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3 人类的起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3.3 人类的起源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06-14 00:0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3.3
人类的起源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与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2.根据图片、资料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根据课文中的观点澄清一些科学上的误解。
过程方法
1.能够区分科学事实、观点和假说
2.收集信息并尝试判断整理信息
3.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价值观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难点: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讲述:我们已经了解了动植物的进化过程,人是由什么生物进化而来的呢?这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人们一直都在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二)学习新课
模仿科学家的研究
1、那么人们寻找答案会顺着怎样的思路,怎样的方法进行呢?2、小组讨论
3、交流,并整理研究思路和方法:先在动物中寻找和人类长得相似的动物,然后借助已发现的相关化石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
4、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着手分析与整理。
师提出问题:有哪些动物与人相像?(学生回答后适时出示猩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动物有哪些地方与人相像?教师最后讲述称它们为类人猿的原因。
5、讨论并提出假设,思考研究方法。请依据上面的现象,请提出自己的看法:你觉得人类的祖先是谁?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假设,下一步需要怎么做?(借助已发现的化石进行研究)
假设1:人类是类人猿进化来的。
假设2:类人猿和人类可能有共同的祖先。6、课件提供化石的记录,并告知学生现代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200ml,然后要求学生用流程图进行整理分析和讨论:这些已发现的化石能说明什么问题?还有什么疑惑?
7、组织学生的交流
注:只要有道理的观点都可以允许学生保留
8、教师进行必要讲解和补充:
介绍现在被大多数人接受的认识: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是怎么分成了两支——类人猿与人类。
主要是介绍因为在有些时间段还缺少化石证据,所以关于人类起源与进化的问题仍在继续研究中。三、鼓励学生继续查找资料,以求对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
(三)课堂小结
1.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
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森林消失→古猿转到地上生活,学会使用树枝、石块等物体→两足直立行走→学会制造工具,大脑逐渐发达,产生语言,形成人类社会(即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37、人与类人猿(如猩猩、长臂猿等)本质区别: ①人能劳动,能在劳动中制造和使用工具; ②人有语言,有思维。 2.人类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如北京人)→智人。
五、板书设计
1.人类的起源:森林古猿
2.类人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
3.人类的进化(1)直立行走(2)使用和制造工具(3)脑量增加(4)产生语言和意识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
预习第4章《现代生物技术》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本节的基本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确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有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