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6-15 21:3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年级

科目
历史
教材版本
人教新版



胡志纲
课题、课时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授课班级
701、702、70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2)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1)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郑和船队图画)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探究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师:介绍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课件展示:学生看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师提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学生活动:现在文莱以西各地和印度洋沿岸地区。教师提问:郑和的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活动:1、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2、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3、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思考讨论: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学生活动:1、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2、明朝造船业发达,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3、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4、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
5、统治者的支持。教师:点评学生的讲述。阅读课文、自主学习:1、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2、起止时间:1405——1433年。
3、次
数:先后七次。
4、主要人物:明成祖、郑和。
5、出发地点:刘家港
6、到达地区: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7、意
义: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详细介绍郑和下西洋出发地点、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及详细路线。课件展示: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宝船。郑和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其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或一个标准足球场。见第12张PPT。师:郑和每到一处,赠送礼物,表达友好平等交易。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师生互动: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之比。1、郑和从1405—1433年,航海7次,所用共200余艘船只,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有2.7~2.8
万人,到达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哥伦布从1492—1504年,航海4次,所用共17艘船只,旗舰长24.5米,宽6米,船上有罗盘针。有1000~1500人,到达美洲。教师明确:郑和下西洋——1、时间早、规模大、到达范围广。
2、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师生互动: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学生讨论:1、郑和的远航,连接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
2、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师:我们要学习郑和航海中的什么精神呢?郑和精神是什么呢?学生讨论:1、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2、开放交流、勇于开拓、和平宽容、自强不息、睦邻友好、献身祖国。过渡:明朝沿海的倭寇又是怎样剿灭的呢?让我们进入第二篇章:戚继光抗倭。二、戚继光抗倭1.(多媒体展示倭寇形象图)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2.(多媒体展示以下两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奠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多媒体出示问题:戚继光抗倭的基本情况)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4.(多媒体出示问题:对戚继光的评价)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答案提示:工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5.(多媒体出示问题:结合材料二说说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答案提示:(1)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2)戚继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军严明。(3)得到沿海一带广大人民的支持,并且战争的性质是正义反侵略的。课件展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师: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活动: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课堂总结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两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板书设计: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