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生物的繁殖之综合实践课酸奶的制作
教案
一.教学背景分析:
酸奶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情有独钟”。近日,由于受到“工业明胶加入老酸奶的”现象的冲击,酸奶的质量安全令人堪忧。酸奶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喜欢一种软料,酸奶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和吸收,酸奶还是钙的良好来源,酸奶是益生茵的丰富源泉,同时酸奶的制作简单,所需要的实验条件在我校现有的条件水平上可以满足制作,另外最终的实验结果易于评价,而这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是教材知识的一种延伸。
二.教学思路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间的渗透和整合。所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社会生活实践能力。传统的应试教育,始终围绕着课本,始终在课堂的小天地里打转转,始终把学生的分数看得很重。实际上,各科课程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全面发展。于是针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活动的几个环节是:收集资料、设计方案——合作互动、课堂演示——整理、总结(第四周)。
三.活动目标:
1、了解酸奶制作基础知识,掌握酸奶制作方法,灭菌和接种等基本操作技术。
2、通过活动,使学生会制定活动设计方案
四.教学重点:酸奶的制作方法
五.教学难点:
把握牛奶、乳酸菌等辅助材料的配置比例;温度的控制;
教学准备:
1.学生去咨询家长、访问加工厂、查阅资料,了解酸奶的相关知识。
2.师生准备鲜牛奶、现成的酸奶、电磁炉、容器、白砂糖等辅助材料
。
3.教师的设计方案以及上课用的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问题:
许多同学对酸奶是“爱不释手”。那么关于酸奶的知识,到底知道多少呢?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探讨一起来获得许多有益的知识,好吗?
(二)、引导思考问题,确定研究主题。
1、让学生将书上的内容作为参考,小组讨论后提出本小组的研究主题。
2、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同学们仔细听,教师边解释边向正确地方向引导。同时总结活动的主题并进行归类。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活动内容进行研究。
A、酸奶有什么特点?
(第一小组)
B、酸奶的种类有哪些?(第二小组)
C、酸奶和牛奶有什么区别?(第三小组)
D、酸奶是怎么制作的?(第四小组)
(三)、让交流设计活动方案
1、想想,你们小组应该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你们的活动主题。
2、小组交流。
3、根据方案中的内容来分小组制定方案。
4、介绍各自方案。
全班分成四个活动小组,每组有八人。每组决定分工合作,两人一组,在前两周分头查找资料,到学校图书室查,上网查,到工厂查,问家长。查完后再会和,整理资料。第三周各小组决定展示活动成果,有小组长介绍。
5、实施方案,汇报成果。
(1)、第一、二、三、组汇报他们搜集的资料。
(2)、第四组汇报方法,当堂展示:
A、用具消毒(灭菌)
B、牛奶加糖,味道酸甜
C、将牛奶烧开,到入洗净不带油渍的容器内,,
D、降温冷却到42℃左右
接入含乳酸菌的酸奶
E、密封后发酵:夏天放置八小时左右就做成了。
F、检验品尝
需提醒的是:
a.牛奶量为够你喝两天为宜,约500毫升,做多了放置的时间过长,酸奶会变得太酸,那样就不好喝了。
b.容器最好选市场上卖的那种冰箱和微波炉兼用保鲜盒,这种容器密封效果好,酸奶不易变质。
c.做酸奶时不要放糖,吃时再放,口感更好。
(3)、第四组汇报完后还让大家品尝了他们提前做的样品,效果还可以。
八.
结果分析
1.灭菌的目的?杂菌可能影响发酵,甚至杀死酵母菌
2.温度对酸奶制作有什么影响?温度过低或过高会影响乳酸菌的生活,从而影响酸奶质量
3.发酵时间对酸奶制作有什么影响?时间过短,发酵不充分;时间过长,影响酸奶质量
九、总结与反馈:
评价设计(满分100分)
1.根据各组在做实验时的认真态度给与评价(10分、20分、30分)
2.根据酸奶鉴别原理给各组给与评价(10分、20分、30分)
结果检验,酸奶鉴别:a、优质酸奶外观呈乳白色或稍带黄色,表面光滑,凝乳结实;b、把酸奶倒入杯中看挂壁,挂壁均匀者为佳;c、把酸奶倒入杯中闻气味,无异味者为佳;
3.学生品尝相互打分(10分、20分)自我评价。
1.你喜欢这次活动吗?
1.喜欢2.一般3.不喜欢
2.你和同学合作得怎样
1.很好2.一般3.
不好
3.我的收获
十一.延伸作业
回家试着做黄瓜酸奶。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实施,感觉这节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课上学生能够真正动手操作,把死知识变成了活知识,初步掌握了基本技能,培养了学习兴趣,激发了探究欲望。以前,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干扰,我们没有精力去开设更多的实验与实践活动,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束缚了学生探究的手脚,自感愧对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尝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假如生物课永远都是一门实验课,学生的兴趣将永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