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下列显微镜的结构中,可大范围升降镜筒的是( )
A.粗准焦螺旋
B.细准焦螺旋
C.物镜
D.目镜
2.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圆筒形的单细胞动物,草履虫雌雄同体,用肉眼很难观察到它的结构.张鹏同学想要观察草履虫的生长过程,下列仪器可以帮助他的是( )
A.显微镜
B.近视镜
C.放大镜
D.以上三种都可以
3.在使用显微镜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平面镜反光
B.在调节镜筒使它下降时,眼睛注视着目镜
C.使用完毕后,应用纱布擦拭干净显微镜外表
D.观察时要闭上左眼,用右眼注视目镜
4.晓科在使用显微镜时,观察到视野中有一个黑点,他更换了目镜并移动了临时装片,发现黑点并没有发生移动,则晓科可以断定黑点在( )
A.反光镜上
B.目镜上
C.物镜上
D.临时装片上
5.王岩的身体十分健康.某天他在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测量出的结果为35℃,则造成此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测量的部位是口腔
B.王岩没有夹紧玻璃泡
C.王岩测量的时间超过了5min
D.测量前没有将体温计内的汞柱甩到35℃以下
6.张鹏同学用直尺和细线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时,共测量了三次,其数值分别为12.8cm、12.9cm和13.0cm,则该树叶的周长为( )
A.12.7cm
B.12.8cm
C.12.9cm
D.13.0cm
7.李佳同学周末爬山时发现南侧的树木多而茂盛,山北侧则相反,李佳想探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则她应该进行的探究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
①制订计划,设计实验
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③作出假设
④实施计划,完成实验
⑤对探究的过程和结论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⑥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A.①②④③⑥⑤
B.②①⑥③④⑤
C.②③①④⑥⑤
D.④①②⑤⑥③
8.用从茄子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玻片标本叫做( )
A.涂片
B.切片
C.装片
D.以上三种都对
9.在使用显微镜观察制成的临时装片时,应该( )
A.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B.先用高倍镜观察再用低倍镜观察
C.一直使用低倍镜观察
D.一直使用高倍镜观察
10.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构成.下列四组细胞中,细胞内的结构最相似的是( )
A.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人体内的平滑肌细胞
B.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菠菜叶表皮细胞
C.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人体内的平滑肌细胞
D.番茄果肉细胞,人体内的神经细胞
11.葡萄干是在日光下晒干或阴影下晾干的葡萄的果实,又名草龙珠、蒲桃.葡萄晒成葡萄干后,水分被蒸发掉,但是大部分糖分留下了,这些糖分存在于( )
A.细胞膜中
B.细胞核中
C.液泡中
D.细胞壁中
12.在植物细胞中,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结构是( )
A.线粒体
B.细胞膜
C.液泡
D.叶绿体
13.2016年6月2日北京日报报道,新加坡研究人员对1000多名学生进行了耐心测试,得出的结论是:性格焦躁的人的DNA老化得更快.DNA位于细胞的( )
A.细胞质中
B.细胞膜中
C.线粒体中
D.细胞核中
14.某生物体的细胞中含有x对染色体,则该细胞在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是( )
A.x→x→x
B.x→2x→x
C.x→x→2x
D.x→2x→2x
15.人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分裂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胞核先分裂,细胞质再分裂
B.细胞分裂后,新细胞的遗传物质比原来细胞的减少一半
C.在细胞的中央,细胞膜向内凹陷,最后缢裂为两个细胞
D.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有些许差别
二、填空题
16.如表所示为甲、乙、丙3台显微镜的镜头组合,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目镜倍数
物镜倍数
甲
5
8
乙
10
10
丙
10
40
(1)下面是显微镜的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应该是(用字母表示) .
A.观察
B.对光
C.取镜和安放
D.收放
E.安装装片
F.调整焦距
(2)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 (选填“甲”、“乙”或“丙”)显微镜,其放大倍数为 倍.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最大,应该选用 (选填“甲”、“乙”或“丙”)显微镜.
(3)某同学在为显微镜对光时,要先转动 ,使 (选填“低倍”或“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用遮光器上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然后用双手转动 ,将光线反射到镜筒里.
17.2016年4月9日下午,以PM10为首要污染物的浮尘袭击了北京,致该市大部分地区PM10浓度爆表.PM10是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看到以上新闻的王明想到:(甲)PM10会不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呢?(乙)于是,他准备了20只体型及健康状况相同的老鼠,并将它们平均分为A、B两组,使A组生活在含有PM10的空气中,使B组生活在洁净空气中;(丙)一段时间后,A组老鼠大部分患有呼吸道疾病,B组老鼠身体健康.请据此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甲步骤属于科学探究方法中的 .
(2)请你写出王明可能做出的假设: .
(3)王明给A、B两组老鼠提供的环境除空气质量不同外,其他的环境条件应该 (选填“相同”或“不同”).
(4)由丙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若王明只选取两只老鼠,分为A、B两组进行实验,则王明得出的结论 (选填“可靠”或“不可靠”).
(6)为了使实验更具说服力,王明需要 .
18.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过程的部分图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还缺少的步骤是 ,其目的是 ,写出该步骤还需要的一个实验用具: .
(2)图中所示的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
(3)在①中,为了防止制作的临时装片中产生气泡,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后,应使它的一边先接触 ,然后缓缓方下.
(4)制作完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后,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特点是 .
19.如图所示是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细胞与动物细胞相比,该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 】 、【 】 和【 】 .
(2)【①】具有 和 细胞的作用,【②】的作用是控制 .
(3)在植物细胞的生长过程中,【③】的数量随细胞的生长逐渐 (选填“增多”或“减少”),其体积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下列显微镜的结构中,可大范围升降镜筒的是( )
A.粗准焦螺旋
B.细准焦螺旋
C.物镜
D.目镜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在显微镜结构中升降镜筒的结构是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解答】解:A、粗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大幅度的升降镜筒,故符合题意.
B、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外,还能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故不符合题意.
C、物镜靠近物体,具有放大物像的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D、目镜靠近人的眼睛,具有放大物像的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草履虫是一种身体很小,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圆筒形的单细胞动物,草履虫雌雄同体,用肉眼很难观察到它的结构.张鹏同学想要观察草履虫的生长过程,下列仪器可以帮助他的是( )
A.显微镜
B.近视镜
C.放大镜
D.以上三种都可以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生物实验常需要观察一些比较细微、细小的结构或物体.用肉眼难于分辨,需要借助放大的工具,而在生物上用于放大的仪器主要有放大镜、显微镜等.其中放大镜相对放大倍数较小.
【解答】解:因为单细胞生物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一般细胞都很小,所以观察一般用显微镜.所以要观察草履虫的生长过程,应该选择显微镜.
故选:A
3.在使用显微镜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平面镜反光
B.在调节镜筒使它下降时,眼睛注视着目镜
C.使用完毕后,应用纱布擦拭干净显微镜外表
D.观察时要闭上左眼,用右眼注视目镜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A、外界光线较暗时,用凹面镜;
B、镜筒下降时眼睛注视着物镜;
C、对光时应用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D、观察时,两只眼睛都要睁开.
【解答】解:A、反光镜的作用是反射光线,它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当外界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弱时用凹面镜.A错误.
B、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物镜,以免物镜撞破玻片标本.B错误.
C、对光时应用低倍镜对准通光孔,C正确;
D、观察时两只眼睛都要睁开,左眼注视目镜,右眼便于画图,D错误.
故选:C.
4.晓科在使用显微镜时,观察到视野中有一个黑点,他更换了目镜并移动了临时装片,发现黑点并没有发生移动,则晓科可以断定黑点在( )
A.反光镜上
B.目镜上
C.物镜上
D.临时装片上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观察临时装片时,视野里出现了污点,污点可能在出现在物镜、目镜和玻片标本(装片)上,不可能出现在反光镜上.因为如果反光镜被污染,只会影响视野的明亮程度,不会出现污点.
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
【解答】解:在显微镜的视野中发现了一个黑点,转动目镜和移动装片后,黑点都不动,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黑点是在物镜上.
故选:C
5.王岩的身体十分健康.某天他在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测量出的结果为35℃,则造成此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
A.测量的部位是口腔
B.王岩没有夹紧玻璃泡
C.王岩测量的时间超过了5min
D.测量前没有将体温计内的汞柱甩到35℃以下
【考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体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在使用温度计时应将体温计紧贴人体,且要等5分钟左右的时间,体温计的读数才接近于人的实际体温.
【解答】解: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发烧时体温还要高一些,实际体温不可能为35℃.
A、口腔温度测量起来会高一些,不符合题意;
B、体温计未与身体充分接触,没有夹紧玻璃泡,测量位置不准确,测量结果偏低.符合题意;
C、体温计置于腋下时间短时,体温计内部液体温度低于体温,测量结果偏低,测量的时间超过了5min时不会太低,不符合题意;
D、使用前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中,示数会显示上一次的测量结果,应该不低于37℃.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张鹏同学用直尺和细线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时,共测量了三次,其数值分别为12.8cm、12.9cm和13.0cm,则该树叶的周长为( )
A.12.7cm
B.12.8cm
C.12.9cm
D.13.0cm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测量了三次,为了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要计算其平均值.
【解答】解:茗茗同学连续测量叶的周长3次,数值分别为12.8cm、12.9cm、13.0cm,则叶的周长平均值为(12.8cm+12.9cm+13.0cm)÷3=12.9cm.
故选:C
7.李佳同学周末爬山时发现南侧的树木多而茂盛,山北侧则相反,李佳想探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则她应该进行的探究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
①制订计划,设计实验
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③作出假设
④实施计划,完成实验
⑤对探究的过程和结论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⑥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A.①②④③⑥⑤
B.②①⑥③④⑤
C.②③①④⑥⑤
D.④①②⑤⑥③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解答】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所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几个重要步骤.
李佳同学周末爬山时发现南侧的树木多而茂盛,山北侧则相反,李佳想探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则她应该进行的探究步骤是: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③作出假设→①制订计划,设计实验→④实施计划,完成实验→⑥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⑤对探究的过程和结论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可见C是正确的.
故选:C
8.用从茄子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玻片标本叫做( )
A.涂片
B.切片
C.装片
D.以上三种都对
【考点】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
【分析】玻片标本按制作方法可分为:切片、涂片和装片.切片是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涂片是用液体的生物材料(如细菌培养液、血液)经过涂抹制成的;装片是用从生物体上撕取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的.
【解答】解:用从茄子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玻片标本叫做切片.
故选:B
9.在使用显微镜观察制成的临时装片时,应该( )
A.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B.先用高倍镜观察再用低倍镜观察
C.一直使用低倍镜观察
D.一直使用高倍镜观察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是首先是从镜箱中取出显微镜,安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的地方.并安装好目镜和物镜;对光,用低倍镜和大光圈,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视野对光就完成,最后观察,据此解答.
【解答】解:显微镜的使用步骤为:
1、取镜和安放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
①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③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④用显微镜观察人,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在高倍镜下看到的是.视野内的变化是细胞数目减少,体积变大,细胞体积变大,视野变暗,物像清晰度降低
故选:A
10.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除病毒之外的所有生物均由细胞构成.下列四组细胞中,细胞内的结构最相似的是( )
A.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人体内的平滑肌细胞
B.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菠菜叶表皮细胞
C.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人体内的平滑肌细胞
D.番茄果肉细胞,人体内的神经细胞
【考点】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分析】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所以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的基本结构是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
【解答】解: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都属于动物细胞,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结构相似;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菠菜叶表皮细胞、番茄果肉细胞都属于植物细胞,结构相似.
故选:C.
11.葡萄干是在日光下晒干或阴影下晾干的葡萄的果实,又名草龙珠、蒲桃.葡萄晒成葡萄干后,水分被蒸发掉,但是大部分糖分留下了,这些糖分存在于( )
A.细胞膜中
B.细胞核中
C.液泡中
D.细胞壁中
【考点】细胞中的物质.
【分析】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如各种蔬果汁中含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是来自于细胞中液泡的细胞液,据此解答.
【解答】解:A、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A不符合题意;
B、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DNA,能传递遗传信息;B不符合题意.
C、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如各种蔬果汁中含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是来自于细胞中液泡的细胞液,C符合题意;
D、细胞质能不断的流动,它的流动加速了细胞与外界之间的物质交换;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在植物细胞中,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结构是( )
A.线粒体
B.细胞膜
C.液泡
D.叶绿体
【考点】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中两种能量转换器.
【分析】能量转换器包括叶绿体和线粒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解答】解:植物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两种.植物的绿色部分含有叶绿体,叶绿体是绿色植物所特有的,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给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13.2016年6月2日北京日报报道,新加坡研究人员对1000多名学生进行了耐心测试,得出的结论是:性格焦躁的人的DNA老化得更快.DNA位于细胞的( )
A.细胞质中
B.细胞膜中
C.线粒体中
D.细胞核中
【考点】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分析】细胞核中最重要的结构是染色体,染色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而DNA分子又是主要遗传物质.
【解答】解: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的DNA上有遗传信息.这些信息其实就是指导和控制细胞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一系列指令,也是生物体建造生命大厦的蓝图.
故选:D.
14.某生物体的细胞中含有x对染色体,则该细胞在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是( )
A.x→x→x
B.x→2x→x
C.x→x→2x
D.x→2x→2x
【考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分析】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
【解答】解: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复制加倍,因此某生物体细胞中含有x对染色体,复制后变成2x对染色体.细胞核分裂后期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因此新形成的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x对.所以某生物体细胞中含有x对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情况是x→2x→x.
故选:B.
15.人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分裂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胞核先分裂,细胞质再分裂
B.细胞分裂后,新细胞的遗传物质比原来细胞的减少一半
C.在细胞的中央,细胞膜向内凹陷,最后缢裂为两个细胞
D.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有些许差别
【考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分析】(1)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为两个,然后是细胞质分裂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细胞中央的细胞膜从四周逐渐的向内凹陷.最终使细胞质一分为二,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如图:
.
(2)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复制加倍,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形态和数目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因此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原细胞一样.
【解答】解:A、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细胞质再分裂,正确;
B、细胞分裂后,新细胞的遗传物质和原细胞的一样多,而不是比原来细胞的减少一半,不正确;
C、动物细胞分裂后期在细胞的中央,细胞膜向内凹陷,最后缢裂为两个细胞,正确;
D、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有些许差别,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16.如表所示为甲、乙、丙3台显微镜的镜头组合,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目镜倍数
物镜倍数
甲
5
8
乙
10
10
丙
10
40
(1)下面是显微镜的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应该是(用字母表示) CBEFAD .
A.观察
B.对光
C.取镜和安放
D.收放
E.安装装片
F.调整焦距
(2)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 甲 (选填“甲”、“乙”或“丙”)显微镜,其放大倍数为 40 倍.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最大,应该选用 丙 (选填“甲”、“乙”或“丙”)显微镜.
(3)某同学在为显微镜对光时,要先转动 转换器 ,使 低倍 (选填“低倍”或“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用遮光器上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然后用双手转动 反光镜 ,将光线反射到镜筒里.
【考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分析】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放大倍数变大(即低倍镜换高倍镜):视野内细胞数目减少,体积变大,视野变暗;盖盖玻片使一侧先接触载玻片的目的是防止产生气泡.据此解答.
【解答】解:(1)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其正确操作步骤是C.取镜和安放
B.对光
E.安装装片
F.调整焦距A.观察D.收放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细胞数目越多,看到的细胞越小;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细胞数目越少,看到的细胞越大.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甲显微镜,其放大倍数为40倍.若要使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最大,应该选用丙显微镜.
(3)某同学在为显微镜对光时,要先转动
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用遮光器上最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然后用双手转动反光镜,将光线反射到镜筒里.
故答案为:(1)CBEFAD
(2)甲;40;丙
(3)转换器;低倍;反光镜
17.2016年4月9日下午,以PM10为首要污染物的浮尘袭击了北京,致该市大部分地区PM10浓度爆表.PM10是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看到以上新闻的王明想到:(甲)PM10会不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呢?(乙)于是,他准备了20只体型及健康状况相同的老鼠,并将它们平均分为A、B两组,使A组生活在含有PM10的空气中,使B组生活在洁净空气中;(丙)一段时间后,A组老鼠大部分患有呼吸道疾病,B组老鼠身体健康.请据此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甲步骤属于科学探究方法中的 提出问题 .
(2)请你写出王明可能做出的假设: PM10会引起呼吸道疾病 .
(3)王明给A、B两组老鼠提供的环境除空气质量不同外,其他的环境条件应该 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
(4)由丙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PM10会引起呼吸道疾病 .
(5)若王明只选取两只老鼠,分为A、B两组进行实验,则王明得出的结论 不可靠 (选填“可靠”或“不可靠”).
(6)为了使实验更具说服力,王明需要 多次测量 .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是固体小颗粒,如地面粉尘、燃煤排放的粉尘、沙尘暴等.
【解答】解:(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材料中,(甲)PM10会不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呢?甲步骤属于科学探究方法中的提出问题.
(2)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王明可能做出的假设:PM10会引起呼吸道疾病.
(3)对照实验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王明给A、B两组老鼠提供的环境除空气质量不同外,其他的环境条件应该相同.
(4)由丙现象一段时间后,A组老鼠大部分患有呼吸道疾病,B组老鼠身体健康,可以得出的结论是:PM10会引起呼吸道疾病.
(5)实验时,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的影响,若王明只选取两只老鼠,分为A、B两组进行实验,则王明得出的结论不可靠,原因是所用的老鼠数量太少,应多用几只老鼠,保证实验结果更准确.
(6)一般情况下,减小误差的方法是:校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的仪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偶然因素,减少误差.所以此实验为了使实验更具说服力,王明需要多次测量.
故答案为:(1)提出问题;
(2)PM10会引起呼吸道疾病;
(3)相同;
(4)PM10会引起呼吸道疾病;
(5)不可靠;
(6)多次测量.
18.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过程的部分图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还缺少的步骤是 染色 ,其目的是 便于观察 ,写出该步骤还需要的一个实验用具: 吸水纸 .
(2)图中所示的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③④②① .
(3)在①中,为了防止制作的临时装片中产生气泡,用镊子夹起盖玻片后,应使它的一边先接触 载玻片上的水滴 ,然后缓缓方下.
(4)制作完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后,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特点是 排列整齐的长方形格子 .
【考点】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
【分析】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
1.擦片:用洁净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滴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要适量,水滴太小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水滴太大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3.取材、展平:用镊子撕取一小块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薄膜(可以用刀片纵横划数刀,形成0.5cm×0.5cm大小的正方形),将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并用镊子展平;
4.盖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轻轻盖在表皮上.盖时,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5.染色:在盖玻片一侧滴1~2滴碘液;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碘液.
【解答】解:(1)制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可以简单记忆为:擦、滴、撕、展、盖、染.图中还缺少的步骤是染色,由于洋葱表皮细胞的透明度高,染色可以更好地观察细胞结构;染色需要用吸水纸在盖玻片另一侧吸引碘液.
(2)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包括:擦、滴、撕、展、盖、染.所以③④②①.
(3)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4)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特点是:像一个个排列整齐的长方形格子.
故答案为:(1)染色;便于观察;吸水纸
(2)③④②①
(3)载玻片上的水滴
(4)排列整齐的长方形格子
19.如图所示是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细胞与动物细胞相比,该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 ① 】 细胞壁 、【 ③ 】 液泡 和【 ④ 】 叶绿体 .
(2)【①】具有 保护 和 支持 细胞的作用,【②】的作用是控制 物质进出 .
(3)在植物细胞的生长过程中,【③】的数量随细胞的生长逐渐 减少 (选填“增多”或“减少”),其体积逐渐 增大 (选填“增大”或“减小”).
【考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分析】图中各结构的名称是: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液泡、④叶绿体.
【解答】解:(1)与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除了和动物细胞一样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以外,一般还具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2)细胞壁位于细胞的最外面,起到保护和支持作用.②是细胞膜,其作用是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
(3)植物细胞在生长过程中,除了细胞体积明显扩大,在内部结构上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液泡明显增加,即细胞内原来小而分散的液泡逐渐长大和合并,液泡数由多变少,最后成为中央液泡,细胞质的其余部分成为紧贴细胞壁的一薄层,细胞核随细胞质由中央移向侧面.
故答案为:(1)①;细胞壁;⑤;液泡;⑥;叶绿体;
(2)保护;支持,物质进出;
(3)减少;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