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晒课材料
利津街道中心学校
李希荣
课后反思
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我的叔叔于勒》晒课材料
利津街道中心学校
李希荣
学情分析
小说是学生乐学的一类文章,经过先前的学习,学生已有初步的小说赏读知识作铺垫,故教学时以趣激疑,用学生本有的兴趣牵引,创设情境,是引领学生披文入情感悟作品主题的捷径。《我的叔叔于勒》是这个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学生对外国小说尚存陌生,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又要把握作品创作的共通之处,从共通处切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体会。
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以读后感悟、读后理解、读后体验、读后反思为教学设计思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教学理念;分为两种课型组织学生学习:1、预习课;2、讨论课(展示课);即采用感知讨论、点拨讨论、梳理启迪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以对话教学的形式,努力使课堂开放、民主而有活力。
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人手探讨作品主题。
3、续写法。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
学法指导:
1、感悟——理解——品味——反思
说明: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2、采用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的叔叔于勒》
利津街道中心学校
李希荣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整体把握
1.情节结构
课文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于勒是个败家子,不仅挥霍尽自己应得的财产,还“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菲利普只好打发于勒到美洲去了。受尽拖累的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没想到于勒竟发了财,而且来信“希望能够赔偿”菲利普的“损失”,于是菲利普一家日夜盼望于勒归来,“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只要一看见大船开来,菲利普总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二姐还因为于勒的信,促成了婚事。为了二姐的结婚,一家人乘船去哲尔赛岛旅游,却在船上巧遇已经沦为穷水手的于勒。菲利普夫妇十多年来所向往的荣华富贵一下子成了泡影,希望变为失望,乃至咒骂、怨恨,远远地躲开了。小说的情节跌宕曲折,围绕着于勒贫富的变化,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2.细腻的心理描写
课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是心里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他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秘密。这里一系列行动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又如:菲利普夫人听丈夫说那个卖牡蛎的穷水手好像是于勒时的表现:她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这样一家人的梦想就会破灭了,于是“吞吞吐吐”的责怪丈夫“胡说八道”。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线希望,“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等丈夫确认那个人真的是于勒时,她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于勒从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菲利普夫人终于按捺不住,旧怨新恨一齐发作,破口大骂。她的性格特征,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3、主题研究
(1)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
这是比较流行的认识,主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货币既然能使互相对立的人亲密无间,同样也能使非常亲近的人分道扬镳。菲利普为什么不肯和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的作用。这样残酷的情景,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现实概括。这篇小说对这样普遍的社会问题,作了真实的艺术的反映。
(2)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也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表现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从菲利普夫妇立场看,他们为什么不认亲弟弟?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在西方文化中,私有制是社会的基础,这点要注意到),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用自己应得的家产(看来菲利普并不是那么冷酷的人)。于勒的恶行,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而不能自拔。按照人们当时的习惯(注意,西方人有到海外淘金的习俗),菲利普把弟弟送上去海外的轮船(不然怎样对付于勒这个游手好闲的败家子呢?养他一辈子吗?)。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惟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于勒也知道自己愧对哥哥一家,所以不肯回家),他们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我的叔叔于勒》晒课材料
利津街道中心学校
李希荣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其中如何调动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发挥想象对主题进行讨论是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对于金钱,名人这样说:
罗兰: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
三毛: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其他: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有钱能使鬼推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去体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文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先让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
1、【说】学生以学习小组相互交流预习所得。
2、【写】抽两个小组的大组长分别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并简要书写在黑板上给同学们讲解。【师根据学情加以补充】
3、【写】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抽每小组组员上黑板注音、写生字;其他学生练习本上书写,老师巡回了解学情,大组长负责批阅,师当堂评价。
二、设问导读:
1、整体感知(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1)、【读】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2)、【听】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情节,明知线索。
【小组合作交流,分工与各小组板书写在黑板上】见下:
人物: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环境:
线索:明线——
暗线——
2、【读】【说】学生精读全文,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设计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1)、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
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2)、于勒是个怎样的人 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 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拢于勒的“简历”。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4)、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体现学生读后的感悟、读后的理解】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点拨:
(1)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2)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
(3)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教师引导: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 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三、【演】拓展延伸(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表演的能力,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
1、分角色朗读。
2、角色表演过程(便于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3、学生合作探究:
(1)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你是如何理解课文主题的
(2)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从行文看,对于勒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着墨,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学生研讨、表达,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明确: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小说的主题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
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我的叔叔于勒》晒课材料
利津街道中心学校
李希荣
评测练习:
(一)请同学们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母亲在希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
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 为什么重复写 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 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 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2、十年中,“我”的父亲那“与日俱增”的“希望”是什么 照你看,在对待于勒的基本态度上,父亲与母亲有无不同
3、“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 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 (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4、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5、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6、对“我”心里默念的话,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力求清楚地交代于勒的身份。
B.表明“我”此时的复杂感情。
C.强调“父亲的弟弟”,表明“我”对父母的困惑、不满。
D.强调“我的亲叔叔”,表明“我”对叔叔遭遇的同情。
答案略。《我的叔叔于勒》晒课材料
利津街道中心学校
李希荣
课标分析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对语文学习作出了如下规定: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③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上述三点涵盖了阅读、理解、体会三个层次的能力培养目标,这也是文本阅读课所承担的主要的教学任务。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离不开感情朗读,而感情朗读恰是深入理解后的自然表达;结合语境理解词句是文本理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概括、描述及情感评判正是叙事类文章最基本的能力点。这三方面要求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知识与能力:
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我的叔叔于勒》晒课材料
利津街道中心学校
李希荣
观课记录
准备
提前观看李希荣老师的录像课《我的叔叔于勒》
时间
2015年4月12号
地点
东阶梯教室
参加人员
语文组全体人员
过程:
这堂课的可取之处:(整理如下)
①导入简洁,语言生动,贴切自然。
②以人物描写为切入点,自然引出下一环节。
③结构分析,感受品格——这一环节分角色的方式,形式新颖,学生兴趣浓厚。
④在赏析品味过程中,注重细节描写,穿插反复诵读和老师指导,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气势。
⑤适当补充课外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课堂容量。
⑥教师感情充沛,感染力强。
不足之处:
①学生太拘谨,不够活跃。
②学生朗读缺少感情,水平亟待提高。
③学生读课文少,不大熟悉课文内容。
④对词句的品味较浅,理解力不是很强。
⑤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仍需培养。(共34张PPT)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关系了。”
我的叔叔于勒
法国
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
谈谈小说
小说:
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
长篇
中篇
短篇
(按篇幅长短)
(小小说)
小说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故事情节
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简介作者:
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羊脂球》,长篇小说《她的一生》。
检查课文预习
一、给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拮据(
)
栈桥(
)
煞白(
)
阔绰(
)
褴褛(
)
撬开(
)
牡蛎(
)
别shù(
整体感知课文
你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下这篇小说的内容吗?
情
节
开端
盼望于勒
发展
夸赞于勒
高潮
巧遇于勒
结局
躲避于勒
双线交织
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
于勒的命运
(实)
(虚)
环
境
环境
衬托:愉悦心情;
阴郁心情
金钱至上:一个女婿写出了一个社会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例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例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在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
主题
自主先学
后来于勒经商发财(富)
一开始于勒挥霍家产
(穷)
最后于勒落魄潦倒(穷)
正直的人、
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坏蛋、流氓、无赖
小子、家伙、贼、讨饭的、流氓
对于勒的称呼
在什么情况下对他这样称呼
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按顺序从文中找出关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并简要分析,填写下表。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随着于勒的钱财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表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合作助学——人物形象分析
1、从菲利普、克拉丽丝、于勒三人中任选一人,结合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要求:用“我从文中的
地方看出这
是一个 的人,这里作者运用 描写手法写出了人物的 心理(或形象)”的句式来说。
品析人物的性格
菲利普
克拉丽丝
爱慕虚荣
冷酷自私
唯利是图
胆小懦弱
没有主见
泼辣、精明、刻薄
同
异
在菲利普夫妇身上体现了金钱关系对人性的扭曲,鞭挞和讽刺其小市民的势利贪鄙,冷酷自私的丑陋灵魂。
品析人物的性格
于勒
年轻时糟蹋钱
发财后写信,
破产后不拖累
自作自受
并非无情无义
于勒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他生活在那样一个“金钱至上”的世界里,令人同情。
“我”的形象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我”是线索人物
。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体现了涉世未深,纯真善良的品质,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用了心思的,最后重复”我的亲叔叔“,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讥讽意味的心里话。
思考题:”我”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①”我”是叙述者,但”我”不是主人公,只是起着穿线的作用。
②“我”是于勒的侄儿,由“我‘来叙述叔叔的遭遇,父母态度的变化,使人感到更真切,意义更深刻。
③”我“是家中唯一同情于勒的人,设置对立面,可使菲利普夫妇态度的变化显得更突出,对比更强烈。
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于勒还是约瑟夫?为什么?
(提示:判断一个人物是否是主人公,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
质疑问学——讨论主人公
关于人物
于勒
“我”(若瑟夫)
两个姐姐,一个姐夫
“父亲”、“母亲”(菲利普和克拉丽丝)
暗线
见证人
陪衬人
谁是主人公?
主人公
身世变化:
态度变化:
——与文学大师亲密接触
不变的本质—————虚伪、自私、冷酷
穷
富
穷
撵
盼
躲
菲利普夫妇是主人公
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主旨理解
关于本文有四种主题说。请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a“金钱关系”
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b“同情”说: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c“虚荣”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
d“势利”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渴望见到已经发大财的于勒和在船上遇到的贫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
我的观点: 是
理解主题
小说通过对菲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塑造了两个冷酷无情的小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性格,从而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关系对人、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对“金钱至上”的思想进行了批判。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世
态
炎
凉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龙应台
——与文学大师亲密接触
人间自有真情在,愿你保持一颗纯真的心!
小结:
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与文学大师亲密接触
想像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要求使用恰当的人物描写方法)请写一篇续《百万富翁于勒归来》,字数在300字以上。
拓展延伸作业《我的叔叔于勒》晒课材料
利津街道中心学校
李希荣
效果分析
运用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简洁而生动写出了于勒随着穷富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变化的过程,自然导入新课,干脆利落,准确贴切。整体感知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及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要求具体明确。“感受品格”环节采用角色转换的形式,利于学生深入地体会人物情感,设计新颖,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角色转换中,贯穿朗读品味,将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整堂课以读贯穿始终,以情动人,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情感,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