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 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 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06-14 09:00:27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2课时
认识米和用米量
1
长度单位
R
二年级上册
复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个长度单位?
2.用手比划1厘米有多长。
3.在尺子上指出4厘米、6厘米、9厘米。
课后作业
探索新知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认识米及米和厘米的关系
2
课时流程
1
课堂探究点
探究点
认识米及米和厘米的关系
孩子们,谁愿意来量一量黑板的长?
比一比,看谁量得快!
这样量太麻烦了。
拿这把米尺试试。
点击播放讲解动画
拿一把米尺,在你的身上找一
找,有没有1米。
从地面到我的
脖子,长度大
约是1米。
我两只胳膊打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
再去我们身边找一找,有没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用米尺量一量。
1米
1厘米
这是1厘米。
这是1米。
1米比1厘米长很多。
1米里有很多厘米。
我们来看一看,1米里
到底有多少厘米?
比一比,你觉得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米=100厘米
继续数: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1,2,3,4,5,6,7,8,9,10。这是10厘米。
1.
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
长度时,可以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
“m”表示。
2.
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米=100厘米 1
m=100
cm
归纳总结:
长度单位米、厘米,之间关系记清晰。
数一数又记一记,100个厘米是1米。
小试牛刀
1.拿一根绳子,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
号里。
(2)灯管长50厘米。


(3)房间高3厘米。


(4)字典厚6米。


(5)大树高8米。


(6)教室长10厘米。


(1)数学书长26米。


厘米


厘米


约(
)米

)米(
)厘米
3.量一量。
3
1
20
4.想一想。
1米20厘米
90厘米
小红
小军
小刚
小刚的身高大于90厘米,小于120厘米。比如:
91厘米,92厘米,95厘米,1米2厘米,1米18厘米。
三位小朋友比身高,小军最高,小红最矮,小刚的身高可能是(
)厘米。
95
1.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2.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1米=100厘米。
米的认识与测量:
1.比一比,填一填。
(1)把你的两臂伸平(如图),两手间的长度大约是1(   )。
夯实基础
(2)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   )”作单位,用字母“(   )”表示。


m
2.看一看,填一填。
100厘米=(   )米
100
1
1
3.想一想,算一算。
54米+9米=(   )米
74厘米-30厘米=(   )厘米
60厘米+40厘米=(   )米
1米-20厘米=(   )厘米
63
44
1
80
4.比一比,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一排。
50厘米 50米 100厘米 5米 15米
50米 15米 5米 100厘米 50厘米
易错辨析
辨析:长度的大小比较,除了看前面数字的大小外,还应该看后边的单位。


请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3、4题。
第10页练习一第9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课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认识米”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和运用新知,灵活、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1.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创设学生用小尺子测量黑板长度的情境,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体会到用尺子测量黑板的长很困难,从而引起认知的冲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索、创造的欲望,使认识米尺成为一种精神需要,在思维的碰撞中体会到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2.开展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米”的正确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并能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巩固初步建立起来的“米”的表象,为估计、测量以及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了解“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会简单的换算;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会估测较长物体的长度。2.让学生经历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3.积极愉快地进行操作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难点
1.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掌握用米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2.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联系,知道1米=100厘米。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刻度尺
米尺
绳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景,激趣生疑。(6分钟)
课件动画播放——学生用小三角尺(约10cm)量黑板长的搞笑场景。师:你看后有什么想法,请跟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我感觉动画中的同学测量黑板的长用的时间太长,测量结果很不准,感觉很麻烦。
1.填一填。(1)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2)食指宽大约1厘米。(3)下图中的蜡笔长(4)厘米。
二、自主探究,理解释疑。(10分钟)
1.动手测量,释疑。(1)用课前准备的长约12cm的三角尺测量黑板的长,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2)交流测量过程、质疑。2.导入单位“米”。量比较长的物体,像黑板的长,通常用比“厘米”高级一些的单位——“米”作单位。补充: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1)小组代表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汇报。(2)交流测量过程,质疑:生1:这把尺子太短,量黑板太麻烦。生2: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吗?我想用尺子量。(老师纠正:应该是高级一些的单位)2.明确单位“米”及用字母“m”表示。
2.填一填。(1)从尺子的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2)从尺子的刻度2到刻度5是3厘米。(3)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用字母m表示。
三、实物体验,感受新知。(15分钟)
1.认识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出示米尺,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学生尺和米尺,看看米尺有什么特点。(2)用尺量一量,看看米尺上一个小格有多长。(3)用尺子量一量或者数一数,你发现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米=100厘米)2.用米量。(1)实际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组织学生互测臂展长度。(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绳子的1米、2米……给大家看。(4)自愿用米尺测黑板的长和宽,感受与用学生尺测量的不同。
1.(1)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汇报:米尺上的刻度是10、20、30……。(2)比较、测量。发现:米尺上一个小格是1厘米。(3)小组分工,测量、数出1米里面有多少个厘米。得出:1米=100厘米2.(1)同桌合作,动手测量臂展长度,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2)互测身高,在1米处贴上标签,感知身高比1米高出或少了多少。(3)小组活动,各组对比,看看哪组测量的数据最准确。(4)学生自愿测量后汇报结果,说感受:用米尺量黑板的长方便、准确、速度快。
3.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6米=(600)厘米500厘米=(5)米4米=(400)厘米300厘米=(3)米4.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1)我们的教师宽约6(米)。(2)黑板长约3(米)。(3)小明身高126(厘米)。(4)课桌高70(厘米)。(5)教室门高2(米)。5.估一估,填一填。狗熊高约(1)米。小狗高约(20)厘米。
四、巩固练习,提高能力。(5分钟)
1.小组合作:测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2.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再动手量。
1.动手测量,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2.根据形成的“米”的表象找实例,并测量。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分钟)
1.这节课你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收获?2.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谈自己的表现和收获,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六、教学板书
认识米和用米量:1.
1米=100厘米
2.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七、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节课中,渗透了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学会实际操作的方法。在建立1米长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