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参考》2015年秋(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2课 《雨说》(教案+课件+音频素材)(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参考》2015年秋(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2课 《雨说》(教案+课件+音频素材)(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15 15:06:43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第二课
雨说轻灵飘洒的春雨,素来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载体。春雨之夜,杜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李清照发出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感慨。而今,在台湾诗人郑愁予的笔下,春雨淅淅沥沥地走来了,它在向我们轻声地诉说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聆听雨的絮语。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诗歌拟人的表现手法,理解“雨”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
3.感受春雨的美好,领悟诗人对儿童的关爱之情,激发对人生的思考。绵绵细雨带来春的洗礼,田野里的泥土润如油膏,禁锢一冬的种子偷偷地从泥土的襁褓里钻出来,露出笑脸。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雨说》中的各种生机。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留滞(zhì)    喑哑(yīn)   丝缕(lǚ)
喧嚷(xuān) 帘子(lián) 斗笠(lì)
润如油膏(gāo) 洗衣谣(yáo) 耸立(sǒng)
襁褓(qiǎng bǎo) 2.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留滞:即滞留,停留不流通。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温声细语:声音细而温和委婉。
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洗礼:基督教接受入教者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主持者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额上,或让受洗人身体浸在水里,表示洗净过去的罪恶。
润如油膏:细腻光滑得像涂了脂肪一样。本诗中特指被春雨滋润的土地很肥沃。
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入睡。也是对死者表示悼念的用语。
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来指祝人平安和幸福。3.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4.背景透视
本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正值“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的新的历史时期。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这首诗极写雨后春回大地、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极力赞颂“及时雨”(1978年提出的“改革开放”思想是中国人民渴望已久的政治“及时雨”)。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诗的音乐美。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顿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①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应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②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③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字词要重读。2.文本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尝试划分诗作的结构层次,并为诗作的每个部分命名。
【交流点拨】“雨说”一共出现了五次。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交流点拨】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地方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二)深层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齐读全诗。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2.雨让大地生机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来描述。【交流点拨】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3.分析诗中雨的形象。
(1)诗歌中塑造的“雨”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2)理解诗歌开头括号中的话的含义。(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诗中的“雨”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而淅淅沥沥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的脚步。【交流点拨】“四月”点明时间是春天,“等待久了”表明了对春雨的渴盼。【交流点拨】《雨说》中诗人从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象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交流点拨】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上节课,我们一起倾听了雨的诉说,梳理了诗歌的结构,理解了雨的形象,领悟了作者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将对这首诗作进一步的理解。1.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在读中再次感悟雨的温柔可爱的形象。
2.结合诗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同桌间互相讨论交流,教师教导并做适当的点拨。)
(1)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交流点拨】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别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而开始新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2)说说雨为什么是爱的使者?【交流点拨】①雨是温柔亲切的,充满爱心的。(2、3、4节)
②雨让每个孩子学会勇敢地笑。(7、8节)
③雨祝福孩子们有美好幸福的生活。(9节)
对孩子们的祝福也是对祖国的祝福,孩子是祖国的希望。(3)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赏析,通过这样的途径来评析诗歌关键语句和优美语句。【交流点拨】生甲:如:“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一节的关键词语“勇敢地笑”与前一节中的“勇敢地笑”形成了反复的关系,这样这个意思就得到了强调;再次强调“雨”的祝福内容,也是诗歌内容上的深化。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勇敢地笑”所带来的影响,富有感染力。
生乙:如“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能真正看到大地的希望,看到中国的希望。给孩子们带来欢笑,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这是雨的使命,而“笑”恰是他们成长的标志。(4)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交流点拨】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诗中采用拟人手法生动描写的其他事物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5)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以外,这首诗的语言还有什么特色?
(学生可继续互相交流,小组内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之间谈体验。)【交流点拨】①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体现了这种特色,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②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令人感到无比亲切;③诗人还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的亲切温柔。“雨”在诗人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形象。请从“柳树、小猫、星星”三种事物中任选一个写作对象,运用拟人手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交流点拨】示例:水边的柳树,在初春料峭的寒意中,悄悄伸了一个懒腰,微睁着嫩黄的柳眼,轻绽开细细的柳眉,饱看这分别了一整个冬天的景色。那秀秀气气的柳丝儿,试探着触一下冰雪消融后的清波,却似怕凉一般,倏尔借着新来的东风飞扬到了半空中。课件27张PPT。2.雨 说第一单元 吟诵自然物语 1.背景链接
本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正值“文革”结束不久的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内地,看到它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2.主题解说
这首诗描绘了春雨乐观、温柔、亲切、充满爱心、无私奉献的形象,用拟人化的手法塑造了一位爱的使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孩子们的爱意,希望孩子们能够自由快乐地亲近自己、无忧无虑地生活。4.重点聚集
师:诗中多次写到“笑”,说说诗中的“笑”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生甲:“笑”应该是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地笑”,是这位爱的天使鼓励孩子们要勇敢、乐观地生活。
生乙:“雨”祝孩子们快乐幸福。而写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等“笑”的情态,则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合乎孩子们的心理,符合对孩子们说话的口气,更显出雨对孩子们的亲切情怀,从而使“雨”说的话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生丙:诗中“笑”的意味深长: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意味着春天的来临,人们才真正看得到祖国大地的希望。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译文】 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感悟】 这句话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就是忧国,就是爱国。(ɡù)(ɡāo) (qiǎnɡ bǎo) (xuān) (圃) (蓑) (滞) (喑) 初春时淡淡的余寒。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洗净过去的罪恶。诗中指能够忍受冬寒之意。3.(2014,资阳)阅读下面文字,改正其中的错误。
①“我成功了,”我喊了出来。“朋友们!”②为了这一刻,我顶着骄阳,踏着严霜,道路在脚下延伸;为了这一刻,我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挺起胸,成功在奋斗中缩短。③而现在,我将登上领奖台,心里别提有多高兴!④这一次我终于握住了“成功”的手,虽然只得了一枚银牌,却是我血汗的结晶,是对我苦练的肯定。⑤我要将这一刻与我的朋友分享,是他们在我失意时为我鼓劲。⑥我要向教练保证,下一目标是以夺取金牌为目的!(1)第①句的标点____应改为____。
(2)第②句的 一词应该改为____。
(3)第⑥句应删去 。
4.课文中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B.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C.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D.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缩短实现(或“获得”“获取”“夺得”等能与“成功”搭配的动词)“以”和“为目的”C5.品味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
形象地描绘了白云堆积的情状。
(2)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诗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把白云比喻为雨的襁褓,这是对雨从云孕育而来的巧妙而形象的想象,读来颇具诗意。
(3)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逼真地写出了小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轻盈舞姿。
6.诗词雅苑。
(1)“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让人联想到杜甫的诗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让人想起朱自清《春》中的一句:
地里还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7.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样柔和,____,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真若幻,____!
A.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①②A(3)阅读下面描写“雨”的诗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郑愁予《雨说》)
材料二:走到庭院一看,雨点撇在污秽的积雪上,簌簌有声。再来到屋外一望,残雪都被雨水融化了,露出了灰暗色的土地。(岛崎藤村《暖雨》)
材料三: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纪伯伦《雨之歌》)
你从以上三则材料中读出了雨的什么特点?从三位作家对“雨”的描写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写作启示?
春雨的轻柔、融化冰雪、滋润万物的特点。启示:对事物进行描写时,要抓住其特点,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句形象生动。阅读《雨说》(节选),回答后面的问题。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
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
心意9.选文的一二两节都有“教你们勇敢地笑”,怎样理解句中“笑”的内涵?
“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期望。
10.说说你对下面诗句的理解。
(1)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只要孩子们能勇敢地表达出自由、幸福的声音,大地就有了希望。
(2)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
孩子们一定能够享受得到自由、幸福的成果。11.节选的诗句描述了下面的意象: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苹果。描述这些意象,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拟人化的手法,使这些意象具有亲切感人、形象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特点。
12.春天来了,你听了春雨对你说的话之后,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
示例:我想对春雨说:“谢谢你,春雨。我会全身心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接受你的洗礼。在祖国日新月异的今天,我生活得健康而快乐,自由而幸福,我一定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并为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我会更加珍爱他人的生命并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甘愿贡献自己的一生。”①放学后,女儿没有地方可去,又担心我接不着她,便跑到我必经的路口去会我。
②天气有些阴冷,下着小雨,女儿光着脑袋,一动不动地站在雨中等着我的出现。我看到她时,她已由一只活泼的小鸟变成了落汤鸡。
③本想责怪她为什么不躲到一边避避雨,但看到她那个样子,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女儿毕竟只有七岁,我能想得出那一刻她内心的焦急,一是担心我接不着她,二是怕街头来来往往的人群挡住视线,望不着我。现在又有几人能执着地站在一场雨中,一动不动地等他要等的人?何况女儿看到我的时候,不仅没有埋怨这恼人的雨,反而喜出望外地扑向我,一个劲地喊着:“妈妈,我终于看到你了!”女儿这个样子,使我想到自己多年未淋过一场雨,甚至也多年没有见过一个人被雨淋到淋漓尽致的情景了。④雨,曾经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⑤儿时的雨,来不及想象,来不及躲避,说来就来了。放学时,我们经常抱着书包拼命往家赶,夹着嘻嘻哈哈的追闹声,全然没觉得一场雨会给人的心情带来忧愁。回到家,母亲一个劲地拉长她的衣角在我头上擦了又擦,既不怨天也不责怪我们,眼里只有自责与心疼,因为那时家里根本就没有一把像样的伞。当母亲触摸到我的脑袋时,我顿感心里暖暖的,恨不得多淋几次这样的雨。我们姊妹很多,那个年代能在母亲面前撒娇,好像是非常奢侈的事。⑥暴雨已经结束了,在地里干活的父母已被雨浇个透。裤管卷得老高,雨中的父亲一边往家跑,一边“哦哈嘿,哦哈嘿”很有节奏地喊着。那个时候,他们也都还是年轻,年轻得使我们记不起那些年月里生活有多艰难,只记得他们每次从雨中赶回来时,陡然间家里溢满了温馨。一家人都在,哥哥姐姐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管玩耍,因为有父母在呢!母亲会闲下来,低着头安心纳她的鞋底或缝缝补补;父亲会摆弄他心爱的二胡笛子什么的,奏出的旋律传出远远的,跟随茫茫的雨雾婉转起伏,隐约迷离,仿佛整个村子在舞蹈,变得婉约、优雅起来。
⑦还有些雨,不大不小,反正知道它要来了,左邻右舍都手忙脚乱地一起来帮忙。谁家晒在外面的稻谷麦粒,谁家的棉被衣物,那时一定要赶在雨前抢收完毕的。一阵紧张的忙乱之后,大雨就来了。粮食、衣物丁点儿也未被淋,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那一刻,有简单、满足、胜利、幸福的笑容写在脸上。⑧乡村的一场及时雨后,会有泥土、绿叶散发出清新的味道。能看到天边拱出美丽的彩虹,能听到欢快的鸟儿一阵清亮的歌唱。干涸已久的田渠、沟壑、池塘顿时灌满了琼浆。乡村人最愿意看到的是种子突然冒出了牙尖尖儿。本是蔫了下去的秧苗与一场雨相遇后,一根根一簇簇有棱有角地鲜活起来了。
⑨那个时候的雨好像会和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感情牵连在一起的。⑩时过多年,我在慢慢老去,对雨的感受愈发的迟钝了,甚至时常根本不愿意看到一场雨的到来。每天都要看天气预报,提前添衣带伞,仿佛雨来的时候,是它独自的行为,与我的情感一丁点儿关系都没有。
?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有勇气,像七岁的女儿一样站在大街上去淋一场属于自己心中的雨?
(选自《散文百家》2013年第2期,徐金秋作,有删改)14.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1)我们姊妹很多,那个年代能在母亲面前撒娇,好像是非常奢侈的事。
“奢侈”强调了“撒娇”的难得,写出了作者淋雨后得到母亲疼爱的激动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和深沉母爱的无比眷恋。
(2)本是蔫了下去的秧苗与一场雨相遇后,一根根一簇簇有棱有角地鲜活起来了。
“鲜活”化静为动,写出了雨后秧苗重获生机的盎然景象,表达了乡间“久旱逢甘雨”的喜悦心情。15.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父亲会摆弄他心爱的二胡笛子什么的,奏出的旋律传出远远的,跟随茫茫的雨雾婉转起伏,隐约迷离,仿佛整个村子在舞蹈,变得婉约、优雅起来。
句子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村子”的“舞蹈”,侧面反映出父亲二胡笛子声音的优美,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16.根据你的理解,从行文结构、表现手法、文章主题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雨”在文中的作用。
示例:雨作为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通过描写雨前和回忆中几个下雨的片段,写出了亲情的温馨,邻居的友善,表达了自己对快乐童年的向往,对亲人故乡的怀念。17.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的亲切温柔。“雨”在诗人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形象。
请从“柳树、小猫、星星”三种事物中任选一个写作对象,运用拟人手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例文】_水边的柳树,在初春料峭的寒意中,悄悄伸了一个懒腰,微睁着嫩黄的柳眼,轻绽开细细的柳眉,饱看这分别了一整个冬天的景色。那秀秀气气的柳丝儿,试探着触一下冰雪融融后的清波,却似怕凉一般,倏尔借着新来的东风飞扬到了半空中。 中考作文“凤头”八法
一、设计悬念,吸引读者
我快要死了——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见我微弱的呼吸声。护士只有到我该吃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我不会有太多的抱怨,因为我知道我快死了。我凝视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
二、开门见山,亮明观点
朋友,当你看见一堆堆垃圾高如小山,一条条溪河恶臭难闻,一股股有害气体毒害人体时,你的感想如何?我那时是气愤得想大声呼叫:“请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
三、联想回忆,巧妙叙述
独立小院,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泻在我的身边,我感到了心沉水底的清凉,勾起了对你的不尽的思念。曾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我把你送上了开往异乡的列车……小小年纪,孤身一人在异乡奋斗的你,一切还好吗?四、突出矛盾,渲染气氛
“你这书记趁早别当了,半点用也没有!”从学校风尘仆仆赶来的我,离家门还有百米来远,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火药味,一种“黑云压城”的感觉猛然袭上我的心头。妈妈也是多事,爸爸干什么她都要干预一通,搞不好就暴跳如雷。好在爸爸宰相肚里能撑船,每次都是任凭妈妈一阵暴风骤雨过后,才用几句绵里藏针的话收拾残局。
五、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选自《把爱心带给他人》)六、广泛引用,突出主题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仿佛自己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觉格外亲切。
(选自《歌声与微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夜深人静,倚栏高楼,黑色的苍穹被窗棂瓜分,远处珠雨如帘。
(选自《独处,也是一种享受》)
七、绘景开篇,铺路搭台
中午,太阳照得人心里暖洋洋,遍地是阳光的味道!
(选自《阳光灿烂的日子》)
晚上没有月亮,薄纱般的雾霭从地平线上悄然升起,依稀可见的几颗小星粘在夜空,有一种醉人的香甜。
(选自《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云淡,风轻,花香,人儿醉了!
(选自《忍不住醉了》)
晚风吹过河面上最后一波涟漪,夕阳收起它最后一束余晖,秋霜目送最后一只归雁。我们默默地站着,目光游离在那若即若离的记忆之门上。
(选自《寻找明白的芳馨》)
八、精心入事,别出心裁
“咚咚咚……”
“谁啊?”
“是我。”
“怎么了?”
“早点睡,不要熬夜了。”
“好。”
刚刚在耳畔还响起一阵急促有力的敲门声,尔后又传来一阵阵温暖的声音。
是妈妈的声音……
(选自《给自己一些阳光》)第一单元 吟诵自然物语
2 雨 说
轻灵飘洒的春雨,素来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载体。春雨之夜,杜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喜悦;李清照发出了“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感慨。而今,在台湾诗人郑愁予的笔下,春雨淅淅沥沥地走来了,它在向我们轻声地诉说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聆听雨的絮语。
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诗歌拟人的表现手法,理解“雨”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
3.感受春雨的美好,领悟诗人对儿童的关爱之情,激发对人生的思考。
绵绵细雨带来春的洗礼,田野里的泥土润如油膏,禁锢一冬的种子偷偷地从泥土的襁褓里钻出来,露出笑脸。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雨说》中的各种生机。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留滞(zhì)    喑哑(yīn)   丝缕(lǚ)
喧嚷(xuān) 帘子(lián) 斗笠(lì)
润如油膏(gāo) 洗衣谣(yáo) 耸立(sǒng)
襁褓(qiǎng bǎo)
2.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留滞:即滞留,停留不流通。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温声细语:声音细而温和委婉。
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洗礼:基督教接受入教者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主持者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额上,或让受洗人身体浸在水里,表示洗净过去的罪恶。
润如油膏:细腻光滑得像涂了脂肪一样。本诗中特指被春雨滋润的土地很肥沃。
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入睡。也是对死者表示悼念的用语。
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来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3.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4.背景透视
本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正值“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的新的历史时期。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这首诗极写雨后春回大地、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极力赞颂“及时雨”(1978年提出的“改革开放”思想是中国人民渴望已久的政治“及时雨”)。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诗的音乐美。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顿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①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应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②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③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字词要重读。
2.文本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尝试划分诗作的结构层次,并为诗作的每个部分命名。
【交流点拨】“雨说”一共出现了五次。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
(二)深层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齐读全诗。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地方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2.雨让大地生机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试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来描述。
【交流点拨】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3.分析诗中雨的形象。
(1)诗歌中塑造的“雨”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交流点拨】诗中的“雨”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而淅淅沥沥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的脚步。
(2)理解诗歌开头括号中的话的含义。(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交流点拨】“四月”点明时间是春天,“等待久了”表明了对春雨的渴盼。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雨说》中诗人从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自由吟咏,请学生结合自己想象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交流点拨】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上节课,我们一起倾听了雨的诉说,梳理了诗歌的结构,理解了雨的形象,领悟了作者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将对这首诗作进一步的理解。
1.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在读中再次感悟雨的温柔可爱的形象。
2.结合诗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同桌间互相讨论交流,教师教导并做适当的点拨。)
(1)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交流点拨】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别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而开始新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2)说说雨为什么是爱的使者?
【交流点拨】①雨是温柔亲切的,充满爱心的。(2、3、4节)
②雨让每个孩子学会勇敢地笑。(7、8节)
③雨祝福孩子们有美好幸福的生活。(9节)
对孩子们的祝福也是对祖国的祝福,孩子是祖国的希望。
(3)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赏析,通过这样的途径来评析诗歌关键语句和优美语句。
【交流点拨】生甲:如:“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一节的关键词语“勇敢地笑”与前一节中的“勇敢地笑”形成了反复的关系,这样这个意思就得到了强调;再次强调“雨”的祝福内容,也是诗歌内容上的深化。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勇敢地笑”所带来的影响,富有感染力。
生乙:如“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能真正看到大地的希望,看到中国的希望。给孩子们带来欢笑,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这是雨的使命,而“笑”恰是他们成长的标志。
(4)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诗中采用拟人手法生动描写的其他事物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5)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以外,这首诗的语言还有什么特色?
(学生可继续互相交流,小组内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之间谈体验。)
【交流点拨】①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体现了这种特色,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②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令人感到无比亲切;③诗人还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
雨说
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的亲切温柔。“雨”在诗人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形象。请从“柳树、小猫、星星”三种事物中任选一个写作对象,运用拟人手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交流点拨】示例:水边的柳树,在初春料峭的寒意中,悄悄伸了一个懒腰,微睁着嫩黄的柳眼,轻绽开细细的柳眉,饱看这分别了一整个冬天的景色。那秀秀气气的柳丝儿,试探着触一下冰雪消融后的清波,却似怕凉一般,倏尔借着新来的东风飞扬到了半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