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王安石
(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谥号文。 临川:王安石家族宗祠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临川:王安石纪念馆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荆公微笑道:“这也算考过老夫了。老夫还席,也要考子瞻一考。子瞻休得吝教!”东坡道:”求老太师命题平易。”荆公道:“考别件事,又道老夫作难。久闻子瞻善于作对,今年闰了个八月,正月立春,十二月又是立春,是个两头春。老夫就将此为题,出句求对,以观子赡妙才。”命童儿取纸笔过来。荆公写出一对道:“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东坡虽是妙才,这对出得跷蹊,一时寻对不出,羞颜可掬,面皮通红了。荆公问道:“子瞻从湖州至黄州,可从苏州润州经过么?”东坡道:“此是便道。”荆公道:“苏州金阊门外,至于虎丘,这一带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其半路名为半塘。润州古名铁瓮城,临于大江,有金山,银山,玉山,这叫做三山。俱有佛殿僧房,想子瞻都曾游览?”东坡答应道:“是。”荆公道:“老夫再将苏润二州,各出一对,求于瞻对之。苏州对云:‘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润州对云,‘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东坡思想多时,不能成对,只得谢罪而出。荆公晓得东坡受了些腌赞,终惜其才。明日奏过神宗天子,复了他翰林学士之职。
后人评这篇话道:以东坡天才,尚然三被荆公所屈。何况才不如东坡者!因作诗戒世云:
项托曾为孔子师,荆公反把子瞻嗤。
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
写此文十六年后(1070年),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1、庐冢( )
2、今言“华( )”如“华( )
实”之“华( )”者
3、盖音谬( )也
4、有穴窈( )然
5、则或咎(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 )之
7、何可胜( )道也哉
8、王回深父( )朗读正音zhǒnɡmiùyǎojiùxiànɡshēnɡfǔhuāhuáhuá←褒禅寺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华阳洞后洞慧空禅院 所叙路线图:前洞碑 北联系课文内容,解说下列作者行踪路线图游褒禅山记记叙议论山、碑洞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游洞入之愈深→ 进愈难 →见愈奇 随怠者出,所以见少记少乐少悔:不得极游之乐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无悔矣仆碑——深思而慎取记叙——补叙同游者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山之___。 名 寺 洞 碑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为什么说“华(hua)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平旷记游洞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悔——叙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对于这种情况语气词取独观察心得,收获因为他们的且的奇异雄伟不同寻常的景象险阻僻远的地方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而帮助足够用来在志向,这里引申为主观努力难道得到的东西,心得形容词作名词古今异义余之所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结构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 碑其文漫灭音 谬古书之不存谬 其 传何可胜道也哉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议说山识碑 得名的缘由
(第一段)慧空禅院 华阳洞 仆碑(识谬) 考据
践行
探幽记游 前洞 后洞 出洞(悔随)
(第二段) 课文大观 (第三段)尽吾志,可以无悔
顿悟
(第四段)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叙事记游感事言志四人同游 补记作结(第五段)结构总结山名(本名——别名)洞名(前洞——后洞)仆碑后洞记游议论音谬怠出深思慎取有志、力、物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
——《阿飞正传》前洞:其下平旷,而记游者甚众。
后洞:有穴窈然……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余所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于是余有叹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结论:要有志,尽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