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6-13 14:5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学习导航
【课程标准】知道辽、北宋、西夏的并立,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重点】知道辽、北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疆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难点】正确认识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自读求知】
1、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北宋




西夏




2、“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共同学习】-----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
1、材料一:宋太宗两次伐辽失败,使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有了严重的恐辽情绪
材料二:北宋的农民起义迫使宋太宗重新考虑其内外政策的调整,991年,宋太宗向大臣讲了这样一段话:“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是边事,都可以预先防备,只是奸邪难以觉察。若为内思,深为可怕,帝王合当用心与此。”
这两则材料说明北宋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三:在宋采取守势后,辽朝却对宋展开攻势。
材料四:《辽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载:“将与宋战,(萧)挞凛(辽军大将)中弩,我兵(辽兵)失倚。
材料中辽军采取攻势后,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能力挑战】
材料一、从宋真宗到宋仁宗的几十年间,农民的各种赋役负担都以直线上升的速度增加,举例如下:
  项目     景德年间        庆历年间
  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材料二: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材料三:近日,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的《千秋是非话寇准》在中关村图书大厦首发。赵冬梅明确表达了与以往历史教科书不同的观点,“今天的历史学者普遍认为,澶渊之盟并不是屈辱的。从内容上看,基本上是合适的,而且,它有利于两边的老百姓,因为不打仗了。”
澶渊之盟订立了,众说纷纭
我们北宋人觉得
我们辽人觉得
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我们认为
【共同学习】
4、材料一: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材料二:契丹语中的某些汉语借词,如“皇帝”、
“太后”、“太子”、“公主”等,在契丹大字中均直接借用汉字,书写这些单词的契丹大字的字形、字义、字音均与源出的汉字相同。
材料表明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
【归纳小结】
如果用三个小圆圈分别代表辽、西夏和北宋,想一想,怎么展示本节课我们所学知识呢?
(提示:包含辽、北宋、西夏的政权建立四要素及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