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课件+同步测试,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课件+同步测试,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14 19:02:29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我的叔叔于勒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分校 张 琴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反映了一种金钱至上的炎凉世态。
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称“短篇小说巨匠”,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代表作品有:《羊脂球》《漂亮朋友》《项链》《一生》《温泉》《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创作背景
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小说的三要素
开端:盼望于勒
发展:发现于勒
高潮:证实于勒
结局:躲避于勒
分析人物,品析写法
 
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自私虚伪,势利贪婪,
冷酷无情,但又不免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
我:善良、纯真,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
于勒:年轻时行为不端,糟蹋钱,但正直、有良心,贫困时能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分析人物,品析写法
1.我认为文中
写得最成功。从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
的人。
2.作者在塑造
这个人物的时候,用了
的写法,表现了他(她)
的特点(或形象)。
分析人物,品析写法
环境描写分类
环境描写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渲染气氛
自然环境描写
烘托人物的心情
推动情节的发展
环境描写
分析人物,品析写法
  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环境赏析
研讨主题,各抒己见
1.如何看待于勒由“穷”到“富”再到“穷”的行为,以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怕”到“盼”再到“躲”的行为?
2.若瑟夫作为一个少年,是怎样看待他的叔叔和父母的?从文中哪些内容可以看出?
3.对本文的写作意图,你有怎样的见解,如果与别人的见解不同,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她?
研讨主题,各抒己见
1.“金钱关系”说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同情”说
对下层人物于勒寄予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3.“虚荣”说
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的丑态。
4.“势利”说
深刻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
关于本文的主题的几种说法
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研讨主题,各抒己见
如果父亲发现买牡蛎的两位先生中有一位竟是他日思夜想的弟弟,请合理想象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突然,父亲急忙向我们走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讨主题,各抒己见
例文展示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对母亲说:“克拉丽丝,告诉你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于勒,我的亲弟弟,于勒,他回来了!你快看,他就在那边买牡蛎呢!哦,上帝啊,我们有救了!”母亲一听到这句话,情绪立刻得到了传染,也变得异常兴奋起来,她说话的声音几乎是颤抖的:“菲利普,你再好好看看,你确认你没有看错?咱们那个好心的于勒真的回来啦?天啊!我们终于可以步入上流社会啦!走!若瑟夫,咱们一起去见见你的亲叔叔,也一起去尝尝牡蛎的味道。我们现在有钱啦!”母亲几乎要手舞足蹈起来。
布置作业
请试着将本文中“若瑟夫”这个人物去掉,然后把小说的情节重新改编,讲给家人听,并比较改动前后的效果。《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了解小说体裁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
2.引导学生通过揣摩小说的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的赏析能力。
3.指导学生了解作者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和主题的。
4.引导学生能从小说本身的内容出发,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梳理故事情节,品评小说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小说的写作手法。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与激发创造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金钱,认识到亲情和爱心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远胜于金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和小说的主题的。
2.从梳理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来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情节和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小说的主题的。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通过学生自己对语言的品析,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来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3.在课文品读过程中,教师用巧妙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品味、分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
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意思是说贫穷时,即使居住在热闹的都市也没有人来过问;富贵时,哪怕是住在深山里也有远房亲戚找上门来。这两句话反映人与人之间亲疏关系完全决定于钱财的多和少,人与人之间只存在金钱关系的不正常现象,表现了一种金钱至上的炎凉世态。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就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象。
展示课件并展示“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俗语。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对待金钱与亲情之间的关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根据教师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1.分角色朗读:“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2.复习小说的相关知识,根据文章内容,了解本文的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
3.复述故事情节(指导学生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来复述)。
【设计意图】
1.通过分角色朗读和问题引导,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小说的人物关系、主要人物,梳理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
2.通过对小说相关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抓住小说的要素进行品读。
(三)分析人物,品析写法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分析。
1.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这篇小说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是谁?请自行圈画文中的语句,并进行品析,说说这个人物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要求学生用“我认为文中
写得最成功。从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来表达。)
2.进行组内研读讨论,作者为了突出所塑造的某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效果好在哪里?
运用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描写,对比手法。(要求学生用“作者在塑造
的时候,用了
的写法,表现了他(她)
的特点(或形象)”的句式来表达。)
3.你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精彩,比如环境描写,请找出来,仔细品味,说说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
1.通过品读语句,分析文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形象。
2.通过分析写作手法,欣赏莫泊桑作为短篇小说家在塑造人物的手法上的精彩之处。
3.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研讨主题,各抒己见
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
(1)根据文中的人物关系及各自的人物特点,谈谈你如何看待于勒由“穷”到“富”再到“穷”的行为,以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怕”到“盼”再到“躲”的行为?
(2)若瑟夫作为一个少年,他是怎样看待他的叔叔和父母的?你是从文中哪些内容看出来的?
(3)对于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你有怎样的见解,如果与别人的见解不同,你打算怎样说服别的同学?
(4)如果父亲发现买牡蛎的两位先生中有一位竟是他日思夜想的弟弟,接下来该发生什么呢?请根据情境说(或写)一段话。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突然,父亲急忙向我们走来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
2.通过对线索人物的作用的分析,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金钱观与文中人物、作者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品读小说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对待亲情和金钱的正确观念。
3.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性思维的发挥。不同的情境的设置,能让学生明白在金钱面前,不能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请试着将本文中“若瑟夫”这个人物去掉,然后把小说的情节重新改编一下,讲给家人听,并比较改动前后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改编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设置,体会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对情节和人物安排的巧妙之处。《我的叔叔于勒》同步试题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拮据(jū)  
栈桥(zhàn) 
永不变更(gēng)
B.计较(jiǎo)  糟蹋(zāo)  嘟哝(dū)
C.搭乘(chèng)
阔绰(chuò) 狼狈不堪(bèi)
D.褴褛(lǚ)  
拖累(lèi)  
别墅(shù)
考查目的:课文中涉及重点字词的读音识记。
答案:A
解析:B项,“计较”应读jiào;C项,“搭乘”应读chéng;D项,“拖累”应读lěi。
2.下列加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赔尝  品尝  偿试
B.操劳  干躁  急燥
C.端祥  祥和  安详
D.遨游  熬夜  傲骨
考查目的: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
答案:D
解析:A项,应为“赔偿”;B项,应为“干燥”“急躁”;C项,应为“端详”。
3.下列同音或近音词语运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珍惜  ②珍稀
我国的大熊猫已成世界珍稀动物,国人对它们更应该格外珍惜。
B.①应和  ②迎合
演艺集团迎合了群众的欣赏口味,演出时台下时常响起应和的声浪。
C.①品位  ②品味
艺术家韩美林艺术展览品味很高,值得我们用心品位欣赏。
D.①必须  ②必需
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求,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天黑前把灾民生活必需品发放到位。
考查目的:近义词的辨析
答案:C
解析:C项,“品位”为名词,“品味”为动词,句中的词语的运用应为“艺术家韩美林艺术品位展览很高,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欣赏”。
(2011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初三语文一模试题)
4.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在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使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日俱增。
B.外面没刮风,也没有人,这扇门莫名其妙的就开了,我们当时都很诧异。
C.在《病榻杂记》中,季羡林郑重其事地请求辞去人们送给他“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称号。
D.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考查目的:成语的运用。
答案:D
解析:D项,“雨后春笋”意思是“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是褒义词,而“扰乱正常秩序”是贬义,所以“雨后春笋”为误用。
5.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
B.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
C.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
D.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考查目的:标点符号的运用。
答案:C
解析:C项,本句是列举父亲向船长打听的内容,不表示疑问,所以不能用问号。应改为: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
二、课内阅读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
1.本文一开始描写“我”家生活拮据,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中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B.表明“我”家本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生活得并不好。
C.说明家人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写家里人的吝啬,为后文作埋伏。
考查目的:对文段的作用的理解。
答案:D
解析:小说并不是为了表现家里人是多么的吝啬,所以D句分析不正确。
2.文中“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两次出现,有什么作用?
考查目的: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答案:在“我”父亲眼里,“于勒”就是金钱的化身,他盼望于勒是假,盼金钱是真,“总是”“永不变更”“竟”等词语,表明他盼望金钱盼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写出了父亲的贪婪、自私。这一句话重复出现,起着强调作用。
解析:本句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的作用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特点;还可以抓住“总是”“永不”“竟”等副词,来分析使用的效果;这一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也是起着强调的作用。
3.有人说,本文的题目不如换成“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你认为这样换好吗?为什么?
考查目的: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答案:本文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一方面要表现的是于勒在金钱的得失之间的人生命运的变化,另一方面更要表现的是菲利普夫妇。将于勒冠以“叔叔”之称,显然是从“我”的视角来写的,但从“我”的父母亲角度看,于勒是他们的亲弟弟,可于勒有钱时他们称他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于勒没钱时,他们却视他为“流氓”“无赖”“贼”,极具讽刺意味,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故事中人物的一切变化都是因“我的叔叔于勒”的命运变化所引起,于勒推动着整篇文章情节的发展,所以文章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解析:文章题目的作用,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对文章内容的有概括作用,起着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对全文的情节起推动作用,对主题起着深化作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