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珠海三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6-13 16:2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珠海三中2016~2017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试题
文科历史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www-2-1-cnjy-com
1.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  )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
3.黄仁宇指出:“张居正不辞劳瘁,经常以个人之书牍和各地巡抚总督谈论国事中之各种问题,所以各种方针与政策事前已有了默契。当各臣僚建议于御前,而张居正以大学士的资格代皇帝批答时,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这说明内阁(  )【出处:21教育名师】
A.是专为制约相权而设定的 B.通过票拟权制约皇帝的决策
C.拥有制约皇帝的法定权力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晋书?段灼传》记载:“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注:兄)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B.容易埋没人才
C.选官局限在士族、庶族范围内 D.选官任人唯亲
5. 胡适曾说:“《春秋》那部书,只可当做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书看,却不可当做一部模范的史书看。后来的史家把《春秋》当做作史的模范,便大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的宗旨在于‘说真话,记实事’。”胡适认为《春秋》(  )
A.记述的历史不可信 B.编写体例不合规范
C. 其目的背离修史原则 D.选材记事范围狭窄
6.“汉代宰相下有副宰相、御史大夫,我们也可说,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权,御史大夫掌握的是监察权。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此段材料意在说明唐朝时( ) A.分权制衡局面已经形成 B.三省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C.君权与相权矛盾尖锐化 D.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7.海昏侯墓的发掘是2015年中国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27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义,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这一历史事件说明(  )
A.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曾遭到破坏 B.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
C.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D.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
8.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在预留的空白文书纸上作弊,朱元璋实行了半印勘合制度。规定凡文书纸上均须加盖半印(即关防官印),以便核对。这一制度的设置旨在
A.确保文书安全 B.削弱丞相权力
C.加强中央集权 D.提高行政效率
9.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  )
A.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10.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
A.房屋建造??? B. 谷物种植 C.陶器制作??? D.牲畜饲养
11. 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富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这表明汉代(  )
A.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铁质工具广泛使用
12、某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 业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21cnjy.com
A.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匾少”
B.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C. “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D.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
13.景德镇已成为“烟火逾十万家”的瓷器最大产地;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朱仙镇,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汉口镇,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一大埠。据此分析下列关于市镇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些市镇经济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
B.市镇贸易中出现市场专业化趋向
C.时空限制的突破是市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兴起
14.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正确的有(  )
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
时间
人口(百万)
粮食总产出(千吨)
种植面积(百万公顷)
粮食单产(千克/公顷)
粮食
全部作物
1400
72
20520
19.8
24.7
1038
1650
123
35055
32.0
40.0
1095
1750
260
74100
48.0
60.0
1544
1820
381
108585
59.0
73.7
1840
①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③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的引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 明清时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的说法,这句话反映了 ①专业市镇发展??②区域分工加强 ③经济重心南移??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据史料记载,隋文帝开皇四年,智贾租得常田一亩,交与田租银钱五文,租田人不负担田赋;灌田水渠破而水溢,田主不负责。据此可知(  )
A.均田制已经瓦解 B.租佃制在全国范围推广
C.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D.经济生活中存在契约意识
17.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21教育网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新航路开辟
18.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19.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21·cn·jy·com
A.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
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
C.强化了海禁政策
D.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
20.纵观古今中外的改革,它们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最突出的相同点是(  )
A.都重视农工商业的发展 B.都采取了中庸的立场
C.都沉重地打击了旧势力 D.都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2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该制度产生的危害有(  )
①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②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地方官吏对农民的掠夺 ③各地宗主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④激化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之间的矛盾(  )2·1·c·n·j·y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倡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促成因素不包括(  )21*cnjy*com
A.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B.财政危机,积贫积弱
C.辽夏威胁,边患严重 D.权臣弄政,政局动荡
23.日本的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推行了(  )
A.殖产兴业政策 B.废除了旧体制
C.“文明开化”政策 D.进行军事改革
24.18世纪中后期,英法等西方殖民者加紧侵略埃及,原因包括(  )
①埃及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②埃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③埃及社会动荡,国力衰弱 ④马木路克同侵略者相互勾结(  )2-1-c-n-j-y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材料分析(包括3道大题,共52分,考生根据题目需求做答。)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来源:21cnj*y.co*m】
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袆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鞠(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袆之,袆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乃赐死于家。【版权所有:21教育】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削弱相权的举措。(4分)
(2)材料二中刘袆之为何质疑王本立宣读的“敕书”?(4分)
(3)材料三中体现了明初内阁大学士的哪些主要职责?与秦朝丞相相比,明初阁臣处于何种地位?(8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4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运用中外近现代史实,结合材料,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有力、论述逻辑清晰、史实正确)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佩里在19世纪50年代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21*cnjy*com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中册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从当时日本的外交政策角度,说明材料一中佩里访日不受欢迎的政策原因。“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何在? (8分)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些方面的改革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6分)
珠海市第三中学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中测评答案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
2
3
4
5
6
7
8
D
B
D
B
C
D
B
C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B
D
B
C
D
A
D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
D
D
C
A
D
C
A
材料分析(包括3道大题,共52分,考生根据题目需求做答。)
25答案:
(1)举措:重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其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诏敕须由中书省决策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
(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地位: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www.21-cn-jy.com
(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
26略
27答案:
(1)原因:闭关锁国政策.目的:摆脱外来侵略,实现富国强兵.
(2)措施: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的建设人才;政府投资兴办近代工业.【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