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地下森林断想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13 21:3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张抗抗11.地下森林断想地下森林断想
张抗抗
洞天福地世外仙境苍山叠翠生机蓬勃迷幻世界谁持彩练病树前头冰清玉洁银装素裹导 入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 。作者简介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张抗抗自选集》5卷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等。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文,并在海外出版。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张抗抗沐浴过灿烂的阳光,遭遇过文革的苦痛,人人都是中国生活舞台中的一个角色。然而张抗抗能成为一个作家,达到思想与艺术的辉煌,却有着大背景下属于她自己的生动故事。七十年代末,她写出《地下森林断想》,坦坦荡荡地泄露爱与憎,表现与天地山林融洽无间的情致。
写作背景Wèi( )为壮观 浩瀚无yín( ) 黑黝黝( )

装模( )作样 万lài( )俱寂 沉湎( )

恰如其分( ) niǎo niǎo ( )烟云 怜悯( )

万物dǐng ( )盛 孱( )弱 瘠( )薄

瘦骨lín xún ( ) 敬( )仰 樵( )
?字词注音蔚垠?yǒu?mú籁miǎnfèn袅袅?????mǐnchánjíjìngqiáo鼎嶙峋夫
瘠薄
沉湎
孱弱 :
浩瀚无垠 :
隐姓埋名 :
愤懑
万籁俱寂(jí bó):(miǎn):(chán)(yín)(yǐn)(mèn):(lài):字词注音解释 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
分。
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软弱无能。形容广大;繁多。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气愤,抑郁不平。形容非常寂静。
整体感知1、按照下列提示将课文分为三段:(1)探访地下森林所产生的疑问;
(2)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过程;
(3)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 ——(1-2)
——(3-20)
——(21-27)2、地下森林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 3、本文的题目是“地下森林断想”,根据这一大段的内容猜测探究:什么叫“断想” ?由于“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断想:片断感想。《现代汉语词典》
根据这一段内容考虑,“断想”似乎是根据某种情况判断、断定和想像。4、第1段先从什么写起?为什么?第1段先写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广袤盛大的特点,以此作为反衬,显出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长在不受阳光照耀不受清风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寻常。作者连着发出三问,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景的惊奇、感叹。三个设问是为下文埋下伏笔,即为展现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做一铺垫,使下文思路的展开变得顺理成章。 5、阅读第2段,回答如下问题:点明地下森林特点的语句是: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
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6、作者写这些时流露出惊讶与感叹。她感叹什么?作者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感叹“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儿高”;
感叹大自然“多么不公平啊”;
感叹“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
感叹它遭受了 “不幸”,“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和充沛。第二人称便于抒发强烈感情,便于直接抒情。 精读欣赏第二部分1、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毁灭、沉寂、没有生命;
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
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
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帮助: 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3、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不”?为了加强语气,有强调作用。
这叫做“反复”的修辞方法。“反复”有强调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合作探究1、文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火山爆发前和火山爆发后的地理景观恰成对比 火山爆发所形成的艰难困苦生存条件对地下森林是一种环境映衬(可称反面映衬 )——突出其不屈不挠顽强生长的品质特点;
阳光的无情和不公,与“长空的大风”“洁净的山泉”“山顶的鱼鳞松”对幽谷的友好相助,情感态度恰成对比; 对比和映衬兼济的写法 2、文中真正描写幽谷里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的,仅是19至20两段,是不是写得过于简略呢?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着意于极写环境的险恶和生命的艰辛,以此映衬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神奇伟大。 3、找出文章揭示哲理,点明主题思想的语句: 哲理性的话是:“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 只要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小结:“谢谢你的启迪”这句话似在暗示作者领悟得更多,引发读者往更为广阔普遍的事理方面思考,即想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常常会堕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地质变迁考验森林、禽兽的生命适应性一样,考验人群的品质、适应性、耐力,锤炼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沧海横流,天地翻覆,方显英雄本色;火尽烟灭,劫后余生,更知生命可贵。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莫不如此。 4、为什么行将结束才描写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 为了突出地下森林在黑暗中艰辛、险恶的经历;更能突出它的“品格”,读者读来也更觉新奇。5、根据课文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面对逆境决不悲伤或消沉;
生在不见阳光的环境,却从未放弃对生命的追求。
…… 6、“小草”和“森林”似乎有象征意义。说一说,它们各象征什么?小草——没有才能,只是凭借“地势”而得意的人。
森林—— 在逆境中不屈服命运、热爱生命、渴望光明、无私奉献的人格化的强者形象。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 7、这只是在说“大自然”吗?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更是说社会和人生。
言外之意是提倡在挫折和逆境面前坚忍顽强,决不屈服。拓展延伸 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地下森林给了作者什么“启迪”?请你代她写几句格言警句。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坚忍终会造就成功。
优秀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地里也能生长。
黑暗,更加使人追寻光明。
小草得阳光关爱,也没有成为森林。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