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质量测评(三)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
羌管(qiānɡ)
伫倚(zhù)
强乐(qiánɡ)
槛菊(jiàn)
不谙(àn)
彩笺(jiān)
貂裘(qiú)
縠纹(hú)
虹霓(ní)
谪仙(zhé)
纤云(qiàn)
迢迢(tiáo)
风樯(qiánɡ)
巷陌(mò)
溽暑(rǔ)
芙蓉浦(p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强乐(qiǎnɡ),不谙(ān),纤云(xiān),溽暑(rù)。
2.改正下列词句中的错别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
独上高楼,望尽天崖路
明月夜,短松岗
鸟鹊呼晴,侵晓窥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销”应为“消”,“崖”应为“涯”,“岗”应为“冈”,“鹊”应为“雀”。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去去,千里烟波。
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
B.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图:希望
C.但寒烟衰草凝绿。
但:只有
D.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
倥偬:事情繁多
【解析】 B项,图:绘成图画。
【答案】 B
4.下列对宋词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定风波》上片写暴雨徐行时的心境,下片写雨后的景色和感受,表现了一种不畏风雨、超然旷达的乐观精神。
B.欧阳修《蝶恋花》上片重写景,下片重写情,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C.《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全词以梦为线索,写梦前的思念、梦中的相逢和梦后现实中的悲凉,特别是“梦中相逢”部分,以实映虚,虚中见实,抒发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之情。
D.贺铸《六州歌头》(少年侠气)中指出当前国家形势是“笳鼓动,渔阳弄”,如同安史之乱前夕。可是朝廷却让他们这些有用有力之人“供粗用,忽奇功”,他手中的剑要“吼西风”了。
【解析】 C项,“梦中相逢”部分是以虚映实。
【答案】 C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欧阳修的《蝶恋花》中借客观景物“落红”来烘托、反衬人物主观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庭坚的《清平乐》中运用拟人手法,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强烈的留恋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晏殊的《浣溪沙》中对仗工整、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春色飘零和时光流逝的伤感,抒发惆怅寂寞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2)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3)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二、阅读鉴赏(40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
诉衷情近
柳 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对“故人”的思念是全词的中心,所以作者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联系柳永其他羁旅行役之词来看,“故人”应指他在京都相识的民间歌妓们。
B.作者很注意上下阕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睇”,“残阳”与“远水生光”等,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C.“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词语,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
D.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秋光已尽”的迟暮之感和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以词人“凝睇”的动作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
E.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
【解析】 A项,本词中作者并未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而是含糊其辞的。D项,“凝睇”是神态描写。
【答案】 AD
(2)词的上阕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词的上片中的重要意象。如,前四句中的“雨晴”“气爽”“水生光”“山耸翠”等,给人以辽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中的“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由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词的上阕中,前四句写雨晴气爽、江水澄明、远山苍翠,给人以平远开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抓住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勾勒了一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 画堂春:宋神宗元丰丑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
(1)
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景的?请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明确词中常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修辞手法、观察顺序、色彩变化、抒情方式、感觉角度等,然后认真阅读上片内容,结合词句内容,找出文中运用的手法即可。回答时,注意结合词句分析。
【答案】 ①寓情于景:迷惘、伤感的意绪用“落红”“小雨霏霏”来烘托,孤寂、落寞的情怀通过杏园“憔悴”、杜鹃哀“啼”
来传达。②视听结合:既描写了落红铺径、水满池塘、小雨霏霏、杏园花残等景象,又写了杜鹃的啼叫。③拟人:用“憔悴”来形容暮春花事将尽的景象。
(2)词的下片“此恨谁知”中的“恨”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时,在认真阅读诗词的基础上,注意注解的作用。由注解中的“落第罢归”可以得出落第之恨;“无奈春归”写出了对春光易逝的感伤和无奈;“柳外画楼独上”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之苦。
【答案】 ①落第后的伤感。②伤春、惜春的无奈。③独登画楼、心事无人诉说的孤独。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
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①拖雨过江皋②。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 ①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鸠。②江皋:江岸。③凤团:一种名茶。
(1)请分析本词第二句中“拖”字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云鸠拖雨过江皋”句描写的景色是“饱含雨水的乌云飘过了江皋”,“拖”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答案】 “拖”字写黑云的移动。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云带雨来移过江岸的情景。黑云似乎有意拖动着春雨,很有情味。(2)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至少两个),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把握词人的情感,要从抒情方式入手,抓住关键词理解。下片中的“闲”“静”“又”是理解的关键。
【答案】 “闲”“静”“又”。“闲”:看似悠闲,实则是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排遣,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静”:燕子筑巢的忙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事可为。“又”:时光流转,不知不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一个“又”字,暗示无事可为,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 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①,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②,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③新唱,谁谓古今隔。
【注】 ①接淅:行色匆忙。②挂席:挂起帆席,准备启程。③莫徭:楚地瑶族地区,苏坚(字伯固,苏轼老友)即将任职地。
(1)“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古人常用“飞梭”喻时光流逝,再联系诗歌主旨,不难看出,此处诗人用喻是为表现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答案】 比喻。以“飞梭掷”喻梦中的迷离幻象、眼前的庐山情景,比喻时光随着短暂相聚的友人即将离去而转瞬即逝。
(2)结合词句,分析词人在下片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情感的把握能力,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直抒胸臆的如“泪沾臆”,含蓄的如“君才如梦得”,用刘禹锡及屈原典故的如“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表达对友人的一种劝勉、期许。
【答案】 ①“泪沾臆”,表达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
②“君才如梦得”,表达对友人才情的肯定、赞美之情;
③“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谁谓古今隔”,表达对友人创造出与刘禹锡、屈原比肩的作品的劝勉、期许之情。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1)
请从词句中推测出作者所描绘的时令。并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重在把握对题干中的关键字眼“时令”的理解,同时要善于通过抓住关键字词来解答。“群芳”“红”“絮”应是春天,但是“群芳过后”“狼籍残红”“飞絮”等意象,都展现出暮春的物候特征,因此我们可以确定作者所描绘的时令是暮春时节。
【答案】 作者描绘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色。“群芳过后”“狼籍残红”“飞絮”等意象,都展现出暮春的物候特征。
(2)首句中的“好”字统领全词。作者认为“群芳过后”的西湖究竟好在哪儿?试结合词句谈谈你的感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读诗词,要建立在准确把握诗意、诗境、诗情的基础之上。本词描绘了一幅西湖残春美卷,
展示了一种残而不伤、清幽静谧、朦胧迷离之美,抒发了一种闲适、恬淡、旷达之情。全词通篇写景,总写西湖“好”景,具体描绘“群芳已过、笙歌散尽、游人去”等实景,看似孤单寂寞实则作者独自品味眼前清空幽寂之美;春去楼空,却见灵巧可爱的双燕在细雨中翩飞,空旷天地之间顿生空灵欢娱之美。“好”字统领全词,“空”之雅趣随处可见。
【答案】 “群芳过后”的西湖,好在一个“空”字上。群芳已过,笙歌散尽,湖畔唯有词人独自品味暮春的清空幽寂的美趣,游人去了,双燕才在细雨中翩然归来,清静之中又增添了空灵、欢娱的意趣。
三、语言运用(15分)
11.请将下面的六个句子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5分)
北宋初中期的词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宋后期的词,最大的特色是词的诗化,________。
①内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
②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柳永
③主要词人有苏轼、秦观、周邦彦、贺铸等
④代表词人主要有柳永、张先、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
⑤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
⑥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不仅考查了语言连贯的能力,也考查了宋词常识。题干已经按“北宋初中期”“北宋后期”分开,就要了解主要词人生活的时期,即北宋初中期:“代表词人主要有柳永、张先、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北宋后期:“主要词人有苏轼、秦观、周邦彦、贺铸等”。①⑤⑥是一组逻辑关系紧密的句子,应该是由一个“在”领起。故其顺序为:⑤①⑥。
【答案】 ⑤①⑥④②③
12.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根据漫画的寓意,仿照漫画中的文字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修辞格与漫画中的例句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例句的结构上的特点为:人有时如同……上一……便想……;内容上的特点(寓意)为:人有时没有自知之明。修辞为比喻。
【答案】 人有时如同蝴蝶,飞上一个风筝便想奔向太空。人有时如同青蛙,坐在一个井里便想拥抱宇宙。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______①______: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时则是紫色。更令人称奇的是____②____,比如有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______③______,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整个语段介绍花青素对花的颜色的决定作用。第一空是对前面一句原因的揭示,也是对其后花青素在不同溶液中呈现不同颜色的总括;第二空是对其后三种情况的总括;第三空和前后内容形成顺承关系,可以判断第三空应填花青素的变化。
【答案】 (示例)①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
②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
③花青素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四、写作训练(50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千百年来,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绝美的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每当展卷吟诵时,我们的思绪会随着那优美的文字,超越千年的红尘,去探寻那背后的故事,或苍凉凄美,或悲怀壮烈,或恬静淡雅……
请根据材料内容,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写一篇文章。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能写成诗歌;③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写作提示】 这是一个材料性作文题目,也是一个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艺术才华的题目。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文时要紧紧围绕唐诗宋词背后的故事展开行文,精心选取诗词题材,精心选取诗人词人,精心确立写作意旨。
在立意方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选取熟悉的诗词,就诗词的内容寻找立意点。这种立意要就诗词的思想情感展开,展现唐诗宋词背后的故事,就情言情,就理论理;②选取熟悉的诗人,抓住诗人身上的精神特质来立意。这种立意可以不限于一诗一词,围绕诗人的精神特质,精选诗词,展现其人生历程,彰显自己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