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分层测评(四)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读下图,完成1~2题。
1.如果要在该城市建中心商务区,应建在(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处市中心,方便人们上下班,应大量兴建住宅
B.B地交通条件优越,在四个地点中地价最贵
C.C地位于城市边缘,濒临湖泊,环境优美,可建高级住宅
D.D地位于市区,拥有较多的空置土地,最适合兴建大型商业区
【解析】 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的核心地区,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从图中看,A地位于城市中心地带,适合建中心商务区。图中B地由于离市中心较远,因此地价低于A地;C地位于城市边缘,且临湖,环境好,因此适合建高级住宅区;D地离城较远,而商业区一般位于市中心,因此D地不适合建商业区。
【答案】 1.A 2.C
下图为我国某中等城市常住人口数量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图。读图,完成3~4题。
【导学号:27290019】
3.①区域常住人口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 )
A.环境极差
B.地价太高
C.交通不便
D.设施不全
4.③区域可能为( )
A.工业区
B.住宅区
C.商业区
D.行政区
【解析】 第3题,①区域位于城市中心,地价较高,为商业区,故常住人口少。第4题,③区域常住人口数量最大,为住宅区。
【答案】 3.B 4.B
下图为位于平原地区的某城市等地价线分布概况图(地价等值线数值a、b、c、d依次递减)。读图,回答5~6题。
5.根据图中信息可推知( )
A.图中等值线弯曲与交通通达度有关
B.a→b分布有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C.市区边界应在d线附近
D.城市主干道为环行道路网
6.该城市计划新建一座大型火电厂,在图中①②③④处选择厂址,最佳位置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解析】 第5题,城市地价主要取决于两方面:与市中心距离、交通通达度。从距市中心距离考虑,地价等值线为同心圆,考虑到交通通达度,则地价等值线发生弯曲。第6题,火电厂污染大气,应该位于城市热岛环流范围之外,避免与市区交叉污染。从风频玫瑰图可以看出该地南风和西南风较多,则火电厂应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只有③处符合。
【答案】 5.A 6.C
下图所示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一个地区的城市分布进行模式化处理得出的图像,其中有省政府驻地、地级市政府驻地、县政府驻地、县级市政府驻地,甲区域分布着若干村落。读图,回答7~8题。
7.图示地区,等级最高的城市是( )
A.a
B.b
C.c
D.d
8.甲区域的居民可以沿图示箭头到达附近城市寻求服务,通常情况下,到达频率最高和最低的城市分别是( )
A.u和s
B.u和t
C.v和s
D.v和t
【解析】 第7题,在一定区域内,城市的级别越高,数目越少,从图中可见图例d所示城市数目最少,因此d应为等级最高的城市。第8题,在图中,甲距u城最近,到达频率最高,s城距离虽远,但因其城市级别高,到达频率也高。t城城市级别低,距离远,成为到达频率最低的城市。
【答案】 7.D 8.B
9.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一块土地由哪种活动占有,取决于这块土地的租金高低和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两方面。图甲表示各类城市用地付租能力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图乙表示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图甲中,a、b、c所表示的不同活动功能依次是______。
(2)图乙中,地租分布等值线并不是规则的同心圆,而是有明显的凹凸,试分析等值线分布的规律及原因。
(3)若要在图乙中①②③④处选建一仓储式超市,其最好的位置是________。
【解析】 由于城市不同地块的地租水平主要受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因素的影响,因而从图中各等值线的位置和交通线状况,就可以判断出各等值线所代表的地价状况,进而判断出各区域的功能分区。仓储式超市要求的区位因素:一是交通便利,二是由于其占地面积大,要求地价低。
【答案】 (1)商业、住宅、工业
(2)地租由市中心向周围递减,等值线在主要交通干线处向郊区凸出,地租较高。其原因是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主要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公路干道两旁,交通通达度相对较高。
(3)③[能力提升]
读某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题。
10.图中甲、乙、丙、丁四处中,交通通达度最高的地点最有可能位于( )
A.高级住宅区
B.工业区
C.行政区
D.辐射道路与外环道路交会点
【解析】 甲、乙、丙、丁四地中,丙地土地价格最高,交通通达性应最高,该处最可能位于辐射道路与外环道路交会点。
【答案】 D
读新疆十二五城镇发展格局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新疆( )
A.地形是决定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
B.城镇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绿洲
C.城镇集群带在矿产资源丰富地区
D.城镇发展轴主要沿河流规划建设
12.新疆城镇体系中( )
A.伊宁和喀什是同级别的地区级中心
B.阿勒泰也具备乌鲁木齐的城市功能
C.库尔勒服务范围能完全覆盖阿克苏
D.不同等级城市应保持均衡发展态势
【解析】 第11题,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分布决定了城镇的分布。新疆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所以城镇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绿洲。第12题,根据中心地理论知识分析,伊宁和喀什同属地级市,属于同一级别的地区级城市,A项正确。阿勒泰地级市和中心城市乌鲁木齐相差级别,B项错误;库尔勒服务范围不能完全覆盖阿克苏,C项错误;不同等级城市要有发展特色,不应保持均衡发展态势,D项错误。
【答案】 11.B 12.A
13.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27290020】
(1)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市主导风向是________。
(2)除考虑风向外,该市工业布局的主要特点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C、D四地中,最有可能发展为商业中心的是________地。
(4)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地,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业区位于居民区的北面和西面,若工业区布局合理,则盛行风为南风或偏南风。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业区分布在河流、铁路、公路沿线。第(3)题,C地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可形成商业中心。第(4)题,D处风景好,地势较高,交通便利,位于河流上游,为高级住宅区。
【答案】 (1)南风(或偏南风)
(2)靠近河流、公路、铁路等交通便捷处、城市的边缘地区
(3)C
(4)D 位于城区盛行风的上风向,污染少;靠近风景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1.知道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种类特点。
2.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重点)
3.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和中心地理论。(重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城市的空间结构
阅读教材P24—P28前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务区
①位置: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
②特点: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建筑密集,高楼林立。
(2)商业区
①组成:商业街和各种商场。
②位置:多分布于城区或交通干道旁。大的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中小城市商业区多在城市中心区内。
③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3)住宅区
①特点: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
②组成:有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性设施。
③分化:呈现高级与低级的分化。
(4)工业区:多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工业区位选择还要考虑环境因素。
(5)城市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正误判断:
(1)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限。( )
(2)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绿化用地。( )
(3)影响城市土地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通达度和各类活动的付租能力。( )
【提示】 (1)× 功能区之间的界限不明确,如住宅区内常有商店、工厂等,只是用地面积较小。
(2)× 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用地。
(3)× 影响城市土地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为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教材整理2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阅读教材P28—P30,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
城市规模
地域分化
小城镇
功能区混杂布置,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异
中等城市
市区外围形成居住区,原来的市区变成为工商业混合的市中心
大城市
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向外依次是居住区、郊区工业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二者并非成正比。
正误判断:
(1)城市等级越高,其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
(2)相邻两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界限明确。( )
(3)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
【提示】 (1)× 城市等级越高,其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2)× 相邻两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没有明确的界限。
(3)√ 不同等级的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是不同的,等级越高的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越大。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城市的空间结构
材料 城市功能活动即城市中的各种活动,如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居住休闲、文化教育、行政管理等。城市地域功能区指的是这些功能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而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而形成的区域,如工业区、商业区等。而城市地域结构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如商业区在市中心,工业区在郊区等。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探讨: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哪一个是住宅区?其位置有何特点?
【提示】 ②是住宅区。其位于城市中心的商业区与外围的工业区之间,一般占地面积最广。
探讨:
商业区是城市核心区,人员流动大,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哪一个是商业区?其位置有何特点?
【提示】 ①是商业区。其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探讨:工业区是城市最基本的生产功能区,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哪一个是工业区?其位置有何特点?
【提示】 ④是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1.城市功能分区
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是三种主要的城市功能分区,三者的区位及形态、特征各有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城市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区位
区位选择原因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带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①流动人口多,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干线两侧
①减轻对市区的污染;②交通便利,降低生产运输成本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高级住宅区
位于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①环境优良;②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
低级住宅区
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①便于工人上下班;②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
2.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形成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经济、历史、社会、行政。具体如下表所示:
主要原因
具 体 表 现
经济原因
地理位置(距市中心远近)
图示
功能区
商业区(A)
住宅区(B)
工业区(C)
成因
距市中心越近,市场越大,地租越高,商业的付租能力越强
距市中心稍远,地租较低,住宅用地可达到付租要求,且方便居民上下班和购物
距市中心远,地租低,工业用地面积大,远离市中心可大大降低成本
经济原因
交通通达度
图示
原因
城市内不同地段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导致地租存在差异:市中心是交通干线的会合处,通达度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城市外缘干线与环线会合处,通达度次之,形成地租次高峰
历史原因
原有土地利用状况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城市功能分区并非一成不变
社会原因
各种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行政原因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合理引导或明确划定不同职能区,有可能促进城市内部地域结构的分化
1.下图是我国某城市用地选择方案,该城市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图中河流以北和以西地区是生态保护用地,以东是城市用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导学号:27290016】
(1)A、B、C、D四地块中,最适宜规划为居住区的是________;适宜规划为化学工业园区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中,影响居民生活的最主要问题是________,该问题的主要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保护老城,在城市规划中应如何处理新老城关系?
【解析】 第(1)题,B地有仓储区,不适宜建设居住区;C位于河流以北,是生态保护用地;D与居住区相邻,交通便利,且位于河流的上游,适合发展新的居住区。A区位于河流的下游,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东北风是主导风向),适合规划化学工业园区。第(2)题,铁路因为噪音大,并且对城市内部的联系有分割作用,所以一般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本市有铁路穿城而过,这是极不合理的。第(3)题,问句中隐含着回答的方向,就是“保护老城”“处理新老城关系”。
【答案】 (1)D A 处于城市下风向和河流下游处;与主要居住区保持一定距离;与原有工业仓储区相连
(2)铁路穿城而过 造成城市南北联系不便;产生噪音
(3)保护老城,发展新城;制定法律或法规;分类分区保护;尽量不改变老城原貌等。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空间圈层城市体系。
探讨:图中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按等级可分为几级?
【提示】 有三个城市等级,省会→省辖市→县。
探讨:同一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一样吗?为什么?
【提示】 不一样。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资源、交通、人口。一般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大;资源短缺、交通闭塞、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小。
探讨: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固定不变的吗?为什么?
【提示】 不是。城市的服务范围是指实际接收服务的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包括城市本身和其附近的小城镇与农村地区,城市和小城镇、农村都是发展变化的,并且它有时接收来自其他城市人口的服务需求。因此,城市服务范围的界线不是固定不变的。
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结构的关系
城市规模
城市地域结构
关系
小城镇
各项功能区混杂布置,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异
城市规模越大,其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等城市
原市区外围形成居住区,原来的市区变成了工商业混合的市中心
大城市
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向外依次形成居住区、工业区
2.中心地理论
(1)每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都呈正六边形,高等级中心地位于正六边形的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
(2)高等级中心地的数目少,低等级中心地的数目多。
(3)同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不同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
城市规模
城市数目
城市距离
服务功能
服务范围
城市作用
大
少
大
强
大
大
小
多
小
弱
小
小
4.影响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
产生的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条件、劳动力条件和城市用地等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两城市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2)写出图示地域范围内各级城市的数目:直辖市________个,省级行政中心城市________个,地级市______个。由此可以看出城镇级别与数目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图中不同级别城镇间的平均距离,总结这种距离的大小与城镇级别高低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图中所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图,图中黑圆点表示地级市城市,白圆点表示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城镇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数量越少,彼此距离越远。
【答案】 (1)上海 杭州
(2)1 3 8 城镇级别越高,数目越少;城镇级别越低,数目越多
(3)城镇级别越高,彼此距离越远;城镇级别越低,彼此距离越近
地租与距离
探讨:读图,分析城市地租水平高低受哪种因素影响?
【提示】 距市中心距离。
探讨:由市中心向外三个同心圆圈层,分别适宜布局哪种城市功能区?
【提示】 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探讨: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除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外,还有什么因素?是如何影响的?
【提示】 交通通达度。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者租金就越高。一般城市中心通达度最好,租金最高。从市中心延伸出来的公路两旁和公路交会处,租金也较昂贵。
1.商业、轻工业的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最大,即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的影响最大;在市中心,就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商业、轻工业愿意支付较高租金,一旦远离市中心,对商业、轻工业吸引力迅速下降。
2.工业对土地要求较高,且很难承受市中心昂贵的租金,所以一般选择在郊区,其在郊区的付租能力最高。
3.各行业地租都随距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大而降低。
3.下图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导学号:27290017】
(1)当①线变成②线时,则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
( )
A.一环路
B.二环路
C.三环路
D.环城路
(2)近年该市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逐渐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附近迁移,主要原因是( )
①城区用地紧张,地租上涨 ②人口向郊区迁移
③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④二、三环路人流量更大
⑤市中心交通拥堵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解析】 第(1)题,图中市中心地租水平由低到高的三条线分别是工业、住宅和商业功能区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线,即①线是住宅功能区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线,图中显示在一环和二环路之间住宅功能区付租能力最高,则住宅功能区就主要分布在一环与二环之间。当①线变成②线时,在一环与三环之间,住宅付租能力都是最高,则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三环路。第(2)题,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占地面积大,地租成本较高,同时对交通要求较高,所以应布局在交通便利、地租相对较低的区域。市中心交通拥堵,二、三环路交通的改善,以及市中心地租的上涨都会使大型商场向二、三环路附近转移。
【答案】 (1)C (2)B
[课堂·小结]
对点训练1 城市的空间结构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城市规划前的地域结构略图,该市工业以茶叶、食品加工为主,辖区内有世界级自然风景名胜。读图,完成1~2题。
1.为增强该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规划中应优先扩大( )
A.绿化用地
B.工业用地
C.交通用地
D.商业用地
2.从完善该城市主要功能出发,需合理布置功能区。新建住宅区应选在( )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
【解析】 第1题,从图文信息看,该城市是一个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小镇,但商业用地的规模太小,从增强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的角度看,规划时应优先扩大商业用地。第2题,从图中信息知,该城市住宅区偏集于西部,工业区偏集于东部,商业用地紧依工业区且规模小。丁区域安排新建住宅区,依山傍水,交通便利且方便工人就近住宿,也为商业用地的扩大留有余地。
【答案】 1.D 2.D
对点训练2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下图为某城市甲、乙两类商店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导学号:27290018】
3.该城市规划新建一个与甲类商店等级相当的商店,下列各地最适宜布局的是( )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4.在甲、乙两类商店构成的商业网点等级体系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类商店规模小,数目少
B.甲类商店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较近
C.乙类商店的等级低,数目多
D.乙类商店服务范围小,服务的人口多
【解析】 第3题,甲类商店数目较少,等级较高,服务范围较大。A地附近商店数目少,服务范围大,适合布局。第4题,乙类商店等级低,数目多,服务范围小,服务人口少。
【答案】 3.A 4.C
我还有这些不足:
(1)
(2)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
(1)
(2)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知道地域文化的含义。
2.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地域文化特点。(难点)
3.掌握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重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阅读教材P41—P42前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文化与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内文化的形成。
2.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3.地域文化的形成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地域文化的特点
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正误判断:
(1)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变化。( )
(2)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其“地域”范围大小成正比关系。( )
(3)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提示】 (1)× 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随社会的发展也会发生变化。
(2)×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地域范围的大小没有关系。
(3)√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
教材整理2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阅读教材P42—P43,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地域文化往往是城市的标志。
2.影响
(1)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2)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①表现
②特点: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会因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正误判断:
(1)在同一个国家的城市其文化特征基本相似。( )
(2)我国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都以黑白为主色调。( )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城市建筑的影响上。( )
【提示】 (1)× 同一个国家的城市也会因为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产生文化分异现象。
(2)× 我国北方园林以红、黄为主色调,追求荣华富贵;南方园林以黑、白为主色调,显示了追求宁静、闲适的心理需要。
(3)√ 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材料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尤以辽宁为多,少数散居在一些大中城市。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满族在语言、服装、习俗等方面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17世纪70年代以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少数老人会说满话。满族住房,一般东南开门,其结构类似口袋,俗称“口袋房”。房址多选在靠山近河的平缓之地,坐北朝南、背风面阳、冬暖夏凉。古代,满族居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入关以后直至辛亥革命,男穿袍服,外套马褂,女人也爱穿袍服,但有长短袖之分。辛亥革命后,旗袍的式样不断改进,成为我国妇女最喜爱的中式服装。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辈行“打千”礼。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现此礼节已被握手礼代替。
探讨:满族房屋的建造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提示】 北方冬季寒冷干燥,冬季风为偏北风,故房屋朝向南,背风向阳,冬暖夏凉。
探讨:
满族礼节的变化反映了文化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提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族群间交流增多,外来文化的传入,更方便、更礼貌的礼仪在人群中传播。
1.地域文化的地域性
2.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差异
地区
人口分布
生产活动
生活习惯
东部农耕区
人口众多,密度较大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化养殖
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
西部牧区
人口分散,密度很小
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了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了畜产品加工厂
以奶制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
3.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北方
南方
耕地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农作物
小麦、玉米、棉花、甜菜等
水稻、油菜、甘蔗等
传统民居
以土坯为原料,注意防寒
以砖瓦为原料,注意通风散热
主食
面食
大米
运动项目
冬季溜冰
游泳
传统交通工具
马车
船
1.读下列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A B
(1)这两幅景观图中,A图位于我国的________方,B图则位于________方。
(2)A、B景观差异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风俗习惯
B.气候条件
C.生产活动
D.地表形态
(3)简析A景观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间的密切关系。
【解析】 从题干中可获取以下信息:①A图为竹楼景观,应位于我国南方湿热区域,竹楼有利于通风防潮,防虫、蛇侵袭等。②B图为我国北方的窑洞,主要位于黄土高原区,该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利于适应当地夏热冬寒的气候特点。
【答案】 (1)南 北
(2)B
(3)其建筑特点适应了当地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高脚”形式适应当地湿热气候,防潮、防虫、防洪,且凉爽、通风;建筑材料多以竹木为主,便于就地取材。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材料 早在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城市广场并鲜明地打上了古希腊文化精神的烙印……这个开放的空间既显著地体现了古希腊民主的城市文化精神,又给古希腊民主精神的进一步拓展开辟了广阔的场所。在中国传统社会,城市广场形态所反映的是与西方城市有明显区别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在构成形态上呈现出一种“边界原型”。福科指出,城墙是中国的一种象征,“我们想到中国,便是横亘在永恒天空下面一种沟渠堤坝的文明,我们看见它展开在整整一片大陆的表面,宽广而凝固,四周都是城墙”。这种对平面化展开的空间的封闭性的强调和西方城市空间的“地标原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虽然清朝紫禁城太和殿前的场院十分宽阔,但却是普通人绝难进入的,所以不具备广场开放的公共性。
因此,中国古代城市的广场空间形态是与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文化相对应的,体现了封建皇权对社会空间的严密监控。
探讨:古希腊广场建筑风格反映了西方文化的______性、________性,而古代中国的广场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________性、________性。
【提示】 外向 开放 内向 封闭
探讨: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而美国街头,除特殊的建筑,不允许有围墙。这体现出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
【提示】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和开放性。
探讨:青藏铁路的终点站为拉萨火车站,其整体建筑风格突出了藏族特色,你能说出这样做的原因吗?
【提示】 拉萨市在其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藏族文化的烙印。拉萨火车站是拉萨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建设必须要体现藏族的地域文化,才能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融入到拉萨市的整体风格之中。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建筑布局
美国城市
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物高度向郊区递减
美国历史短,早期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沿袭了欧洲自由主义精神的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发展历史不同
欧洲城市
市中心有广场、大教堂等著名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都建在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区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
建筑结构
中国建筑
建筑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中西地域文化差异
美国建筑
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
建筑风格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殿、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明显不同
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中西统治权力不同
2.城市作为一种建筑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读材料,回答(1)~(2)题。
【导学号:27290025】
(1)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产生影响的是( )
①城市交通网的结构 ②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 ③城市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 ④城市中文化设施的数量
⑤城市居民受教育的程度 ⑥城市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
A.①④
B.②⑥
C.③⑤
D.④⑤
(2)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 )
①外向性 ②开放性 ③内向性 ④封闭性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建筑上,在城市建筑的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上都能体现出来。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特别是“幽”字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
【答案】 (1)B (2)D
欧洲宗教建筑
探讨:图中建筑多是什么时候建造的?目前一般位于城市的什么位置?
【提示】 中世纪。中心区。
探讨:东西方古代城市建筑布局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 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1.欧洲发展历史悠久,保留有大量历史建筑。
2.市中心有广场、大教堂及市政厅。
3.封建社会,欧洲城市往往教堂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而中国城市则围绕着皇宫与衙门布局,这说明( )
A.中西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B.中西统治权力不同
C.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
D.发展历史长短不同
【解析】 在封建社会,城市的地域结构主要是服从于统治权力的需要。中世纪欧洲的精神主宰是宗教,所以教堂往往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而在中国,则是以行政权力为中心,城市围绕着皇宫与衙门布局。
【答案】 B
[课堂·小结]
对点训练1 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居民、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回答1~2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解析】 第1题,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没有紧靠海洋,所以海鲜产品较少。当地山货较多,另外根据气候特点可知腌腊制品较多。第2题,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评剧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答案】 1.D 2.B
对点训练2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据此完成3~4题。
【导学号:27290026】
3.美国大城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而西欧城市中心一般很少见到现代化大楼,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技术先进、经济发达
B.美国城市用地紧张
C.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D.西欧地质条件差
4.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在建筑结构中的体现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建筑有围墙
B.园林忌直求曲
C.建筑物内通道忌宽求窄
D.建筑物线条简洁
【解析】 第3题,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多古建筑,由于城市古建筑的保护及建筑风格的统一,市中心少见摩天大楼。第4题,中国的建筑物线条复杂,园林忌直求曲,多有围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向性。
【答案】 3.C 4.D
我还有这些不足:
(1)
(2)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
(1)
(2)
第二节 城市化
1.知道城市化的含义、标志、主要动力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2.理解城市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对人文环境的影响。(重点)
3.掌握不同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表现及地区差异,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重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城市化的概念
阅读教材P32,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具体表现
正误判断:
(1)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城市化水平一定提高。( )
(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指标。( )
(3)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其社会发展水平。( )
【提示】 (1)× 城市化水平高低的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若比重增大,则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人口数量增多,但如果农村人口数量增加的更多时,城市化水平仍会降低。
(2)√ 因为城市化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和地域城市化两个方面。但无论是产业上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还是空间上由乡村到城市的转移,均是以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为根本的。
(3)√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它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教材整理2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阅读教材P33—P37前两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化的本质
第二、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
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加快:发达国家已进入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与工业化关系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而行
城市化先于工业化,且工业化水平低
城市人口变化
城市人口比重很高,其增长已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农村倒流的现象
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3)特大城市发展迅速,超大城市发展速度惊人。
(4)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①世界上最著名的六大城市带
正误判断:
(1)当前,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 )
(2)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
(3)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倒退。( )
【提示】 (1)×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进入成熟阶段,速度减慢,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加速阶段,速度较快。
(2)√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3)×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中心区衰落,城郊地区发展的现象。并不是城市化的倒退。
教材整理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阅读教材P37—P38,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化问题
(1)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2)城市交通问题:主要表现为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等。
(4)城市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贫困、种族歧视和社会争端等。
2.解决措施
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等。
正误判断:
(1)城市环境问题是城市化的必然产物。( )
(2)有人戏称北京为“首堵”,其交通拥挤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
(3)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效仿美、加、澳的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将会带来的后果是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
【提示】 (1)× 若是城市化过程中,做好城市环境的合理保护,则城市将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2)× 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人口的迅猛增加。
(3)√ 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尤其是耕地资源;效仿美、加、澳模式,势必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甚至蚕食有限的耕地资源。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
材料:
2016年8月3日浙江省发布了《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十三五”规划》。规划中指出,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5
539万人,常住城市人口3
644.6万人,全省城市和县城建成区面积3030.45万平方公里。到“十三五”末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同步提升。
探讨:
材料中城市化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 城市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探讨:
浙江省2015年常住人口城市化率是多少?
【提示】 65%。
探讨:
“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处于城市化的哪个阶段?
【提示】 加速阶段。
1.世界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的问题
发展新趋向
初级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发展缓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加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差异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所处阶段
后期,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初期、中期
起步时间
早
晚
目前速度
慢
快
发展水平
高(70%以上)
低(30%~40%)
城市人口比重
大
小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相适应
不相适应
发展趋势
①出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②出现城市群;③注重营造高水平的人居环境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加大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压力;②生态破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③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解
1.下图示意安徽省1990~2030年城市化水平统计及预测。读图,完成(1)~(2)题。
(1)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有( )
A.2000~2010年已进入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
B.2020~2030年城市化速度最快
C.2010~2012年城市化速度减缓
D.1990~1995年城市化速度最慢
(2)目前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 )
A.水平较低,发展较快
B.水平较高,发展快
C.水平低,发展慢
D.水平高,发展慢
【解析】 第(1)题,注意该图横坐标时间间隔并不均衡。据图可知,2000~2010年为城市化中期加速增长阶段;2010~2012年和1990~1995年时间段长短不同,但城市化水平增长数值相近,故2010~2012城市化仍在以较快速度增长,1990~1995年城市化速度更慢。2020~2030年10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速度较慢。因此D项正确。第(2)题,从图中看出,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增长阶段。因此A项正确。
【答案】 (1)D (2)A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6年6月18日在深圳举办了《中国城市化学术研讨会》,交流会上有关材料显示,目前北京的平均车速是12.1公里/小时,比步行快不了多少。12个大城市的平均房价远远高于当地居民的平均收入。环境监测数据表明,目前环境污染严重的依然是城市。
探讨:材料中提到了城市化过程中的哪些问题?
【提示】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
探讨: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哪些?
【提示】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
探讨: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提示】 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等。
1.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伴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城市功能日益增强,但也带来一些问题。由于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不同。因此,除了控制城市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等途径外,各国解决城市问题还要有自己的特色。
问题
表现
原因
整治措施
城市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
生活燃煤排放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表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达标排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垃圾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城市交通问题
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
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城市道路不合理
公交优先,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城市住宅问题
发展中国家:住房紧张,有贫民窟和棚户区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加快住房建设
发达国家:中心区空房过多,逐渐衰落,有贫民窟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通过再城市化,实现城市复兴
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
贫困、种族歧视、社会争端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乡村人口无序迁入,不同种族及社会地位的差别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倡种族平等,反对歧视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2.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图)。据此完成(1)~(2)题。
【导学号:27290021】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故选D。第(2)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故选B。
【答案】 (1)D (2)B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年份
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1950
7.34
29.2
4.47
53.8
2.87
17.0
1960
10.32
34.2
5.71
60.5
4.60
22.2
1970
13.71
37.1
6.98
66.6
6.73
25.4
1980
17.64
39.6
7.98
70.2
9.66
29.2
1990
22.34
42.6
8.77
72.5
13.57
33.6
2000
28.54
46.6
9.50
74.4
19.04
39.3
2010
36.23
51.8
10.11
76.0
26.12
46.2
探讨:1950~1980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多少?
【提示】 发达国家0.55%,发展中国家0.41%。
探讨:大约在什么时候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数量?
【提示】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探讨:1980~2010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多少?
【提示】 发达国家0.19%,发展中国家0.57%。
探讨:预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提示】 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将以较慢的速度发展,还可能出现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将加快。
1.通过比较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明显。
2.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慢于发展中国家。
3.结合表格分析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
4.今后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还将放慢,甚至出现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将加快。
3.由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到的结论是( )
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
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解析】 目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城市人口数量超过发达国家。2010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超过50%。
【答案】 D
[课堂·小结]
对点训练1 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
【导学号:27290022】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1~2题。
1.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2005~2010年,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大约由35%提高至43%,而就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镇人口比重在30%~70%的阶段属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故选B。第2题,读图可知,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的幅度较小,速度较慢,且1995~2000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略有下降,故排除选项A;1995年以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一直超过第二产业,且比重在不断提高,导致第三产业的新增就业人口多于第二产业,故排除选项B;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将导致迁入安徽省城市的人口数量减少,不利于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故排除选项C;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下降趋势,所能吸纳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导致农村地区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提高,故选项D正确。
【答案】 1.B 2.D
对点训练2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1世纪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各国要倡导“健康城市”,即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的一个城市整体。据此回答3~4题。
3.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②城市人口的素质低下
③城市人口迅猛增长
④城市管理不善和绿地面积减少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4.下列各城市的做法有悖“健康城市”的有( )
A.上海提出保护苏州河,使用环保购物袋,建设城市绿地
B.北京实行“公交优先”,市区禁鸣喇叭
C.巴西迁都巴西利亚,巴基斯坦迁都伊斯兰堡
D.海口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
【解析】 第3题,城市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结果;由于大量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城市所需资源量大,排放的废弃物也多,必然产生环境问题。第4题,不断扩大城市规模,导致大量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很容易带来城市环境问题,其他三项都有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
【答案】 3.A 4.D
我还有这些不足:
(1)
(2)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
(1)
(2)
章末综合测评(二)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为印度半岛某城市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导学号:27290029】
1.图中甲、乙、丙三地依次对应的城市功能区是( )
A.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低级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绿化区、商业区、住宅区
D.高级住宅区、商业区、仓储批发区
2.丙、丁两地相比,丙地地租较高,原因是( )
A.环境优美
B.地势平坦
C.交通便利
D.建筑质量好
3.图中戊地拟建大型疗养中心,其不利的条件是( )
A.远离居民区
B.人口稀疏
C.近湖泊,湿度大
D.交通不便
【解析】 第1题,图中乙地距市中心最近,交通通达度最高,宜布局以零售业为主的商业区;甲地位于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且靠近湖泊,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宜布局高级住宅区;丙地位于环线与放射线的相交处,交通便利,宜布局仓储批发区。第2题,丙地因交通条件较好,地租较高。第3题,戊地建设大型疗养中心的最大缺点是距城区远、交通不便。
【答案】 1.D 2.C 3.D
4.下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可知( )
A.城市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多中心结构特征明显
B.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C.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D.外来人口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其生活区位于城市新开发区
【解析】 读图可知,城市空间形态比较集中紧凑,扇状特征比较明显,A项错误;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分布比较分散,北部、东北部和西南部都有分布,其公共服务设施一般不会很完善,B项错误;新开发区靠近科研文教区,适合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C项正确;外来人口的生活区位于城市边缘,D项错误。
【答案】 C
读某地区城市分布及图中甲城市地租等值线示意图,完成5~6题。
【导学号:27290030】
5.图中城市( )
A.共有三级城市等级体系
B.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广
C.二级城市数目比三级城市数目少
D.乙、丙都是甲城的卫星城,服务功能相同
6.关于图中甲城市地租值大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bC.bD.c>d
【解析】 从左图可以看出,城市甲的等级比城市乙高,服务范围应比乙广。甲城市地租值从市中心向外递减,则a>b>c,在两条等值线之间出现闭合等值线,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则d>b。
【答案】 5.B 6.C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1990年和2008年的功能区分布简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
A.城市总人口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D.城市工业部门更齐全
8.从1990年到2008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 )
①城市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②城市交通网不断完善
③缓解城市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④郊区廉价劳动力丰富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第7题,对比两图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第8题,工业部门外迁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用地紧张,人们对环境要求提高以及交通网不断完善,同一城市中的城区与郊区劳动力价格相差不大。
【答案】 7.B 8.B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9~10题。
9.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
D.“臭氧洞”
10.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解析】 第9题,城市人为释放热增多,导致城市中心出现热岛效应。第10题,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可以避免卫星城内污浊的空气流到城区,对城区造成污染。
【答案】 9.C 10.A
11.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南亚的印度河谷地在城市建筑风格、宗教、民俗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这说明( )
A.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分时代
B.地域文化的形成受一定的地理环境影响
C.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分地点
D.地域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有相同之处
【解析】 地域文化形成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其形成要受到地域内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
【答案】 B
二、综合题(共56分)
1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8分)
(1)城市A与B相比形成较早的是________,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城市B与C相比形成较早的是________,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
(2)C城市中商业区的区位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城市今后的城市形态可能向________方向延伸。
(4)在C城市的①②③④四处,布局工业区最合理的是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影响图中城市的主导因素是交通,而铁路的出现要晚于水运。第(2)题,在C城市的放大图中,最主要的商业区位于多条道路交会的市中心,交通便利,消费人口多。第(3)题,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城市趋向于沿交通轴发展。第(4)题,相对其他三处,图中③处位于城市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河流的下游,对城区污染小;有公路、铁路经过,靠近河流,交通最为便利,最适合布局工业区。
【答案】 (1)B 位于两河交汇处,交通便利 B 铁路的建设晚于水运
(2)位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交会,交通便利,能够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
(3)东、南
(4)③ 位于与城市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河流的下游,对城区污染小;有公路、铁路经过,靠近河流,交通便利
13.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完成下列问题。(28分)
(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析理由。
(3)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百分比变化情况。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
年份
降水量/%
蒸发量/%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1960
100
40
12
48
2012
100
27
41
32
(4)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
【解析】 第(1)题,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地租最高;C位于城市最外围,地租最低。第(2)题,D处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地势较高,靠近文化区,环境优美,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第(3)题,该市蒸发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大,说明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硬化面积增加。第(4)题,从合理规划、加强管理、发展公共交通等角度分析。
【答案】 (1)A>B>C。A地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地租最高。
(2)D地。①靠近文化区;②地势较高;③邻近森林公园,处在上风地带,环境优美;④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⑤交通比较便利。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减少(使地下径流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4)①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②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④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等。学业分层测评(五)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统计表,读表,完成1~2题。
项目
1999年
2009年
甲
城市数目(个)
3
7
乙
工业总产值(万元)
36
200
1
765
000
丙
城市人口(万人)
56
340
丁
城市人口比重(%)
30.4
48.6
1.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近年来,该地区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B.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
C.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D.城市中心区的萎缩
【解析】 第1题,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扩大、城市数目增多四个方面。工业产值不能反映城市化进程。第2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口数量较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剩余劳动力大多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答案】 1.B 2.C
读图,完成3~4题。
【导学号:27290023】
3.由上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①
4.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阶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②③
【解析】 ①时期表示城市化水平低、速度慢,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②时期表示城市化速度加快,水平提高,处于城市化进程中期加速阶段;③时期表示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很慢甚至停止,处于城市化后期阶段。发达国家处于后期阶段,发展中国家处于中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阶段是后期阶段。
【答案】 3.C 4.C
读世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回答5~6题。
5.据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
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
D.两类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6.世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开始快速提升的时期出现在( )
A.1825年前后
B.1875年前后
C.1925年前后
D.1950年前后
【解析】 第5题,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中表示发达地区的曲线是M1和N2,表示欠发达地区的曲线是M2和N1。
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差别不大,说明两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发达地区比重呈降低趋势,欠发达地区比重呈上升趋势;随着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世界城市人口总量在不断增加。第6题,世界欠发达地区城市化开始快速提升的时期出现在1925年前后。
【答案】 5.D 6.C
读漫画,完成7~8题。
7.漫画所反映的城市问题是( )
A.城市建筑物高大密集,用地紧张
B.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
D.土地面积小,居住条件差
8.解决漫画所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
D.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与工业
【解析】 漫画反映出城市污染严重,小鸟原本洁净的羽毛如墨染一般。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过密的人口和工业,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城区环境的有效措施。
【答案】 7.B 8.D
9.读某区域三个发展阶段略图,回答问题。
(1)阶段Ⅰ,该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Ⅲ,在铁矿产地与煤矿产地间开挖了人工运河,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2)阶段Ⅱ该地区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如果该地区为发达国家的某地区,阶段Ⅲ可能出现的人口迁移现象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该地区在阶段Ⅲ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解析】 读图可知,阶段Ⅰ城市主要位于河流的交汇处;开挖运河是为了连接铁矿产地与煤矿产地,因为这两地都可以发展钢铁工业,利用运河运输原料或燃料可以降低运输成本。阶段Ⅱ该地区人口迁移是从乡村到城市,到阶段Ⅲ,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所以人口迁移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地区交通运输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网络化的特点。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问题,二是该地区大规模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
【答案】 (1)位于河流交汇处 随着铁矿产地与煤矿产地钢铁工业的发展,运输量增大,为降低运输成本开挖了人工运河。
(2)由农村到城市 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增多
(3)耕地减少;绿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污染加重,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
[能力提升]
下图是某地区A、B两个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该地区A城市从阶段I到阶段Ⅲ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环境污染加剧
C.城区下游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D.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
11.下列关于阶段Ⅲ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始出现逆城市化
B.相对阶段Ⅰ、Ⅱ,中心区人口密度较高
C.相对阶段Ⅰ、Ⅱ,中心区环境污染较轻
D.城市沿河流延伸
【解析】 第10题,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破坏了原有生物的栖息地,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大,造成环境污染加剧;城市产生大量的人为热,造成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地面硬化地表水下渗少,地表径流速度加快,会造成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第11题,阶段Ⅱ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开始减少,出现了逆城市化;由阶段Ⅰ到阶段Ⅲ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逐渐减小,主要是由于城市中心区污染不断加剧;由图可看出,城市沿河流延伸。
【答案】 10.C 11.D
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题。
【导学号:27290024】
注: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
12.下列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2010年约为50%
B.2020年以后趋于降低
C.2030年超过80%
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
【解析】 城市化=(城市人口/总人口)×100%,根据题目注释可知,2010年该区域中心城区人口比重约为40%,郊区人口比重约为10%,因此城市化水平约为50%,选项A正确。随着乡村人口转移到中心城区和郊区,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30年城市化水平超过70%。
【答案】 A
13.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
材料二 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表。
时间
1月
2月
7月
10月
全年
平均气温差/℃
5.2
6.0
5.4
6.0
5.5
(1)1990~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第(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第(3)题,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
【答案】 (1)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原因: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学业分层测评(六)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文化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一个地区的文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持久性。当地域文化作用于消费领域时,也是润物细无声。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人们的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不同。下图是关于地域文化对消费心理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27290027】
①北京人偏爱进口的东西 ②广州人信任港、台
③上海人更喜欢国产 ④北京人有潜在的贵族意识
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解析】 上海人注重时尚,而时尚的东西多来自海外;广州人由于受港、台的影响较大,因此消费上注重物质,同时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北京是我国首都,同时又是古都,因此北京人消费受传统思想影响很大,精神上有潜在的贵族意识。
【答案】 A
2.下列能正确反映一个地区文化特点的是
( )
①南方的居民夏天睡竹床,东北农村房屋使用双层玻璃 ②溜冰是北方人冬季爱好的运动项目,游泳是南方人喜好和擅长的运动项目 ③彝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火把节 ④新疆人到国内的其他地方后说普通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南方湿热,居民夏天睡竹床,东北农村房屋使用双层玻璃利于保温;冬季北方寒冷便于溜冰,南方人喜欢游泳;彝族的火把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新疆人到国内的其他地方后说普通话是人的适应性,不能反映当地的地区文化。
【答案】 A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图为某地传统民居图,读图,完成3~4题。
3.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
A.北面
B.南面
C.东面
D.西面
4.下列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盛产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
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
D.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解析】 第3题,这是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首先,由于正午太阳在南面,为了获得充足的光照,正房位于庭院的北面。其次还受当地文化的影响。第4题,华北地区属于旱作农业,但是不生产春小麦,而生产冬小麦。
【答案】 3.A 4.B
如图中四幅照片所示景观为我国不同地区传统桥梁的典型代表。据此回答5~6题。
5.造成不同地区桥梁结构、造型、风格差异悬殊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经济水平的差异
C.文化特点的差异
D.政治历史的差异
6.关于图中桥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桥梁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山区
B.乙桥桥拱的设计主要考虑美学价值
C.丙桥的主要功能已发生根本性改变
D.丁类桥梁的主要功能为艺术功能
【解析】 铁索桥建在西南峡谷环境中;酒桥建在江南水乡环境,要考虑行船、防洪水等因素;卢沟桥在北方平原环境,现已成为文物保护对象,主要供人们参观、游览,风雨桥为建在河流上连接两岸侗寨的桥,现在已成为旅游景观。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条件不同),导致对桥梁建设的难度、造型、风格的选择都有差异,这是最根本的差异,因为桥梁最早的功能都是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等因素,使桥梁打上时代的文化的烙印。
【答案】 5.A 6.C
读图,回答7~8题。
中国园林 美国园林
7.以上两图建筑物差异主要体现在( )
A.空间布局形式
B.建筑结构
C.地域组合
D.以上三个方面
8.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地域文化的差异
【解析】 中国园林和美国园林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答案】 7.B 8.D
9.读山西省一些老四合院示意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号:27290028】
我国山西省有一些老式的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向单面倾斜,用当地的话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1)“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 )
A.山西人以勤俭持家出名
B.山西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水资源十分珍惜
C.山西人以自私自利出名
D.山西人对水有特殊的“风俗习惯”
(2)请说出这种屋顶的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3)一般情况下,我国南方的屋脊多呈________式样,这样可以与当地________的自然条件相适应。
(4)美国的城市,除摩天大楼外,私人住宅多是有草坪的单门独户的单层或两层套房;欧洲城市,住宅多是左右相连的多层楼房。欧美民居与四合院相比,从外部看上去,它们之间的最大差别是什么?它反映了欧美怎样的社会文化特点?
【解析】 根据山西气候条件及图示,“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山西水资源较少,当地居民对水资源十分珍惜,屋脊由外面向内倾斜可以收集较多的降水。我国南方降水较多,为保证排水,屋脊多为尖顶。受内向、封闭文化及皇权的影响,中国民居多“四合院”式建筑,多建有围墙。而西方国家受外向、自由、开放文化的影响,房屋建筑绝少围墙,多为独立性很强的独幢建筑。
【答案】 (1)B (2)山西省地处内陆,降水稀少。屋脊由外面向内倾斜可以收集较多的降水,使降水得到较充分的利用。(3)尖顶(或由屋顶的中间向内外两边倾斜) 降水较多 (4)没有围墙。外向、开放、独立性强、自由度高。
[能力提升]
营造特色城市,是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塑造城市特色是对城市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据此回答10~12题。
10.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 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安的古朴
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
D.拉萨的奇逸
12.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世界上大致形成了政治型城市、经济型城市、文化型城市、宗教型城市、旅游型城市等五种不同类型的特色城市。下列属于文化型城市的是( )
A.苏黎世、香港
B.布鲁塞尔、火奴鲁鲁
C.威尼斯、戛纳
D.威尼斯、日内瓦
【解析】 第10题,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第11题,西安的风格古朴,苏杭的风格灵秀,桂林的风格奇逸,拉萨的风格神秘。第12题,政治型城市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瑞士的日内瓦等;经济型城市如苏黎世、香港等;文化型城市如威尼斯、戛纳等;宗教型城市如耶路撒冷、麦加等;旅游型城市如火奴鲁鲁、桂林、北戴河等。
【答案】 10.C 11.A 12.C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由于各种原因南迁,定居在闽粤赣边地区。由于当时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而且还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建造了一种“抵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或圆形或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客家土楼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材料二 中国“客家土楼”于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下列关于客家土楼建造地的地理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寒冷,多大风天气
B.地形平坦,森林茂密
C.河流稀少,水资源匮乏
D.土质黏重,降水较多
(2)历史上,客家人修建的土楼除了有居住功能外,还具有的主要功能是( )
A.安全防卫功能
B.宗教信仰功能
C.信息传递功能
D.文化交流功能
(3)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________因素有关。
(4)这种为世人称奇的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居住方式又说明了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解析】 由材料可知,客家土楼依山势而建,说明当地地形起伏大,平地少;建筑材料为生土、木材、鹅卵石等,说明土质黏重;福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客家人修建土楼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需要。楼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反映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答案】 (1)D
(2)A
(3)自然环境 技术水平
(4)客家人由于数代不断南迁,形成家族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族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章末分层突破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
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自我校对]
①商业区
②工业区
③经济原因
④服务功能
⑤对城市的影响
⑥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⑦环境问题
⑧住宅问题
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规划
1.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1)~(3)题。
(1)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2)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3)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解析】 第(1)题,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使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说明各核心城市的服务职能和服务种类各不相同,即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等级、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是难以通过空间规划限制的。第(2)题,各城市服务职能和服务种类分工明确,必然会促进同类产业活动在同一城市的空间集聚,以获取规模效益。第(3)题,该区的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乡村地带)的周围,且城镇之间设置的绿地不可侵占,既有利于城市群的发展,又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充分说明了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
【答案】 (1)A (2)B (3)D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功能区
2.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下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某市中心城区地租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1)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2)该市规划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解析】 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单位距离内,南部地区的地租变化幅度总体上大于北部地区,说明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上大于北部地区,A选项错误。由图中可以看出,地租相同的区位,正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B选项错误。城市地租的高低主要受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及交通通达度的影响,西北方向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区域与其他方向距离市中心较近的区域的地租水平一致,说明西北方向交通通达度较好,C选项正确。空气质量好,距离市中心相等距离的区域,其地租水平应该高于其他方向的地区,由图中可以看出,东南方向地租梯度较大,说明距离市中心相等距离的区域,其地租水平低于其他方向的地区,所以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差,D选项错误。
第(2)题,甲地与距离市中心相等距离的其他区域相比较,地租水平较高,说明交通通达度较好,环境质量较好,最适合布局对交通通达度、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电子信息产业,B、C、D三项因有噪音、水、固体废弃物污染,且占地面积大,应远离市区。
【答案】 (1)C (2)A
3.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沿甲 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
A B C D
【解析】 第(1)题,住宅区是城市功能区中分布最广泛的,读图可知,①在城市中分布最广,应为住宅区。第(2)题,读图可知,甲到乙沿线,依次经过非城区—城区(小区域)—非城区—城区(较大区域)—非城区。因为城区的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而城区气温和地租高,非城区较低,故由甲到乙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大致为低—较高—低—高—低,分析选项可知,C项符合。
【答案】 (1)A
(2)C
城市化及其影响
4.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但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说明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对劳动力需求减少,A项正确;食品价格大增、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加重都不是影响外来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B、C、D项错误。第(2)题,与上海市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目前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①④说法错误;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就会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的大量迁入,因此②③说法正确。故选C项。
【答案】 (1)A (2)C
5.“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据此回答(1)~(2)题。
(1)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2)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
A.退耕恢复湿地
B.铺设防渗路面
C.完善排水系统
D.增加绿地面积
【解析】 第(1)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提升地下水位,从而减轻因地下水过度开采出现的漏斗区,有利于减缓地面沉降。第(2)题,根据“‘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可知增加绿地面积是可行措施。
【答案】 (1)C (2)D
6.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在区域发展中相伴而行,城市化率、产业结构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标志。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上海市崇明县地理简图
2012年崇明、上海、全国城市化率
材料一 2012年崇明农业总产值中传统种植业占51.88%,种植业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主要部门为黑色金属、机械和纺织,占重点骨干企业的70%,且主要分布于各个乡镇,布局零散。
材料二 2012年,崇明县GDP仅占上海全市GDP的1.2%。
2012年崇明及全国三大产业比重(%)
产业比重
从业人员比重
崇明
全国
崇明
全国
第一产业
9.40
10.08
37.90
33.60
第二产业
53.10
45.27
16.30
30.30
第三产业
37.50
44.65
45.80
36.10
(1)概括2012年崇明城市化率特点。
(2)分别说明2012年崇明第一、第二产业对其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解析】 第(1)题,读图可得出2012年崇明的城市化特点。第(2)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农业滞留劳动人口过多,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城市化发展。原因在于农业生产活动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规模小,效率低,剩余劳动力较少。工业化对城市化发展有一定拉动作用,但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小,对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偏弱,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拉动作用不强。
【答案】 (1)特点:2012年崇明城市化率低于全市和全国平均水平。
(2)第一产业:
影响:崇明第一产业滞留的农业劳动力过多,影响了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原因:以种植业为主,规模小,效率低,难以为城市化提供足够的剩余劳动力。
第二产业:
影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偏弱,即工业化对城市化发展虽然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拉动作用还不够强。原因:以传统产业、乡镇企业为主;布局零散,集聚程度较低,规模小。因此,第二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