。
二、引入课文
1.我们学了艾青的《黎明的通知》一诗,那是“黎明”要诗人向人们传达它的话。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当代台湾诗人郑愁予写的《雨说》,和艾青的诗歌不同的是在这首诗中诗人直接以“雨”的身份向人们进行述说。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2.作家作品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台湾当代诗人。1954年考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并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体,成为“现代派”的中坚。1968年赴美留学。出版的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于诗集)、(刺绣的歌谣)等。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三、正课
1.朗读唐代诗人杜甫脍炙人口的名诗《春夜喜雨》,回忆一下这首诗中杜甫抒发的感情。
(春夜喜雨)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时写的。诗中描写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之情。
2.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雨说)中诗人从而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3.提问:副标题起什么作用?这一首诗的副标“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
散文和诗歌中的副标题一般以是提示诗、文写作缘由为多。这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它提示了读者,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广大儿童们。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儿童们,中国人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下一代”,儿童们应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
4.朗读课文,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什么话?这些诗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明确:“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这些话表达了中国的长者们为了让儿童们能够无忧无虑、健康幸福的长大,他们愿意做出一切的努力、付出一切的代价。
5.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近来我们学了不少的诗,都是新诗。所谓“新诗”,也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它们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词格律的限制,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它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适应,逐渐成为诗歌的主流。学习诗歌很重要的是要朗读,在理解诗意后,更应当运用朗读的一些要领和技巧反复咏唱,朗读成诵。诗的语言有别于其他文体,大量的名诗,其语言更是经过诗人千锤百炼才确定的,记忆于心,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大有帮助。因此期望同学们注意朗读成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第l、2题。
2.当堂达标题。雨说·同步训练
1、填空。
(1)郑愁予这首诗选自《________》,作者郑愁予1933年生,_________诗人,诗集有《______》、《_____》等。
(2)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______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
_______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_______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________了翅膀啊。
(3)当雨未来时,田圃是_______,牧场是________,鱼塘是______,小溪是________。
(4)雨来了,使田圃_____,牧场________,池塘________,溪水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说的一些话,集中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词填空,并说明理由。
(1)鹰击长空,鱼______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游、行、翔、潜、搏)
(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______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拂、绿、青、吹、暖)
(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________。(浓、多、盛、繁、闹)
5、阅读《美丽的夜雨》,回答问题。
美丽的夜雨
像轻声到来的客人
打开啤酒吧,欢迎
于是,泡沫,水珠
在脚下和车轮下飞进
 美丽的夜雨
辛勤地擦洗大地
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
城市一下亮了起来
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
 美丽的夜雨
把情人牵到一把伞下
雨声掩住了低低的私语
从月夜下散出温暖的热气
把雨丝蒸酿成了蜜
 美丽的夜
像拉着小提琴
滑过每一家的玻璃窗
把明天更甜的生活
飘进孩子的梦
(1)这首诗主要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作者从各种角度反复设喻,用多种喻体去说明夜雨这一本体,请具体说说这首诗用了哪些喻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通过奇峭的比喻和连珠似的妙想,主要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诗句清新洒脱,生动形象,立足表现感觉和情绪,写人和自然的微妙关系,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试说说下面几句诗的美妙之处(重点从词语和修辞方面去品味)
“美丽的夜雨,辛苦地擦洗大地,处处都是闪光的镜子,城市一下亮了起来,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郑悉予诗的自选》,台湾,《梦土上》《衣钵》
(2)弯、出、斜
(3)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枯黄失去牛羊的足迹
浅寒留滞着游鱼
渐渐喑哑不成调子
(4)泥土将润如油膏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池塘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2、拟人。用拟人赋予雨以生命,能够形象地表达雨有情的动人意境。
3、集中表现了像春雨一样的慈爱的祖国母亲对下一代的关怀和希冀,呼唤每个孩子珍惜今天自由幸福
的生活,并勇敢地投入生活中去锻炼,在充满阳光雨露的“旗子”下自由幸福的成长。
4、(1)翔
(2)绿
(3)闹(说理略)
5、(1)轻声到来的客人、辛勤洗擦大地的清洁工人、把情人拉到伞下的红娘、拉着小提琴的歌手
(2)生活分外美好
(3)这节诗用了拟人(辛勤地擦洗大地)、比喻(闪光的镜子)、夸张(城市一下亮了起来)、比喻(地下也联起灯的长虹)修辞手法,描写夜雨十分生动形象。(共17张PPT)
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郑愁予
学习目标
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
2.字词过关。
文本学习
拓展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诵本诗,体会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诗拟人的修辞手法。
1.讨论完成课后习题。
2.搜集关于雨的诗句并写描写雨的句子。
生字组词
圃(苗圃)
锢(禁锢)
滞(停滞)
喑(喑哑)
嚷(叫嚷)
蓑(蓑衣)
笠(斗笠)
褓(襁褓)
课文感知
请按雨的行踪,把诗分成四个部分并归纳段意。
(雨前)—(1)
(雨中)二(2345)
(雨教)三(678)
(雨息)四(9)
写春雨来前大地萧条,也因大地萧条,才来探访大地。
写春雨来临,大地更新,春雨的来临为大地带来了欢乐。
写春雨告知儿童自己曾在笑中长大,教儿童要勇敢面对生活、幸福成长。
写春雨向儿童们表达自己的最大心愿。
课文分析
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有什么作用,含义?
作用:让我们明白此诗的写作目的,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
含义:此时,文革十年浩劫后的中国,百废待兴,经历过苦难的儿童正需要爱的滋润和鼓励。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动乱的苦难和贫穷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课文分析
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什么话?
“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
课文分析
春雨的话集中表达了什么意思?
诗人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为此“爱的使者:愿意做出一切努力,付出一切代价。
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课文分析
第7、8两节,都希望孩子们“笑”,你是怎样理解其不同之处的?
第7节诗人通过景物描写,通过物对雨的态度,看到“笑”的作用。诗人透过雨,教给儿童们的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这样,乐对人生,才能幸福成长。
第8节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这里的“笑”仍然是教儿童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儿童是大地的主人,儿童是未来。只要我们的广大儿童勇敢面对生活,乐对人生,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有希望。这是诗人殷切的希望。
课文分析
在这首诗中,“雨”象征什么
“大地”具体指什么?
诗中的“雨”是春天的化身,是爱的化身,象征着一位给大地带来春天,为孩子们带来欢笑的爱的使者。其意义在于春雨是伟大而崇高的无私奉献者,她为了孕育万物而不惜牺牲自己,她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万物的生机和希望。
大地具体指中国。
课文分析
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歌运用的副标题有何作用。
副标题它提示了读者,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广大儿童们。
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儿童们:应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
课文分析
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首诗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整首诗拟人。把春雨当作人来描写,赋予春雨人的动作与思维。把诗人抽象地希望儿童们幸福成长的愿望,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
除了拟人外,作者还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课文分析
这首诗歌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以“雨”的诉说为线索,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到来了;然后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雨教孩子勇敢地笑,勇敢地面对生活;最后照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课文总结
拓展练习
你能仿照始终拟人的手法,描写身边的一件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吗?《雨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田圃、留滞、襁褓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4、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
2、通过教师范讲重点部分,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作的言外之意。
3、通过教师或教材配套磁带的范读,教授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和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春雨伟大而无私的崇高精神。
2、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3、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音乐性。
2、理清本诗以“雨说”起头,展开描写的结构特点。
3、掌握诗人通过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描绘春雨、抒发情感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
1、通过春雨到来前后景色的对比描写,理解春雨的形象和诗人的情感。
2、理解“勇敢地笑”等诗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频。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春之声圆舞曲》或其它背景音乐。
2、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
三、赏析
1、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2、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3、教师明确: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落石出。
在教师的讲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
4、提问: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5、齐读第1-5节。
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回答提问: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检查朗诵情况。
二、赏析
1、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提问: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2、提问: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引导并点明寓意: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3、讲解并提问: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哗啦啦地响”。
4、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雨的到来给万物带来欢笑,雨是自由和快乐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用笑声表达出追求幸福、快乐的愿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5、提问: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不再回去”、“快乐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运。
6、提问: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7、讲解诗歌的寓意:
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三、文章小结
本诗于1979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一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大家应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作技巧的把握。《雨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准备
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田圃(pǔ)
禁锢(jìn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3)播放萨克斯乐曲《春风》,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明确: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2.具体研习
(1)播放范读录音带(并配音乐),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象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2)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象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3)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4)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3.欣赏品味
(1)细腻精巧的运笔。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2)拟人化的艺术手法。
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4.课堂小结
纵观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邵燕祥语)。
四、意境拓展
听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朗诵,比较两首诗在选用意象、语言风格方面的异同。《雨说》习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田圃(  )
留滞(  )
喑哑(  )
襁褓(  )(  )
2.解释下面词语。
①寒浅:________②留滞:________
③喑哑:________④襁褓:________
⑤忍冬:________⑥洗礼:________
3.填空。
①郑愁予这首诗选自《________》,作者郑愁予1933年生,________诗人,诗集有《________》、《________》等。
②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________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________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________了翅膀啊。
③当雨未来时,田圃是________,牧场是________,鱼塘是________,小溪是________。
思维点拨
雨未来和来了形成鲜明的对比。
④雨来了,使田圃________,牧场________,池塘________,溪水________。
4.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雨说的一些话,集中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妈妈,不要送伞来
①偏偏下起……
哦,是我梦求许久的小雨,
我欢快地跳进雨中,
任那细细的雨丝把我浸润,
忽地,心中掠过一丝不安,
哦,妈妈,
不要送伞来。
②我喜欢在雨中独行,
缓慢的节奏合着雨点的飘落,
任那油润的千张绿叶,
把我染得翠绿,
哦,妈妈,
不要送伞来。
③我喜欢路边青湿的小草,
尽情地吸吮大自然的甘露,
即使没有蟋蟀的低吟,
我仍可以舒畅地放松四肢,
哦,妈妈,
不要送伞来。
④我喜欢在伞花中奔跑,
和小雨丝们说句悄悄话,
此时此刻,
我真正地属于我自己,
哦,妈妈,
不要送伞来。
⑤我在雨中自在地漫步,
我也会在雨中得到收获,
但我不愿意您的花雨伞,
挡住了属于我的小雨点,
哦,妈妈,
不要送伞来。
6、第①节中“梦求许久”一词可用一个成语替换,这个成语是(      )。
7、诗中写到“心中掠过一丝不安”,联系上下文揣摩一下“我”为何不安?
8、第②节诗勾画了一幅诗意浓郁的画面,下面对这幅画命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春雨图  B、绿叶图  C、雨中漫步图  D、染翠图
9、找出第③节诗中暗示雨滋润特点的关键词。
10、结合第④节分析,为何“我喜欢在伞花中奔跑,和小雨丝们说句悄悄话”?
11、第⑤节中有两句诗揭示了诗歌主旨,请找出来,并标明朗读重音。
12、全诗反复呼告“哦,妈妈,不要送伞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pǔ;zhì;yīn;qiǎng
bǎo
2.初春时淡淡的余寒;即停留,停留不流通;嗓子干涩发不出声或发声低不清楚;包裹婴儿的布或被;能够忍耐冬天的严寒;洗清过去的罪过。
3.①《郑悉予诗的自选》,台湾,《梦土上》《衣钵》
②弯、出、斜
③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枯黄失去牛羊的足迹
寒浅留滞着游鱼
渐渐暗哑不成调子
④泥土将润如油膏
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池塘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4.拟人。用拟人赋予雨以生命,能够形象地表达雨有情的动人意境。
5.集中表现了像春雨一样的慈爱的祖国母亲对下一代的关怀和希冀,呼唤每个孩子珍惜今天自由幸福的生活,并勇敢地投入生活中去锻炼,在充满阳光雨露的“旗子”下自由幸福的成长。
6、梦寐以求
7、怕妈妈送伞来。
8、C
9、青湿
10、表明“我”对自由的向往。
11、但我不愿意您的花雨伞,挡住了属于我的小雨点。
12、在结构上,增强诗的节奏感;在内容上,更强烈地表达出我对自由的向往。雨后
作者:冰心
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
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
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
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
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
把水花儿溅起多高。
他喊:“妹,小心,滑!”
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
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
嘴里说:“糟糕——糟糕!”
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
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
紧紧地跟在这泥裤子后面,
她咬着唇儿,
提着裙儿,
轻轻地小心地跑,
心里却希望自己,
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雨说·拓展阅读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 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似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共14张PPT)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郑愁予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
“文革”灾难结束不久,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中的“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听读要求:(1)听准音。(2)注意朗读节奏与朗读时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情基调是
。朗读语调是

配乐朗读欣赏
轻快的
喜悦的
给生字词注音
田圃(
)
禁锢(
)
枯黄(
)
喑哑(
)
留滞(
)
襁褓(
)
蓑衣(
)
喧嚷(
)

suō
qiǎng
bǎo
jìn

yīn
zhì
rǎng

1、这首诗文题采用了拟人手法好在哪里?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
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吸引儿童读者。




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
解诗的主旨,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此诗的写作目的。
*在这首诗中,“雨”象征什么 “大地”具体指什么?
*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诗中的“雨”是爱的化身,象征自由和幸福。
大地具体指中国。




这些殷切的话语集中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少年儿童的热爱,期望他们快乐自由地生活,永远笑对人生,以蓬勃的生命力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笑”的内涵是什么?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句中的“旗子”
“春天”象征什么?这两句诗应该如何理解
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地生活。




红旗象征国家。春天象征青少年。
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表达出要求自由、幸
福的愿望,祖国就有希望了。
*请按雨的行踪:“雨前----雨中----雨教----雨息”把诗分成四个部分并归纳段意。




(雨前)—(1)
(雨中)二(2345)
(雨教)三(678)
(雨息)四(9)
写春雨来前大地萧条,也因大地萧条,才来探访大地。
写春雨来临,大地更新,春雨的来临为大地带来了欢乐。
写春雨告知儿童自己曾在笑中长大,教儿童要勇敢面对生活、幸福成长。
写春雨向儿童们表达自己的最大心愿。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2.春雨到来的前后,大地的景色有什么变化吗
3、第一段和第五段是怎样相互照应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吸引儿童读者。
春雨到来前,大地一片萧条;春雨来临后,大地更新,充满了生机和欢乐。
雨探访四月的大地,给万物带来生机,雨是春天的使者。
1、请你说说这首诗的主旨。
2、你认为诗歌的主旨是应该含蓄婉转,还是应该清楚明白








1、《雨说》这首诗写于“文革”灾难结束后的(
)年,“我来采访四月的大地”句中的“大地”实指(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xuān(
)嚷
油gāo(
)
3、解释标红词语: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4、请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准确的词语:
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
_____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_____了翅膀啊。
5、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
A.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B.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C.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D.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1979
中国


忍受冬天
勇敢

A
课外收集一些描写春雨的诗文片断。




Q
Q
q
q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联想想像
丰富诗句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雨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并通过想象体验情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步朗读全诗,熟悉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在词语摘抄本上摘抄词语。
田圃 寒浅 锢 踪迹 留滞 喑哑 温声细语
喧嚷 知悉 抗拒洗礼 油膏 襁褓 安息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四、讨论交流,理解诗歌内容。
四、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
通过这一组问题,意在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1)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
(2)学生齐声朗读“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段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3)学生自由朗读其他章节的内容,然后仿照教师示范的方式进行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的内容。
(4)指名学生描述自己想象的内容,并为自己所描述的画面取名。
(5)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诗歌的写作思路。
2.问题组合二:
这一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优美文句和关键语句,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1)朗读“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体会,这一节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朗读“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大地的希望就有了”。体会:这两节中,“勇敢地笑”反复出现,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3)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
3.问题组合三:
通过这一组问题,探讨诗歌所运用的写作技巧,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1)这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2)最后一节写道:“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晶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3)请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4)“雨”对少年儿童“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话对“雨”说吗?请简要说说你的想法。
五、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诵全诗。
2.朗读指导。从节奏、重音、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
3.听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在听朗诵的同时,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
六、迁移阅读。
1.发给学生迁移阅读资料:
要求学生阅读下面这组小诗:
繁星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读时体会这首诗的主旨、风格和艺术特色等。
2.引导学生比较:注意从情感、结构、语言、意象、意境、写作技巧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能说出其中一点或几点即可,不求全责备。
七、布置作业,结束课堂。《雨说》习题
1、下列字词音、形无误的一项是( )
A、田圃(fǔ)
禁锢(ɡù)
寒浅(qiǎn)
留滞(zhì)
B、暗哑(yīn
yǎ)
喧嚷(rǎnɡ)
蓑衣(suū)
斗笠(lì)
C、油膏(ɡāo)
绕(rǎo)着
襁褓(qiánɡ
bǎo)
翅(chì)膀
D、拥(yōnɡ)挤
牧(mù)场
丝缕(lǚ)
知悉(xī)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B、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C、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D、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3、下列诗句没有采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B、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C、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D、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4、对诗句朗读语气语调解说有误的一项( )
A、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期盼与渴望)
B、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轻快、深情)
C、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雄壮、激越)
D、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活泼、欢快)
阅读诗歌并回答问题:
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①(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②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③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
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④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⑤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⑥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
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
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
可是,我是幸运的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⑦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⑧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⑨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
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5、《雨说》作者(
),台湾诗人。
6、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7、诗人的副标题为何取作“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8、你认为,雨要教孩子“勇敢地笑”的内涵是什么?
9、本诗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对表达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
10、你还学过哪些赞美雨的诗歌?请举一两例。
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郑愁予
6、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7、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另外,本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8、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9、拟人化手法的运用贯通全文。作者灵活地赋予了雨以人的说话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描写春雨,展现了一位春天的使者的形象,一位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的形象,歌颂了春雨伟大而崇高的无私精神,带给读者一份清新的感受。不仅如此,诗中的其他景物也都做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使全文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
10、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如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共12张PPT)
为生活再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作者:郑愁予
1、字音:
田圃(

)
禁锢(
jìn

)
留滞(
zhì
)
喑哑(
yīn
)
喧嚷(
rǎng
)
蓑衣(
suō
)
斗笠(

)
油膏(
gāo
)
襁褓(
qiǎng
bǎo
)
课前检测:
2、朗读:
注意朗读节奏和朗读时的感情基调。(感情基调应当是喜悦欢快的。)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滞留
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yīn)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①【留滞】即滞留,停留不流通
指诗人
表达情感
等待雨
四月的大地
(反复)
第一节: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四月的大地,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种子”这些事物进行描写,给读者一种新生的感觉。
我来了,我走的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轻柔
轻柔
春雨的特点
轻柔
第二节: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特点”轻柔”。
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们抗拒
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
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春雨向孩子们发出了邀请
亲近,玩耍
(反复)
第四五节: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雨向孩子们发出的邀请,写出了春雨想和孩子们亲近,玩耍。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
的新苗
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①:【忍冬】这里指能够忍受冬寒的意思。
在春雨滋润下的大地
(回应第一节)
第六节: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在春雨滋润下的大地的模样,与前面第一节形成回应。
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
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
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
可是,我是幸运的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
中笑着长大
(反复)
春雨的来历
(春雨是纯洁的,美好的)

①【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第七节: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春雨的来历,写出春雨是纯洁和美好的。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呼啦啦地向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春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坚强,乐观)
第八节: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春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写出了“春雨”的坚强,乐观。
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住,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反复)
春雨自己愿意为孩子们奉献
第九节: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春雨自己愿意为孩子们奉献。
总结:
诗的文体是自由诗。
整首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去描写。
整首诗表达了雨(即诗人)对孩子们的呵护,关爱,期望等等的情感
课后作业:
查找其他关于“雨”的诗,读一读,并选择一两首背诵下来。《雨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和感情。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自主阅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进一步领会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学做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诵读、联想、赏析、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的“雨”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随父至台湾。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其成名作《错误》1954年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发表于1980年4月28日的台北《联合报》上。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极为关注祖国大陆,这首诗既是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祖国未来的祝福。它在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的基础上,又展现出清新动人、欢快率性的一面,因此此诗一刊出,立刻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三、解决字词
圃(
)锢(
)滞(

嚷(
)蓑(
)笠(

膏(
)耸(

喑哑(
)(
)襁褓(
)(

四、概括各部分内容
1、春雨到来之前的序幕
2、春雨到来
3、雨嘱咐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
4、雨向孩子诉说它的使命
5、雨动员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6、雨告诉孩子们它来自哪里
7-8、春雨两次鼓励孩子们勇敢地笑
9、雨交代它最终的归宿
五、再读每节,探究各节重难点
1、怎样理解诗歌开头括号中的话的含义?
明确:“四月”点明时间是春天,“等待久了”表明了对春雨的渴盼,雨在大地万物的企盼中及时到来。
2、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春雨有什么特点?
比喻、拟人。
形象生动、使雨的形象温柔可亲,像爱的使者。
轻盈、绵绵不断、温柔的特点。
3、第三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
春雨希望人们用真心去感知她、接受她。
4、第四节又表达了春雨的什么愿望?
春雨热爱大地万物,她希望人们能与它亲近。
5、第五节春雨号召孩子们干什么?
号召带着孩子们跟着她去体验大自然的各种气息。
6、第六节雨自述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雨自述自己儿时的经历,给小朋友以亲切之感。
7、第七节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作者的什么感情?
抒发作者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之情。
8、第八节“大地”指什么?为什么说“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大地”指新的世界。未来是孩子们的,只要孩子们始终保持快乐的童心,积极向上,新的世界就有希望了。
9、赏析第九节。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10、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快乐的安息”让你联想起龚自珍的哪两句诗?
写春雨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地生活,为此她甘心奉献自己的一切。
“快乐的安息”可让我们联想到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六、小结
(一)诗歌的题目是《雨说》,那么诗人笔下的雨都说了什么?这些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
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春雨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由衷祝福及热切期望。
(二)写作特色
1、大量采用拟人手法,借春雨之口表达作者对孩子的良好祝福和希望,这是最突出的特点。
2、语言通俗、亲切、清新、自然,给人以温柔可亲之感,便于儿童阅读和接受。
3、诗的风格轻柔、喜悦、亲切,充满童真童趣。
七、动笔练习
1、在春天,除了柳条儿、小燕子外,还有很多事物都在笑啊,试着用这种句式补充两句诗吧。
2、副标题起什么作用?
散文和诗歌中的副标题一般以是提示诗、文写作缘由为多。
《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点明了“说”的对象:中国儿童;概括了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望和祝愿,符合孩子的心理。
3、本诗运用的拟人修辞手法的好处?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化手法:让人感受到这位爱的使者的亲切温柔的形象,具有亲切感,活泼欢快,充满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共20张PPT)
台湾
郑愁予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的儿童而歌
郑愁予,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1。
1、
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3
、学习作者塑造博大、宽广的胸怀,以造福于人为自己最大的幸福的精神。
大自然的花开花谢,星沉日落,雨雪风霜,常常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遐想和感慨。特别是一些难忘的时刻和事件,总是和它们联系在一起,为我们的回忆增添了无限浪漫。杜甫给我们留下了《春雨喜雨》,朱自清给我们带来了《春》,今天,台湾诗人郑愁予又给我们带来《雨说》,让我们与诗人一起去欢迎春天的精灵——春雨吧。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了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哨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怎样理解诗歌开头括号中的话的含义?
明确:“四月”点明时间是春天,“等待久了”表明了对春雨的渴盼。
雨在大地万物的企盼中及时到来。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轻盈、绵绵不断、温柔的特点。
侧面写的轻盈、温柔。
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温柔可亲,像爱的使者。
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
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春雨希望人们用真心去感知她、接受她。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春雨热爱大地万物,她希望人们能与它亲近。
春雨带着人们去体验大自然的各种气息。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
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
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
可是,我是幸运的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雨自述自己的来历,给以想象的空间。
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只要孩子始终保持快乐的童心,新的世界就有希望。
读一读第7、8两节,这其中的“笑”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两节诗的内容都是
“教儿童勇敢地笑”。不同的是第7节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揭示“笑”的作用。柳条儿被雨打自然是要矮一些的,这拟人逼真;风雨中的柳树长得更潇洒;而石狮,石狮流的不是泪,那分明是雨水呀,风雨中石狮也多了一种乐趣;雨中的飞燕,倾斜那灵巧的躯林,穿梭其中,那是一种喜庆、勇敢的身姿。可见诗人通过雨,教儿童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乐对人生,幸福成长。
第8节中“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这里的“笑”仍是教儿童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儿童是大地的主人,儿童是未来。只要儿童勇敢面对生活,乐对人生,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有希望。这是诗人殷切的希望。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
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愿
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快乐的安息”让你联想起龚自珍的哪两句诗
写春雨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地生活,为此她甘心奉献自己的一切;“快乐的安息”可让我们联想到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按雨的行踪,可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雨前
写春雨来前大地萧条,也因大地萧条,才来探访大地。
第二部分:(第2、3、4、5节)雨中
写春雨来临,大地更新,春雨的来临为大地带来了欢乐。
第三部分:(第6、7、8节)雨教
写春雨告知儿童自己曾在笑中长大,教儿童要勇敢面对生活、幸福成长。
第四部分:(第9节)雨息
写春雨向儿童们表达自己的最大心愿是看到儿童们自由地笑,幸福成长。
这首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分段并归纳段意。
诗歌的题目是《雨说》,那么诗人笔下的雨都说了什么?这些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这些话表达了中国的长者们为了儿童们的健康幸福、快乐成长,做出了一切努力、付出一切代价。
中心
:表达了作者对春雨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由衷祝福。
副标题起什么作用?这一首诗的副标“为生活在中国大地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
散文和诗歌中的副标题一般以提示诗文、写作缘由为多。如《有的人》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就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创作的,目的是以鲜明的爱憎,赞颂鲁迅先生自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伟大精神。《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它提示读者,本首诗歌的出发点是中国的广大儿童。诗人想告诉中国儿童,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下一代”,儿童们应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
讨论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好处。
主要运用了“拟人”——亲切,便于抒情;另外,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想一想,这首诗与艾青《黎明的通知》在拟人化手法运用上有什么异同。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化手法。这一点和艾青的《黎明的通知》类似。艾青的《黎明的通知》以“黎明”为说话者,而郑愁予的《雨说》
,全诗以春雨为说话者;不同的是艾诗主要是“黎明”让诗人转告人们它的通知,而郑诗则用“雨”直接与儿童对话,表情达意罢了。
 
春雨已经对我们说了这么多的话,现在,我们不妨也对春雨说几句话,说几句你心里最想说的话或写几行诗都行。
总结、扩展《雨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
2.通过联想、想象,体验情境,理解诗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描绘“春雨”的古诗佳句。
2.朗读预习:读准字音,熟读诗句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雨”的魅力。
(二)作者介绍: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他把《雨说》送给“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我们来听听他要借“雨”之口对中国儿童说些什么。
二、品读诗歌
(一)配乐朗读,理清思路。
《雨说》清新灵动,建议以轻松欢快、优美抒情的音乐做铺垫。推荐乐曲:班得瑞的轻音乐《One
Day
In
Spring》《春日》《Ear
Melody》《大地的旋律》)《Melody
of
Hope》(《希望的旋律》)等;萨克斯乐曲《春风》。《雨说》共九节,从雨到来之前大地的渴望到春雨悄然而至的脚步,再到雨的问候和邀请,雨的任务,雨的祝福,一步一步把雨的性格、雨的希望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每一节诗浓缩成一行诗,然后尝试把九行诗组成一首新的诗,以这种方式来把握这首诗的脉络。
(二)感受诗情,品味雨韵。先整体感悟,后重点突破。利用朗读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感受和品味。
1.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
(2)读了课文,你感觉诗中的“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在雨的前面加上修饰词,例如: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雨;乐观、爱笑的雨)提示:雨的形象: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她是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2.细细吟咏,重点突破。
(1)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例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等。
(2)这首诗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它的运用对表达诗歌的主旨有什么好处?
(3)自由提问,共同探讨。提示:这一部分,教师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和同学们一起品味诗歌的内涵。在自由提问中,可以查漏补缺。中间贯穿朗读,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另外,可适当补入朗读指导。
(三)联想想象,丰富诗句
让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在原诗的基础上描绘出一幅幅具体、生动、优美的画面,并为每一幅画面起个名字。也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抛开原有诗句,重新创作新诗。这两种方式可在不同的段落中使用,让学生感觉不单调,不重复,在变化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印下孩子们嬉戏的脚印,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技发芽,池塘里的小鱼儿快乐地向我问好,唱着歌谣的溪水荡起满脸的笑。
提示: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画面感知意象的特点。
创作新诗句:第一节写久盼大地的春雨,诗人选择了一些意象:田圃、牧场、鱼塘和小溪,请同学们仿照原有诗句,丰富意象,写出新诗句。
提示:学生的诗也许稚嫩,但只要用心,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放手让他们去写,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芒。
三、开阔视野,创作实践
“雨”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你是不是也想拿起你手中的笔,对“雨”说说你想说的话,和“雨”对唱一首歌?请赶快行动吧。(共12张PPT)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一、学习目标:
1、准确而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2、感知课文,把握内容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章难点。
二、朗读课文:
1、朗读基调:
感情基调是喜悦的。朗读语调是轻快的。
2、字音:
田圃
禁锢
留滞
喑哑
喧嚷
蓑衣
斗笠
油膏
襁褓
3、学生朗读。
三、文本透视:
1、概括各节内容,讨论主题思想。
1)春雨到来的时间背景
2)怀着爱心轻轻地来了
3)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
4)向孩子述说它的使命
5)请孩子一起迎接春天
6)告诉孩子它的来源和成长
7、8)教孩子们勇敢地笑
9)交代它最终的归宿
春雨到来之前的序幕
春雨对孩子们的絮语
2、讨论作者的写作意图:
通过写雨后的春回大地,欣欣向荣,极力赞颂“及时雨”,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思想,表达了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希望中国儿童解除思想束缚,幸福乐观地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四、难点聚焦:
1、诗人笔下的雨有什么特点?
诗人笔下的雨是轻柔温和、润物无声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乐于奉献,用自己的生命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
2、“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欢笑。
3、副标题有什么作用?此诗的副标题为什么这样取?
1)副标题又称辅题或子题,写在正题之后,用以补充或说明正题,揭示中心。散文和诗歌这的副标题一般以提示诗文或写作缘由为多。
2)本诗的副标题提示读者诗人写此诗的出发点是中国儿童。写时作者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和对祖国的真诚祝福。
4、开头括号的内容如何理解?
仿佛是幕布开启时的画外音,预示了雨的“出场”,又使人感到某种久久的期待和强烈的愿望。
5、如何理解雨要“教你们勇敢地笑”这句话?
“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地笑”是这位爱的天使鼓励孩子们要勇敢、乐观地生活。
6、末尾两行有什么意味?
只要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人们才真正看得到祖国大地的希望。
六、佳句鉴赏:
1、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运用比喻。“爱心”点明“雨”之所指,而“丝缕”则形象地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田园、山峰、牧场、白云等,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
2、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拍子?
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存在,使人觉得它们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3、柳条儿见了我……翅膀啊
运用排比。渲染了世间万物沐浴着春雨的欢乐、喜悦之情。
4、只要旗子笑……希望就有了
春雨鼓励孩子们要快乐勇敢地生活。只要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得到大地的希望。
七、靓点探索:
拟人手法
诗人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笔下,被赋予生命的零星,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存在。拟人,让这首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极具感染力。

见!(共15张PPT)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郑愁予
圃(
pǔ)
锢(


滞(zhì)
嚷(
rǎng

蓑(
suō

笠(


膏(
gāo

耸(
sǒng)
喑哑(
yīn
)(


襁褓(
qiǎng
)(
bǎo

生字注音
整体感知
概括各小节内容
1、春雨到来之前的序幕。
2、春雨到来。
3、雨嘱咐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
4、雨向孩子诉说它的使命。
5、雨动员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
6、雨告诉孩子们它来自哪里。
7-8、春雨两次鼓励孩子们勇敢地笑。
9、雨交代它最终的归宿。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了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哨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分节精讲
怎样理解诗歌开头括号中的话的含义?
“四月”点明时间是春天,“等待久了”表明了对春雨的渴盼,雨在大地万物的企盼中及时到来。
分节精讲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轻盈、绵绵不断、温柔的特点。
侧面写雨的轻盈、温柔。
分节精讲
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
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春雨希望人们用真心去感知她、接受她。
分节精讲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春雨热爱大地万物,她希望人们能与它亲近。
分节精讲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春雨带着人们去体验大自然的各种气息。
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
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
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
可是,我是幸运的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分节精讲
雨自述自己的来历,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分节精讲
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笑”的内涵是什么?
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地生活。
分节精讲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分节精讲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句中的“旗子”
“春天”象征什么?这两句诗应该如何理解?
旗子象征国家,春天象征青少年。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面对生活,乐对人生,祖国就有希望了。
分节精讲
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
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
就是我祝福的心愿
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诗自由的风格。
小诗总结
这首诗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春雨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由衷祝福及热切期望,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的爱之歌。
拓展练习
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春雨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