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练习汇编:第1单元 阶段质量测评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语文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练习汇编:第1单元 阶段质量测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13 21:4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阶段质量测评(一)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
1.改正下列加点的字中错误的注音。
怒号(hào)   嗟叹(jiē)   将进酒(qiānɡ)
邈远(miǎo)
渌水(lù)
殷岩泉(yīn)
宁愿(nínɡ)
岘山(xiàn)
凋旗画(diā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号(háo),殷(yǐn),宁(nìnɡ)。
2.改正下列诗句中的错别字。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
香雾云鬟湿,清晖玉臂寒。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尤忆李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尊-樽,苍-沧,晖-辉,尤-犹。
3.下列诗句中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萧关逢候骑   
候骑:侦察骑兵
B.荆门九派通
九派:九条支流
C.玉筯应啼别离后
玉筯:玉制的筷子
D.可怜楼上月徘徊
可怜:可爱
【解析】 C项,玉筯:思妇的眼泪。
【答案】 C
4.下列对诗词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将进酒》一诗借酒发挥,尽吐郁积在心中的不平之气,流露出施展抱负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思想的矛盾。
B.李白很自负,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反映了他自信、乐观、豁达的一面。
C.《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D.《旅夜书怀》运用了比喻、反衬、拟人等修辞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感情。
【解析】 D项,无拟人手法。
【答案】 D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旅夜书怀》诗中描绘雄浑阔大境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诗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涵自然理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路难》诗中比喻诗人仕途受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2)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3)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二、阅读鉴赏(40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郑侍御谪①闽中
高 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②我旧过。
大都③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
行矣慎风波。
【注】 ①侍御:官名,即侍御史。负弹劾纠举不法之责。郑侍御为高适的朋友。谪:指官吏因过失,降职调遣到偏远的地方。②闽中:就是现在的福建地区。③大都:大概。(1)诗歌的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写出了闽中怎样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颔联主要描写了秋雁、夜猿两个具有传统象征意义的意象。秋雁一般象征着书信,秋雁少,表明音讯不通,消息闭塞;还有秋雁难以到达,说明地处偏僻。“夜猿”悲啼多用于渲染凄凉的环境。
【答案】 ①秋雁、夜猿。②诗歌用“秋雁少”表现闽中的偏僻和消息的闭塞,用“夜猿多”表现闽中夜晚的凄清、环境的恶劣。
(2)请简要赏析尾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尾联主要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分析时注意挖掘喻体的象征寓意。
【答案】 尾联运用了象征(或比喻)和虚写的表现手法。“雨露”象征(或比喻)皇帝的恩泽,“逢雨露”虚写对方肯定会得到赦免,回到京都;“风波”象征(或比喻)朋友生活中的艰难险阻,诗人以“慎风波”告诫友人要小心行事。诗作表意含蓄委婉,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劝勉、告诫、关心之情。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E.这首诗直书其事,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也委婉含蓄地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解析】 本题从理解诗句含义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理解。“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因此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E项,“委婉含蓄”不对,实际上是“直抒胸臆”。
【答案】 BE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5~8句,“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指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答案】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8分)
客 夜【注】
杜 甫 
客睡何曾著,
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
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注】 
此诗是杜甫流落梓州时所作。(1)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赞此诗前四句“并无一苦字,
而其苦无限”,
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时,需要认真阅读诗歌的前四句,找出诗句中的关键性词语,从而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情感。“客睡”写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漂泊之苦,“秋天不肯明”
写出了诗人彻夜难眠的愁苦,“残月影”“远江声”
写出了诗人触景生情,景物真切,表达了苦情之深。
【答案】 诗歌前四句无一苦字,却形象地写出诗人客居他乡彻夜难眠的愁苦情状。前两句写诗人流落他乡、长夜难眠的凄苦;三、四句以景写情,望残月,听江声,写景真切,写情至苦。
(2)诗歌后四句蕴含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把握作者的情感,可以从诗句中的词语入手分析。“无衣食”写出了诗人衣食无着、生活困苦之情;“仗友生”写出了诗人失意窘迫、靠朋友生存的流落痛苦之情;“书数纸”写出了妻子对诗人的思念之苦;“未归情”写出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答案】 后四句蕴含复杂多重的情感:诗人衣食无着、流落靠友的痛苦之情;老妻对诗人的牵挂及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 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 ①若为: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下面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秋景,虚写别后之景。
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愤愤不平。
E.诗歌借助贾谊吊屈原的典故,把杨少府之才与贾谊相比,肯定了友人的才华。
【解析】 B项,送别时为秋天。D项,无中生有。
【答案】 BD
(2)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贬谪者才华的肯定和对友人的鼓励和安慰。②尾联运用典故,把友人比作才子贾谊,以贾谊之才肯定友人之才华;③写朋友将在郴州稍作停留,不会像贾谊悼念屈原一样伤感,以此鼓励安慰朋友。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孟浩然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①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②。
【注】 ①定:究竟。②祓禊诗:疑指王羲之诸人的《兰亭集》诗。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春堤杨柳发”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把握诗歌情感要综合考虑题目、诗句、注释中的创作背景,题目中“寄”,诗句“忆与故人期”“江上日相思”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的作用,要考虑景与情的概念如: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等,结合具体诗句判断合适的作用,结合意象具体分析。
【答案】 这首诗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春堤杨柳发”触景生情,交代了春天这一时间背景,“杨柳”勾起了诗人对昔日离别情景的回忆,“发”字有绵延生长之感(或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增添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
(2)诗歌颔联“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与前后诗句有怎样的关联?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文学作品的共性规律看,颔联与上下文的联系是承接(或照应)前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蓄势)。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和内容分析,切忌只使用术语,未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草木”一句承接诗歌首联的“杨柳”意象,诗人临景而生发哲思,表达心中的无奈;以草木荣枯喻人生苦短,以草木无意衬人间有情,为后文表达思念之情蓄势。
三、语言表达(15分)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消费者与商家的时间和空间,______①______。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而言,______②______,还易于达到货比三家、快乐购物的目的。在信息多元化的21世纪,______③______,完成购物,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习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补写填空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做此题要在读懂语段的中心意义、背景语句内容的基础上,填写相应的语句,使上下文中心一致,意义连贯、贴切。
【答案】 ①从而大大提高交易效率 ②除了大量节省宝贵时间 ③上网浏览商品信息
12.根据具体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5分)
随便翻阅杜诗,都可以读出大把大把的泪水来:杜甫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国家烽烟四起、兵革不断而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壮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而哭,“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他的泪水是滔滔雄波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冲霄大恨,不哭则已,一哭,往往成为虎吼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杜甫哭父老乡亲艰难苦恨,哭山河破碎、国家分裂,哭英雄志士抱负成空……唯独不哭自己,他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安危。杜甫是一个大英雄,巨笔写信史,铁肩担道义,壮哉杜诗!
【解析】 本题其实是考查对杜甫诗歌名句的掌握情况。在具体语境中考查名句的形式,学生不可不防,务必要重视平时的诵读、感悟。
【答案】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3.下面是关于理想的一个框架图,请你把它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要根据框架图的结构,理清其图示的内容;再通过添加词语的方式把其中的词语串联为连贯的句子,说明图示的内容。注意根据框架图的结构,设计合理的说明顺序。
【答案】 我们树立理想的前提是要保证它科学合理,并且要具体可实施。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踏实,坚韧不拔,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态。
四、写作训练(50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对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标题的断句,有人认为应断为“春江/花月夜”,“江”与“夜”因为“春”“花月”的映衬而美。台湾学者蒋勋则认为,应断为“春/江/花/月/夜”,它们各自独立,并且有各自独立的美。而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标题的断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应断为“荷塘/月色”,“荷塘”与“月色”具有映衬之美。也有人认为应断为“荷/塘/月/色”,写出了它们各自具有独立之美。
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提示】 可以围绕“映衬的美”“独立的美”,思考“映衬”“独立”与“美”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阐述:①美丽需要修饰与映衬;②世间万物独立且各美其美,不必借助修饰和映衬,更不必依附于其他事物;③追求映衬之美无可厚非,但应不失自己、不忘本真。若立意为“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之类,可综合语言与构思给分,若脱离“映衬”与“独立”而谈“美”则视为偏离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