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的叔叔于勒
精彩开篇词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够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2.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划分层次。
3.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4.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初二学过的《变色龙》吗 请同学们回忆小说中的“变色龙”是指谁 作者为何称他为“变色龙”
“变色龙”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善变,在俄国有善变的“龙”,在其他国家呢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拮(jié)据
栈(zhàn)桥
煞(shà)白
撬(qiào)开
诧(chà)异
牡蛎(mǔ
lì)
别墅(shù)
褴褛(lán
lǚ)
阔绰(chuò)
糟蹋(zāo
tà)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端详:仔细地看。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褴褛:(衣服)破烂。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张皇:惊慌;慌张。
狼狈:形容受窘的样子。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说明事情很古怪,使人不明白。
3.作者简介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短短的一生当中,写了6部长篇小说,300多个短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相关知识链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法国的莫泊桑,代表作为《羊脂球》;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为《警察与赞美诗》。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人物关系。
(1)“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若瑟夫,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为都是通过“我”的眼睛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
(2)故事涉及哪些人?他们之间原本是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故事涉及“我”的父母亲菲利普夫妇、父亲的弟弟
“我”的亲叔叔于勒、“我”的两个姐姐、“我”未来的二姐夫、船长等人物。
2.范读课文(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了解基本情节。
(1)故事中的人物各做了哪些事?
【交流点拨】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于勒: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做生意很得意,老年时破产失意;“我”:付给于勒牡蛎钱并送他10个铜子的小费。
(2)怎样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和他们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5~19自然段):插叙于勒到美洲去的原因和到美洲后的简况,交代一家人到哲尔赛岛游玩的缘由。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20~47自然段):写在海轮上巧遇于勒的经过。这是故事的高潮。
第四部分(第48、49自然段):交代归来时改乘其他渡轮以避开于勒。这是故事的结局。
3.复述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开端:(1
~4自然段)盼于勒
发展:(5
~19自然段)赞于勒
高潮:(20
~47自然段)遇(惧)于勒
结局:(48
~49自然段)躲于勒
【教师点拨】小说这样巧妙地安排情节,有力地突出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反复无常的态度,完全着眼于金钱。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题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二)深层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理解小说中环境的描写及其作用
【交流点拨】自然环境:去哲尔塞岛旅游时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欢快心情;狼狈地灰溜溜地离开哲尔塞岛时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灰暗的心情。
社会环境: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
2.语言品析
(1)“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是否罗嗦?应怎样理解?
【交流点拨】不罗嗦,这三个称呼用在一起强调了于勒叔叔与“我”家的骨肉关系,写出了若瑟夫的善良、纯真,既表现出若瑟夫对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又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饱含讽刺,意味深长。
(2)父亲的话中“竟”和“惊喜”表达了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竟”突出了他祈求能有出乎意料的发现。两个词都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的心情。
四、板书设计
我
开端(1—4)——盼于勒
的
叔
发展(5—19)——赞于勒
以菲利普夫妇
叔
对于勒的态度
于
高潮(20—47)——遇于勒
的变化为线索
勒
结局(48—49)——躲于勒
五、拓展延伸
对于金钱,名人这样说:
1.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
——罗兰
2.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三毛
3.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4.有钱能使鬼推磨。
在此基础上,谈谈你对金钱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先请欣赏精彩的表演。(学生表演课本剧)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人物赏析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思考人物的个性特征。
1.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交流点拨】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靠摆摊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交流点拨】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过日子”。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交流点拨】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观念。
4.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在课文中标注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交流点拨】称呼:好心的于勒——这个小子——这个贼——这个流氓;原因:外在原因是于勒的贫富变化,内在原因是人的自私贪婪、虚荣势利、冷酷无情。
5.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自私、贪婪、庸俗、虚荣、势利、冷酷
6.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对吗?
【交流点拨】不是。尽管于勒叔叔这个人物却贯穿了课文的始终,但他不是主人公。因为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都是紧紧地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但是,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作者设置他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
7.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么?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
【交流点拨】“我”仅仅充当了作者的代言人,虽然“我”从头到尾出现,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而构成的,但那只是为了使作品有一个更客观的叙述角度。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去哲尔塞岛旅游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件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揭示全文主题思想,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二)写法探究
1.这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1)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这就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2)通过一个未被“金钱”玷污过的小孩的眼光,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
(3)用第一人称来写,给讲故事的方式提供更多的自由。
【教师点拨】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2.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试举例加以说明。
【交流点拨】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言谈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以菲利普为例,如作品写他发现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于勒时,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这是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心中充满了恐惧的表现。当他从船长处证实老水手确实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可见这打击是何等沉重。当他回到妻子身旁时,“神色张皇”,说话“结结巴巴”,最后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这表现出他内心的极度恐慌,仿佛大难即将临头,慌乱到了极点。
3.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试举例谈谈。
【交流点拨】(1)于勒在南美发了财,过了十多年,富翁于勒竟一下子变成了穷水手。确实出人意料,可又在情理中,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尔虞我诈的社会,这个被哥哥“打发”走反而“赚了点钱”的于勒,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2)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穷困潦倒,年老而流落异乡,被船长带回却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二姐婚礼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去旅游,这就必须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这样,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与卖牡蛎的于勒同在一条船上相遇了。
(三)主题研讨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交流点拨】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流传甚远,尤其是短篇小说。小说绝大多数是写法国中下层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金钱观腐蚀下人们的精神的堕落。本文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了极端的利己主义价值观。
(四)认识亲情
说说自己心目中的亲情或者是对生活中某种关于亲情的现象的看法。
【交流】我们很多人对别人的小恩小惠可以感激不尽,甚至大声发誓“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但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视之为理所当然,坦然处之。真可谓身在福中不知福。
三、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勒
菲利普夫妇
我
浪荡(占钱)
自私
单纯
善良(有钱)
冷酷
善良
金钱至上
穷苦困顿(赔钱)
惟利是图
有同情心
四.拓展延伸
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可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四人左右一组,再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说。)11
我的叔叔于勒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莫泊桑(1850
-1893),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法国文坛。他的作品流传甚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2.主题解说
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几度变化,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景象,揭露并批判了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难点突破
请概括小说的人物形象。
提示:菲利普:典型的小市民形象,自私、冷酷、贪婪、唯利是图、势利、爱慕虚荣。
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4.重点攻克
本文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主要人物是否就是于勒?为何要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提示一:本文的题目虽是“我的叔叔于勒”,但于勒却是作为暗线虚写和略写的。于勒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通篇只有要价和道谢两句话。于勒不是主要人物,只是线索人物。作者着意刻画的是菲利普夫妇,因此,菲利普夫妇才是主要人物。
提示二:小说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是因为于勒的命运构成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本文要揭示的主题是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5.结构图解
6.学法点津
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会以此为出发点,设置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的题目。
【典型例题】请概括《我的叔叔于勒》第5
-19段(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并且研究一下这个不列颠国旗覆盖着的岛上的风俗习惯)的故事情节。
【参考答案】菲利普夫妇夸赞于勒。
【技法点睛】(1)筛选信息:何人?何时?何地?做了何事?结果如何?(2)语言表述:按照“何人十何时十何地十做了何事十结果如何”的顺序进行表述。有字数限制时,次要成分可以省略,但一般要保留“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三个要素。
7.拓展延伸
名人金钱观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
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上帝,它便会像魔鬼一样折磨你。
——菲尔丁
有了金钱就能在这个世界上做很多事,唯有青春却无法用金钱来购买。
——莱曼特
吝啬鬼永远处在贫困中。
——贺拉斯
悭吝人好比地狱,吞咽得越多就越想吞咽,贪多无厌。——奥古斯丁
美食家把钱包放进肚子里,而吝啬鬼把肚子放在钱包里。——英国
钱财的奴隶决不会对上帝忠诚。
——托·布朗
地下的金子要从矿脉里挖取,守财奴的金子要从他的灵魂里发掘。——萨迪
金钱这东西,只要能够一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才能的祸害。——诺贝尔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拮据(
)
栈桥(
)
牡蛎(
)
撬开(
)
煞白(
)
褴褛(
)
变更(
)
别墅(
)
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2)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3)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3.概括括号中的意思,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成语。
(1)对于叔叔回国这桩
(比喻很有把握)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
(2)可是父亲的希望却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3)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
(形容认真)地带着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4)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
(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4.(六盘水中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仔细调查,不可以掉以轻心。
B.为了避免道路交通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C.通过这次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事故,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盲目修建核电站存在的隐患。
D.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六盘水市上映,许多学生闻讯纷纷前来观看。
5.从全文来看,于勒一生中的经济情况有三大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也出现了三次变化,而菲利普夫妇也有始终不变的方面。请用简洁的词语分别概括这些变化。
(1)于勒经济的变化:
(2)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
(3)菲利普夫妇不变的方面:
6.请你根据本篇小说的主题与情节为下面这副对联补写下联和横批。
上联: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下联:
横批:
7.生活中的“菲利普夫妇”比比皆是,仔细阅读下面这幅漫画,试着给这幅漫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8.(南京中考)班级要出一期“小说天地”的板报,程程编辑了“小说疑读”栏目,他结合收集的两则材料,从“叙述者”的角度设计了一个问题,请你从“钱”的角度也设计一个问题。
材料一: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节选自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材料二: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节选自鲁迅《孔乙己》)
程程设计的问题:这两篇小说为什么都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世态人情?
你设计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9.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10.请你揣摩下面句子中菲利普太太的言外之意。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11.文中的“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一句中的“还是”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2.请你展开想象,在选文结尾处补写几句景物描写的句子,烘托当时的气氛。
(三明中考)
招聘小偷
麦克今年35岁,却在监狱里度过了整整8年,想起这事,他就恨父亲老麦克。
老麦克很有钱,但是个守财奴,对自己唯一的儿子更加吝啬。麦克忍受不了那种艰苦的生活,便去做了小偷,几年下来竟成了远近闻名的“神偷”。一次,老麦克在儿子的抽屉里发现了几条钻石项链,便毫不犹豫地报告了警察局,于是麦克就成了罪犯,锒铛入狱了。好不容易熬到刑满释放,回家一看,老麦克死了,他那数亿美元的财产却已不翼而飞。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却意外地从晚报上发现一则招聘启事:
本人欲招聘小偷一名,要求:男性,35岁左右,偷盗技术高超,曾因偷盗罪被判刑入狱。有意应聘者请与约翰逊先生联系……
麦克看了这则启事,不觉眼睛一亮,心里想:四条要求,自己条条符合。他也知道约翰逊是全城有名的大富翁,可他为啥要招聘小偷呢?
麦克再三考虑之后,觉得机会难得,还是决定去见见约翰逊。
约翰逊亲自接见麦克:“你知道我为什么招聘小偷?”
“依我看,您大概是为推销安全报警器材做广告,也许是为了拍电影,或者是为了从保险公司弄到一大笔财产保险赔偿款,再不就……”
约翰逊打断了麦克的话:“不不,你想到哪里去啦?其实非常简单,我已年过半百,这辈子还没被人偷过,很想尝尝被偷的滋味。要知道,在你之前已经来过80多人,都因为偷盗技术太一般,没被我聘用。”
麦克听了哈哈大笑:“先生,不妨摸摸口袋。”
约翰逊一摸口袋,发现钱包没了,于是高兴地说:“好,我要你了!”接着便由律师起草了一份合同,合同上说,如果麦克能在两个月内偷走约翰逊的一颗价值1000万美元的祖母绿宝石,那颗宝石就归麦克所有,同时还规定,约翰逊不得向警方报案。一句话,这是一次有趣的游戏。
当然,麦克也知道,要偷到那颗宝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宝石藏在约翰逊家地下室的保险柜里,那儿装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防盗报警器,还有荷枪实弹的保镖日夜守卫着。别说偷到宝石,就是进入地下室也难。但那颗宝石的价值确实诱人,再说,就是失败了也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样的买卖,何乐而不为?于是麦克立马在合同上签了字。
签下合同后,约翰逊加强了防范,麦克则开始了盗宝的准备工作。
派去监视麦克的人回来报告说:“麦克整天东游西荡,他像压根儿就没这回事一样。”转眼到了两个月期限的最后一天。约翰逊一直等到深夜11时半,电话铃响了,果然是麦克的声音:“约翰逊先生,非常抱歉,您那颗名贵的宝石,已经在我手里了。但奇怪的是,我总觉得这次行动的难度并不高。”
约翰逊忙说:“谢谢您,终于让我尝到被偷的滋味了。”麦克还说:“有了您这颗宝石,我可以舒舒服服地享受后半生了。我马上就要乘国际航班出国了。”
一场游戏就这样过去,双方都玩得很开心。
一年后,麦克回来了,他自然忘不了约翰逊,特地登门拜访。“约翰逊先生,上次那件事,尽管是一场有趣的游戏,但毕竟让您损失了1000万,对这,我深感抱歉。”
谁知约翰逊听罢哈哈大笑:“你还记得你父亲老麦克先生吗?在他临死时,财产已经超过10亿美元。你是他财产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但当时你还在狱中,所以他将财产托我保管,并留下遗嘱:如你出狱后仍未改掉偷盗恶习的话,这些财产也就全部归我所有!麦克先生,我为你不能继承你父亲的遗产而深感遗憾!”
约翰逊取出了老麦克遗嘱的复印件:“这可是你父亲亲笔所写,你仔细看看。”
麦克接过遗嘱,一下子瘫倒在沙发上……
13.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8年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出狱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与高潮:一年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句话,这是一次有趣的游戏。
(2)麦克先生,我为你不能继承你父亲的遗产而深感遗憾!
15.
“招聘小偷”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16.
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要求:字数均不少于60字)。
(1)用第一人称写出麦克“一下子瘫倒在沙发上”这一时刻的心理活动。
(2)发挥想象,续写麦克“一下子瘫倒在沙发上”后的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菲利普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我”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对比;菲利普夫妇二人个性的对比……鲜明的对比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请你也运用对比的手法,以“成长”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中考满分作文优美语段集锦
1.与光影匆匆变换的风景不同的是诗人们的惆怅心情与悲凉意境,他们的种种无奈也只能化于诗中,我想,这是一种独特的抒发与宣泄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东坡观望赤壁的豪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的救世豪言;“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白居易的无奈;“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是李煜的追悔莫及。这一首首诗词无不是痛彻心扉的绝唱,让我回味良久。我最喜欢的当属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开篇气势磅礴,意境恢弘,不禁使人眼前一亮,到后来,却又是“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拼尽一生,富贵荣华,到最后还不是两手空空,倒不如学那渔人樵夫,一壶浊酒相对,古往今来成败之事,尽付于笑谈之中吧!这是杨慎在历尽一生的沧桑后才得到的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不得不令我叹服。是诗词,在我绝望时教我笑看成败,在我无助时帮我走出困境。诗词,是你教会我许多人生哲理,助我在生活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更是你,让我的生活因你的润泽而精彩!
(天津考生《我心灵的甘露》)
2.人生短暂,美丽转瞬即逝,但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美便俯拾皆是。失落时的一个微笑、孤独时的一声祝福、忧伤时的一份慰籍,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人生美丽,从生命的开端到结束,孕育着无尽的美。——心灵,在美丽中晃动;希望,在美丽中萌芽;生命,在美丽中充实。让我们倾注所有的激情,所有的心智,去感悟人生,感受美好。
感悟人生,不为别的,只为活在美丽中。
感受美好,不为别的,只为没白活一回。
(凉山考生《感悟美好》)
【参考答案】
1.jié
jū
zhàn
lì
qiào
shà
lán
lǚ
gēng
shù
2.(1)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2)计算。(3)借指好消息、幸福的信息。
3.(1)十拿九稳
(2)与日俱增
(3)郑重其事
(4)狼狈不堪
4.D(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仔细调查,认真研究”;B项删除“不”;C项成分残缺,删除“通过”或者“使”。)
5.(1)挥霍财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2)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3)金钱至上
6.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世态炎凉
7.示例:娘和我过;都是“钱”的功劳
8.示例:示例:这两篇小说为什么都用“钱”来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9.我们一家人在船上吃牡蛎,遇到卖牡蛎的水手,父亲怀疑他就是于勒。
10.菲利普太太怕花钱。
11.不能。“还是”一词表明了父亲不敢承认现实,怕自己看错了人,又怕那人真的是于勒而自己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会拖累自己。
12.起风了,海面不再像绿色的大理石桌面那样平静了,就像狂风中波涛翻滚的绿色稻田。风钻进衣领,我看见父母亲在瑟瑟发抖。
13.
开端:8年前,麦克偷盗,老麦克将其送入监狱。
发展:出狱后,麦克见招聘启示,应聘并偷盗宝石成功。
高潮与结局:一年后,约翰逊揭示真相,麦克失去10亿美元的遗产
14.
(1)①招聘启示四条要求,条条符合麦克条件,似乎是为麦克量身定做的。②约翰逊是全城有名的大富翁,为了尝到被偷的滋味去招聘小偷。③约翰逊的防范措施严密,但偷到宝石的麦克却觉得难度不高。④合同有趣,成功了可以获得1000万美元的宝石,却失去了10亿美元的遗产。⑤结局出人意料,麦克获得1000万美元的宝石,却失去了10亿美元的遗产。⑥方法有趣,用招聘小偷的方式来检验麦克的人品。(答出两点即可)
(2)
一是为麦克不能继承10亿美元的遗产而遗憾;二是为了麦克没有改掉偷盗恶习,辜负了老麦克的期望而遗憾。
15.
好。“招聘小偷”是全文的线索,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6.
(1)示例:我得到1000万美元了吗?我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偷盗技术再高超也换不来财富,父亲再多的财产也成就不了我的未来。勤劳善良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财富。
(2)示例:宝石成为麦克一生的耻辱,从此以后麦克改掉了偷盗的恶习。若干年以后,已经成为富翁的麦克委托约翰逊捐出自己大量的财富。面对约翰逊诧异的表情,麦克说:“我已经收获了人生最宝贵的一颗宝石了。”
17.【例文】七岁: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很兴奋地学习拼音。对待作业一丝不苟,字迹歪扭,喜欢把老师比作太阳,说自己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读到课文上“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句子时会有一种激动,很重视考试成绩,偶尔会哭鼻子,看到别人比我强会很佩服。
十四岁:我上初中二年级,一个重要的转折,很麻木地学习各科知识,作业挑着做,有时一本练习册只做几道题,字迹比较工整。不再把老师比作太阳,把他们当做朋友。把自己比作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尘埃。对历史很感兴趣,学到日本侵华的时候会有一种愤慨。对于考试已经习惯,卷子接连不断,成绩忽高忽低,已经没有时间去伤感,更没有了流眼泪的理由。看到别人比我强会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很不服气也带着嫉妒。(共28张PPT)
我的叔叔于勒
(法)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
1.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能够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2.按小说的情节结构划分层次。
3.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4.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学习目标
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短短的一生当中,写了6部长篇小说,300多个短篇,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莫泊桑(1850—1893)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
法国的莫泊桑,代表作为《羊脂球》;
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为《警察与赞美诗》。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拮据(
)
栈桥(
)
煞白(
)
撬开(
)
诧异(
)
牡蛎(
)
别墅(
)
皱纹(
)
褴褛(
)
阔绰(
)
糟蹋(
)
嘟哝(
)
jié
zhàn
shà
qiào
chà
mǔ
lì
shù
zhòu
lán
lǚ
chuò
zāo
tà
dū
nong
检查字词积累
拮据:
端详:
十拿九稳:
褴褛:
与日俱增:
张皇:
狼狈:
阔绰:
迟疑不决:
莫名其妙:
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仔细地看。
比喻很有把握。
惊慌;慌张。
(衣服)破烂。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形容受窘的样子。
解释词语。
排场大,生活奢侈。
拿不定主意。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说明事情很古怪,使人不明白。
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人物关系。
(1)“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故事涉及哪些人?他们之间原本是什么关系?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若瑟夫,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为都是通过“我”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
故事涉及
“我”的父母亲菲利普夫妇、父亲的弟弟
“我”的亲叔叔于勒、“我”的两个姐姐、“我”未来的二姐夫、船长等人物。
2、范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
(1)故事中的人物各做了哪些事?
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于勒: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做生意很得意,老年时破产失意;
“我”:付给于勒牡蛎钱并送他10个铜子的小费。
(2)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和他们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5~19自然段):插叙于勒到美洲去的原因和到美洲后的简况,交代一家人到哲尔赛岛游玩的缘由。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20~47自然段):写在海轮上巧遇于勒的经过。这是故事的高潮。
第四部分(第48、49自然段):交代归来时改乘其他渡轮以避开于勒。这是故事的结局。
开端(1—4自然段)——盼于勒。
发展(5——19自然段)——赞于勒。
高潮(20——47自然段)——遇于勒。
结局(48——49自然段)——躲于勒。
(3)复述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深层探究
1.理解小说中环境的描写及其作用。
自然环境:去哲尔塞岛旅游时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欢快心情;狼狈地灰溜溜地离开哲尔塞岛时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一种灰暗的心情。
社会环境: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
(1)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是否罗嗦?应怎样理解?
不罗嗦,这三个称呼用在一起强调了于勒叔叔与“我”家骨肉关系,写出了若瑟夫的善良、纯真,既表现出若瑟夫对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又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饱含讽刺,意味深长。
2、语言品析
(2)父亲的话中“竟”和“惊喜”表达了什么意思
“竟”突出了他祈求能有出乎意料的发现。两个词都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的心情。
板书设计
我
开端(1—4)——盼于勒
叔
发展(5—19)——赞于勒
以菲利普夫妇
叔
对于勒的态度
于
高潮(20—47)——遇于勒
的变化为线索
勒
结局(48—49)——躲于勒
对于金钱,名人这样说:
1.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
——罗兰
2.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三毛
3.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4.有钱能使鬼推磨。
拓展延伸
谈谈你对金钱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人物赏析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
。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靠摆摊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1.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过日子”。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4.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在课文中标注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观念。
称呼:好心的于勒—这个小子—这个贼—这个流氓;
原因:外在原因是于勒的贫富变化,
内在原因是人的自私贪婪、虚荣势利、冷酷无情的思想性格。
5.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6.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对吗?
自私、贪婪、庸俗、虚荣、势利、冷酷。
不是。尽管于勒叔叔这个人物却贯穿了课文的始终,但他不是主人公。因为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都是紧紧地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但是,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作者设置他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
7.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么?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
“我”仅仅充当了作者的代言人,虽然“我”从头到尾出现,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而构成的,但那只是为了使作品有一个更客观的叙述角度。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去哲尔塞岛旅游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件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揭示全文主题思想,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1.这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二)写法探究
(1)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这就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2)通过一个未被“金钱”玷污过的小孩的眼光,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
(3)用第一人称来写,给讲故事的方式提供更多的自由。
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言谈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以菲利普为例,如作品写他发现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于勒时,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这是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心中充满了恐惧的表现。当他从船长处证实老水手确实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可见这打击是何等沉重。当他回到妻子身旁时,“神色张皇”,说话“结结巴巴”,最后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这表现出他内心的极度恐慌,仿佛大难即将临头,慌乱到了极点。
2.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试举例加以说明。
(1)于勒在南美发了财,过了十多年,富翁于勒竟一下子变成了穷水手。确实出人意料,可又在情理中,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尔虞我诈的社会,这个被哥哥“打发”反而“赚了点钱”的于勒,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2)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穷困潦倒,年老而流落异乡,被船长带回却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二姐婚礼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去旅游,这就必须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这样,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与卖牡蛎的于勒同在一条船上相遇了。
3.
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试举例谈谈。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流传甚远,尤其是短篇小说。小说绝大多数是写法国中下层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金钱观腐蚀下人们的精神的堕落。本文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了极端的利己主义价值观。
(三)主题研讨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说说自己心目中的亲情或者是对生活
中某种关于亲情的现象的看法。
(四)认识亲情
示例:我们很多人对别人的小恩小惠可以感激不尽,甚至大声发誓“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但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视之为理所当然,坦然处之。真可谓身在福中不知福。
板书设计
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