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模拟卷(3)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州市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模拟卷(3)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6-15 15:2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州市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模拟卷(3)
八年级语文
班级
姓名
成绩
第一部分
(26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停下繁忙的步调,终于又能在这个黑色的夜晚,

地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字,给心灵一份慰(jì),让心重归明亮,保持一份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一片永不干(hé)的平静之湖。此夜如此安详,如此妩媚,让心中的喧嚣

,相随着时间慢慢征程,自己早已(fù)予文字一份安静,早已习惯用文字来(zhèn)振奋人心。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慰(jì)
干(hé)
(fù)

(zhèn)
奋人心
(2)根据语境选词填空

(A随心所欲
B心无旁骛)②
(A戛然而止
B油然而生)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家、作品名(10分)


怅望青田云水遥。
(白居易《池鹤》)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病树前头万木村。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④抽刀断水水更流,

(李白《
》)
⑤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⑥诗家清景在新春,

(杨巨源《
》)

,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3.名著阅读。(5分)
【甲】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
【乙】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
(1)【甲】【乙】两材料分别描写了《水浒》中两个人物的外貌,请根据任一材料,按示例形式,概述与此材料有关的人物的一个故事情节。(2分)
示例: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下林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中所刻画的英雄人物的性格有何异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5分)
(1)根据下面的消息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个字)(2分)
(新华社北京2017年5月15日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合作倡议。3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进展顺利,成果丰硕,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中国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是各方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共享互利合作成果的国际盛会,也是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战略的重要合作平台。高峰论坛期间及前夕,各国政府、地方、企业等达成一系列合作共识、重要举措及务实成果,中方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汇总,形成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清单主要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
(2)右图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徽标,请写出该徽标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3分)
______
______
第二部分
(44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5~7题。(6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韦应物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5.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妙处。(2分)
6.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分)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都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秋雨来渲染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抒发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
B.李诗中“期”“巴山夜雨”均出现两次,既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又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C.李诗中诗人的心境既含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也有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D.韦诗中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一个“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特别一个“雁”字将全诗借景所抒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8-11题。(12分)
华佗①治病
  
陈寿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前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②,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③一枚,县④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⑤,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⑥勿逐。守瞋⑦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注】①华佗:东汉末医学家,是“建安三神医”之一,医术高明。②齑(jī):捣碎的姜、蒜、韭菜等。酢,同“醋”。③蛇:这里指一种寄生虫。④县:同“悬”,悬挂。⑤差:这里指差不多就能好。⑥使:使者。⑦瞋:同“嗔”。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车载欲往就医(

(2)即如佗言(

(3)欲造佗(

(4)无何弃去(

9.下列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嗜食而不得下
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B.从取三升饮之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C.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
不以木为之者(《活板》)
D.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佗闻其呻吟,驻车前视。
___________
(2)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__________
11.
华佗采用了哪些方法让郡守“瞋恚吐血而愈”的?(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2—15题。(7分)
别总踩着别人脚步走路
陈凌
①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钉……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
②在晒景、晒娃、晒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创产品活着的灵魂。”一位网友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相反,不管是与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渠道和内容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高大上的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其实,文化最忌炒冷饭,最讲求创新创造。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新之魂。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醒悟。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绽放新芽,枝繁叶茂。
④反观当下,一些文化现象仍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有的书籍,毫无创见不说,内容还东拼西凑,被人戏谑为“垃圾书”;有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地从国外引入相似模式,结果水土不服,观众不买账;还有的电影,奉行“拿来主义”,剧情场景总是“借鉴”他人作品,屡陷抄袭漩涡,等等。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从这个意义而言,故宫文物的走红,既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启示。
⑤“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很多时候,我们慨叹无法抵达新的彼岸,究其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文化创新思绪干涸,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身挖掘得不够透彻。《南史》曾载,宋文帝时有一位名为陆澄的学士,好学博览,行、坐、食手不释卷,时称“硕学”,可其晚年想撰写一部《宋书》,却始终不成。原因在于,他是读了很多书,却一知半解。时人王俭戏称:“陆公,书橱也。”囫囵吞枣,难免思绪短路;甘做“书橱”,何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⑥“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文化创新这条新路上,或许有绊脚的石头,或许有拦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样,一番披荆斩棘之后,我们必将发现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
1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13.文章开头引用故宫文物走红的例子有何作用?(3分)
1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⑥段中的“绊脚的石头”喻指什么。(2分)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5—19题。(19分)
活着的手艺
①他是一个天才的好木匠。
②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他曾经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了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③有时,他会对着一棵树说:“你呀,可以打成一个衣柜、一张桌子……”甚至,他还能比划出这柜这桌台面和腿脚的尺寸。一年后,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找他来打一张衣柜、一张桌子。他却笃悠悠地道:“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张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
④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木匠,而且手艺很快就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备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更是活灵活现,他给出嫁的姑娘打家具,从他手底下出来的蝴蝶、鲤鱼,让那些女孩子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最让人惊叹的是他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个树节说不定就成了蝴蝶翅翼上的花纹,一道裂纹则被他修饰成鲤鱼的眼睛……
⑤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慢慢踱步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⑥我在老家的时候,常常满怀着崇拜看他做木工活儿。他快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自由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移,化腐朽为神奇……
⑦但是,村里人叫他懒木匠。
⑧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外,请他做一些小活儿,他坚决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他一律眼睛不抬地回答说:“没空儿。”
⑨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⑩有一年,我从郑州回去,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勺,粪勺的柄坏了。刚好木匠从门前过,于是我马上叫住了他,递上一支烟问:“你忙不忙?”他摇头说不忙。我立马请求:“要不,帮我安个粪勺柄吧?”他半点都不犹豫地回绝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随即,把还没来得及点的烟塞回我手里,走了。
(11)我有些生气。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没听人说,他是懒木匠 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勺柄,边叨叨着:“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动斧头锯子的活少了,木匠也得做这些活。他转了几家工地,非认死理,觉得木匠坚决不能干铁匠的活。推了那些挣钱的活,非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12)我说:“这人,怪啊!”
(13)我很少回老家,对木匠的记忆也渐渐淡了。
(14)某天,在办公室干完七零八碎的事情,那些声音依然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你看着写。
——我们杂志才办,要不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要不要搞搞文学创作啊,网络上狗血的故事多得很啊!
(15)我拒接了所有的邀约和请求,也许我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但我觉得我要对得起自己的文字。那一刹那不知怎的就想到了木匠,甚至理解了他当年不肯为我安粪勺柄的举动。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要的不仅仅是金钱啊!
(16)他不懒,他只是孤独。
(17)去年春节我回了老家,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顿时觉得心里有些空,心想:他终究也熬不过去啊!
(18)隔天正好碰见他,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递给他一支烟,问:“你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元呢。”
(19)我一下子释然了,看着他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轻轻一笑,说:“别的不想做。”
15.文中能表现“他是个天才的好木匠”的内容有:(4分)
(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能表现他是“懒木匠”的内容有:
(3)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文中木匠“他”的形象特征。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试比较本文 节与链接材料,简要说说它们中关于“我”的内容的叙写在文章中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以下对题目“活着的手艺”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是指木匠的手艺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使死去的树木以另一种形式“活着”;
B.是指木匠制作的家具都非常精美,具有永久保存流传的艺术价值;
C.是指世上的手艺都有自己特有的生命和尊严,要以敬畏之心对待;
D.是指承载传统文化的古老手艺不会因时代发展而失去生存空间
第三部分
(60分)
20.人这一生,要面临多少次的选择,小到今天我们吃点什么,大到在一些关键时刻的决策。
有一年,法国的一家报社举办了一个有奖竞答,其中有一道题目是,如果卢浮宫着火了,你选择救哪一副画?最终,获得金奖的答案是,我选择离门口最近的那一幅。所以说,选择是一种智慧,而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次又一次选择的结果。
请以“选择”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4分)
参考答案
1.(1)




(2)B
A
2.略
3.(1)示例1:武松狮子楼杀死西门庆。示例2:林冲风雪山神庙怒杀陆虞候。(注意:在批阅要求中注明,若学生答案与示例的结构不同,可统一标准,酌情打分,如答成“林冲持刀误入白虎堂”,给1分.)
(2)示例:武松、林冲共同性格是侠义(勇而有谋亦可)。武松有胆有识,光明磊落,干练果断,复起仇来毫不留情;林冲则遇事一再容忍、退让、妥协,总想息事宁人。(意对即可)
4.(1)“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达成270多项成果。
(2)标志以金、蓝色丝带代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辅以红、蓝、棕、白、黑色彩元素。既体现“一带一路”多样性,也具有中国特色。两条丝带汇聚形成球型,体现包容、团结、合作的寓意,代表全球合作,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丝带构成英文字母“S”,代表丝绸(Silk)。球形中心隐含“大雁塔”,寓意丝绸之路以中国为中心,始于西安,惠及全球。丝带下方嵌入高峰论坛英文简称缩略语“BRF”,
突出会议名称。
5.“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与“夜雨”“秋池”相照应,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1分),又融情于景,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仅是秋水,更是诗人流露出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1分)。
6.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是虚写(1分),以相见的欢乐来反衬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1分)。
7.D(2分)
8.⑴用车
⑵遵照
⑶拜访
⑷不一会
9.
A
10.
⑴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停下车马上前诊视。
⑵郡守大怒得更加厉害,吐出几升黑血就痊愈了。
11.
接受他的礼品不加医治;丢弃他离开;留下书信辱骂他.(答出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华佗行在路上,看见一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吃东西却吃不下,家里人用车载着他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停下车马上前诊视。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边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大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吃,病痛自然会好。”他们马上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吃下后立即吐出蛇(这里指一种寄生虫)一条,把虫悬挂在车边,想到华佗家去(拜谢)。华佗还没有回家,他的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相互告诉说:“像是遇见咱们的父亲了,车边挂着的‘病’就是证明啦。”病人上前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北面墙上悬挂这这类寄生虫的标本大约有十几条。
又有一名郡守得病,华佗认为这人极其愤怒差不多就能好了,于是多次接受他的礼品而不加以医治,没有多久丢弃他而离开,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命人追赶捕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情况,嘱咐使者不要追赶。郡守大怒得更加厉害,吐出几升黑血就痊愈了。
12.文化要(讲究)创新和创造。
13.①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②作为事例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③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14.示例:①“绊脚的石头”喻指创新路上来自主、客观的困难、障碍(如思想保守、思维僵化、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等)。②喻指一味固守、一成不变、东拼西凑、毫无创见,奉行“拿来主义”、照搬别国模式等思想或行为。
15.⑴很小的时候就用凿子做出了精致的大碗;⑵能估计出一棵树可以打多少家具,且能说出尺寸。(“他给出嫁姑娘打家具,雕刻得活灵活现”“他用斧子、锯子和刻刀的手法出神入化”等皆可)⑶不接小活,拒绝帮我安上粪勺柄;⑷坚决不做铁匠的活儿,推了很多挣钱的事。(各写出两点即可)
16.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他做木工活儿时的情形,表现了他动作的娴熟、技艺的高超,表达了我的赞叹之情。
17.
①技艺高超。其木工手艺有着独到、非同寻常的眼光、灵感和技巧。②不惧世俗。自信而不随波逐流。③有坚定的人生追求,即便生活贫困,也对自己的传统手艺一如既往地热爱和敬重。(答对两点即可)
18.本文:⑴结构上,这一部分为下文对木匠认识转变作铺垫(“我”从自己对待文字的态度想到了木匠,进而理解了木匠的行为);⑵内容上,诠释了木匠“孤独”的含义,对木匠坚守自己的追求感到认可和理解。“我”的行为和木匠相互补充,来表明主旨,人不能为了五斗米而折腰,更不能放弃自己的人生尊严,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生存而不迷失个人本性。“我”的思想转变也折射出出现代人在迷惘中寻求自我的心路历程。(答对三点即可)
19.B
20.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