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课件6份+教学设计6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课件6份+教学设计6份+习题精选2份+媒体素材若干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14 13:03:58

文档简介

课堂同步训练
基础练习
一、给加粗字注音。
藻饰(

狡黠(

诘难(

伦理(

滞碍(

怡情(

吹毛求疵(

咬文嚼字(

二、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3.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

4.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三、在下列句子的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词语。
1.读书使人________,讨论使人________,作文使人________。
2.读书时不可存心________(为难、刁难、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3.读书足以________,足以________,足以________。
4.而读书的________,全在于会意。(要点、要求、要诀)
综合练习
四、阅读《谈读书》“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语段后回答问题。
1.仿照句子造句,要求内容集中,句式相似。
原句: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明智,作文使人准确。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等论证方法。
五、阅读《不求甚解》后回答问题。
1.作者批驳了什么错误观点?
2.你是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
探究练习
关于“读书”的作用,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有所论述。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参考答案
一、zǎo
xiá
jié
lún
ài


jiáo
二、1.比喻2.排比3.对偶4.比喻
三、1.充实、明智、精确2.诘难3.怡情、傅彩、长才4.要诀
四、1.略2.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举例
对比
五、1.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2.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共20张PPT)
3.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学习这两篇短文,把两篇短文中的精华化为自己的东西。
2.把握两篇短文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方法。
1.积累“狡黠”“不求甚解”等词语。
怡情

傅彩

矫正
jiǎo
狡黠
xiá
诘难
jié
滞碍
zhì
大而无当
dànɡ
咀嚼
jué
味同嚼蜡
jiáo
朗读课文,说说这篇随笔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一、读书的正确目的。
二、读书的方法。
三、读书的作用。
划分文章的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的作用(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先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本文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1)列举丰富翔实的例子,论证了“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观点。
(2)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1)写出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2)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1)用“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论证了“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的观点。
(2)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又如,文章的最后一个层次,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2)使分析更加透辟,说理更加全面、有力,给人的印象更加鲜明深刻。
(1)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探究学习:
1、作者是怎样批驳别人的观点?
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段: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论述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文章举了哪些例子?引用了哪些名言?
第五段举了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
第六段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八段:引用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拓展迁移:
1、你爱读书吗?能谈谈你读书的方法吗?
2、自拟读书格言。短文两篇·重难点突破
1.《不求甚解》这篇文章是如何为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正义的?
【析】此道思考题意在启发学生读书要善于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同时培养综合概括能力。本文作者着力对后人断章取义、没有真正明白陶渊明所说的意思的情况进行平反纠正。
【参考答案】本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并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主张。
2.《谈读书》这篇随笔,为了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试简述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对于表达又有怎样的意义?
【析】此题注重从文章形式方面考查学生对培根随笔风格的了解。培根的随笔平易流畅、笔法灵话,语言警辟,对英国以至世界影响都很大。
【参考答案】本文在写作方法上具备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如下:
(1)运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运用排比说理,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3)运用对比说理,通过从正面和反面对比论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3.为什么有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你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
【析】这道思考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较全面的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正确认识并运用“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参考答案】第一问:由于我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既广又深。儒家对待读书,讲究严谨、精细,正如宋代儒学大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所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而代表道家读书方法的陶渊明的观点——“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自然就成了儒家批评的目标了。
第二问:略。(共12张PPT)
一、驳论文的知识
1.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
2.什么叫驳论文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3.批驳的方法
⑴直接批驳
①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进行批驳
例:《不求甚解》“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曲解了不求甚解的含义
②驳论据:指出敌论中论据的虚伪、错误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性。
③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例:他有每天晨跑的习惯,所以他是个学习刻苦的人。
⑵间接批驳
驳立结合
4.一般论证思路
先树起批驳的靶子即摆出敌论,然后针对敌论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
不求甚解
马南邨
整体感知,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
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提纲
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论证;
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本文的论证思路:
《不求甚解》
竖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驳论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
不求深入理解。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
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问题探讨
2.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道家与儒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读书方法也不同。儒家对待读书,讲究严谨、精细,道家对待读书,讲究意会,以陶渊明说得最为准确,这就成为儒家批评的目标。
(1)
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
(2)
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3.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讲透?
4.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结论
总结
1.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深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方法,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2.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好读书
读好书·相关阅读
读书三境界
袁利荣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知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疆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不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2.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
教学重难点
了解驳论文的论证特点和论证思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60年代初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在“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
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本篇谈论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
二、解题
“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琵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三、解释词语
会意:会心。
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死抠:kōu,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
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达。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就会有收获。
四、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对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第1自然段)
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确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谓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该盲目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又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这是本文议论的核心。
第二部分: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2—3自然段)
一是全引全文,言之有据,认为它不好的原因的断章取义,“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这是何苦来呢?”语气幽默,态度和平,被批评者都会感到亲切。
二是对引文进行全面的辩证。首先,“一定要好读书”,好读书,“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诀,全在于会意”。“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是对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热情赞扬。
三是全面解释陶渊明式“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旧词翻出新意,宛如一股清风吹进
读者的心扉。
第三部分: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彼此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4—9自然段)
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今天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二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
三引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
三处例证、引证,或古或今,或中或外,信手拈来,自由骋笔,恰到好处。
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就是结论。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三、五。《短文两篇》习题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统筹(
)狡黠(
)滞碍(

2.解释词语。
学究:
诘难: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滞碍:
吹毛求疵:
阐证:
要诀:
3.文学知识.
①培根,(
)国(
)、(
)家,著有《
》、《
》等。
②《不求甚解》选自(
),作者(
),原名(
),当代(
)。
二、课内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A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却对马克思的著作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精神实质。
B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C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D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小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小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1.引文部分使用了和两种论证方法。
2.A段引文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
3.B段引文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
4.D段引文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chóu;xié;zhì
2.迂腐的读书人;诘问,为难;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不通畅;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阐述论证;重要的诀窍;
3.①英;哲学;作;随笔;新工具
②《燕山夜话》;马南邨;邓拓;作家
二、课内阅读
1.例证法;引证法
2.强调今天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3.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
4.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名人读书小故事
孔子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用竹简做成,一根竹简上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书的征服
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书,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精神失去了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能保存,语言失去意义,人们的生活残缺不全,生命将变得无法忍受……
所以,书是人类一种伟大而美妙的发明。
文明的征服其实也是书的征服。
书是最聪明、最可靠的老师和朋友。
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深刻而丰富;闲暇将卓有成效;幽静将变得烂漫多彩;嘈杂也可以宁静和谐。移植生命,保持记忆,激发思想,传播知识,交流信息,表达灵感……
书有说不尽的好处。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我怕搬家就是怕搬书,所谓搬家主要就是搬书。每次搬家在家人和帮忙者的一再怂恿下都不得不扔掉一些书。逢年过节,把屋子收拾利索,长了能维持几个月,短了不消几天,屋子里又乱了,主要是书在捣乱,到处是书堆。外出总禁不住要逛书店,逛书店就不可能不买书。新书、准备要看的书、看了一半的书、写作正用得着的书、有保存价值的书,占据了我房子里的绝大部分空间;而且还不断扩展,每时每刻都在蚕食供我存身的那块空间。这不是侵略是什么?我舒舒服服、自得其乐地接受这种侵略和征服。
书不仅征服时间和空间,更征服人的大脑。但是,倘若一个人只是被书征服,而没有征服书,充其量也只能是个书呆子。正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其魅力和价值。
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
学生们有这样的体会:一册很厚的新书,会愈读愈薄,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剩下那么几道题了。这叫吃透了,掌握了,征服了知识。
读其他的书也一样。即便先被书征服,最后还是要反过来把它征服。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在自己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那个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读书需要选择。如果不善选择,一生什么事都不干,光读别人的书也读不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读——失去了意义,书——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我的办法是,翻遍所有能接触到的书,因为不亲自翻一翻就不知好坏,难以取舍;然后把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书扔掉——这种价值的评定是没有什么统一的惟一的标准的。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本书就像一根绳子,只有当它跟系着或捆着的东西发生关系时,它才有意义。同是一本书对有的人毫无价值,对另外一个人说不定就有点用处。
读书的功夫要下在需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的一类书上。这类书能满足你的精神需要,激发你的才智,帮助你完善自己。你要征服的也是这样的书。多好的书也不是供香客朝拜的祀奉物。
还有一些是供你消遣、娱乐的书,可在沉闷无聊的旅途上,在紧张疲劳之后,在工作之余,以及在睡不着的时候去读,而不必用正规的时间,我现在才真正感到时间宝贵,浪费不起。好像一天不再有24小时,只剩下20小时或18小时,其余的时间被电视和其他一些不用动脑子的活动占去了。我的窗台上和写字台周围书刊堆得过高了,就反省自己是不是读书的时间减少了。于是拼上几个晚上,把功课补齐。
当然,还有一部大书,每个人都需要终生不懈地精读粗读苦读喜读,它就是社会这部活书。读它不能代替读印刷的书;同样,读印刷的书也不能代替读它。文体知识——杂文
简介
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特征
一、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杂文具有战斗性,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杂文又有愉悦性,它使读者在笑声中愉快地和那些旧事物告别,获得美的精神享受。愉悦性伴随战斗性而生。
二、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杂文的本质是论辩的,它有“论”的色彩。它以逻辑力量制服论敌,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论是非,辨正误,揭示真理。然而,杂文的论辩是形象性的论辩。杂文的形象性,最主要的是“砭弊常取类型”。它虽然写的是“一鼻,一嘴,一毛”,其“形象”却是可知可感的;把它们合起来读,不仅某一形象更加鲜明,而且可以从中看出“时代的眉目”。
三、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幽默,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不合情理之处。讽刺,是以含蓄的语言或夸张的手法,讥刺、嘲讽落后、黑暗的人或事。杂文笔法,就是以讽刺、幽默为主的笔法。杂文语言还要有文采,精练、别致,往往庄谐并用,骈散结合,妙趣横生,令人叫绝。《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4、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5、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学会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字词学习
怡情
傅彩
藻饰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咀嚼
狡黠
伦理
味同嚼蜡
滞碍

阐证
吹毛求疵
四、讨论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五、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六、交流
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趣闻和逸事。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七、小结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
三、列出阅读提纲(板书)
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进行
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含义
树立靶子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表明态度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四、讨论
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五、小结
“不求甚解”的前提千万不可忽略:“好读书”,其不可断章取义。我们应该要全面地分析问题,理解理解问题。
六、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共25张PPT)
《短文两篇》
《论读书》
——


《不求甚解》
——
马南邨
给下列生字注音:












chóu
zǎo
xiá
jié
jué
liú
jiè
zhì

huò
《谈读书》
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
(读书足以怡情——全凭观察得之)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使能无知而显有知)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
句段品味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
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
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
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
嚼蜡矣。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这几句话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2、这几句话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3、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4、这几句话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
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作用:使人信服。
作用: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3、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
用比喻证明观点。
4、观点: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用比喻证明观点。
体验反思
对于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不求甚解》
思考: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讨论: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样论证方式?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驳论的论证方式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样论证方式?
谈读书
读书的正确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
不求甚解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立论
驳论
课文总结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拓展训练谈读书·拓展阅读
高尔基读书
高尔基是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贫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林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夜。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由于高尔基一生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不懈地努力,他写下了大量有影响的作品:《海燕》、《鹰之歌》、《母亲》、《克里姆 萨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间》、《我的大学》。除此之外,还写了剧本和大量的政论、特写、文艺评论等。(共15张PPT)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理解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邓拓,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邓拓
(1912-1966)福建闽侯(今福州)人
作家作品
劝诫(

王粲(

曲(
)解
狂妄(

huò(
)然贯通
要jué(

死kōu(
)
càn

wànɡ



jiè
咬文嚼字:
开卷有益: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读书就有好处。
原指读书需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在个别字句的理解上多费力气。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极端地自高自大。
驳论文
驳论可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商榷。
1、反驳对方的论点,从论据和论证方法上找问题。
2、反驳对方的论点,要注重分析,把理讲透,使人信服,不能扣大帽子。
反驳对方的论点
“不求甚解”出处
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体会作者怎样质疑对方的观点?
思考题:
又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作者怎样质疑对方的观点?
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是不把话说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要正面表现自己的态度:“虽然不必提倡,但也不应‘盲目地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叫做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角度不同,结论迥异,这正是本文关键之所在。
1、正面阐释陶渊明的本义。
2、通过具体事例来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讲透?
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从态度上说明
从方法上说明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3、引陆象山的话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进一步证明
总结
1、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深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方法,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2、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树靶子
不求
甚解
驳论
事实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吗?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不求甚解”的出处和原意;
2.对“不求甚解”的含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知道驳论文的论证特点和论证思路。
教时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圈画文中的生字词,弄懂生词释义。
三.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四.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1.“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2.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3.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五.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1.“见风使舵”新解
2.“班门弄斧”辩
3.“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背诵课文。(共21张PPT)



作者:培

历史上,不少名人儒士都对一样东西十分着迷,对它赞颂,热爱而尊敬——这便是书。
书是何物?又如何读?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培根与他所著的《谈读书》,一起探寻读书的奥义所在。
▲开卷有益。
——【宋】赵光义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苏】高尔基
▲知识就是力量。
——【英】培根
----------------------关于培根
全名弗兰西斯·培根
英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作家
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著有作品《伟大的复兴
——
新工具论》
其他著作还有《随笔》《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等














chóu
duò
jiǎo
xiá















jié

liú
zhì











gāo
xiàn






chǔ
独处
dāng
当然
nán
为难
chù
处所
dàng
大而无当
nàn
诘难
jué
咀嚼
liú
蒸馏
jiáo
矫情
jiáo
味同嚼蜡
liù
馏饭
jiǎo
矫正
{
{
{
{
{
{






文采藻饰:
吹毛求疵:
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大而无当:
矫:
诘难:
怡情:




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这里指细致到繁琐、挑剔的地步
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虽然大,但是不合用
做作,不真实
诘问,为难
使心情愉快




1.文章主旨
2.结构分析
3.重点探究
4.鉴赏领悟
文章主旨
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要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作者以流畅灵活的笔法,平易近人的风格,告诫世人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缺陷,从而鼓舞人们去读书。
结构分析
1.阅读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分钟,并在阅读过程中理清思路
2.分层
边阅读课文边找出文章的分层方法和依据
3.发言
积极发言并阐明你的观点
第一层
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层
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
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第三层
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
阐述读书的重要作用。说明它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先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谈读书
读书的正确目的
怡情
傅彩
长才
读书的方法
选读
浏览
精读
摘要
读书的作用
塑造性格
弥补缺陷
端正态度
正确读书
增长才干
适应未来
结构图解
重点探究
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怎么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阐述了六门学科知识对人的帮助。读史书,可以使人从前人往事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使自己变得明智;读诗歌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从而变得更有灵性;数学因为需要大量的运算,可以锻炼人细心、周到的品性;搞科学研究的人要花费大量精力,深入研究,这就可以使人思考深入,富有内涵;伦理学可以使人处事冷静,按道德标准行事;逻辑修辞学交给人周密而正确的思维,可以锻炼人的口才,说到底,凡是自己所学的各门学科、各类知识,都能培养个人不同方面的品性。
鉴赏领悟
1.运用了比喻论证、归纳认证的方法,收到很好的论证效果。
2.多处运用排比论述的写法,气势贯通,语言有力。
3.运用对比论证,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4.全文脉络井然,且语言精炼。
课后习题解答
揣摩《谈读书》中的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答: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证明观点。
《谈读书》中说到:“讨论使人机智”,确实如此,你和对方每人一个思想,相互交换一下,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世界。只有心与心的碰撞才能产生世间最灿烂的思想火花。那么,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课后体验反思
再见!《短文两篇》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独处幽居
处世判事
设身处地
处境危险
B.曲解其意
委曲求全
曲高和寡
曲径通幽
C.强词夺理
强人所难
牵强附会
富国强兵
2.找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开卷有义(
)味同嚼腊(
)提练(

高谈扩论(
)烂加非议(
)逻缉(

不求圣解(
)能言善辨(
)要决(

3.下列外国文学名著你读过吗?请把它们与相应的作者和国籍相连。
《红与黑》
海明威
俄国
《简·爱》
列夫·托尔斯泰
美国
《复活》
夏洛蒂·勃朗特
法国
《老人与海》
司汤达
英国
4.填空。
《论读书》的作者是________国哲学家、作家________,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5.请将下列有关读书的名言补充完整。
(1)读书足以怡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__。
(3)读书费时过多易惰,________________。
(4)书犹药也,________________。
6.古人刻苦读书的典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个)
7.怎样看待课外阅读,语文老师要求大家发表意见?
A.甲同学认为凡课外书籍都应该看。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乙同学却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凡是课外书籍都不应该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
C.丙同学对甲、乙两同学的观点都不赞成。他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说: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②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③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④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⑤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8.第①句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第②③④⑤句论述的观点是什么?请分析其论证过程。
10.结合你的阅读经验,谈谈某一学科或某一本书对你性格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
2.益,蜡,炼,阔,滥,辑,甚,辩,诀
3.《红与黑》
司汤达法国;《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英国;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老人与海》
海明威美国
4.英
培根
5.(1)足以傅彩,足以长才(2)下笔如有神
(3)文采藻饰太盛则矫(4)善读之可以医愚
6.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
7.甲:可以开阔视野,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乙:会占用大量时间,影响我们的学习。丙:适当地、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做并不会影响学习,相反还能够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言之成理即可)
8.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或: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9.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或: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第②句先提出观点,然后用人身体上的病痛可以通过运动来消除来设喻进行论证,再列举三个通过读不同的书可以医治不同的精神缺陷的例子,充分地证明了论点。第⑤句最后强调论点。
10.略。(共22张PPT)
培根



——培根
培根
(Francis
Bacon,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
《新工具》等。
《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给下列生字注音:
怡(
)情
统筹(

藻(
)饰
狡黠(

诘(
)难
要诀(

蒸馏(

劝诫(

滞(
)碍
吹毛求疵(

豁(
)然贯通

咀嚼(

味同嚼蜡(


好读书(

读好书(


chóu
zǎo
xiá
jié
jué
liú
jiè
zhì

huò
jué
jiáo
hào
hǎo
怡情:
文采藻饰:
诘难: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滞碍:
吹毛求疵:
要诀:
使心情愉快。
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问,为难。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不通畅。
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重要的诀窍。
怡情
傅彩
狡黠
诘难
滞碍
藻饰
睾肾
推敲
咀嚼


吹毛求疵

达:

饰:

究:

黠:

难:

碍:
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
谈了些什么内容?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
——全凭观察得之)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使能无知而显有知)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
句段品味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
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
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
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
嚼蜡矣。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几句话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这几句话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这几句话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事判事之际。
一个人独处幽居时,最能见出读书陶冶性情的好处;(与朋友)高谈阔论时,平时的读书修养最能(给人的风度、气质)增添光彩;处理或者判断(繁难复杂)的事务时,读书可以增长才干。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人的才智如有滞碍之处,都可以借助阅读适当的书、学习适当的知识使它顺畅,这就如同身体有病,都可以借助相宜的运动消除。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狡猾的人看不起读书,无知的人羡慕读书,只有明察事理的人能够读书用书。然而书并不把它的用处明摆出来,用书的智慧不在书中,而在书外,这全凭平时对生活的观察才能得出来。
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
作用:使人信服。
作用: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
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3、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
用比喻证明观点。
4、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
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归纳论证
类比论证
正反论证
表有意智透慧彻
用含词义简深明
排比
方法归结:
笔法生动
语言精辟
行文灵活
比喻
体验反思:
对于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收集精警的语句到资料本上。
课外拓展
课内交流
说说你生活与学习中与读书有关的事件及收获。
名人论读书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名人论读书《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字词,学会运用。
(2)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内容。
(3)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4)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
教学本文宜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和“比较阅读法”。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点拨,组织学生互动合作,讨论探究,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自主评价、独立判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两篇文章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
2、学习运用比较阅读法。
教学难点
1、理清培根《谈读书》的论证思路。
2、如何理解“不求甚解”?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读书吗?你读过哪些书?读书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悟?(学生自由谈)
现在我们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
二、整体感知
1、积累的生字生词,投影显示。
藻饰(zǎo):修饰文辞。
狡黠(xiá):狡诈。
诘难(jiénàn):诘问,为难。
滞碍(zhì):不通畅。
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三、精读课文,理请论证思路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学生自己批注,讨论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2、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3、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4、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学习论证方式
像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五、品味文章语言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
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交流,说明理由。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我们看看马南政邨的驳论《不求甚解》,看看他是怎样理解的。
六、指导学生自读《不求甚解》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多媒体显示: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学生讨论明确答案。
2、比较阅读两篇文章:
学生自由选点,比较两文的异同。
示例: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论证方式不同。《谈读书》是议论,《不求甚解》是驳论。
论证方法略有不同。
七、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运用驳论。
八、小结
两篇文章,思路清晰,论证方法灵活多样,有理有据,是议论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明晓读书的意义,掌握立论和驳论,是学习本文的收获。同学们学到了么?
九、作业
1、自创一则关于读书的格言。
2、模仿《谈读书》写一篇交友的文章。《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讨论与交流。
1、学习本课后,对议论文的写作的认识体会。
2、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讨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练习。
摘抄有关“读书”方面的名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对比、举例、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赏析文章语言的意蕴美和形式美,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3、在品味语言的美感中,学生得到知识的积累。
4、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培养自主读书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文章语言的意蕴美和形式美,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1、阅读培根《随笔》中的其它一两篇文章。
2、积累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故事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问:如果让同学们围绕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见解,你有什么观点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导入本课:培根在文中发表了哪些见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错别字、错误读音大搜索:
2、运用下列词语写一段话:
3、说说我所了解的培根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围绕读书着重谈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2、指名朗读,互动纠正错误之处。
3、交流读书思考的成果,互动评价、补充。
4、教师总结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四、精读赏析
1、我们前面讲过,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要选择有理有力的论据、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才能让人信服。从文中找出作者的一些观点,看看作者都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你体会到这些方法的好处了吗?(提示: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1)再读课文,将阅读所得批注在课本相应的位置。
(2)讨论与交流:将阅读所得小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
(3)班级交流,互动补充或纠正。
(4)教师总结、归纳,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2、文中的名言警句很多,选择你喜欢的大声朗读、积累,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提示:可从修辞、词语的运用、句子的含义等方面有选择的谈)
3、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不理解之处,提出来大家探讨。或者你对作者的某个观点有什么看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拓展练习
你还积累了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请选择一句作为自己的观点,并选择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或对比论证的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100字左右)。指名口头交流。
六、课堂小结
回顾本堂课,你在议论文阅读、或读书方面有了哪些新的收获?说一说,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