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探究题
1.在学习时,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开展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试回答:
(1)实验时,要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目的是
。
(2)实验中,应在玻璃板的
侧观察蜡烛A经过玻璃板所成的像。当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应向
移动。(两空均选填“前”或“后”)
(3)实验中,要用直线把每次实验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这是为了
。
2.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了(如图)实验探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明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图
(甲)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
(3)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
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
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
角。
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了
。
3.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厚度相同的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进行了图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
(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材料种类
聚酯棉
软木
泡沫
玻璃杯发声大小
最小
最大
较大
最强
最弱
较弱
(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你认为表中空格处应填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______
;
(4)你认为影响吸音性能的因素除了材料的种类,可能还有材料的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4.
如右图,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为了能确定像的______。取两只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为了能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
(2)实验过程中,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后,再移去蜡烛B,在蜡烛B的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
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5.如图所示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如图甲所示的A、O、B位置时,烛焰的中心在光屏上C处会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烛焰像的性质是________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___就是根据这个规律制成的。
(2)当用另一支较短的蜡烛替换原蜡烛,则烛焰的中心可能在光屏上________(填“C”、“D”或“E”)处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3)在第(1)步实验光屏上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所示),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
6、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实验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
1
30°
30°
2
40°
40°
3
50°
50°
(1)使光线以不同角度入射进行实验,测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结果如上表所示。由此可得:在反射现象中,
。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转,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
内,此时,在纸板B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
方向射出。
(4)实验中,小明无意中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那么,镜中的像是正立、____的___像。
古筝,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
(1)小妍在古筝演奏中发现,拨动不同琴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松紧程度有关。于是她利用弦音计(如图甲)做研究,弦音计上有四根固定在“音箱”上的琴弦,每根弦线的松紧程度都相同。她选用的琴弦长度、粗细、材料图中已标出.若她选择b、c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
的关系。
(2)小妍在古筝演奏中还发现,古筝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走音”现象,这是指琴弦发声的
偏离了标准,于是她就拿出“调音器”拧动琴弦右端的弦钉来“调音”(如图乙所示),这是通过改变琴弦的
来实现的。
8、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况如图所示,回答:
图1中A是玻璃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放在“烛焰”
上的手指
(填“会”或“不会”)被烧痛,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像是
(填“实”或“虚”)
像;在记录数据表中发现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几组不相等。
(2)根据该同学在白纸上留下的实验记录,如图2所示,
(填“能或不能”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
(3)在玻璃板的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是
。
(4)为了便于测量及减小误差,必须保证玻璃板
(填“水平”、“竖直”或“倾斜”)放置。
9、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改变的液体透镜,并利用液体透镜探究“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如图所示。
在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时,首先在两个透明玻璃长方体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然后将水注入橡皮膜,制成液体透镜,再将液体透镜放置在两个玻璃容器之间,如图甲所示,让
光线沿图示方向射入玻璃容器,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将_____(选填“偏离”或“偏向”)
主光轴。如果此时再用注射器向橡皮膜注水,改变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则折射光线偏折的
程度
(选填“会改变”或“不改变”),在玻璃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的目的是_____。
(2)在用液体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光屏和液体透镜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若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10cm刻度时,则烛焰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放大、倒立的实像 B.放大、正立的虚像
C.缩小、倒立的实像 D.缩小、正立的实像
(3)为了探究“影响液体透镜折光能力强弱的因素”,物理兴趣小组人员做了如下实验:在图甲所示的装置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先后在橡皮膜中注入酒精和煤油,观察光线经不同液体透镜折射后的偏折程度,此时,他们是在探究液体透镜折光能力与_______是否有关。
(4)利用液体透镜还可以探究哪些问题?(写出一个可)
。
10、小强用一个焦距为8cm的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首先,他们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标尺上50cm的位置.再将蜡烛放在标尺刻度38cm的位置,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1)他发现像在光屏下方,此时说明蜡烛、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
,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
方移动。
(2)此时的像是
的实像(填“放大”或“缩小”)。向左移动蜡烛,像变
(填
“大”或“小”)。
(3)此时,若用不透明的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
成完整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
(4)小强将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若想得到清晰的像,应向
移动光屏(填
“左”或“右”)。
(5)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标尺上45cm处,此时小强应站在
侧(填“蜡烛”
或“光屏”),观察蜡烛的像。