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知道太阳辐射概况、太阳大气分层及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2.理解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及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重点)
3.掌握太阳辐射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难点)
教材整理1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阅读教材P11~P12图1 2 3上面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太阳概况
2.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方式。
(2)波长分布
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
图中A是紫外区,B是可见光区,B区的波长范围在0.4~0.76_μm之间,C是红外区。
3.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光和热。
(2)维持地表温度。
(3)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提供能量。
(4)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正误判断:
(1)地球上的太阳能大部分来自太阳的可见光。( )
(2)地球上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能。( )
【提示】 (1)√ 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2)× 地球上的能量大部分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地球内部。
教材整理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阅读教材P12~P15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太阳的外部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
2.太阳活动概况
(1)主要类型和产生位置
(2)强弱的标志:黑子的大小和多少。
(3)周期:约为11年。
3.对地球的影响
(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活动的高峰年,气候反常几率就高;反之,则相对平稳。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①产生磁暴现象;②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正误判断:
(1)太阳黑子是黑色的。( )
(2)地球上的反常气候都与太阳活动有关。( )
【提示】 (1)× 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色斑点,颜色并不黑,只是温度比周围略低。
(2)× 地球上的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所有反常气候都与太阳活动有关。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青海柴达木GW级太阳能电站规划总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其规模相当于目前世界太阳能电站总装机容量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第一个GW级太阳能发电站。其首期建设规模为30
MW,首期投资金额约10亿元人民币。建成后,柴达木太阳能电站将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并网光伏电站。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探讨:青海柴达木盆地属于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的哪一类区域?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丰富区。原因: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丰富。
探讨:同样是盆地,四川盆地属于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的哪一类区域?原因是什么?
【提示】 贫乏区。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失,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四个因素
地表获得太阳辐射量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具体的影响因素包括: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等。如下表:
因素
原因
纬度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天气
天气晴朗,阴天少,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多;反之,太阳辐射少
地势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日照强度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大气透明度
大气透明度好,尘埃杂质少,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2.我国太阳辐射的空间分布
(1)总体特征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2)特例分析
太阳能最丰富地区:青藏高原。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汽少,尘埃少,透明度好;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太阳能贫乏地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原因:阴雨天多、云雾大,较多地削弱了太阳辐射。
1.读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回答(1)~(2)题。
(1)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总量,赤道地区大约是极地地区的( )
A.2倍多
B.1/2
C.相当
D.10%
(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既有纬度因素,还有其他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与海南岛相比,纬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弱
B.西北地区太阳辐射强是因为降水稀少,晴天多
C.两极地区有极昼现象,太阳辐射强
D.四川盆地因海拔较低,太阳辐射较弱
【解析】 第(1)题,由图中数据可知,太阳辐射总量随纬度升高而降低,赤道是13左右,极地是6左右。第(2)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所以太阳辐射比海南岛强;两极地区太阳高度角小,所以太阳辐射弱;四川盆地因多云和雾,所以太阳辐射弱;而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晴天多,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所以辐射强。
【答案】 (1)A (2)B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科学家声称太阳正在进入一个不同寻常的休眠持续期,这将在地球上引发一个微型冰河时期。2020年之后,很可能全球气候出现持续下降,预计在这一时期太阳黑子将消失多年,或者持续消失数十年。太阳将处于平静状态,这将很少干扰人造卫星系统和地面电力系统,但它将引起地球气候变暖趋势的急速转变。一旦太阳活跃进入休眠期,伴随着地球也将出现一个显著的寒冷时期。
探讨:太阳活动的周期是否有规律?
【提示】 有。大约11年。
探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①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②太阳活动对电离层的影响。
③太阳活动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1.太阳活动及规律
太阳大气结构
太阳活动形式
黑子:周期约为11年
耀斑:激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太阳风
活动规律
①高速旋转的气体漩涡,温度相对较低;②带电荷,能产生磁场;③存在太阳活动高峰年与低峰年的交替
①激烈的能量爆发;②以射电爆发和高能带电粒子等形式放出辐射能
带电粒子脱离太阳飞向宇宙空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项目
影响
防御
影响气候
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亚寒带树木年轮的有规律疏密变化与黑子11年的活动周期相对应;黑子活动高峰年,气候反常的几率增多,反之气候状况相对平稳;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旱涝灾害等
扰乱电离层
耀斑爆发所发射的强烈电磁波,会强烈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甚至会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短时间的中断现象
世界各国和我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测,力图把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干扰地球磁场
当太阳活动增强时,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针剧烈震动而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的“磁暴”现象
产生极光
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两极地区的上空时,“轰击”高层大气,使空气分子发生电离,从而出现美丽的极光
2.读太阳风暴模拟图,回答(1)~(2)题。
(1)图中太阳风暴所出现的太阳大气层是(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内部核心
(2)剧烈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可能引起( )
【导学号:32980014】
A.人口迁移加快
B.风力电厂增产
C.生活耗能降低
D.卫星导航失效
【解析】 第(1)题,太阳风暴是耀斑爆发产生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第(2)题,剧烈的太阳活动产生的太阳风吹袭地球,干扰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从而使得卫星导航失效,而对地球上的风力、生活耗能、人口迁移没有影响。
【答案】 (1)B (2)D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
探讨:图中太阳辐射的丰富区有哪些?
【提示】 北非、西亚向东到青藏高原地区;非洲南部、澳大利亚大陆内部地区。
探讨:影响图中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提示】 纬度、地势、天气状况等。
判读此图,要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1.低纬度年太阳辐射总量大,高纬度年太阳辐射总量小。
2.多数大陆部分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同纬度海洋上要大。
3.副热带大陆区域为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的极高值区域。
4.根据太阳辐射的分布,分析影响热量的因素。
3.读我国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局部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列四个城市中,太阳年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城市是( )
A.兰州 B.海口 C.上海 D.昆明
(2)兰州的纬度比广州高,但太阳年辐射总量比广州丰富,简要分析原因。
【导学号:32980015】
【解析】 第(1)题,将兰州、海口、上海和昆明四个城市的太阳辐射情况进行简单的比较即可得出昆明的太阳年辐射总量最丰富。第(2)题,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是太阳高度和气候因素。分析兰州太阳年辐射总量比广州丰富的原因主要从气候因素入手。
【答案】 (1)D (2)地处内陆,气候干燥,多晴天。
[课堂·小结]
对点训练1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下图示意1961~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
【导学号:32980016】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2.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
B.植被少
C.地势高
D.云雨少
【解析】 第1题,太阳能越丰富,光合有效辐射越强,图中等值线显示,青藏高原地区PAR数值最大,其他地区较小。第2题,甲地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太阳辐射丰富。
【答案】 1.D 2.D
对点训练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3~4题。
3.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
【导学号:32980017】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成反比
D.没有相关性
4.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
A.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
【解析】 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太阳黑子相对数越多,树木年轮宽度就越大,二者呈正相关。第4题,此图说明了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而地球气候是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
【答案】 3.A 4.A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球的圈层结构。
2.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重点)
3.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重点)
教材整理1 地球的内部圈层
阅读教材P24~P25第3段,完成下列问题。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确定两个界面(C为莫霍面,D为古登堡面)。
2.圈层划分
(1)地壳(C以上):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2)地幔(E+F):E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H+G):主要是由铁和镍组成。
(4)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组成。
正误判断: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33千米处有明显变化。( )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
(3)莫霍界面分开了上地幔和下地幔。( )
【提示】 (1)×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平均33千米处有明显变化。
(2)×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3)×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教材整理2 地球的外部圈层
阅读教材P25第4段~P28,完成下列问题。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成分
作用
干洁空气
氮气
构成有机体的重要元素
氧气
一切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
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水汽、固体杂质
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
(2)垂直分层
①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
②分层:
名称
特点
与人类的关系
A
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十分显著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众多天气现象的发生地
B
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呈明显递增趋势,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大气稳定,天气晴朗,利于航空飞行
C
高层大气
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后升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2.水圈
(1)组成
①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占总量的97%,海洋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②陆地水:包括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地下水、沼泽水等,其中冰川水占淡水的2/3,主要储存在南北两极和高山地区。
(2)意义:水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3.生物圈
(1)组成:由地球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2)范围: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
(3)核心部分
(4)意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
正误判断:
(1)低层大气全部由空气组成。( )
(2)水圈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
(3)生物圈包括水圈和大气圈的全部。( )
【提示】 (1)× 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2)× 水圈是连续且不规则的圈层。
(3)× 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的内部圈层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7年1月4日9时3分,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北纬41.99度,东经82.50度)发生3.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探讨:此次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的什么地方?
【提示】 地震发生在岩石圈。
探讨:此次地震发生的能量是如何传到地面的?
【提示】 地震发生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到地面。
探讨:地震发生后推测地面上物体的震动形式。
【提示】 受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地面上物体应该先上下震荡,再左右晃动。
1.地震波的特点与不连续面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类
特点
共同点
所经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地震波
纵波(P)
固体、液体、气体
较快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横波(S)
固体
较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33
km处(大陆部分)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
900
km处
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3.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厚度
范围
联系
地壳
平均17千米
地表至莫霍界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岩石圈
70~100千米
地表至软流层
1.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1)~(2)题。
(1)科学家们发现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 )
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
【解析】 第(1)题,在不同的介质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且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根据地下2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知,该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第(2)题,如果地下某处存在矿产资源的话,那么它的物质组成肯定与周围地区有差异,从而会引起地震波波速的异常变化。
【答案】 (1)D (2)B
地球的外部圈层
2017年1月9日12时1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小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吉林一号灵巧视频03星,同时搭载行云试验一号、凯盾一号两颗立方体星。
探讨:卫星升空过程中,自地表到高空穿越几个层次的地球大气?
【提示】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探讨:在地球表层附近,地球各个圈层分布有什么特点?
【提示】 各个圈层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各外部圈层的概况、特点见下表: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厚度2
000~3
000千米,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由各种水体组成的外部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且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最活跃的圈层
2.读下图,完成(1)~(2)题。
(1)B圈层的主体是( )
A.河流
B.湖泊
C.冰川
D.海洋
(2)C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
B.水
C.土壤
D.生物
【解析】 由图可知,A为岩石圈,B为水圈,C为生物圈,D为大气圈。这四大圈层中,生物圈有生命存在,成为最活跃的圈层。
【答案】 (1)D (2)D
[课堂·小结]
对点训练1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
C.②是软流层
D.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2.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
【导学号:32980052】
A.莫霍界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
D.内外核之间
【解析】 第1题,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由图中看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第2题,地下将近2
900千米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深度被称为古登堡界面。
【答案】 1.D 2.C
对点训练2 地球的外部圈层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序号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4.“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导学号:32980053】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 第3题,水圈向生物圈供水、向岩石圈渗透;岩石圈为生物圈提供养分,生物圈为大气圈提供氧气;大气圈通过降水向其他三大圈层提供水分。第4题,落花属生物圈,泥属于岩石圈。
【答案】 3.C 4.B第3课时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1.知道四季、五带的划分。
2.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重点、难点)
3.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原理的实际应用。(重点、难点)
教材整理1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阅读教材P21第2段~第6段,完成下列问题。
1.太阳高度角的定义: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1)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节气
最大值地区
最小值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半球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
二分日
赤道
极点
正误判断:
(1)太阳高度角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简称。( )
(2)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长。( )
(3)夏至日,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 )
【提示】 (1)×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角,出现在当地正午时。
(2)× 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
(3)×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教材整理2 昼夜长短的变化
阅读教材P21第7段~P22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
1.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某点所处的纬线上,昼弧长,夜弧短,则该点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
2.变化规律
(1)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其他地区随纬度的增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加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2)北半球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都有极昼现象。冬半年正好相反。
正误判断:
(1)太阳直射某地,则该地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
(2)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分。( )
【提示】 (1)× 太阳直射某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如北半球各地在当地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夜最短。
(2)√
教材整理3 季节更替
阅读教材P22第2段~P23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
1.成因: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季节更替。
2.不同纬度的季节变化
(1)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现象不明显。
(2)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
(3)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明显。
3.四季划分
类型
范围
春
夏
秋
冬
天文四季
过渡季节
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
过渡季节
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
气候四季(以北半球为例)
3、4、5月
6、7、8月
9、10、11月
12、1、2月
中国传统四季
立春→立夏
立夏→立秋
立秋→立冬
立冬→立春
正误判断:
(1)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更替。( )
(2)纬度越高,季节变化越明显。( )
【提示】 (1)×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四季。
(2)× 中纬度季节变化明显,高纬度长冬无夏,季节变化不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一座座新建住宅拔地而起,关于“采光权”的纠纷及诉讼也越来越多。所谓采光权,通常是指房屋的所有人或使用人享有从室外取得适度光源的权利。《物权法》第89条规定:“建造建筑物,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谁也不想花了一辈子积蓄,到头来却住进了“小黑屋”!
探讨:在我国不同纬度的室内采光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提示】 当地正午太阳高度、楼间距、房屋高度等。
探讨:正午物体影长与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关系?
【提示】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反之,越长。
探讨: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提示】 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
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示意图
①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离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③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季节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1)公式法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直射点与所求地点纬度之差。若直射点与所求地点同在南半球或者同在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若直射点与所求地点分别属于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纬度之和。
(2)图示法
如上图所示: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是:
HA=90°-AB=90°-(40°-10°)=60°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C点(23°26′S)正午太阳高度是:
HC=90°-BC=90°-(10°+23°26′)=56°34′
若计算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零,说明此点在晨昏线上;若小于零,说明此点此时为极夜。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地的地方时应为正午12时。
(2)判断日影长短和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总背向太阳。
(3)确定房屋朝向。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门窗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门窗朝北。
(4)确定所在地的纬度。
夏至日太阳高度大于冬至日太阳高度的位于北半球,反之位于南半球;年内有两次90°的地区,位于回归线之间;一年内有一次90°的是回归线,一年内有一天太阳高度为0°的位于极圈;一年内只有半年太阳高度的是极点。并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
(5)计算楼间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如下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为:L=hcotH。
(6)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推知,太阳能热水器倾角就等于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之差。如下图所示:
1.我国某高中学生在某日中午前后,进行地理课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利用一根标杆,每隔1小时测量一次杆影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绘制成示意图(下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测量的日期最可能是( )
【导学号:32980040】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2)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
【解析】 该地此日中午12时16分,杆影长度为0,说明此日有直射现象。题目中四个日期,我国境内有直射现象的只能是北半球夏至日,即6月22日前后。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23°26′N向南北两侧递减。
【答案】 (1)B (2)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则递减
昼夜长短的变化
下表为某校冬、夏季作息时间表。
冬季作息时间表(10月1日起执行)
夏季作息时间表(5月1日起执行)
起床6:40早餐7:00~7:20早读7:20~7:50…午餐12:20~13:00…晚餐18:55~19:50
起床6:20早餐6:40~7:00早读7:00~7:30…午餐12:00~12:40…晚餐18:35~19:30
探讨:冬季起床时间为什么推迟20分钟?
【提示】 冬季日出时间比夏季晚。
探讨:作息时间表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地理规律?
【提示】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夏半年(北半球)
春秋分
冬半年(北半球)
图示
直射点
光照图
纬度变化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相反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冬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相反
季节变化
北半球:太阳处于①阶段时,昼长夜短,昼渐长,夜渐短;太阳处于②阶段时,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相反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太阳处于③阶段时,昼短夜长,昼渐短,夜渐长;太阳处于④阶段时,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相反
2.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昼(夜)弧的长度计算
昼长=,夜长=
(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24-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2
(3)根据相关性计算
①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
②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但纬度数相同的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如北纬40°的地区昼长是15小时,则南纬40°的地区夜长为15小时。
2.读某地昼长季节变化图,回答(1)~(2)题。
(1)该图反映的地点是( )
A.北极点
B.北极圈
C.南极点
D.南极圈
(2)下列日照图所示日期与上图中B点所代表的日期相同的是(图中阴影处表示黑夜)( )
【解析】 第(1)题,图示中6月22日昼长24小时,12月22日昼长为0小时,可知该地位于66°34′N。第(2)题,B点是12月22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
【答案】 (1)B (2)B
季节更替
山川训
郭煕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探讨:诗中春夏秋冬是怎么产生的?
【提示】 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探讨:我国传统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 我国传统四季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的。
探讨:气候统计中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 气候统计工作中一般把3、4、5三个月划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为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
1.四季产生的原因
从天文现象上看,地球上的四季变化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如下图所示:
2.季节更替的纬度差异
地区
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特点
赤道附近地区
终年变化不大
全年皆夏,四季更替不明显
两极附近地区
昼夜长短变化很大,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很小
全年皆冬,四季更替不明显
中纬度地区
变化很大
四季分明
3.黄赤交角变化带来影响的分析方法
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带来的影响,主要从直射点移动范围的变化分析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具体如下图所示:
3.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
A.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C.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
D.黄赤交角的存在
【解析】 地球公转运动和自转运动共同作用形成了黄赤交角,使得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发生季节移动,从而导致各地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答案】 D
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变化
探讨:全球各地昼长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全球各地的昼长不断发生变化。
探讨:春秋分日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提示】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探讨:夏至日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提示】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夜长短与北半球相反。
1.明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甲图太阳直射赤道,为北半球春秋分;乙图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丙图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
2.由图甲知,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3.由图乙知,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由图丙知,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南北半球相反。
4.由图乙、图丙知,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赤道地区,全年昼夜无变化。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其昼长大于夜长。
4.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C点的昼长为( )
A.24小时
B.12小时
C.20小时
D.10小时
(2)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
A.太原
B.长春
C.南昌
D.昆明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图中C点所在的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比例是5∶1,昼夜之和是24小时,所以其昼长约是20小时。第(2)题,图中所示日期为夏至日,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大值,且位置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
【答案】 (1)C (2)B
[课堂·小结]
对点训练1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我国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立竿测影”的方法(如图所示)测算当地经纬度,在3月21日11:44测得影长(s)与竿长(h)相等,且竿影为一天中最短。读图,回答1~2题。
1.该兴趣小组在测量中必须观测和记录的数据(当天太阳直射点纬度与竿长已知)是( )
A.北京时间、竿影长度
B.竿影长度、竿影方位
C.竿影方位、北京时间
D.白昼长度、太阳高度
2.该学校最有可能位于( )
【导学号:32980041】
A.山东 B.新疆 C.云南 D.吉林
【解析】 第1题,根据北京时间11:44测得当地影子最短,可计算出该地的经度位置,根据3月21日竿影和竿长相等,可知太阳直射赤道时当地太阳高度角为45°,由此可计算出当地的地理纬度,故A项正确。第2题,北京时间11:44,该地影长为一天中最短,即当地为正午12时,该地的经度应为124°E。3月21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故该地纬度为45°N,由经纬度可知,D项正确。
【答案】 1.A 2.D
对点训练2 昼夜长短的变化
我国沿海某省区一个中学地理课外小组某日测得当地日出、日落的北京时间分别为6:40、16:40。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的经度约为( )
A.110°
E B.105°
E C.125°
E D.115°
E
4.该日可能在( )
A.11月
B.9月
C.6月
D.4月
【解析】 第3题,由该地日出、日落时刻可知该地此日昼长为10小时,且正午时间为北京时间11∶40,因此该地经度比120°E偏东5°
,为125°E。第4题,该地此日昼长仅10小时,应在11月份。
【答案】 3.C 4.A
对点训练3 季节更替
地球的公转,除了会导致一个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外,还会导致四季的变化。据此回答5~6题。
5.从天文含义看,夏季就是( )
A.一年中平均气温最高的季节
B.一年中出现极昼的季节
C.一年中地球与太阳距离最近的季节
D.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
6.下列各种现象,不可能发生在北半球冬季的是( )
【导学号:32980042】
A.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以及地球公转的速度都在逐渐增大
B.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区白昼越短
C.南半球某地白昼变化为短→长→短
D.南北半球纬度相同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解析】 第5题,从天文含义看,夏季就是一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第6题,南北半球纬度相等的地点,只有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秋分时,它们的正午太阳高度才相等。
【答案】 5.D 6.D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理解昼夜交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联系实际计算不同地点的地方时和区时。(重点、难点)
2.掌握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规律,解释相关自然现象。(重点)
教材整理1 昼夜更替
阅读教材P19,完成下列问题。
1.成因
2.周期:24小时(即一个太阳日)。
3.意义:调节地表温度,保证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正误判断:
(1)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以恒星为参照点,周期是24小时。( )
(2)假如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则没有昼夜交替现象。( )
【提示】 (1)× 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以特定的恒星——太阳为参照点,周期是24小时。
(2)× 假如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也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
教材整理2 地方时
阅读教材P19~P20第2段,完成下列问题。
1.地方时
(1)产生
(2)规律
2.区时:为了避免时间使用的混乱,国际上采取了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分区计时的方案。区时就是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3.北京时间:我国统一使用的时间,首都北京所在的东8区的区时,即东8区中央经线(东经120°线)的地方时。
正误判断:
(1)同一经线和同一纬线地方时相等。( )
(2)北京时间是指经过北京所在经线的时间。( )
(3)从0°经线向东至国际日期变更线为新的一天。( )
【提示】 (1)× 同一经线地方时相等。
(2)× 北京时间是指经过120°E经线的时间。
(3)× 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至国际日期变更线为新的一天。
教材整理3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阅读教材P20~P21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
1.偏转原因
地球自转导致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2.偏转规律
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转。
3.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赤道略凸,两极稍扁。
正误判断:
(1)地转偏向力既影响物体前进的方向还影响速度。( )
(2)判断地转偏向力偏转方向时,要面对着物体运动方向观察。( )
(3)弯曲的河道是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的结果。( )
【提示】 (1)× 地转偏向力只影响物体前进的方向,不影响物体运动的速度。
(2)× 判断偏转方向时,一定要顺着物体的运动方向观察,判断左右方向。
(3)× 地转偏向力只是影响河道弯曲的因素之一,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地形。
昼夜更替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成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探讨:诗中所反映的农民的劳动方式受哪种地理现象的影响?
【提示】 昼夜更替。
探讨:上题中地理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①地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②地球的自转。
1.晨昏线的特点
(1)晨昏圈是一个过地心的大圆,将地球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
(2)太阳光线总是垂直晨昏圈所在平面。
(3)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其他时刻与经线圈相交。
(4)如图所示,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因此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见图中A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见图中B点)。
(5)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2.晨线、昏线的判定
图一 图二
(1)自转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是晨线。如图一,这是以北极为中心的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BC线是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为昏线;AB线是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为晨线。
(2)时间法:图一中A、B、C三点是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和与某一纬线(极圈)的切点,它们的时间是一定的,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如A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如C点为18时,据此也可以判断是晨线还是昏线。
(3)昼夜半球法: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在常见的侧视图中,我们可以利用“左夜为晨,右夜为昏”这一规律来解题,也就是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半球的位置可判断晨线或昏线。由夜半球转向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晨线左边一定为夜半球,右边一定为昼半球,如图二左图;昏线正好相反。所以口诀是“左夜为晨,右夜为昏”。
1.读下图(图中数字表示经纬度,阴影部分表示夜晚),回答(1)~(2)题。
(1)图中AB线为( )
【导学号:32980031】
A.日界线
B.晨线
C.昏线
D.经线
(2)图中四地日出时刻最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1)题,AB线为昼夜分界线,即晨昏线,西侧为夜,属于晨线。第(2)题,四地中甲处于白昼为日出之后,乙和丙处于晨线上,正值日出,丁地处于黑夜,还未日出。
【答案】 (1)B (2)A
时差与日界线
地球转慢了,全世界多一秒!
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地球自转和参考系统服务地球定向中心发布公告:国际标准时间将在格林尼治时间2015年6月30日实施一个正闰秒,即增加1秒。由于相差8个时区,中国将在北京时间2015年7月1日的7时59分59秒和全球同步进行闰秒调整,届时会出现7:59:60的特殊现象。
探讨:出现材料中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地球自转产生的时差。
探讨:什么是地方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多少?
【提示】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探讨:每个时区都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的区时,中央经线的度数和时区数有什么关系?
【提示】 时区数的15倍即为中央经线的度数。
1.地方时的确定与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具体计算可分为4个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1)一定时:即在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点的地方时。有两种情况:一是题干或材料中直接给出某点时间;二是从光照图中获取隐含的时间信息。
(2)二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12:00),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24:00),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
(3)三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经线ND经度相差45°,则时差为3小时。
(4)四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12:00+45°/15°=15:00,F点地方时为24:00-45°/15°=21:00。
2.区时的计算
区时的计算思路与地方时计算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确定时区数(已知经度/15°=n+余数。余数<7.5°,n为时区数;余数>7.5°,n+1为时区数)或中央经线(时区数×15°)。
3.地球上日期变更的判断
在地球上日期变更的界线一般情况下有两条,列表比较如下:
比较项目
零时(或24时)日界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
两侧日期差异
东侧加一天,西侧减一天
东侧减一天,西侧加一天
与地方时的关系
此为日期分界线,既是新一天的0时,也是旧一天的24时
既是日期分界线,又是东西十二区的中央经线,其地方时是东西十二区的区时
成因
自然形成的,由于地球自转零时日界线不停自东向西移动
人为设定的(固定不变)
关系
两者重合时,全球为同一日期;两者相对时(零时日界线在0°经线上),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
图示
2.下图中D地此时是2016年12月21日的正午时刻,此时一艘轮船从A地出发,航行6天后到达B地,然后又继续航行10天,到达目的地C地(32°N)。据图回答(1)~(2)题。
(1)轮船出发时,与A地处在同一天的日期范围约占全球的比例( )
【导学号:32980032】
A.等于1/2 B.大于1/2
C.小于1/2
D.全球同在一天
(2)轮船到达C地时,该地的时间为( )
A.2017年1月6日16时
B.2017年1月5日8时
C.2017年1月5日16时
D.2017年1月6日8时
【解析】 第(1)题,图示时刻,180°经线为12时,0°经线为0时,0时经线与国际日界线相对,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第(2)题,C地位于120°W经线上,C地时间的计算步骤如下:轮船到达B地时,用时6天,又因向东跨越了日界线,日期应减一天,故到达B地的时间为2016年12月26日12时;C地在B地以东,相差4个时区,故此时C地时间为2016年12月26日16时,期间轮船由B航行到C用时10天,故到达C地时间为2017年1月5日16时。
【答案】 (1)A (2)C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研究发现,在海洋上运动着的台风,在北半球都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南半球则以顺时针方向旋转。
探讨:为什么台风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提示】 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使风右偏。
探讨:物体水平运动发生偏转有什么规律?
【提示】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原因
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特点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原理应用
①对河流沿岸活动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地宜选在左岸。具体示意如下图:②铁轨轨道的磨损:如京广线上的火车自北京向广州急驶时,受北半球向右偏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西侧铁轨更易受磨损。③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④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3.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作用于运动物体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简称偏向力。它只在物体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产生(实际不存在),只能改变(水平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据此回答(1)~(2)题。
(1)一条河流,其上游北岸冲刷显著,南岸有沙洲形成;其下游则南岸冲刷显著,北岸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在下图中,这条河流的位置和流向图示正确的是( )
【导学号:32980033】
(2)地球上由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均向________(方向)偏转( )
A.东
B.西
C.南
D.北
【解析】 第(1)题,根据题干中描述的河流情况,结合四图中河流的位置和流向,只有B河流符合要求。第(2)题,根据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南北半球由较高纬度向较低纬度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均向西偏转。
【答案】 (1)B (2)B
地球自转使地球上产生地方时
探讨:时区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 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基准,向东、向西各跨7.5°作为零时区(中时区),然后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探讨:东、西十二区有何特点?
【提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占7.5个经度,东、西十二区均以180°经线为其中央经线,东、西十二区区时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通常将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为一个完整的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
探讨: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分析时区之间的时间差异?
【提示】 每向东一个时区,时间增加1小时;每向西一个时区,时间减少1小时。
判读此图,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全球按经度分成24个时区。
2.零时区以东的时区为东时区,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零时区以西的时区为西时区,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3.不同时区区时不同。
4.图中显示了世界著名城市所在的时区。
4.2016年10月1日,北京李先生由首都机场起飞,前往伦敦,看望正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女儿。飞机起飞时李先生看了看表,时间是8:20。飞机到达伦敦时,李先生看了看手表,时间是19:20。1小时后李先生调整时差。回答(1)~(2)题。
(1)李先生调整时差时北京时间为( )
A.19:20
B.20:20
C.13:20
D.21:20
(2)李先生需要将手表的时针逆时针拨动________小时,才能将时间调至当地时间。( )
A.6 B.7
C.8 D.9
【解析】 第(1)题,李先生到达伦敦时,看表为北京时间19:20,1小时后李先生调整时差的北京时间就应该是20:20。第(2)题,伦敦为中时区,比北京时间晚8小时,因此需要向后(逆时针)拨动8小时。
【答案】
(1)B (2)C
[课堂·小结]
对点训练1 昼夜更替
将一盏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1~2题。
1.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
①昼夜的更替
②四季的更替 ③运动物体偏向
④地方时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假设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地球上下列地理现象中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导学号:32980034】
A.日、月东升西落现象
B.南半球河流一般右岸多沙滩
C.昼夜现象
D.120°E的地方时早于90°W
【解析】 第1题,转动地球(地球仪),地球上的不同部位与太阳(灯)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地方时会发生变化,也会出现昼夜的变化。第2题,若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日、月将西升东落;南半球河水向右偏,河流右岸受侵蚀,左岸堆积多沙滩;位置相对偏西的地点要比位置偏东的地点地方时早。只要存在太阳及地球就会存在昼夜现象,只要存在地球自转就会存在昼夜交替现象。
【答案】 1.D 2.C
对点训练2 地方时
2015年9月3日上午10:00,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俄罗斯等多国派方队参加阅兵。据此完成3~4题。
3.天安门广场大阅兵开幕之时,莫斯科(55.7°N,37.5°E)的地方时为( )
A.2日18时30分
B.3日5时0分
C.3日4时30分
D.3日15时30分
4.下列城市能收听、收看到现场直播的时间是( )
A.伦敦——9月2日上午
B.纽约——9月2日中午
C.新加坡——9月3日下午
D.巴西利亚——9月2日夜晚
【解析】 第3题,莫斯科(37.5°E)与120°E经度相差82.5°,时间差为5小时30分钟,且37.5°E位于120°E的西侧,故莫斯科地方时为9月3日4时30分。第4题,根据图可知,伦敦位于零时区,当地区时为9月3日2:00,纽约位于西五区,当地区时为9月2日21:00,新加坡位于东八区,当地区时为9月3日10:00,巴西利亚位于西三区,当地区时为9月2日23:00。
【答案】 3.C 4.D
对点训练3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5.南、北半球分别有一物体沿同一条经线向赤道方向作水平运动,由于地球自转使运动物体产生的偏向是( )
A.都向西偏
B.都向东偏
C.北半球向西偏,南半球向东偏
D.北半球向东偏,南半球向西偏
【解析】 南、北半球沿着同一条经线向赤道方向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向西偏。
【答案】 A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1.知道可见宇宙的范围、天体类型及太阳系中的主要成员。
2.理解天体系统的形成、层次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重点)
3.掌握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特征。(重点、难点)
教材整理1 宇宙
阅读教材P4~P6图1 1 2上面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定义:时间、空间和万事万物的总称。
2.组成:由不同形态的物质组成。
3.天体类型:主要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其中星云和恒星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
4.天体系统
(1)成因:邻近的天体彼此相互吸引,形成以质量大的天体(公共质心)为中心、其他天体围绕这个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
(2)层次:
总星系
正误判断:
(1)月球和天空中飘浮的云都是天体。( )
(2)宇宙就是总星系。( )
【提示】 (1)×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故月球是天体;天空中的云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中,故不是天体。
(2)× 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的,总星系是人类目前认识的宇宙。
教材整理2 太阳系
阅读教材P6第1段~P7第2段,完成下列问题。
1.组成:由太阳、八颗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
正误判断:
(1)夜晚明亮的月亮是自身发出的光。( )
(2)八颗行星的绕日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
【提示】 (1)× 月球本身不能发射可见光,但能反射太阳光而亮。
(2)√ 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的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教材整理3 地球
阅读教材P7第3段~P8,结合P9~P10案例研究,完成下列问题。
1.普通性:地球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并不显眼。
2.特殊性
(1)表现: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生物,特别是存在着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
①自身条件
②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的大小行星几乎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沿着各自的椭圆形公转轨道和相同的方向围绕太阳运行,互不干扰。
正误判断:
(1)地球上存在液态水是因为其体积和质量适中。( )
(2)地球是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 )
【提示】 (1)×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保持着适宜的温度,从而保证了液态水的存在。
(2)× 现代宇宙探测表明,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生物的天体。科学家们推测宇宙中可能还会有存在生命的天体,只是目前还未找到它们。
宇宙
天宫二号是一个长期在轨自动运行、短期载人的飞行器,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的空间实验室。它是继天宫一号后由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2016年,中国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发射“神舟11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探讨:在天空中运行的“天宫二号”是否属于天体?
【提示】 属于天体。“天宫二号”已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
探讨:发射成功后的“天宫二号”属于哪一级天体系统?
【提示】 发射成功后的“天宫二号”绕地球运行,属于地月系。
1.判读天体的基本方法——“三看”
一看位置: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进入地球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流星体是天体而陨石则不是。
二看特征:宇宙间的物质是天体,一些自然现象则不属于天体,如流星现象不是物质,故也不是天体。
三看运转: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绕月运行的“嫦娥二号”是天体。
2.“四看法”判断天体系统
一看天体的数量;二看天体之间的距离;三看是否吸引;四看是否绕转。
天体系统至少由两个天体组成,单个天体不能构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内部,质量较小的天体围绕质量较大的天体公转。如果某些天体只相互吸引达不到绕转的程度,就不能构成天体系统。
1.为了表彰中国在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中所作出的贡献,国际天文组织把新发现的两颗小行星,分别命名为“杨利伟星”和“神舟星”。据此完成(1)~(2)题。
(1)“杨利伟星”和“神舟星”位于下列哪一级天体系统中( )
【导学号:32980000】
A.河外星系
B.太阳系
C.地月系
D.北斗星系
(2)下图是“神舟星”小行星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①位于地球运行轨道内的行星有________星和__________星。
②“神舟星”轨道内外侧相邻的行星A是________星,B是________星。
③此图包含________级天体系统,中心天体是__________。
【导学号:32980001】
【解析】 “杨利伟星”和“神舟星”是国际天文组织命名的两颗小行星,位于小行星带;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而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的排列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从图中看出,该天体系统是太阳系,包含地月系及其他行星系,中心天体是太阳。
【答案】 (1)B (2)①水 金 ②火 木 ③两 太阳
太阳系和地球
北京时间2015年7月24日,美国航天局宣布了新发现的12颗宜居行星,其中开普勒-452b是被最先确认的。开普勒-452b围绕一颗恒星旋转,距离地球1
400光年,距离刚好处于“宜居带”中,体积比地球大60%,年龄60亿岁,公转周期385天,接近地球的公转周期,表面可能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液态水。
探讨:推测开普勒-452b行星可能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
【提示】 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恒星光照。
探讨:推测开普勒-452b可能存在生命的内部条件?
【提示】 温度适宜、有供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的存在。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由于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和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成为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如下所示:
2.生命存在条件的分析方法
生命存在条件的考查往往以材料切入,通过材料确定相关生命存在的条件,此类题目的解答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参考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具体思路如下:
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与地球大气有密切关系的是( )
【导学号:32980002】
A.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
B.地球的自转周期适中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D.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解析】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保证了适宜的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包围在地球表面。
【答案】 A
3.若地球在海王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 )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炎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
D.公转方向将变化
【解析】 海王星距离太阳较远,温度低,若地球在海王星的轨道上运行,地球上的水会结冰,变为寒冷的“冰球”。地球大气层的存在主要取决于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因此大气层不会消失。八颗行星公转具有同向性特点,D项错误。
【答案】 A
太阳系示意图
探讨:据图说出小行星带的位置。
【提示】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探讨: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是什么?
【提示】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探讨: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
判读此图,要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1.明确位置关系
(1)太阳位于中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2.理解运动特征
(1)图中八大行星绕日方向一致,呈逆时针方向(即自西向东)。
(2)由轨道形状可以看出,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轨道都是近似圆形,且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3.掌握特殊天体——彗星的运动特点
(1)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相反。
(2)彗尾的方向始终背向太阳。
4.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天体M可能是( )
【导学号:32980003】
①水星 ②火星 ③天王星 ④金星 ⑤木星 ⑥土星 ⑦海王星
A.②⑥ B.④⑤ C.③⑦ D.①④
(2)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解析】 第(1)题,M天体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故可能为水星或金星。第(2)题,在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中,太阳是中心天体,故该天体系统为太阳系。
【答案】 (1)D (2)B
[课堂·小结]
对点训练1 宇宙
宇宙是一个有序的,有一定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①哈雷彗星、流星体 ②月球、星云 ③小行星、陨石
④恒星、待发射的航天飞机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下列概念中,具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 )
【导学号:32980004】
A.太阳系—木星—海王星
B.宇宙—太阳系—银河系
C.太阳系—地月系—月球
D.太阳—地球—哈雷彗星
【解析】 第1题,陨石和待发射的航天飞机属于地球的附属物,不能称为天体;而哈雷彗星、流星体、月球、星云、小行星和恒星等都属于自然天体。第2题,A项中木星和海王星为并列关系;B项虽具有从属关系,但银河系包含太阳系;D项没有从属关系。
【答案】 1.B 2.C
对点训练2 太阳系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的行星M是
( )
A.土星 B.水星 C.火星 D.金星
4.地球与木星相比( )
【导学号:32980005】
A.两者绕日公转的轨道都是正圆形
B.两者都自西向东绕日公转
C.地球的密度和质量都比木星大
D.地球表面的温度比木星低
【解析】 第3题,在太阳系模式图中火星轨道位于地球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第4题,地球与木星绕日公转的轨道是近圆而不是正圆,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木星是巨行星,地球属于类地行星,木星质量大,密度小;地球距日较近,表面温度比木星高。
【答案】 3.C 4.B
对点训练3 地球
2015年9月28日美国航天局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这成为人类进行火星探测以来的最重大发现。结合下表,回答5~6题。
行星
距太阳(地球=1)
质量(地球=1)
体积(地球=1)
表面平均温度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
地球
1.00
1.00
1.00
22℃
23小时56分
1年
火星
1.52
0.11
0.15
-23℃
24小时37分
1.9年
5.科学家认为火星是除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天体之一,火星与地球相比
( )
A.有相近的距日距离和自转周期
B.有适合生物呼吸的相同大气成分
C.有相近的体积和质量
D.有岩石、土壤和大量液态水
6.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相似,主要表现为( )
【导学号:32980006】
①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②火星上也有四季变化,且四季的长度和地球上一样 ③火星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 ④火星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5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地球和火星有相近的距日距离和自转周期,A正确;B、D没有体现;质量和体积相差很多,C错误。第6题,分析图表数据可知火星质量、体积都较小,产生的引力较小,不可能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火星的公转周期为1.9年,四季的长度约是地球的2倍。
【答案】 5.A 6.C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
1.知道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重点)
2.理解黄赤交角及其产生的影响。(难点)
3.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难点)
教材整理1 地球的自转
阅读教材P16~P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定义: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作地球自转。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周期
周期
时间
自转角度
意义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360°
真正周期
太阳日
24小时
360°59′
昼夜交替周期
正误判断:
(1)地球的自转轴存在于南北极之间。( )
(2)在北极俯视地球自转为逆时针,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南极俯视地球自转为顺时针,方向是自东向西。( )
(3)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都是15°/h。( )
【提示】 (1)× 地球的自转轴是假想轴。
(2)× 地球自转的方向无论南、北半球都是自西向东。
(3)× 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均为15°/h。
教材整理2 地球的公转与黄赤交角
阅读教材P17~P19表1 3 1,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
(1)恒星年:时间为365天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2)回归年: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
4.速度
图中位置
时间
速度
公转位置
A点
1月初
较快
近日点
B点
7月初
较慢
远日点
5.黄赤交角
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即上图中的字母A,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所交的角是图中的字母B。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原因: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2)轨迹
(3)周期:一个回归年。
正误判断:
(1)太阳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 )
(2)近日点在北半球冬至日,远日点在北半球夏至日。( )
(3)黄赤交角为23°26′,是固定不变的。( )
【提示】 (1)×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 近日点在1月初,北半球冬至日过后;远日点在7月初,北半球夏至日过后。
(3)× 目前黄赤交角为23°26′,但有一定的变化。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851年的巴黎国葬院(法兰西共和国的先贤祠)的大厅里,让·傅科(Jean
Foucault)正在进行一项有趣的实验。傅科在大厅的穹顶上悬挂了一条67米长的绳索,绳索的下面是一个重达28千克的摆锤。摆锤的下方是巨大的沙盘。每当摆锤经过沙盘上方的时候,摆锤上的指针就会在沙盘上面留下运动的轨迹。按照日常生活的经验,这个硕大无比的摆应该在沙盘上面画出唯一一条轨迹。实验开始了,人们惊奇地发现,傅科设置的摆每经过一个周期的震荡,在沙盘上画出的轨迹都会偏离原来的轨迹。这种摆也因此实验被命名为“傅科摆”,被称为最美的物理实验之一。
探讨:推测“傅科摆”实验验证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验证地球的自转。
探讨:地球的运动形式有自转和公转,其运动速度有何共同点?
【提示】 都有一定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探讨:从哪些方面描述地球的运动特点?
【提示】 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包括角速度和线速度)。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且两者还具有相关性,具体如下表所示:
运动形式
自转
公转
概念
绕地轴的旋转
绕太阳的运动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
地轴空间指向
空间指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运动周期
以遥远恒星为参照点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以太阳为参照点
1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现象周期)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
速度
角速度
除南北极点外,各地均约为15°/时(或1°/4分)
平均约1°/天
近日点快(1月初)
线速度
因纬度而异,自赤道(1
670
km/h)向两极(0
km/h)递减
平均约30
km/s
远日点慢(7月初)
关系
地球自转平面(赤道面)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目前存在23°26′的交角(黄赤交角)
1.下列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
【解析】 从侧视图来看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从俯视图上来看,北极逆时针方向旋转,南极顺时针方向旋转。另外从经度来看,西经度减少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
【答案】 A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题。
2.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
【导学号:32980023】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解析】 地球公转由D向A的过程是春分到夏至期间,清明在此时段内。
【答案】 B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地处东经101°41′00″,北纬23°26′03″,是一个融天文、地理、气候、植物等科普知识和园林艺术、民族文化、观赏旅游为一体的地理标志实体和旅游观光景点。每年夏至日中午12时许,从各地赶来观看“立杆不见影”天文奇观的人们潮水般涌向北回归线标志园,一瞬间,北回归线标志园人头攒动,人来人往,络绎不绝。13时15分,笑盈盈的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那一瞬间,太阳穿过窥阳塔里的窥阳孔与地面上的窥阳标记完全重合,竖在主标志塔前的7根杆子,更是直观的向人们展示了“立杆不见影”的天文奇观。过了一会儿,影子出现,影子越来越长,太阳转过了身,掉头由北向南慢慢归去。
探讨:材料中提到的“每年夏至日”是哪个日期?
【提示】 大约是每年的6月22日前后。
探讨: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中的回归之门,是指什么的回归?
【提示】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
探讨: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中主标志塔前的七根杆子连续出现两次“立杆不见影”现象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提示】 时间间隔是365日5时48分46秒,一个回归年。
1.黄赤交角的特点
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其含义如下:
含义
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
地轴(自转轴,与赤道面垂直)
黄道面
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赤道面
地球自转的平面,与地轴垂直
黄赤交角
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面夹角
与黄赤交角互余,为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夹角
90°
三个基本不变
地轴指向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黄赤交角大小
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目前保持23°26′
运动方向
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2.图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规律
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的周年变化,即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如下图所示:
3.在地球公转中“六点”的判断方法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存在六个特殊位置:二分二至点和近、远日点,可依据下列方法判断:
(1)地轴北端“左倾左冬、右倾右冬”(地轴向左倾斜,最左点的节气为冬至;地轴向右倾斜,最右点的节气为冬至)的方法,找到北半球冬至的位置,再根据公转的方向即可确定春分、夏至、秋分的位置。
(2)用直线连接太阳和地球的中心两点,该直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即为太阳直射点,由此可判断冬至或夏至的位置。
(3)过地心做太阳光线的垂线,在背向太阳的一侧为黑夜,看极昼和极夜所出现的范围,若北极圈上为极昼现象为夏至,若出现极夜现象则为冬至。
(4)顺地球公转方向过冬至点后约10°左右为近日点,过夏至点10°左右为远日点,如图所示:
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探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的倾斜方向如何?
【提示】 地轴的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探讨:赤道面和黄道面是怎样形成的,两者位置关系如何?
【提示】 地球自转时赤道所在的平面为赤道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为黄道面;两者有一夹角,即黄赤交角。
探讨:黄赤交角的度数会不会变化?
【提示】 黄赤交角目前的度数为23°26′,从长时间看黄赤交角的度数是不断变化的。
判读此图,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轨道为近似圆形的椭圆形轨道,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图中呈逆时针方向),公转周期为365日6时9分10秒。
2.从时间上看,冬至日时地球靠近公转轨道的近日点(1月初)附近,公转速度较快;夏至日时地球靠近公转轨道的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3.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4.赤道面与地轴垂直,黄道面与地轴呈66°34′的夹角,因此黄赤交角为23°26′,由此确定了地球上的极圈和回归线的度数。
5.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太阳直射点始终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其回归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成为一个回归年。
3.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在下图中绘制一幅黄赤交角示意图。
绘图要求如下:在图中画出赤道、黄道面(用虚线表示)、地轴、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北极、南极、地球自转方向、标出黄赤交角(度数)。
(2)根据上面用文字说明南北回归线与南北极圈的纬度数。
【解析】 第(1)题,在地球仪上或示意图中,通常用虚线表示回归线和极圈。先画出地球的示意图,地轴的北端指向北极星,过地心垂直于地轴为赤道;再画出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为23°26′。第(2)题,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关于赤道对称,度数为23°26′,极圈度数为66°34′。
【答案】 (1)绘图如下,图中A代表北极星,B代表黄道面,C代表赤道面,α代表黄赤交角,为23°26′。
(2)北回归线的度数为23°26′N,北极圈的度数为66°34′N;南回归线的度数为23°26′S,南极圈的度数为66°34′S。
[课堂·小结]
对点训练1 地球的自转
1.
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2)比较说明图中A、B、N三点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导学号:32980024】
(3)当图中A点自转一周又回到出发点时,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又叫作一个________日。
【解析】 第(1)题,图中字母“N”,代表该图所示为北半球,地球逆时针旋转。第(2)题,除极点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其他各地角速度相等,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第(3)题,A点自转一周360°,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答案】 (1)图略(逆时针)
(2)角速度A、B相等,均为15°/h,N为0;线速度A最大,B小于A,N为0。
(3)23时56分4秒
恒星
对点训练2 地球的公转与黄赤交角
读地球运动图,回答2~3题。
2.关于图示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为公转轨道图,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大于B点
C.地球运动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
D.地球从A点出发再返回到A点所需的时间恰好为1恒星年
3.当地球公转至图中A地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接近( )
【导学号:32980025】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赤道
D.极圈
【解析】 第2题,地球的公转轨道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B),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A),速度较慢,从A点出发再返回到A点的时间是1恒星年。第3题,地球公转至A点时,位于远日点附近,因此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北回归线。
【答案】 2.D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